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6页(共46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2020)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广东开学)土壤碳储量主要包括土壤中的有机碳及根系中的碳。土壤碳储量的增加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实现“双碳”目标。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增加土壤碳储量的是()A.提高秸秆还田率 B.提倡施用有机肥 C.减少对天然湿地的人为干扰 D.对农田进行中耕松土2.(2024秋•西安校级期末)碳汇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低碳生活可减少碳源,降低生态足迹 B.碳循环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属于碳源 C.大量捕捞海洋中的鱼类可减少碳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造林产生的碳汇可用来增加农民收入,体现了整体原理3.(2025•泸县校级开学)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层浅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该地区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叶的分解对土壤中有机碳(SOC)输出(SOC通过一定的作用转变为CO2等无机物的过程称为SOC输出)有影响。研究人员选择6种耐干旱贫瘠的优良树种进行了凋落叶对SOC输出影响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对照组为不加凋落叶,实验组各组中加入的凋落叶质量均相等,各组温度、水分等条件均一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时土壤SOC输出与人工生态系统SOC输出的过程不完全相同 B.分解者将凋落叶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的过程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C.据图分析推测,在实验结束时,实验组的6组中,海南椴组凋落叶的剩余量最少 D.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处于不同植被恢复期的地区应选择种植不同的植物4.(2025•湖南开学)我国政府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生物类型,序号代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及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B.图中C、D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C.用图中数字即可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①=②+③+⑤+⑦ D.为了实现碳中和,主要应增加①过程,减少⑤过程5.(2025•商丘开学)土壤含碳量是指土壤中所有含碳有机物的含量,主要包括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对土壤的肥力、结构以及全球碳循环都有重要影响。科研人员以某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放牧强度土壤有机碳储量/(g•m﹣3)0﹣10cm10~20cm20~30cm30﹣40cm无2264.832208.222087.531913.2轻度放牧2688.232401.372164.31947.3中度放牧2810.762445.042196.61937.5重度放牧2246.721984.551903.481682.7A.碳循环是指CO2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 B.中度放牧最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 C.重度放牧下,牲畜对植物的取食量最少 D.覆盖地膜是增加土壤含碳量的有效措施6.(2025•潍坊模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采取了“碳减排”“碳捕集”等措施。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和C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B.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⑤⑥⑦⑨ C.若图中⑧=①+②+③+④,则达成“碳中和” D.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是“碳减排”重要措施,可减小生态足迹7.(2025•杭州开学)图甲为北方某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乙为该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E为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 B.大气中的CO2的增加主要与消费者数量的增加有关 C.图甲中C在碳循环示意图中代表大气中CO2库,在生态系统成分中代表非生物环境 D.碳元素在图甲A与C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8.(2025•广西开学)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其中A、B、C代表生物成分,B1为植食性动物,①~⑦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碳元素流入大气中的过程有①⑥⑦ B.图中涉及4条食物链,B3和C为同一营养级 C.⑤和⑥中含碳物质的化学组成不同 D.生物成分B可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9.(2025•新蔡县校级开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 B.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①过程增强后,③④⑤过程随之增强,可以通过增强①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⑤过程的依赖10.(2025•海陵区校级模拟)白洋淀是雄安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承载体,由于历史原因,白洋淀富营养化严重并失去自净能力。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原位生态修复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列修复方案中,目标与措施匹配不正确的一组是()目标措施A分解底泥有机物,减少N素进入水体投放需氧微生物菌剂,将有机物分解为NHB吸附悬浮颗粒物,吸收N、P无机盐构建沉水植物功能群C完善食物链,稳定生态系统增加水生动物,加快物质循环D增加溶解氧,促进分解者代谢和增殖人工曝气推动水体表面和垂向流动A.A B.B C.C D.D11.(2025•河南模拟)绿肥作物主要是指能结合固氮菌的豆科植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植绿肥作物可能会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物种组成 B.种植绿肥作物后,农田就无须再施用氮肥 C.氮元素可参与农作物中酶、脂肪及ATP的合成 D.根瘤菌可将NH3转变为N2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12.(2025•浙江)由于DDT严重危害生物的健康且不易降解,许多国家禁用DDT。但DDT能杀灭按蚊,有效控制疟疾的传播,因此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允许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使得非洲疟疾的新增病例大幅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喷施低浓度的DDT,也会在生物体内积累 B.DDT不易降解,不会在生物圈中大面积扩散 C.在严格管控的情况下,DDT可以局部用于预防疟疾 D.与第二营养级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体内的DDT含量更高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5•临泉县校级开学)2023年3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在瑞士发布,报告指出,有多种可行且有效的选择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并且这些选择现在已经可用。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农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措施都可有效减缓碳达峰时间,降低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中碳元素进入生产者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在食物网(链)中碳元素以的形式进行传递。请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各成分之间碳元素的传递过程。(2)温室效应的主要危害是。增大绿植面积,不仅可以缓解温室效应,还可以提高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丰富度是指。同时,植被还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缓解气候变暖需要各国共同参与的原因是。14.(2024秋•梅河口市校级期末)2024年2月至今,我国境内发生多起森林火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且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森林作为“地球的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这些固定的含碳有机物既是生产者生长发育所需的,又是直接或间接消费的物质来源。(2)我国承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若要实现“碇中和”,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该(填“>”“=”或“<”)Y1、Y2、Y3和Z1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原因是。(3)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结构决定的。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反而是有利的,请结合图2,从生态系统的三个功能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4)评估火灾后森林的恢复情况,往往需要对森林土壤动物类群的进行调查,可用进行取样。15.(2024秋•常州期末)如图1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碳循环部分过程,其中的珊瑚虫可通过钙化作用分泌碳酸钙以参与珊瑚礁的构建。请回答下列问题:(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时主要以形式进行,珊瑚虫体内碳元素的去向有。(2)含有多种光合色素的虫黄藻生活在珊瑚虫的内胚层中,从而使珊瑚礁呈现出多彩颜色。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虫黄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它和珊瑚虫的种间关系为。环境胁迫会导致珊瑚出现“白化”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排出或。如果“白化”现象得不到及时缓解,珊瑚虫将大规模死亡,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3)科研人员用不同胁迫处理两种珊瑚,经过相同的时间后收集珊瑚样品并用海水将样品冲洗至状态,收集藻液后借助于适合的仪器用方法进行计数,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判断,两种珊瑚中更适合缓解珊瑚礁退化的是,判断依据依据是。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2020)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DCBBBDCBDAA题号12答案B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广东开学)土壤碳储量主要包括土壤中的有机碳及根系中的碳。土壤碳储量的增加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实现“双碳”目标。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增加土壤碳储量的是()A.提高秸秆还田率 B.提倡施用有机肥 C.减少对天然湿地的人为干扰 D.对农田进行中耕松土【考点】物质循环.【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2)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一些自养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3)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动。(4)碳以CO2形式返回无机环境,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解答】解:A、提高秸秆还田率,秸秆中的有机碳可进入土壤,有利于增加土壤碳储量,A错误;B、提倡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中的有机碳可补充到土壤中,有利于增加土壤碳储量,B错误;C、减少对天然湿地的人为干扰,湿地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有利于土壤碳的积累,增加土壤碳储量,C错误;D、对农田进行中耕松土,会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不利于增加土壤碳储量,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循环中土壤碳储量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理解能力。2.(2024秋•西安校级期末)碳汇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低碳生活可减少碳源,降低生态足迹 B.碳循环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属于碳源 C.大量捕捞海洋中的鱼类可减少碳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造林产生的碳汇可用来增加农民收入,体现了整体原理【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碳中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实现“碳中和”的两个决定因素是碳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碳汇,碳减排的核心是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节约能源、发展清洁能源;而在碳汇的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解答】解:A、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低碳生活倡导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这确实可减少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即减少碳源,同时降低生态足迹,A正确;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会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无机物释放到大气中,属于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所以碳循环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属于碳源,B正确;C、大量捕捞海洋中的鱼类,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等过程,不利于实现碳中和,而不是减少碳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C错误;D、造林产生的碳汇不仅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吸收抵消排放,还能通过相关产业如林业产品等增加农民收入,考虑到生态系统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综合效益,体现了整体原理,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人与环境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3.(2025•泸县校级开学)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层浅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该地区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叶的分解对土壤中有机碳(SOC)输出(SOC通过一定的作用转变为CO2等无机物的过程称为SOC输出)有影响。研究人员选择6种耐干旱贫瘠的优良树种进行了凋落叶对SOC输出影响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对照组为不加凋落叶,实验组各组中加入的凋落叶质量均相等,各组温度、水分等条件均一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时土壤SOC输出与人工生态系统SOC输出的过程不完全相同 B.分解者将凋落叶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的过程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C.据图分析推测,在实验结束时,实验组的6组中,海南椴组凋落叶的剩余量最少 D.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处于不同植被恢复期的地区应选择种植不同的植物【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解答】解:A、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时土壤的SOC输出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部分SOC转变为CO,等无机物,人工生态系统的SOC输出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等途径进行,A正确;B、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叫作碳循环,分解者将凋落叶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的过程只是碳循环的一个环节,B错误;C、据图分析推测,相同质量的凋落叶,海南椴组凋落叶来源CO2最多,故在实验结束时,海南椴组凋落叶剩余量最少,C正确;D、在处于植被恢复初期的地区,可以选择凋落叶分解速率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与利用;在处于植被恢复后期的地区,可选择凋落叶分解速率较慢的树种,以抑制SOC分解,减少SOC的输出,保证土壤含有足够的有机物,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土壤有机物分解以及植被恢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应用能力。4.(2025•湖南开学)我国政府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生物类型,序号代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及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B.图中C、D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C.用图中数字即可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①=②+③+⑤+⑦ D.为了实现碳中和,主要应增加①过程,减少⑤过程【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①过程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③⑦过程代表呼吸作用,⑤过程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解答】解: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循环,A错误;B、CD为消费者,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能加快生态系统碳循环,B正确;C、图中还缺少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2的过程,C错误;D、为实现碳中和,主要应增加①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过程,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过程,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碳中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碳循环过程及碳中和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5.(2025•商丘开学)土壤含碳量是指土壤中所有含碳有机物的含量,主要包括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对土壤的肥力、结构以及全球碳循环都有重要影响。科研人员以某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放牧强度土壤有机碳储量/(g•m﹣3)0﹣10cm10~20cm20~30cm30﹣40cm无2264.832208.222087.531913.2轻度放牧2688.232401.372164.31947.3中度放牧2810.762445.042196.61937.5重度放牧2246.721984.551903.481682.7A.碳循环是指CO2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 B.中度放牧最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 C.重度放牧下,牲畜对植物的取食量最少 D.覆盖地膜是增加土壤含碳量的有效措施【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由表可知,相对于不放牧(对照组),轻度和中度放牧均可增加各个土层中的有机碳储量,但是重度放牧会导致各个土层中有机碳储量下降,且土层越深,这种下降趋势越明显。【解答】解: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A错误;B、由表可知,中度放牧情况下,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都最多,故中度放牧最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B正确;C、由表可知,重度放牧导致牲畜对植物的取食增强,减少了土壤中有机物的输入,C错误;D、覆盖地膜不利于植物生长,不是增加土壤含碳量的有效措施,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6.(2025•潍坊模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采取了“碳减排”“碳捕集”等措施。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和C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B.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⑤⑥⑦⑨ C.若图中⑧=①+②+③+④,则达成“碳中和” D.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是“碳减排”重要措施,可减小生态足迹【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答案】D【分析】1、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2、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3、分析题图: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的CO2库。【解答】解:A、由图可知,ABC都有箭头指向D,故D是大气中的CO2库。D有箭头指向A,故A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遗体残骸能被C利用,故C为分解者,B是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在图中的序号是⑤⑥⑦⑨,B正确;C、“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用图中数字构建数学模型即为⑧=①+②+③+④,C正确;D、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7.(2025•杭州开学)图甲为北方某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乙为该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E为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 B.大气中的CO2的增加主要与消费者数量的增加有关 C.图甲中C在碳循环示意图中代表大气中CO2库,在生态系统成分中代表非生物环境 D.碳元素在图甲A与C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2)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一些自养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3)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动。(4)碳以以CO2形式返回无机环境,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5)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可以循环反复利用。【解答】解:A、分析图甲,C与A之间是双向箭头,且A、B、D、E都有箭头指向C,所以C代表大气中CO2库,A是生产者,B、D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不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A错误;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而不是与消费者数量的增加有关,消费者数量增加对大气中CO2浓度影响相对较小,B错误;C、由前面分析可知,图甲中C在碳循环示意图中代表大气中CO2库,在生态系统成分中代表非生物环境,C正确;D、碳元素在图甲A(生产者)与C(大气中CO2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成分和碳循环过程的理解及对图示的分析能力。8.(2025•广西开学)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其中A、B、C代表生物成分,B1为植食性动物,①~⑦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碳元素流入大气中的过程有①⑥⑦ B.图中涉及4条食物链,B3和C为同一营养级 C.⑤和⑥中含碳物质的化学组成不同 D.生物成分B可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图中的A可以固定大气中的CO2,所以图中的A是生产者,B1、B2、B3是消费者,图中的A和B都可以流向C,因此C是分解者;①代表的生理过程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解答】解:A、图中的A可以固定大气中的CO2,所以图中的A是生产者,B1、B2、B3是消费者,图中的A和B都可以流向C,因此C是分解者。碳元素流入大气中的过程有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①,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⑦,A正确;B、分解者不在食物网中,图中食物链共有2条,B3属于第3和第4营养级,B错误;C、碳元素在过程⑥中以CO2的形式进行,在⑤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二者所含的化学组成不同,C正确;D、生物成分B(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9.(2025•新蔡县校级开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 B.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①过程增强后,③④⑤过程随之增强,可以通过增强①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⑤过程的依赖【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主要有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特点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的一部分。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可以把有机物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解答】解: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传递,A错误;B、①过程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参与①过程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B错误;C、①过程,即光合作用过程增强后,③④过程可能增强,但⑤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与光合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提出,我们应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保护环境,C错误;D、⑤过程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要减少该过程,需要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的能源才行,可以减少对该过程的依赖,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10.(2025•海陵区校级模拟)白洋淀是雄安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承载体,由于历史原因,白洋淀富营养化严重并失去自净能力。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原位生态修复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列修复方案中,目标与措施匹配不正确的一组是()目标措施A分解底泥有机物,减少N素进入水体投放需氧微生物菌剂,将有机物分解为NHB吸附悬浮颗粒物,吸收N、P无机盐构建沉水植物功能群C完善食物链,稳定生态系统增加水生动物,加快物质循环D增加溶解氧,促进分解者代谢和增殖人工曝气推动水体表面和垂向流动A.A B.B C.C D.D【考点】物质循环.【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A【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藻类植物、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大量进行有氧呼吸导致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解答】解:A、白洋淀底泥中氧含量较少,不适合需氧微生物的生存,微生物将底泥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氮,增加了进入水体的N素,A错误;B、N、P元素作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沉水植物根部可吸收水体中N、P等无机盐,降低水体中N、P等元素的含量,同时吸附悬浮颗粒物并促进悬浮颗粒物的降解,B正确;C、水生动物属于消费者,增加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可完善食物链,加快物质循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正确;D、人工物质循环曝气推动水体表面和垂向流动,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促进分解者的细胞代谢和ATP供应,促进分解者的增殖,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2025•河南模拟)绿肥作物主要是指能结合固氮菌的豆科植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植绿肥作物可能会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物种组成 B.种植绿肥作物后,农田就无须再施用氮肥 C.氮元素可参与农作物中酶、脂肪及ATP的合成 D.根瘤菌可将NH3转变为N2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考点】物质循环;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脂质的组成元素.【专题】正推法;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脂肪的元素组成只有C、H、O。【解答】解:A、种植绿肥作物,固氮菌等微生物的种类可能增多,可能会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物种组成,A正确;B、农田种植绿肥作物后,依然要定期施用氮肥,因为农作物不断输出,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元素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C、酶和ATP均含有N元素,但脂肪的元素组成只有C、H、O,C错误;D、根瘤菌可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脂质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12.(2025•浙江)由于DDT严重危害生物的健康且不易降解,许多国家禁用DDT。但DDT能杀灭按蚊,有效控制疟疾的传播,因此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允许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使得非洲疟疾的新增病例大幅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喷施低浓度的DDT,也会在生物体内积累 B.DDT不易降解,不会在生物圈中大面积扩散 C.在严格管控的情况下,DDT可以局部用于预防疟疾 D.与第二营养级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体内的DDT含量更高【考点】生物富集.【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一旦含有“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解答】解:AD、DDT严重危害生物的健康且不易降解,能够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且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其体内富集的DDT含量就越高,因此在喷施低浓度的DDT,也会在生物体内积累,与第二营养级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体内的DDT含量更高,AD正确;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DT不易降解,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DDT在生物圈中大面积扩散,B错误;C、由题意“DDT能杀灭按蚊,有效控制疟疾的传播”可知:在严格管控的情况下,DDT可以局部用于预防疟疾,C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5•临泉县校级开学)2023年3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在瑞士发布,报告指出,有多种可行且有效的选择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并且这些选择现在已经可用。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农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措施都可有效减缓碳达峰时间,降低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中碳元素进入生产者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在食物网(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请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各成分之间碳元素的传递过程。(2)温室效应的主要危害是加快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增大绿植面积,不仅可以缓解温室效应,还可以提高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同时,植被还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缓解气候变暖需要各国共同参与的原因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理解能力.【答案】(1)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2)加快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抵抗力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间接(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解答】解:(1)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从而使无机碳进入生物体内,成为有机碳,因此生态系统中碳元素进入生产者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在食物网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成有机物,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生产者、分解者的遗骸被分解者分解,因此用箭头表示出各成分之间碳元素的传递过程如图所示:。(2)温室效应会让气温上升,因此的主要危害是加快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提高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使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植被还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缓解气候变暖需要各国共同参与的原因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2)加快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抵抗力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间接(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2024秋•梅河口市校级期末)2024年2月至今,我国境内发生多起森林火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且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森林作为“地球的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这些固定的含碳有机物既是生产者生长发育所需的,又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直接或间接消费的物质来源。(2)我国承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若要实现“碇中和”,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该>(填“>”“=”或“<”)Y1、Y2、Y3和Z1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原因是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未包含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等)排放的CO2量。(3)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的。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反而是有利的,请结合图2,从生态系统的三个功能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热刺激和KAR类活性物质的作用促进了种子萌发,体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林下光照增强,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土壤矿质元素增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4)评估火灾后森林的恢复情况,往往需要对森林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可用土壤取样器进行取样。【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群落的空间结构;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1)消费者和分解者(2)>;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未包含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等)排放的CO2量(3)垂直;热刺激和KAR类活性物质的作用促进了种子萌发,体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林下光照增强,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土壤矿质元素增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4)丰富度;土壤取样器【分析】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解答】(1)异养型的消费者与分解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故生产者固定的含碳有机物既是生产者生长发育所需的,又是消费者、分解者直接或间接消费的物质来源。(2)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故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该>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3)垂直结构是群落内不同生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的;合图2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即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由图2可知,地表火能烧掉枯枝落叶,使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被生产者再次利用,因此可促进物质循环、地表火可产生光热刺激,作为物理信息促进种子萌发、地表火还可以产生KAR类活性物质,通过信息传递刺激种子萌发,地面植物被烧毁,林下光照增强,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故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反而是有利的。(4)有些土壤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在评估火灾后森林的恢复情况,还需要对森林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因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故答案为:(1)消费者和分解者(2)>;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未包含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等)排放的CO2量(3)垂直;热刺激和KAR类活性物质的作用促进了种子萌发,体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林下光照增强,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土壤矿质元素增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4)丰富度;土壤取样器【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群落等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和应用能力。15.(2024秋•常州期末)如图1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碳循环部分过程,其中的珊瑚虫可通过钙化作用分泌碳酸钙以参与珊瑚礁的构建。请回答下列问题:(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时主要以CO2形式进行,珊瑚虫体内碳元素的去向有通过钙化作用储存在CaCO3中、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排放。(2)含有多种光合色素的虫黄藻生活在珊瑚虫的内胚层中,从而使珊瑚礁呈现出多彩颜色。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虫黄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和珊瑚虫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环境胁迫会导致珊瑚出现“白化”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排出或虫黄藻细胞内的光合色素被破坏(或降解、合成受抑制)。如果“白化”现象得不到及时缓解,珊瑚虫将大规模死亡,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虫黄藻输入的能量减少,捕食浮游动物获取的能量(和虫黄藻输入的能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3)科研人员用不同胁迫处理两种珊瑚,经过相同的时间后收集珊瑚样品并用海水将样品冲洗至白化状态,收集藻液后借助于适合的仪器用抽样检测方法进行计数,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判断,两种珊瑚中更适合缓解珊瑚礁退化的是澄黄滨珊瑚,判断依据依据是澄黄滨珊瑚在胁迫处理后,虫黄藻细胞密度变化幅度比多角鹿角珊瑚更小。【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1)CO2;通过钙化作用储存在CaCO3中、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排放(2)生产者;互利共生;虫黄藻细胞内的光合色素被破坏(或降解、合成受抑制);虫黄藻输入的能量减少,捕食浮游动物获取的能量(和虫黄藻输入的能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3)白化;抽样检测;澄黄滨珊瑚;澄黄滨珊瑚在胁迫处理后,虫黄藻细胞密度变化幅度比多角鹿角珊瑚更小【分析】(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2)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一些自养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3)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动。【解答】解:(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对于珊瑚虫体内碳元素的去向,因为珊瑚虫可通过钙化作用将碳储存在CaCO3中;作为生物,它处于食物链中,会有碳元素流向下一营养级;死亡后会被分解者分解,碳元素流向分解者;同时自身呼吸作用会以CO2的形式将碳元素排放到环境中。(2)虫黄藻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从生态系统成分看属于生产者。虫黄藻生活在珊瑚虫的内胚层中,二者相互依存,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等,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生存场所等,所以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环境胁迫下珊瑚出现“白化”现象,可能是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排出,或者虫黄藻细胞内的光合色素被破坏(或降解,合成受抑制)。从能量流动角度看,如果“白化”现象得不到及时缓解,珊瑚虫将大规模死亡,是因为虫黄藻输入的能量减少,捕食浮游动物获取的能量(和虫黄藻输入的能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3)对珊瑚虫计数,需要将样品珊瑚冲洗至白化状态,然后收集藻液后借助于适合的仪器用抽样检测方法进行计数,从图2判断,澄黄滨珊瑚在胁迫处理后,虫黄藻细胞密度变化幅度比多孔鹿角珊瑚更小,这意味着澄黄滨珊瑚在应对胁迫时,虫黄藻的数量相对更稳定,所以更适合缓解珊瑚礁退化。故答案为:(1)CO2;通过钙化作用储存在CaCO3中、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排放(2)生产者;互利共生;虫黄藻细胞内的光合色素被破坏(或降解、合成受抑制);虫黄藻输入的能量减少,捕食浮游动物获取的能量(和虫黄藻输入的能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3)白化;抽样检测;澄黄滨珊瑚;澄黄滨珊瑚在胁迫处理后,虫黄藻细胞密度变化幅度比多角鹿角珊瑚更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考点卡片1.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知识点的认知】1、细胞中的无机盐:(1)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叶绿素中的Mg、血红蛋白中的Fe等以化合态.(2)无机盐的生物功能:a、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Mgb、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c、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2、部分无机盐离子的具体功能分析.无机盐功能含量异常I﹣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Fe2+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时患贫血Ca2+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Mg2+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缺乏时叶片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油菜缺硼时,会出现“花而不实”K+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运输;动物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缺乏时植物抗逆能力减弱,易受病害侵袭Na+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缺乏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命题方向】食盐溶解后形成的Na+和Cl﹣对维持血浆正常浓度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说明()A.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无机盐能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C.无机盐具有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D.无机盐能作为原料参与细胞内物质的合成分析: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其功能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镁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解答:A、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A错误;B、无机盐不能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B错误;C、无机盐具有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C正确;D、无机盐能作为原料参与细胞内物质的合成,但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盐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点拨】植物必需无机盐的实验验证:①对照组:正常植物+完全培养液→生长正常.②实验组:正常植物+缺X“完全培养液”↓a.若生长正常⇒则X不是必需无机盐.b.若出现病症⇒则X是必需无机盐.2.脂质的组成元素【知识点的认识】组成脂质的主要元素有C、H、O,有的含有N、P。【命题方向】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元素组成是()A.C、H、OB.C、H、O、N、PC.C、H、O、ND.C、H、O、P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解答: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组成元素是C、H、O、N、P,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组成脂质的元素,属于基础题。【解题思路点拨】掌握脂质的种类和其组成元素,是相关试题的解题关键。3.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知识点的认识】(1)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命题方向】2019年9月,鄱阳湖水体面积与近十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减小约29.1%。丰水期(7~8月)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湖面,如今已变成一片草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鄱阳湖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B.鄱阳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C.丰水期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鄱阳湖中鱼类的丰富度D.夏季鄱阳湖湿地群落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季节性分析: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2、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有些种类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发,并迅速开花和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结束;另一些种类的植物则在夏季到达生命活动的高峰,从而导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解答:A、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群落,鄱阳湖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A正确;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C、丰水期鄱阳湖中鱼多,此时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鄱阳湖中某种鱼类的种群密度,但不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鄱阳湖中鱼类丰富度,C错误;D、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属于群落的季节性,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思路点拨】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4.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知识点的认识】一、群落中的生物关系: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1)种内互助;(2)种内斗争。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你死我活):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5)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壳螺上。二、种间关系图示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捕食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和猎物者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的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猎物者.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有三,①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②A取代B;③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产生生态位的分离.寄生A:寄生物;B:宿主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虫与人.【命题方向】题型一:根据种间关系曲线判断类型典例1:(2013•石家庄二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分析:在表示捕食关系中的曲线中,有两种方法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一、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可以判断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二、被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解答: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故A正确;B、M点时,乙种群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故B正确;C、图中,甲种群增长时促进乙种群不断增长,但是当乙种群增长大一定程度后就会抑制甲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故C正确;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型二: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的综合判断典例2:农业生产中人们可通过防除农田的杂草而实现增产,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可能是()A.种间竞争B.种内竞争C.种内互助D.互利共生分析: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解答:A、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会共同争夺有限的水、阳光、矿质营养等,它们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竞争,A正确;B、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竞争,B错误;C、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叫做种内互助,C错误;D、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种间关系,考生要能够区分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中的竞争,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解题方法点拨】1、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比较项目范围实例种内斗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2、竞争和捕食的比较:(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2)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5.群落的空间结构【知识点的认识】(1)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垂直结构表现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镶嵌分布。(2)群落中植物、动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的原因分别是:对光照的利用;食物和栖息空间(3)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的原因有:地形的变化(如山地起伏)、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条件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命题方向】下列对不同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A.农田组成单一,其中的动物无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B.湖泊中深水区与浅水区的植物类型存在差异,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竹林中的竹子高矮错落有致,影响竹子群体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一座山的高海拔地段与低海拔地段植物类群分布差异主要与温度有关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和植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他们常呈镶嵌分布。解答:A、农田虽然组成单一,但是其中的动植物仍然有分层现象,只是不如森林中动物分层现象明显,A错误;B、湖泊中深水区与浅水区的植物类型存在差异,是由于水平方向上水分条件、氧气条件的差异引起的,因此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竹林中的竹子为同一物种,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D、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高海拔地段温度较低,低海拔地段温度相对较高,因此这两个区域植物类群分布差异主要是由温度引起的,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思路点拨】群落的水平结构需注意地形的变化,如海拔的高低和大陆架深浅,也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点的认识】一、实验前的准备1、实验目的使每位小组成员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实验目的使小组成员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结构特征,并从中可以感受到采样地点真实的环境情况,并使小组成员建立,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2、实验原理: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得昆虫等.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3、实验方法:实验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有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实验材料和用具:自制取样器、铲子、塑料袋、诱虫器或吸虫器(装有酒精的试管、漏斗、漏底花盆,底铺金属网、灯)、标签、瓷盘、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包着纱布或棉花的镊子)、试管、70%酒精、显微镜、解剖镜(实体镜)、载(盖)玻片、土壤动物分类图谱(或实习手册)等.4、需了解的实验中的关键概念与知识:(1)取样器取样: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2)丰富度统计方法:①记名计算法.②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得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3)土壤: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形成从开始就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轮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越靠近土壤表层,动物的种类越丰富.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土壤消费者和分解者.可见,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土壤的概念总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而众多类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命题方向】某同学欲在已经弃耕一年的菜地中开展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B.随着土层的加深,生物类群会逐渐减少C.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分布及数量D.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的生物种类也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分析: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解答:A、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丰富度,A错误;B、随着土层的加深,小动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生物类群会逐渐减少,B正确;C、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分布及数量,C错误;D、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的生物种类也不同,这是垂直方向上的结构,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要求考生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及适用范围;识记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解题思路点拨】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7.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知识点的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包括植食、肉食动物,杂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细菌、真菌、动物等。【命题方向】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不全是植物B.丙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可缺少C.甲、乙、丙、丁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图中应添加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甲和乙为消费者,丁为生产者,图中缺乏大气中二氧化碳指向生产者丁的箭头。解答:A、图中丁代表生产者,不全是植物,也可代表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A错误;B、丙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若缺少分解者,则生态系统的尸体将要堆积如山,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B正确;C、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它们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碳元素在这些它们之间的流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正确;D、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从“大气CO2”到“丁”的箭头,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题思路点拨】1、相互关系2、地位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各自的代谢类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来决定的。即:根据某种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性分为三大类群:①生产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绝大多数进行光合作用,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②消费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级别,但是生态系统的非必要成分。主要指各种动物。不过有些寄生细菌,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③分解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动物(如:蚯蚓、蝇、蜣螂等),它们都能分解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有机物,故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总之,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作用是转化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的作用是推动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8.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知识点的认识】(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一个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命题方向】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C.处于上一级的生物越多,处于下一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解答:A、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时,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A正确;B、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能量散失越多,储能越少,生物个体数量也越少,B正确;C、一般情况下,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获得能量的多少与营养级别有关,与生物的数量无关,C错误;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D正确。故选:C。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解题思路点拨】一个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故能量流动是不可逆的。9.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知识点的认识】(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2)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一些自养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3)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动。(4)碳以以CO2形式返回无机环境,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5)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可以循环反复利用【命题方向】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碳循环的过程受到影响,将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B.重金属也参与了物质循环,其循环过程与碳循环过程相同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主要与植被的减少及光合速率降低有关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自然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分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解答: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不仅仅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A错误;B、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而重金属,比如贡等有毒物质通过迁移和转化从而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的变化形式来进行物质循环,B错误;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植被破坏等原因引起的,C错误;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能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是自然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D正确。故选:AB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是学习的窍门。【解题思路点拨】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10.物质循环【知识点的认识】(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2)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还有一些自养微生物的化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