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4页(共44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2020)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生态系统运行离不开信息传递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武汉模拟)科学家研究蛙科和蟾蜍科的105个物种,依据其生活的环境,分为流水类群和静水类群。通过分析不同物种的鸣声信号,发现流水类群的鸣声频率更高,以利于它们在噪音环境中高效传播信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水类群和静水类群是两个不同的群落 B.蛙科和蟾蜍科动物的鸣声频率属于行为信息 C.流水类群的鸣声频率较高是对噪音环境的适应 D.静水类群的个体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2.(2025•五华区校级开学)为探究昆虫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如下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123操作将雌蛾放置于透气笼子中将放置过雌蛾的滤纸置于透气笼子中将雌蛾放置于不透气笼子中结果有雄蛾飞来交配有雄蛾飞来交配①A.①处应为没有雄蛾飞来交配 B.空气可作为传播雌蛾发出的信息的信道 C.该实验证明该种蛾通过性外激素进行交流 D.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2024秋•武昌区期末)夏季黄昏,雄蚊集群在空中飞舞,吸引雌蚊飞入后求偶交配,这种现象称为“婚飞”。科学家研究了“生物钟基因、光照和环境温度对按蚊的性信息素合成、婚飞和交配的调控”,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字母代表相关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按蚊求偶交配依靠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B.当环境温度处于27﹣34℃之间,按蚊就可以婚飞 C.CYC和CLY受光信号调控的同时也调控desatl的表达 D.图中虚线框内所涉及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4.(2025•朝阳区校级开学)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下面是与动物信息传递有关的一些实例:①雌松叶蜂放入笼中置于田间,可招引11000只雄松叶蜂②非洲鸵鸟半蹲半坐不断摇晃身体,并把翼、尾羽轮番展示给雌鸟③工蜂分泌的异戊酸乙酯,刺激工蜂聚集、摆出攻击姿势④海豚利用超声波进行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敌⑤兔子通过草的“绿色”搜寻食物,通过气味辨别和摄取食物⑥雄孔雀消耗大量能量展开五彩斑斓的尾巴取得繁殖的机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的信息类型相同,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B.③⑤均说明生物可以通过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信息传递 C.②⑥行为大量耗能可能有利于雄性优胜劣汰,使产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强 D.①④⑤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5.(2025•张家口开学)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经•国风》),燕子表达的是行为信息 B.信息传递过程中应具备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三个要素 C.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只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 D.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属于生物防治6.(2025•广西模拟)红腹锦鸡为一雄多雌制,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雄鸟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秦岭地区的红腹锦鸡构成一个种群 B.适当增大雄性的比例有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C.求偶过程中信息传递类型为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D.群落中不存在和红腹锦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其他生物7.(2025•聊城开学)蚜虫依靠植物的汁液生活。当蚜虫种群遇到天敌时,最早发现敌害的蚜虫摆动肢体,及时释放出报警信息素,同类接到信息后纷纷逃离;这种信息素还可给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通风报信,促使其迅速搜寻并团团围住蚜虫的天敌,以保护蚜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例涉及的信息种类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蚜虫与植物、蚂蚁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是捕食、互利共生 C.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农业生产中,利用蚜虫的信息素驱赶蚜虫或诱捕蚂蚁属于生物防治8.(2025•小店区校级开学)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燕子表达的是物理信息 B.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个体或群体之间,往往是双向的 C.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体现了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对植物自身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是信息分子,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9.(2025•济南开学)科研人员发现,蚜虫吸食叶片汁液时会诱导烟草释放挥发性化合物(VOC),周围植物感知VOC后会产生防御反应,使蚜虫不再喜食其叶片汁液。携带植物病毒的蚜虫吸食烟草叶片汁液时,VOC释放减少,周围植物对蚜虫的防御能力降低。根据该研究结果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被蚜虫危害的烟草向周围植物传递物理信息 B.病毒与植物、病毒与蚜虫之间均为寄生关系 C.相比未携带病毒的蚜虫,携带病毒的蚜虫侵害植物时更能提高周围植物的防御反应 D.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10.(2025•科右前旗校级开学)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蝙蝠通过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利用的是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C.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生态系统中各种类型的信息传递一定是单向进行的11.(2025•平江县校级开学)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A.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B.狼根据鹿留下的气味去捕鹿 C.当光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 D.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12.(2025•佛山一模)研究表明,地下的真菌网络可以连接不同植物的根部,帮助植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当一棵植物受到机械损伤时,该信息可以通过真菌网络传递给周围的其他植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作用 B.不同植物之间通过真菌网络传递信息不受距离限制 C.植物之间可能通过真菌网络传递关于病虫害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D.若切断与地下真菌网络的联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能会下降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4秋•酒泉期末)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可调节水质和小气候,滞留沉积物、有毒物等,被称为“地球之肾”。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图2表示该人工湿地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流动值(单位为:kJ•m﹣2•a﹣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碳元素是以的形式从丙进入甲的,图2中的A代表的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用文字表述)。(2)人工湿地中从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长着芦苇、浮萍和狐尾藻等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湿地中植物的“绿色”和“花香”可以吸引昆虫传粉,这分别是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3)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14.(2025•上杭县校级开学)白颈长尾雉是我国特有的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1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冬季有时会到海拔500米左右的灌木丛地带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白颈长尾雉多活动于森林茂密的地带。若白颈长尾雉栖息生境遭到很大破坏,破碎化严重,则白颈长尾雉的种群数量会,其原因是。(2)白颈长尾雉喜集群,常呈3~8只小群活动,觅食时若观察到敌害,则马上振动翅膀,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以提醒同伴。白颈长尾雉在这个过程中属于(填“信息源”“信息受体”或“信息源和信息受体”),白颈长尾雉上述行为的意义是。(3)样线法是一种用于研究特定区域内生物分布和数量的生态学调查方法。研究人员采用样线法调查白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在调查过程中,研究人员以一定的速度步行观察,并借助望远镜记录样线两侧各50米范围内发现的白颈长尾雉的数量。此调查在研究区域内的不同地点多次重复进行,最后对所有调查数据进行平均值计算,以获得白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①若研究人员在调查区域内随机选取了3条样线,长度均为2km,记录数据分别为7只、5只、12只,则该区域白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约为只•km﹣2。②有观点认为,在白颈长尾雉的自然栖息地,采用样线法调查白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时,应该选择视野开阔的区域,该观点是否正确?(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15.(2025•平江县校级开学)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使水稻增产。为了解“稻田养鱼”种养模式对稻田杂草种类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稻田养鱼”和“水稻单一种植”两种模式,连续3年调查水稻田杂草的物种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田里,不同深度的水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2)调查期间(填“能”或“不能”)向水稻田喷洒除草剂,原因是。(3)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区杂草的物种数较多。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属于防治。鱼清除了害虫和杂草,减少了竞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4)鱼主要依赖视觉发现食物,同时通过嗅觉确定食物的位置。鱼觅食的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2020)期中必刷常考题之生态系统运行离不开信息传递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CBCABBCDCC题号12答案B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武汉模拟)科学家研究蛙科和蟾蜍科的105个物种,依据其生活的环境,分为流水类群和静水类群。通过分析不同物种的鸣声信号,发现流水类群的鸣声频率更高,以利于它们在噪音环境中高效传播信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水类群和静水类群是两个不同的群落 B.蛙科和蟾蜍科动物的鸣声频率属于行为信息 C.流水类群的鸣声频率较高是对噪音环境的适应 D.静水类群的个体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群落的主要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解答】解:A、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流水类群和静水类群是蛙科和蟾蜍科105个物种依据生活环境的分类,它们都属于同一群落,并非两个不同的群落,A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蛙科和蟾蜍科动物的鸣声频率是通过声音这种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B错误;C、流水类群生活在噪音环境中,其鸣声频率更高,这样的特征有利于它们在噪音环境中高效传播信号,以便更好地进行种内交流等活动,这是对其所处噪音环境的一种适应,C正确;D、静水类群的个体生活在相同的静水区域,不存在地理隔离。同时,它们属于蛙科和蟾蜍科的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同一类群(静水类群)内的个体如果是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2.(2025•五华区校级开学)为探究昆虫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如下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123操作将雌蛾放置于透气笼子中将放置过雌蛾的滤纸置于透气笼子中将雌蛾放置于不透气笼子中结果有雄蛾飞来交配有雄蛾飞来交配①A.①处应为没有雄蛾飞来交配 B.空气可作为传播雌蛾发出的信息的信道 C.该实验证明该种蛾通过性外激素进行交流 D.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解:A、组别3的处理是将雌蛾放置于不透气笼子中,则无法将信息进行传递,故①处应为没有雄蛾飞来交配,A正确;B、该化学物质通过空气传播,所以空气可以作为在该信息流中的信道,B正确;C、1组和2组对照说明雌蛾分泌的应是某种物质,但不能说明是性外激素,C错误;D、该实验对象是雄蛾和雌蛾,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2024秋•武昌区期末)夏季黄昏,雄蚊集群在空中飞舞,吸引雌蚊飞入后求偶交配,这种现象称为“婚飞”。科学家研究了“生物钟基因、光照和环境温度对按蚊的性信息素合成、婚飞和交配的调控”,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字母代表相关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按蚊求偶交配依靠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B.当环境温度处于27﹣34℃之间,按蚊就可以婚飞 C.CYC和CLY受光信号调控的同时也调控desatl的表达 D.图中虚线框内所涉及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模式图;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化学信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如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特殊行为的传递,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解答】解:A、据图可知,雄性按蚊在吸引雌蚊交配的过程中,环境温度需处于27﹣34℃之间,有性信息素的释放和婚飞行为,分别属于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A正确;B、当环境温度处于27﹣34℃之间,且处于黄昏时按蚊才可以婚飞,B错误;CD、图中虚线框内表示基因CYC和CLY控制合成CYC和CLY蛋白,进而促进per、tim、desat1基因表达,而per、tim蛋白的表达又会抑制CYC和CLY基因的表达,故该方式为负反馈调节,C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025•朝阳区校级开学)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下面是与动物信息传递有关的一些实例:①雌松叶蜂放入笼中置于田间,可招引11000只雄松叶蜂②非洲鸵鸟半蹲半坐不断摇晃身体,并把翼、尾羽轮番展示给雌鸟③工蜂分泌的异戊酸乙酯,刺激工蜂聚集、摆出攻击姿势④海豚利用超声波进行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敌⑤兔子通过草的“绿色”搜寻食物,通过气味辨别和摄取食物⑥雄孔雀消耗大量能量展开五彩斑斓的尾巴取得繁殖的机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的信息类型相同,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B.③⑤均说明生物可以通过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信息传递 C.②⑥行为大量耗能可能有利于雄性优胜劣汰,使产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强 D.①④⑤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解答】解:A、①③涉及的都是化学信息,但都只能在种内发挥作用,A错误;B、③涉及化学信息,⑤中涉及的有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错误;C、②⑥大量耗能的行为使获胜者都是强壮的个体,这样产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强,C正确;D、①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④⑤可以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生态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2025•张家口开学)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经•国风》),燕子表达的是行为信息 B.信息传递过程中应具备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三个要素 C.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只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 D.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属于生物防治【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化学信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如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特殊行为的传递,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解答】解: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子飞行姿态属于行为信息;“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并非都为行为信息,A错误;B、信息传递需有信息源产生信息,经信道传输,由信息受体接收,具备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三要素,B正确;C、生物间信息传递既在同种生物间,像蜜蜂舞蹈通讯,也在不同种生物间,如植物花香吸引昆虫传粉,C正确;D、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借助昆虫信息传递减少害虫数量,属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信息传递类型、要素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6.(2025•广西模拟)红腹锦鸡为一雄多雌制,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雄鸟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秦岭地区的红腹锦鸡构成一个种群 B.适当增大雄性的比例有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C.求偶过程中信息传递类型为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D.群落中不存在和红腹锦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其他生物【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解答】解:A、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种群,秦岭地区的红腹锦鸡构成一个种群,A正确;B、红腹锦鸡为一雄多雌制,适当增大雌性的比例有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而不是增大雄性比例,B错误;C、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属于行为信息;“五彩斑斓的羽毛”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D、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空间位置、资源利用情况及与其他物种关系等。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当生态位完全重叠时,重叠的生态位会被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的物种占有,故群落中不存在和红腹锦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其他生物,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7.(2025•聊城开学)蚜虫依靠植物的汁液生活。当蚜虫种群遇到天敌时,最早发现敌害的蚜虫摆动肢体,及时释放出报警信息素,同类接到信息后纷纷逃离;这种信息素还可给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通风报信,促使其迅速搜寻并团团围住蚜虫的天敌,以保护蚜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例涉及的信息种类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蚜虫与植物、蚂蚁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是捕食、互利共生 C.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农业生产中,利用蚜虫的信息素驱赶蚜虫或诱捕蚂蚁属于生物防治【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解;A、最早发现敌害的蚜虫摆动肢体,这属于行为信息;蚜虫释放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所以该实例涉及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A正确;B、蚜虫依靠植物的汁液生活,蚜虫与植物是寄生关系,并非捕食关系;蚜虫分泌蜜露供蚂蚁取食,蚂蚁保护蚜虫,蚜虫与蚂蚁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C、信息素调节了蚜虫与天敌、蚜虫与蚂蚁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C正确;D、利用蚜虫的信息素驱赶蚜虫或诱捕蚂蚁,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8.(2025•小店区校级开学)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燕子表达的是物理信息 B.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个体或群体之间,往往是双向的 C.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体现了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对植物自身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是信息分子,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作用有:①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解答】解: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视觉)“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听觉),燕子表达的有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A错误;B、信息传递不仅能发生在生物个体或群体之间,还能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B错误;C、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植物开花进行繁殖,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D、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是发生在不同生物个体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植物激素是对植物自身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作用于植物自身细胞等,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概念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9.(2025•济南开学)科研人员发现,蚜虫吸食叶片汁液时会诱导烟草释放挥发性化合物(VOC),周围植物感知VOC后会产生防御反应,使蚜虫不再喜食其叶片汁液。携带植物病毒的蚜虫吸食烟草叶片汁液时,VOC释放减少,周围植物对蚜虫的防御能力降低。根据该研究结果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被蚜虫危害的烟草向周围植物传递物理信息 B.病毒与植物、病毒与蚜虫之间均为寄生关系 C.相比未携带病毒的蚜虫,携带病毒的蚜虫侵害植物时更能提高周围植物的防御反应 D.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化学信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如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特殊行为的传递,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解答】解:A、被蚜虫危害的烟草释放挥发性化合物VOC,向周围植物传递的是化学信息,A错误;B、病毒与植物是寄生关系,但题干未体现病毒与蚜虫的寄生关系,B错误;C、携带植物病毒的蚜虫吸食烟草叶片汁液时,VOC释放减少,周围植物对蚜虫的防御能力降低,说明相比未携带病毒的蚜虫,携带病毒的蚜虫危害植物时更能降低周围植物的防御反应,C错误;D、烟草释放VOC,周围植物感知后产生防御反应,体现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生物种间关系以及信息传递的作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题干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10.(2025•科右前旗校级开学)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蝙蝠通过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利用的是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C.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生态系统中各种类型的信息传递一定是单向进行的【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解答】解:A、蝙蝠通过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这是利用声波进行的定位,属于物理信息,而非化学信息,A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仅沿食物链、食物网进行,还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以及不同种群或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B错误;C、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通过信息传递来感知对方的存在和位置,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11.(2025•平江县校级开学)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A.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B.狼根据鹿留下的气味去捕鹿 C.当光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 D.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解:A、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A错误;B、“狼根据鹿留下的气味去捕鹿”说明两者存在捕食关系,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错误;C、“当光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不属于生物的种间关系,属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C正确;D、“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试题难度一般。12.(2025•佛山一模)研究表明,地下的真菌网络可以连接不同植物的根部,帮助植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当一棵植物受到机械损伤时,该信息可以通过真菌网络传递给周围的其他植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作用 B.不同植物之间通过真菌网络传递信息不受距离限制 C.植物之间可能通过真菌网络传递关于病虫害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D.若切断与地下真菌网络的联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能会下降【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解:A、由题意“地下的真菌网络可以连接不同植物的根部,帮助植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B、由题意可知,不同植物之间通过真菌网络传递信息受距离限制,只有具有真菌网络的不同植物之间才能传递信息,B错误;C、由题意“当一棵植物受到机械损伤时,该信息可以通过真菌网络传递给周围的其他植物”可知,植物之间可能通过真菌网络传递关于病虫害等其他方面的信息,C正确;D、若切断与地下真菌网络的联系,植物之间不能通过此途径传递与病虫害等信息,可能会使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的种类、特点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4秋•酒泉期末)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可调节水质和小气候,滞留沉积物、有毒物等,被称为“地球之肾”。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图2表示该人工湿地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流动值(单位为:kJ•m﹣2•a﹣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丙进入甲的,图2中的A代表的是呼吸作用(呼吸散失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用文字表述)。(2)人工湿地中从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长着芦苇、浮萍和狐尾藻等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湿地中植物的“绿色”和“花香”可以吸引昆虫传粉,这分别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就地保护。【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群落的空间结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解决问题能力.【答案】(1)有机物呼吸作用(呼吸散失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2)水平物理信息和化学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就地【分析】1、同化量=呼吸消耗+流入分解者+被下一营养级同化+未利用。2、信息传递的作用有: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③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解答】解:(1)图1中,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图2中A代表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据图2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补偿的有机物输入的能量。(2)人工湿地中从湖岸到湖心由于地形、水深等变化导致分布有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绿色”为物理信息,“花香”为化学信息;植物的“绿色”和“花香”可以吸引昆虫传粉,有利于植物种群的繁衍,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3)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故答案为:(1)有机物呼吸作用(呼吸散失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2)水平物理信息和化学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就地【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14.(2025•上杭县校级开学)白颈长尾雉是我国特有的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1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冬季有时会到海拔500米左右的灌木丛地带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白颈长尾雉多活动于森林茂密的地带。若白颈长尾雉栖息生境遭到很大破坏,破碎化严重,则白颈长尾雉的种群数量会减少,其原因是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白颈长尾雉的栖息空间遭到破坏,食物等资源不足,进而导致白颈长尾雉出生率低于死亡率。(2)白颈长尾雉喜集群,常呈3~8只小群活动,觅食时若观察到敌害,则马上振动翅膀,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以提醒同伴。白颈长尾雉在这个过程中属于信息源和信息受体(填“信息源”“信息受体”或“信息源和信息受体”),白颈长尾雉上述行为的意义是提高群体的警觉性,增加个体和群体的生存机会,促进了种群稳定,并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样线法是一种用于研究特定区域内生物分布和数量的生态学调查方法。研究人员采用样线法调查白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在调查过程中,研究人员以一定的速度步行观察,并借助望远镜记录样线两侧各50米范围内发现的白颈长尾雉的数量。此调查在研究区域内的不同地点多次重复进行,最后对所有调查数据进行平均值计算,以获得白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①若研究人员在调查区域内随机选取了3条样线,长度均为2km,记录数据分别为7只、5只、12只,则该区域白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约为40只•km﹣2。②有观点认为,在白颈长尾雉的自然栖息地,采用样线法调查白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时,应该选择视野开阔的区域,该观点是否正确?错误(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样线区域的选择应该随机取样,从而更准确地反映白颈长尾雉在其自然栖息地的种群密度。【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1)减少;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白颈长尾雉的栖息空间遭到破坏,食物等资源不足,进而导致白颈长尾雉出生率低于死亡率(2)信息源和信息受体;提高群体的警觉性,增加个体和群体的生存机会,促进了种群稳定,并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40;错误;样线区域的选择应该随机取样,从而更准确地反映白颈长尾雉在其自然栖息地的种群密度【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解:(1)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白颈长尾雉的栖息空间遭到破坏,食物等资源不足,进而导致白颈长尾雉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进而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使得白颈长尾雉种群数量减少。(2)在观察到敌害时,白颈长尾雉属于信息受体,然后通过振动翅膀和发出尖锐叫声来提醒同伴,此时,白颈长尾雉是信息源。该行为的意义是提高群体的警觉性,增加个体和群体的生存机会,促进了种群稳定,并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实验所选取的样方大小是2km×0.1km=0.2km2。三个样方的平均值是(7+5+12)÷3=8只,因此该区域白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约为8÷0.2=40只•km﹣2。样线区域的选择应该随机取样,从而更准确地反映白颈长尾雉在其自然栖息地的种群密度,因此选择视野开阔的区域调查白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的观点是错误的。故答案为:(1)减少;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白颈长尾雉的栖息空间遭到破坏,食物等资源不足,进而导致白颈长尾雉出生率低于死亡率(2)信息源和信息受体;提高群体的警觉性,增加个体和群体的生存机会,促进了种群稳定,并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40;错误;样线区域的选择应该随机取样,从而更准确地反映白颈长尾雉在其自然栖息地的种群密度【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信息传递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5.(2025•平江县校级开学)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使水稻增产。为了解“稻田养鱼”种养模式对稻田杂草种类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稻田养鱼”和“水稻单一种植”两种模式,连续3年调查水稻田杂草的物种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田里,不同深度的水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调查期间不能(填“能”或“不能”)向水稻田喷洒除草剂,原因是喷洒除草剂会杀死杂草,影响调查结果。(3)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水稻单一种植区杂草的物种数较多。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属于生物防治。鱼清除了害虫和杂草,减少了竞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4)鱼主要依赖视觉发现食物,同时通过嗅觉确定食物的位置。鱼觅食的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信息传递。【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稳态与环境;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1)垂直(2)不能喷洒除草剂会杀死杂草,影响调查结果(3)水稻单一种植生物(4)物理、化学【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解答】解:(1)水稻田里,不同深度的水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使生物充分利用阳光和资源。(2)调查时一般要保证调查对象数据的稳定,喷洒除草剂会杀死杂草,影响调查结果,调查期间不能向水稻田喷洒除草剂。(3)根据柱状图分析,水稻单一种植区杂草的物种数较多,多于稻田养鱼区。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属于利用了种间关系,属于生物防治。鱼清除了害虫和杂草,减少了竞争,使得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也即是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从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4)视觉发现食物属于利用了物理信息,嗅觉确定食物的位置属于利用了化学信息。故答案为:(1)垂直(2)不能喷洒除草剂会杀死杂草,影响调查结果(3)水稻单一种植生物(4)物理、化学【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点卡片1.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知识点的认识】1、物种和种群的概念(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3)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种群物种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范围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判断标准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2、物种形成的方式(1)渐变式(2)爆发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由异源多倍体以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一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一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3、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①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②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③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④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可分为:生态隔离、季节隔离、性别隔离、行为隔离、杂种不育等.【命题方向】题型一: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典例1:(2014•海南模拟)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解答: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题型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典例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C.出现地理隔离D.形成生殖隔离分析:本题是对新物种形成标志的考查,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解答: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C、地理隔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但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错误;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新物种形成标志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三:生殖隔离的判断典例3:(2013•洛阳一模)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A.雄萤火虫对异种雌虫发出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但雌虫对此信号无反应B.牛蛙的卵和豹子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C.玉米的花柱很长,拟蜀属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D.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分析: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便称为生殖隔离.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等;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就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和杂种衰败等.解答:A、雌虫对雄虫发出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无反应,这属于受精前生殖隔离,故A正确;B、牛蛙的卵和豹子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这是杂种不活,属受精后生殖隔离,故B正确;C、玉米的花柱很长,拟蜀属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这是形态隔离,属于受精前生殖隔离,故C正确.D、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不是生殖隔离,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殖隔离的概念及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对自然界中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解题思路点拨】1、物种包括各个不同地域的同一物种的多个不同种群,范围较大,而种群是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范围较小.2、因地理隔离造成两个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应为同一个物种,仍能进行交配繁殖产生后代.但地理隔离不一定是高山、河流的阻隔,丙个池塘中的鲤鱼也存在地理隔离.3、判断是否是同一物种,不能只看能否杂交,还要看杂交后代是否可育,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马和驴等.4、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沦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新物种形成,则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后,方可成立,所以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2.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的认识】一、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二、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三、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个体总数(4)注意事项:①标志不能过于醒目;②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③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④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1)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2)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3)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四)性别比例性引诱剂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达到杀虫效果.)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雌雄相当型、雌多雄少型、雌少雄多型.2、意义:影响种群密度.(五)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1、年龄组成的类型:(1)A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2)B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2、意义: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四、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⑦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命题方向】题型一:种群数量特征的综合考察典例1:(2013•浙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答:A、根据出生率的计算应该是20%,自然增长率是10%,故A错误;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故B正确;C、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故C错误;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题型二:年龄组成的判断典例2:(2010•海南)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分析:本题是根据种群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判断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类型.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稳定性是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衰退型是幼年个体比例少,老年个体比例多,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相等,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可以代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甲种群幼年个体比例高,老年个体的比例低,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相当,属于稳定型;丙种群幼年个体比例低,老年个体比例高,属于衰退型.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年龄结构的概念,年龄结构三种类型的判断,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三:图示分析预测典例3:(2013•洛阳一模)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解答:A、从题中柱形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的减小,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A选项的分析是难点,解题时要结合题图信息与题干信息分析解答.【解题方法点拨】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而性别比例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次要依据.3、样方法注意事项:(1)样方应随机选取(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乔木:10m×10m;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4、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3.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知识点的认识】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1m×1m,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命题方向】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C.如被调查种群个体数目较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解答: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A正确;B、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对样方边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边的数目,所以对甲图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B正确;C、如被调查种群个体数目较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使调查结果更加趋近于真实值,C正确;D、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解题思路点拨】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如草本可选择1m×1m,而乔木应选择100m×100m。4.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知识点的认识】一、群落中的生物关系: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1)种内互助;(2)种内斗争。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你死我活):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5)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壳螺上。二、种间关系图示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捕食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和猎物者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的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猎物者.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有三,①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②A取代B;③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产生生态位的分离.寄生A:寄生物;B:宿主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虫与人.【命题方向】题型一:根据种间关系曲线判断类型典例1:(2013•石家庄二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分析:在表示捕食关系中的曲线中,有两种方法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一、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可以判断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二、被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解答: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故A正确;B、M点时,乙种群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故B正确;C、图中,甲种群增长时促进乙种群不断增长,但是当乙种群增长大一定程度后就会抑制甲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故C正确;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型二: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的综合判断典例2:农业生产中人们可通过防除农田的杂草而实现增产,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可能是()A.种间竞争B.种内竞争C.种内互助D.互利共生分析: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解答:A、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会共同争夺有限的水、阳光、矿质营养等,它们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竞争,A正确;B、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竞争,B错误;C、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叫做种内互助,C错误;D、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种间关系,考生要能够区分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中的竞争,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解题方法点拨】1、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比较项目范围实例种内斗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2、竞争和捕食的比较:(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2)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5.群落的空间结构【知识点的认识】(1)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垂直结构表现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镶嵌分布。(2)群落中植物、动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的原因分别是:对光照的利用;食物和栖息空间(3)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的原因有:地形的变化(如山地起伏)、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条件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命题方向】下列对不同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A.农田组成单一,其中的动物无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B.湖泊中深水区与浅水区的植物类型存在差异,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竹林中的竹子高矮错落有致,影响竹子群体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一座山的高海拔地段与低海拔地段植物类群分布差异主要与温度有关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和植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他们常呈镶嵌分布。解答:A、农田虽然组成单一,但是其中的动植物仍然有分层现象,只是不如森林中动物分层现象明显,A错误;B、湖泊中深水区与浅水区的植物类型存在差异,是由于水平方向上水分条件、氧气条件的差异引起的,因此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竹林中的竹子为同一物种,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D、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高海拔地段温度较低,低海拔地段温度相对较高,因此这两个区域植物类群分布差异主要是由温度引起的,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思路点拨】群落的水平结构需注意地形的变化,如海拔的高低和大陆架深浅,也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6.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知识点的认识】1、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作用: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3)意义: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2、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资源空间,称做该生物的基础生态位.3、现实生态位:由于存在着竞争,一般物种都不能够占领基础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称为现实生态位.4、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或生态位大小.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当资源的可利用性减少时,一般使生态位宽度增加,例如在食物供应不足的环境中,消费者也被迫摄食少数次等猎物和被食者,而在食物供应充足的环境中,消费者尽摄食最习惯摄食的少数被食者.5、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通常资源总是有限额,因此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竞争总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在向某一地区引进物种时,要考虑与当地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的问题.外来物种总因数量有限、对环境尚未适应等原因处于竞争的弱势,因此,如与当地物种生态位重叠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精美课件
- 紧急救援设备种类及操作考核试卷
- 环境保护与水资源节约利用考核试卷
- 港口市场营销策略考核试卷
- 煤炭行业的矿产资源评估与开发潜力考核试卷
- 介绍杭州初二语文作文
-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安全文化建设路径考核试卷
- 社区儿童友好空间设计考核试卷
- 砼结构构件的预制件市场需求预测分析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矿选矿厂工艺优化与生产成本控制考核试卷
- 《种树郭橐驼传》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完整版)手机维修单
- UV真空镀膜涂料漆膜性能参考介绍
- 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2020版)
- 曳引驱动电梯安装施工方案
- 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医学院课件
- 公务摄影拍摄技巧分享课件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道德与法治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职工人事档案目录
- 2023年双休日、节假日表(分析统计用合并版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