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1页(共61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2020)期中必刷常考题之能量在单向流动中逐级递减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武汉模拟)我国生态学家对三峡工程蓄水后期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如图所示(Ⅰ~Ⅳ代表营养级,图中能量数据的单位为t•k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呈现上宽下窄的金字塔形 B.该生态系统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为615.22t•km﹣2•a﹣1 C.该生态系统第Ⅱ和第Ⅲ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1% D.第Ⅳ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0.55t•km﹣2•a﹣12.(2025•长春模拟)下列实验和研究中,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的是()A.格里菲思进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B.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C.查哥夫发现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 D.林德曼研究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情况3.(2025•日照模拟)某山地水库生产者以蓝细菌、绿藻等浮游藻类为主,高等水生植物占比很小。研究人员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数据为能量大小的相对值,营养级方框内数字代表未利用能量A.营养级Ⅱ的同化量约有19%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营养级Ⅱ、Ⅲ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7% C.营养级Ⅲ、Ⅳ同化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D.该水库可能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4.(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某校生物科研小组研究某区域的生态系统,得到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然后又采用不同体积的样方来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最多为N B.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V3 C.图中E所代表的生物占有3个营养级 D.若图1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摄取的两种生物的生物量相等,则E每增加4kg生物量,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200kg生物量5.(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单位:J/m2•a),A、B、C、D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有机物输入量即被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输入此生态系统的能量只有生产者的总初级生产量 B.图中所有字母所代表的生物总和构成生态系统 C.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6.67% D.B流入D的能量包括B的粪便及其遗体残骸中的化学能6.(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动物的同化量(A)是指从食物中消化、吸收的能量,即摄食量(I)与其粪便量之差;生产量(P)则是同化量与呼吸量(R)之差,它以有机物的形式累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分别表示为A/I、P/A.依据表中所示黄鼠等的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能量数值/(kJ•m﹣2a﹣1)动物种类摄食量(I)同化量(A)呼吸量(R)生产量(P)收割蚁(植食)34.53130.90.1小蜘蛛(肉食)12.611.9101.9盐沼蝗(植食)3.711.370.860.51黄鼠(植食)5.63.83.690.11A.表中4类动物中,同化效率最高的是收割蚁 B.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量比例最高的是小蜘蛛 C.黄鼠的生长速率较低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占比较高有关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7.(2025•河南开学)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含量及能量流动方向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生物。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 B.图中丁既是三级消费者又是四级消费者 C.若图中乙消失,则藻类的数量会增加 D.有害物质铅在图中丙的体内含量最高8.(2024秋•唐山期末)迁西县是“中国板栗之乡”,当地有漫山遍野的板栗树,板栗销往国内外。废弃的板栗树枝条还可用来栽培栗蘑,增加农民收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板栗树集中的区域调查其种群密度 B.板栗林中的植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C.种植栗蘑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板栗林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9.(2024秋•唐山期末)美洲商陆是京津冀地区入侵物种之一,其果实饱满可以吸引鸟类摄食。鸟类摄食后不能消化商陆的种子,将其随粪便排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鸟类对美洲商陆的取食可减缓其入侵 B.鸟类属于影响美洲商陆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美洲商陆的入侵不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D.美洲商陆同化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到鸟类10.(2025•南京开学)如表为不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同化量在生产(P: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与维持(R: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之间的分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P占同化量的比例(%)R占同化量的比例(%)棉鼠(恒温食草动物)1387红狐(恒温食肉动物)496狼蛛(变温食肉动物)2575豌豆蚜虫(变温食草动物)5842A.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其P、R及次级消费者粪便的能量之和 B.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的P占比低可能是由于捕获食物的过程耗能多 C.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的R占比高可能是由于分配更多能量维持体温 D.P与R的比例不仅随环境资源改变,还受种间关系变化的影响11.(2025•渭南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全是自养生物,但不一定都是绿色植物 C.烟草利用信息素吸引蛾幼虫的天敌以控制其数量,属于化学防治 D.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通过其粪便流入分解者12.(2025•小店区校级开学)如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个体的食性占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和D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个体,一定时间内A、B、C种群数量均大量减少 C.若D种群中所有个体体长均为6.5cm,则该种群同化量增加1kJ时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0kJ D.该池塘生态系统由A、B、C、D共同构成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4秋•滨州期末)科研人员对海南儋州海头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牡蛎是生态系统中第Ⅱ营养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滤食浮游植物和水体碎屑等。该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数量较多的物种还有腹足类、节肢动物、大型海藻和海葵等。调查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单位:t•km﹣2•a﹣1)如表所示。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量输出系统量沉积量呼吸量同化量Ⅳ0.000.000.100.170.27Ⅲ0.270.73209.10296.90507.00Ⅱ507.007.0026009.0033056.0059579.00Ⅰ59579.00872.0033227.00﹣?注:沉积量包括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牡蛎属于。若研究牡蛎的生态位,则需要从等方面进行研究。(2)经分析,腹足类、节肢动物、大型海藻和海葵等不是优势种,理由是。(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是”或“不是”)93678.00t•km﹣2•a﹣1,原因是。第Ⅲ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t•km﹣2•a﹣1。(4)能量转换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比值,由表可知,第Ⅲ营养级到第Ⅳ营养级比第Ⅰ营养级到Ⅱ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该生态系统营养极少,食物网较简单,其(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低,故需对其加以保护。14.(2025•梅河口市校级开学)图1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简图,Ⅰ、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106kJ/m2)。图2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正确表示图1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图1中应该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2)若图1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10000m2,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106kJ。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3)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4)写出图2中存在的食物链(网)。15.(2025•广阳区校级开学)汕头市濠江区苏埃湾红树林是我市一处美丽的湿地景观。白鹭常栖息在该林区,其主要食物为小型的鱼类、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近几年,濠江区利用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发展水产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图1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2为能量流经白鹭的示意图,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乙、丙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为,若白鹭属于该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则白鹭属于第营养级。(2)为调查白鹭的种群密度,可使用进行调查并统计数据,要研究湖区该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回答2个方面)。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3)图2为能量流经白鹭的示意图,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③是,过程②的能量无法被生产者所固定,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4)近年来,一些白鹭离开红树林区前往周边农田,吸引来一些游客观赏。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时应注意的事项是。(回答两点即可)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沪科版(2020)期中必刷常考题之能量在单向流动中逐级递减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DAADCCCDBAB题号12答案C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5•武汉模拟)我国生态学家对三峡工程蓄水后期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如图所示(Ⅰ~Ⅳ代表营养级,图中能量数据的单位为t•k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呈现上宽下窄的金字塔形 B.该生态系统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为615.22t•km﹣2•a﹣1 C.该生态系统第Ⅱ和第Ⅲ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1% D.第Ⅳ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0.55t•km﹣2•a﹣1【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生态金字塔.【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除最高营养级外,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向: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一部分储存(未利用)。【解答】解: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因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错误;B、该生态系统中流入第Ⅱ营养级的能量为615.22t•km﹣2・a﹣1,B错误;C、该生态系统第Ⅱ和第Ⅲ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38÷615.22=2.01%,C错误;D、第Ⅳ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1.37﹣0.82=0.55t•km﹣2・a﹣1,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2.(2025•长春模拟)下列实验和研究中,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的是()A.格里菲思进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B.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C.查哥夫发现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 D.林德曼研究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情况【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孟德尔遗传实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DNA的结构层次及特点.【专题】正推法;遗传物质的探索;DNA分子结构和复制;孟德尔遗传实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验探究能力.【答案】A【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解答】解:A、格里菲思进行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是将R型或S型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体内,观察小鼠存活情况,没有进行定量分析,A正确;B、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运用了数学统计学方法对豌豆各种性状进行计数,进行了定量分析,B错误;C、查哥夫发现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运用了定量分析,C错误;D、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科学探究过程,涉及遗传物质的发现、遗传定律的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的发现等知识,需要考生实际并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结合题干解答。3.(2025•日照模拟)某山地水库生产者以蓝细菌、绿藻等浮游藻类为主,高等水生植物占比很小。研究人员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数据为能量大小的相对值,营养级方框内数字代表未利用能量A.营养级Ⅱ的同化量约有19%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营养级Ⅱ、Ⅲ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7% C.营养级Ⅲ、Ⅳ同化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D.该水库可能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产者同化的能量=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消费者(除最高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最高级消费者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解答】解:A、第Ⅱ营养级的同化量=166+76.82+34+21+2.18=300,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300﹣166=134,约占其同化量45%,A错误B、由营养级Ⅲ传到营养级Ⅳ的能量=1.12+0.32+0.06+0.4=1.9,第Ⅲ营养级的同化量=1.9+3.2+12.9+0.9+2.1=21,第Ⅱ营养级的同化量=166+76.82+34+21+2.18=300,所以营养级Ⅱ、Ⅲ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Ⅲ营养级的同化量÷第Ⅱ营养级的同化量×100%=21÷300×100%=7.0%,B正确;C、由题中信息可知,营养级中Ⅲ、Ⅳ同化的能量大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C正确;D、一般情况下,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该水库中第Ⅰ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5000,第Ⅱ营养级的同化量为300,第Ⅰ、Ⅱ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第Ⅱ营养级的同化量÷第Ⅰ营养级的同化量×100%=300÷25000×100%=1.2%,说明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较多,而第二营养级较少,该水库可能存在水体富营养化,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某校生物科研小组研究某区域的生态系统,得到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然后又采用不同体积的样方来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段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最多为N B.调查该地段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V3 C.图中E所代表的生物占有3个营养级 D.若图1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摄取的两种生物的生物量相等,则E每增加4kg生物量,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200kg生物量【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D【分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食物网的示意图,共有3条食物链:B→D→E、B→C→E、B→A→C→E。图2中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体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解答】解:A、土壤中生物的物种数到最多后保持稳定在N,不会明显大于N,A错误;B、V2是物种数目达到最多时对应的最小样方体积,故调查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V2,B错误;C、据图1分析可知图中有3条食物链:B→D→E、B→C→E、B→A→C→E,E所代表的生物在这3条食物链中占有2个营养级,C错误;D、若图1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4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质量用20%计算。故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质量是2÷20%÷20%+2÷20%×12÷20%+2÷20%×12÷2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5.(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单位:J/m2•a),A、B、C、D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有机物输入量即被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输入此生态系统的能量只有生产者的总初级生产量 B.图中所有字母所代表的生物总和构成生态系统 C.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6.67% D.B流入D的能量包括B的粪便及其遗体残骸中的化学能【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据图分析,A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B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表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是分解者。【解答】解:A、输入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的总初级生产量和外界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B、图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表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是分解者,因此图中所有字母所代表的生物总和构成生物群落,但是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B错误;C、据图分析,图为该农场的某年能量流动示意图,A是生产者,B是第二营养极,总能量为16+2=18J/m2•a,C表示第三营养级,由B传至C的能量为3J/m2•a,即其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J/m2•a,则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18×100%=16.67%,C正确;D、B流入D的能量包括C的粪便及B的遗体残骸中的化学能,B的粪便中的化学能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6.(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动物的同化量(A)是指从食物中消化、吸收的能量,即摄食量(I)与其粪便量之差;生产量(P)则是同化量与呼吸量(R)之差,它以有机物的形式累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分别表示为A/I、P/A.依据表中所示黄鼠等的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能量数值/(kJ•m﹣2a﹣1)动物种类摄食量(I)同化量(A)呼吸量(R)生产量(P)收割蚁(植食)34.53130.90.1小蜘蛛(肉食)12.611.9101.9盐沼蝗(植食)3.711.370.860.51黄鼠(植食)5.63.83.690.11A.表中4类动物中,同化效率最高的是收割蚁 B.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量比例最高的是小蜘蛛 C.黄鼠的生长速率较低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占比较高有关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表格中生产量)。2、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一般为10%~20%。【解答】解:A、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分别为:收割蚁31.00÷34.50×100%=89.9%,小蜘蛛11.9÷12.6×100%=94.4%,盐沼蝗1.37÷3.71×100%=36.9%,黄鼠3.8÷5.6×100%=67.9%,由此可见,同化效率(A/I)最高的为小蜘蛛,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生产量(P)则是同化量与呼吸量(R)之差,生产量(P)表示的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表中几种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量比例P/A分别为:收割蚁0.1÷31.00×100%=0.32%,小蜘蛛1.9÷11.90×100%=11.97%,盐沼蝗0.51÷1.37×100%=37.23%,黄鼠0.11÷3.80×100%=2.89%,由此可见,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量比例最高的是盐沼蝗,B错误;C、黄鼠能量的同化量为3.80,呼吸量为3.69,黄鼠的生长速率较低(P/A)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占比较高有关,C正确;D、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而同化效率=A/I,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7.(2025•河南开学)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含量及能量流动方向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生物。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 B.图中丁既是三级消费者又是四级消费者 C.若图中乙消失,则藻类的数量会增加 D.有害物质铅在图中丙的体内含量最高【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生物富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解答】解:A、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A错误;B、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级别比营养级少1,丁在“水草→甲→丙→丁”中是三级消费者,在“藻类→乙→丙→丁”和“藻类→乙→丁”中分别是三级、二级消费者,B错误;C、乙消失,以藻类为食的生物减少,藻类被捕食压力减小,数量会增加,C正确;D、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越高含量越高,丁是最高营养级,有害物质铅在丁体内含量最高,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物富集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8.(2024秋•唐山期末)迁西县是“中国板栗之乡”,当地有漫山遍野的板栗树,板栗销往国内外。废弃的板栗树枝条还可用来栽培栗蘑,增加农民收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板栗树集中的区域调查其种群密度 B.板栗林中的植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C.种植栗蘑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板栗林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空间结构.【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解答】解:A、调查种群密度应该随机取样,A错误;B、板栗林中的植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C、种植栗蘑能够提高群落的复杂程度,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对于人类需求比较多的生态系统,同时为提高产量,板栗林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9.(2024秋•唐山期末)美洲商陆是京津冀地区入侵物种之一,其果实饱满可以吸引鸟类摄食。鸟类摄食后不能消化商陆的种子,将其随粪便排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鸟类对美洲商陆的取食可减缓其入侵 B.鸟类属于影响美洲商陆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美洲商陆的入侵不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D.美洲商陆同化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到鸟类【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解答】解:A、鸟类在取食美洲商陆时,会将种子传播到新的生境中,从而促进美洲商陆的扩散和入侵,所以鸟类对美洲商陆的取食并不能减缓其入侵,反而有助于其传播和繁殖,A错误;B、鸟类取食美洲商陆的果实,与种群数量的作用相关,所以鸟类属于影响美洲商陆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C、美洲商陆的入侵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下降,C错误;D、依据题干信息,美洲商陆的果实可以被鸟类摄食,鸟类摄食后不能消化商陆的种子,将其随粪便排出,所以美洲商陆同化的能量中,没有能量流到鸟类,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2025•南京开学)如表为不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同化量在生产(P: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与维持(R: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之间的分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P占同化量的比例(%)R占同化量的比例(%)棉鼠(恒温食草动物)1387红狐(恒温食肉动物)496狼蛛(变温食肉动物)2575豌豆蚜虫(变温食草动物)5842A.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其P、R及次级消费者粪便的能量之和 B.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的P占比低可能是由于捕获食物的过程耗能多 C.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的R占比高可能是由于分配更多能量维持体温 D.P与R的比例不仅随环境资源改变,还受种间关系变化的影响【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专题】数据表格;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解答】解:A、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等于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即P)、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即R)两者之和,A错误;B、分析数据可知:恒温食肉动物和变温食肉动物的P占比较低,而呼吸作用丧失的热能占比较高,由此推测可能是食肉动物在捕获食物中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多,因此P占比低,B正确;C、分析数据可知:恒温动物要保持温度的稳定,故需要比变温动物分配更多能量用于呼吸作用产热,因此R占比高,C正确;D、P与R的比例不是固定的,不仅随生物的生活模式改变,还受环境资源的影响,也包括人为因素的影响,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11.(2025•渭南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全是自养生物,但不一定都是绿色植物 C.烟草利用信息素吸引蛾幼虫的天敌以控制其数量,属于化学防治 D.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通过其粪便流入分解者【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全是自养生物,但不一定都是绿色植物,也可以是硝化细菌、蓝细菌等,B正确;C、烟草利用信息素吸引蛾幼虫的天敌以控制其数量,属于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C错误;D、初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而是上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能量的一部分,会经粪便流向分解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产者的类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能量流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检验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易混淆知识点的辨析能力。12.(2025•小店区校级开学)如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个体的食性占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和D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个体,一定时间内A、B、C种群数量均大量减少 C.若D种群中所有个体体长均为6.5cm,则该种群同化量增加1kJ时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10kJ D.该池塘生态系统由A、B、C、D共同构成【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决问题能力.【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的完整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无机环境。在计算能量消耗时,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这里求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应按照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解答】解:A、从图1食物网可知,C和D之间不仅存在捕食关系,还都以A、B为食,存在竞争关系,所以C和D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错误;B、由图2可知,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个体肉食性比例为100%,其食物来源只有C,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个体,C的数量会减少,而A、B是C的食物,C减少对A、B的捕食压力减小,一定时间内A、B种群数量会增加,B错误;C、当D种群中所有个体体长均为6.5cm时,植食性比例为75%,肉食性比例为25%。当D通过植食性获得能量时,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要使D同化量增加1kJ,通过植食性(从第一营养级获取能量)获得0.75kJ,则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0.75÷20%=3.75kJ。当D通过肉食性获得能量时,其食物来源为C,C的食物来源为A、B(第一营养级),D通过肉食性获得0.25kJ,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0.25÷20%÷20%=6.25kJ。总共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为3.75+6.25=10kJ,C正确;D、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A、B、C、D只是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种间关系(捕食、竞争)、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一定要求。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4秋•滨州期末)科研人员对海南儋州海头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牡蛎是生态系统中第Ⅱ营养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滤食浮游植物和水体碎屑等。该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数量较多的物种还有腹足类、节肢动物、大型海藻和海葵等。调查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单位:t•km﹣2•a﹣1)如表所示。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量输出系统量沉积量呼吸量同化量Ⅳ0.000.000.100.170.27Ⅲ0.270.73209.10296.90507.00Ⅱ507.007.0026009.0033056.0059579.00Ⅰ59579.00872.0033227.00﹣?注:沉积量包括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牡蛎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若研究牡蛎的生态位,则需要从牡蛎的栖息地、天敌、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2)经分析,腹足类、节肢动物、大型海藻和海葵等不是优势种,理由是它们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是(填“是”或“不是”)93678.00t•km﹣2•a﹣1,原因是该能量不含第Ⅰ营养级的呼吸量。第Ⅲ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210.1t•km﹣2•a﹣1。(4)能量转换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比值,由表可知,第Ⅲ营养级到第Ⅳ营养级比第Ⅰ营养级到Ⅱ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低。该生态系统营养极少,食物网较简单,其抵抗力(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低,故需对其加以保护。【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1)消费者和分解者牡蛎的栖息地、天敌、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2)它们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3)不是该能量不含第Ⅰ营养级的呼吸量210.1(4)低抵抗力【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②能量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③能量散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热量的形式散失。【解答】解:(1)牡蛎是生态系统中第Ⅱ营养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滤食浮游植物和水体碎屑等。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牡蛎既属于消费者又属于分解者;若研究牡蛎的生态位,则需要从牡蛎的栖息地、天敌、食物,生活习性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2)优势种通常是环境适应能力强、数量多且对群落其他种群有重要作用的物种,经分析,腹足类、节肢动物、大型海藻和海葵等不是优势种,理由是它们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并不大;(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是93678.00t•km﹣2•a﹣1,依题意,该生态系统存在以碎屑为主的碎屑食物链,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及碎屑中所包含的能量,不含第Ⅰ营养级的呼吸量,第Ⅲ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507.00﹣296.90=210.1t•km﹣2•a﹣1;(4)能量转换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比值,第Ⅲ营养级到第Ⅳ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是(0.27﹣0.17)÷(507.00﹣296.90)×100%≈0.0476%,第Ⅰ营养级到Ⅱ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是(59579.00﹣33056.00)÷(59579.00+872.00+33227.00)×100%≈28.31%,可知,第Ⅲ营养级到第Ⅳ营养级比第Ⅰ营养级到Ⅱ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低。该生态系统营养极少,食物网较简单,物种种类少,抵抗力稳定性低,自我调节能力也低,故需对其加以保护。故答案为:(1)消费者和分解者牡蛎的栖息地、天敌、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2)它们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3)不是该能量不含第Ⅰ营养级的呼吸量210.1(4)低抵抗力【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群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14.(2025•梅河口市校级开学)图1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简图,Ⅰ、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106kJ/m2)。图2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正确表示图1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图1中应该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Ⅱ→a、分解者→a。(2)若图1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10000m2,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1176000×106kJ。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3%(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3)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4)写出图2中存在的食物链(网)。【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1)Ⅱ→a分解者→a(2)117600010.03(3)负(4)【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一般情况下,动物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主要是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图2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丙为分解者。【解答】解:(1)生态系统流入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包括本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体内以及被分解者分解一部分。图1中应该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Ⅱ→a、分解者→a。(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3.0+11.8+42.5+60.3)×10000=117.6×10000=1.176x106(百万千焦),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8÷117.6×100%=10.03%。(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自身的相对稳定。(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根据图1中乙中四种生物的能量可判断:A为第二营养级,B和C都处于第三营养级,D位于第四营养级。因此图1中存在的食物链。故答案为:(1)Ⅱ→a分解者→a(2)117600010.03(3)负(4)【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15.(2025•广阳区校级开学)汕头市濠江区苏埃湾红树林是我市一处美丽的湿地景观。白鹭常栖息在该林区,其主要食物为小型的鱼类、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近几年,濠江区利用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发展水产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图1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2为能量流经白鹭的示意图,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乙、丙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若白鹭属于该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则白鹭属于第三营养级。(2)为调查白鹭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并统计数据,要研究湖区该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栖息地、食物、天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回答2个方面)。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3)图2为能量流经白鹭的示意图,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白鹭同化量;③是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或分解作用),过程②的能量无法被生产者所固定,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4)近年来,一些白鹭离开红树林区前往周边农田,吸引来一些游客观赏。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时应注意的事项是禁止捕捉白鹭;不能随意投喂;避免干扰其正在进行的活动等(不惊吓白鹭或远距离观赏或不破坏白鹭的栖息环境或生存环境)。(回答两点即可)【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解决问题能力.【答案】(1)甲→乙→丙三(2)标记重捕法栖息地、食物、天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3)白鹭同化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或分解作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禁止捕捉白鹭;不能随意投喂;避免干扰其正在进行的活动等(不惊吓白鹭或远距离观赏或不破坏白鹭的栖息环境或生存环境)【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为: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解答】解:(1)根据图1中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走向、结合判断的原则:先上升的先下降为被捕食者,后上升后下降的为捕食者,据此可判断图1中甲、乙、丙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若白鹭属于该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且白鹭的主要食物为小型的鱼类、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即白鹭为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2)白鹭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为调查白鹭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并统计数据,要研究湖区该种水鸟的生态位,即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白鹭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图2为能量流经白鹭的示意图,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白鹭的同化量;③是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或分解作用),包含图中白鹭粪便中的能量和白鹭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过程②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该能量无法被生产者所固定,因而使得能量流动具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4)近年来,一些白鹭离开红树林区前往周边农田,吸引来一些游客观赏,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时应注意的事项包括禁止捕捉白鹭;不能随意投喂;避免干扰其正在进行的活动;不破坏水鸟的生存环境(不丢弃废弃物、不污染水源);远距离观赏而避免对其造成惊吓等。故答案为:(1)甲→乙→丙三(2)标记重捕法栖息地、食物、天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3)白鹭同化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或分解作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禁止捕捉白鹭;不能随意投喂;避免干扰其正在进行的活动等(不惊吓白鹭或远距离观赏或不破坏白鹭的栖息环境或生存环境)【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
考点卡片1.孟德尔遗传实验【知识点的认识】1、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假说解释→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总结规律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2)做出假说(其中假说内容:①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③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④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3)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4)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5)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3、相关概念(1)两性花: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者只有雌蕊。只有雌蕊称雌花,只有雄蕊称雄花。(2)传粉方式:①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雄蕊柱头上的过程;②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③花未开时同一朵花就完成了自花传粉的过程,传粉后才开花。4、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操作①认定父本和母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注意去除干净、彻底,然后套上纸袋。②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总结为:(1)确定被研究的相对性状,选择好父本和母本;(2)去雄;(3)套袋;(4)人工授粉;(5)再套袋。5、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①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所以在自然状态下,能避开外来花粉的干扰,便于形成纯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②豌豆花大且花冠的性状便于人工去雄和人工授粉。③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以明显区分的相对性状。④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大,而且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2)分析方法科学: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对两对甚至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单因子→多因子)(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命题方向】题型一:假说演绎法的考察典例1:(2015•宁都县一模)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本实验中“提出问题”环节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C.“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D.孟德尔运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找出规律分析: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解答:A、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A正确;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内容是“性状是遗传因子控制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的,配子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其中核心内容是“性状是遗传因子控制的”,B错误;C、“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C正确;D、孟德尔运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找出规律,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识记孟德尔对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假说),掌握孟德尔验证其假说的方法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题型二:实验材料的选择﹣﹣豌豆特点的考察典例2: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孟德尔实验的有关知识。碗豆是自花闭花授粉的,可避免其他植珠花粉干扰,做杂交实验时则必须对母本去雄,进行人工授粉。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形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演绎推理,测交的结果是,子代出现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1.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的个体数目都进行了记载,并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解答: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A错误;B、研究花的构造必须研究雌雄蕊的发育程度,B错误;C、不能根据表现型判断亲本的纯合,因为显性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表型一样,C错误;D、孟德尔以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这样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题型三:遗传学的经典实验典例3:(2014•黄山一模)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D.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将逆转录和RNA复制纳入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分析: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4、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解答: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来的遗传因子一词,但并没有发现基因,A错误;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并没有证明DNA转化因子,B错误;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同时提出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C正确;D、逆转录和RNA复制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不属于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中心法则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其提出的假说内容;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识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题型四:科学研究方法的考察典例4:(2013•郑州一模)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①1866年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解答:①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②1903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故选:C。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采用的方法;识记“基因在染色体”的探索历程,明确萨顿采用的是类比推理法,摩尔根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解题方法点拨】高中生物学中各类实验的材料选择及分析1、观察类、调查类实验的材料选择及分析实验名称实验材料选择该种材料的优点备注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或者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2、观察线粒体时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1、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下表皮细胞含叶绿体数目少但大。2.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富含线粒体,取材方便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减少了染色过程,易于观察实验现象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洋葱(可用葱、蒜代替)的根尖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马蛔虫或蝗虫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较少,且用马蛔虫或蝗虫,取材方便,精母细胞细胞数目多,易找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分裂相,且现象明显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易于取材,易于观察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等该种病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能较稳定地遗传,易于进行发病率的统计及遗传方式的研究。2、检测类实验的材料选择及分析实验名称实验材料选择该种材料的原因备注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苹果或梨的组织液苹果或梨组织液的富含还原糖,且颜色接近白色,避免了实验中的颜色干扰不能有橘子或甘蔗。橘子本身富含色素,会掩盖颜色应的结果;而甘蔗不含还原糖,蔗糖不是还原糖。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或者花生种子的组织液花生子叶富含脂肪,且颜色接近白色,避免了实验中的颜色干扰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可用蛋清或者豆浆蛋清或豆浆富含蛋白质,蛋清的稀释液为无色,豆浆接近白色,避免了实验中的颜色干扰。3、提取类实验的材料选择及分析实验名称实验材料选择该种材料的原因备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新鲜绿色的菠菜叶新鲜的菠菜叶富含色素,且便于研磨不能用很嫩的叶片,也不能用发黄的老叶,嫩叶色素含量少,发黄的老叶含叶绿素少。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猪、牛、羊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富含血红蛋白,且血红蛋白为红色,便于收集。DNA的粗提取与鉴定鸡血、猪肝、菜花、香蕉、洋葱、菠菜、等富含DNA,且取材方便不能用人或其它哺乳动物的血液,因为其红细胞内无DNA,无法提取到DNA4、探究类实验的材料选择及分析实验名称实验材料选择该种材料的优点备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取材方便,且温度不影响淀粉的分解。不能用过氧化氢酶作材料,是因为不同温度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可以直接通过观察气泡数(氧气)的多少,实验现象直观明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酵母菌酵母菌为单细胞生物,属于兼性厌氧菌。便于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类型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实验效果明显,缩短实验时间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酵母菌单细胞生物,适宜环境中可以大量增殖,较短时间内便可进行种群数量的统计。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加酶洗衣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并可用于指导生活5、生物科学史中的实验材料选择及分析实验名称实验材料选择该种实验材料的优点备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膜及细胞器膜,便于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核质关系的研究伞藻体形大,便于操作,形态差异明显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结构简单,且只有蛋白质和DNA组成,有利于确定究竟哪一种物质影响遗传DNA的半保留复制细菌仅含一个拟核DN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豌豆相对性状易于区分,自花授粉、闭花受粉遗传规律果蝇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染色体数目少,易于培养,繁殖速度快、后代数量多。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数量多,易于取材,易于培养2.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知识点的认识】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1)转化的概念:转化是指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将其同源部分进行碱基配对,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性状,这种变异现象,称为转化.(2)肺炎双球菌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性S型细菌和R型细菌的鉴别方法:a、借助于显微镜观察有无荚膜;b、直接用肉眼观察菌落表面是否光滑.(3)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研究者: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3)实验原理:S型肺炎双球菌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R型肺炎双球菌是无毒性的.4)实验过程: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③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4)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4)实验过程:①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培养基S型+R②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培养基R③S型细菌荚膜的多糖+R型活细菌→培养基R④S型细菌的DNA+DNA酶+R型活细菌→培养基R(5)实验分析:①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②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6)实验结论:①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②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命题方向】题型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及分析典例1:(2014•泰安一模)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B.配制的培养基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和繁殖C.转化的有效性与R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D.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解答: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以便进行确定转化因子是何种物质,A正确;B、配制的培养基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和繁殖,以确保肺炎双球菌能增殖和转化,B正确;C、转化的有效性与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C错误;D、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分别于R型细菌混合,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方法点拨】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同点方法不同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同位素标记:分别用32P和35S标记DNA和蛋白质结论不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相同点①均使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②都遵循了对照原则;③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DNA的结构层次及特点【知识点的认识】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名称基本组成单位核酸核苷酸(8种)一分子磷酸(H3PO4)一分子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5种:A、G、C、T、U)核酸包括DNA脱氧核苷酸(4种)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脱氧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A、G、C、T)RNA核糖核苷酸(4种)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核糖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A、G、C、U)【命题方向】题型: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典例:(2014•天津一模)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若a为核糖,则b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C.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D.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8种分析:DNA和RNA的区别: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五碳糖含氮碱基存在场所结构DNA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A、C、G、T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一般是双链结构RNA核糖核苷酸核糖A、C、G、U主要存在细胞质中一般是单链结构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则化合物a是五碳糖,有两种即核糖和脱氧核糖;化合物b是核苷酸,也有两种即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解答:A、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故A错误;B、若a为核糖,则b为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故B错误;C、若m为尿嘧啶,尿嘧啶是RNA中特有的碱基,因此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故C正确;D、若a为脱氧核糖,则b为脱氧核苷酸,则由b构成的核酸为DNA,DNA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6种(磷酸、脱氧核糖、四种含氮碱基),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是容易题,考查学生对DNA和RNA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熟悉核酸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解题方法点拨】①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的不同.细胞生物体内的核酸有DNA和RNA两类,但遗传物质只能是DNA;②核酸初步水解的产物是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4.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知识点的认识】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个体总数(4)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③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④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⑤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命题方向】题型一:样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的考察典例1:(2012•海南)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熔炉内衬材料选择与应用考核试卷
- 3-11全加器电子课件教学版
- 水产加工品安全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考核试卷
- 游艺用品生产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考核试卷
- 电视机制造业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考核试卷
- 滚动轴承的超声波检测技术考核试卷
- 辽宁省高二会考语文作文
- 教学工作参考总结高中语文教学年终工作参考总结
- 小学二年级寒假数学口算练习题
- 针刺伤的防护与应急处理 2
- 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指导手册
- 第16课《有为有不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小米创业思考(商业思考)
- 国开(甘肃)2024年春《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终考答案
- 年产10吨功能益生菌冻干粉的工厂设计改
- 华锐SL1500风机发电机及水冷系统故障及解决对策
- 关于更换老师的申请书范文
- 发电厂电气一次部分设计—2×300+2×200MW
- 基于深度学习的鸟类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走向高考】(2013春季出版)高考物理总复习 模块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