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09 生物与环境(原卷版)_第1页
单元检测卷09 生物与环境(原卷版)_第2页
单元检测卷09 生物与环境(原卷版)_第3页
单元检测卷09 生物与环境(原卷版)_第4页
单元检测卷09 生物与环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练(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有关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影响人口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B.使用杀虫剂使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S”形增长的种群,在增长过程中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逐渐变小D.“J”形增长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种群增长模型2.如图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关于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I为J形曲线,其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在不断升高B.曲线II为S形曲线,其中de段死亡率为零C.若空间资源越丰富、环境条件越适宜,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越大D.某种群在受传染病的影响下,若其K值越大,则α值越小3.Miline把种群数量动态分成3个区:极高数量、普通数量和极低数量。在对物种有利的典型环境中,种群数量最多,在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有利的典型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为“J”形增长B.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为“S”形增长C.在有利的典型环境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主要为非生物因素D.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主要为生物因素4.在一个群落中,当一个早到物种耗尽系统资源,从而抑制了晚到物种在该群落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抢占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环境,使另一个晚到物种受益的情况称为“促进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了环境状况(而不是资源水平),以减缓或阻止晚到物种在该系统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抑制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等B.“抢占生态位”可通过营养竞争,空间竞争等形式发生C.泡菜中,乳酸菌大量繁殖消耗氧气,迫使后续到达的细菌无法繁殖,这属于“抑制生态位”D.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增加土壤,此后到达的苔藓有了更高的存活概率,这属于“促进生态位”5.已知物种甲是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动物。1949年,将100只某动物新物种乙引入该生态系统,之后的70年中,两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年19491959196919791989199920092019甲的种群数量/只16200169001220092007100720071007200乙的种群数量/只100118192240170160170160A.在引种初的40年内,新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新物种乙的引入不会改变物种甲的环境容纳量C.物种甲和物种乙可能为捕食关系D.物种甲是引起物种乙的数量发生变化的唯一因素6.研究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在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下图是某群落中甲、乙、丙三个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基本特征B.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一段时间后丙种群数量可能下降C.在研究该群落时,可通过统计多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并取平均值的方式调查植物丰富度D.田鼠种群变化趋势如乙种群,但田鼠数量随季节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量的变化7.下图是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B.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越多,甲种鱼和乙种鱼的数量就越多D.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8.“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B.碳以CO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C.海洋对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D.“蓝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9.光合作用同化的总能量称为初级生产量;生物积累的、可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称为净生产量;食物中不能消化的物质被排遗或吐掉,其所含能量称为排遗能量;动物尿素等排泄物中的能量称为排泄能量。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呼吸作用量流动示意图,甲~丁表示生物类群,a~h表示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为a+d+fB.乙营养级的排泄能量属于g的一部分C.乙的净生产量等于其生物量所含的能量D.丙营养级的同化能量=摄入能量一排遗能量10.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可在自然环境中被分解成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称为微塑料。微塑料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且较难分解的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的微塑料会随着自然条件或人类活动而发生迁移,过程如图。已知微塑料可成为致病菌等有害微生物的载体,从而对土壤中多种生物造成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微塑料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吸附在植物根部的微塑料可能抑制根系对土壤中水和无机盐的吸收C.微塑料不会改变土壤中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生活中应减少塑料的使用,这有利于降低微塑料污染11.如图为研究人员在某一时间测得的某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体内所含重金属铅的平均浓度,其中甲、乙、丙、丁是该生态系统中的4个营养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富集是指难降解的化合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逐渐聚集的现象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各营养级生物体内铅的浓度会逐渐降低C.乙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铅可在乙的不同物种之间随意传递D.极地生物体内也可以检测到铅的存在,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特点12.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其中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A、B、C、D、E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成分的是A、B、C、DB.图中的可构成一条食物链C.图中①②③④过程会增加温室效应D.该生态系统被火山爆发毁灭后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13.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这遵循自生原理C.在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中,可在玉米等作物还未成熟时就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直接作为牛羊的青饲料,称为青贮D.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在于选择能在该环境生活的物种14.“纳米曝气—生物膜(积聚较多微生物的人工织物)—水生植物”一体化生态修复集成系统分别从水体增氧、微生物增殖、植物吸收等途径对生活污水进行全面水质净化,从而实现对河道的生态修复。下图是该河道的模拟修复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纳米曝气可促进湖底淤泥中和生物膜上需氧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B.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最终均来自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有效选择人工浮床中的植物种类并合理布设,这遵循了自生原理D.与修复前相比,该河道修复后物种丰富度更大,自我调节能力提高15.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科研团队历时六年科研攻关,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技术路径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⑥表示相关过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该系统与叶肉细胞相比,不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糖类,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B.该过程④⑤⑥类似于固定二氧化碳产生糖类的过程C.该过程实现了“光能→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能量转化D.该过程能更大幅度地缓解粮食短缺,同时能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盾蚧是红树林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固定寄生在植物叶片表面。为防治红树林盾蚧,科研人员在高、中、低潮带调查盾蚧的数量,以确定危害发生的情况,数据整理后如下表所示。不同潮带盾蚧对寄主植物的危害程度潮带寄主植物危害程度高潮带秋茄重度桐花树中度木榄、白骨壤轻度中潮带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未发生低潮带白骨壤未发生注:高潮带:淹水时间短;低潮带:大部分时间淹水;中潮带:位于高、低潮带之间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样地中盾蚧种群数量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由于盾蚧个体小,数量大,在统计数量时,常采用的方法是。(2)分析表中结果可以推测盾蚧主要分布在潮带,判断依据。(3)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变暖是湿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有。(至少两点)(4)生产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石,其原因是。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黄河某流域,有9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沿线分布,生态脆弱和水资源短缺,是当前最为突出的矛盾。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藻类、直菌和孢子植物与土壤颗粒放结而成的有机复合体,能维持地表稳定性和增加土壤养分。不同生物结皮群落对黄河某流域沙土地带的渗水速率和含水量影响如下表(表中初渗速率是入渗初始时水分入渗土壤的速率。稳渗速率是土壤水分达到饱和后的渗透速率,反映的是土壤的保水能力)。结皮类型初渗速率稳渗速率沙土含水量藻结皮7.850.651.18地衣结皮8.480.521.55藓类结皮10.120.81.47无结皮15.831.010.94(1)发生在沙土地带的群落演替为,在无结皮的沙土上,表中三种结皮群落的演替次序可能为。(2)据表格分析,更适合沙土地带的生态恢复,判断依据是。煤矸石含有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和水体后,最终往往使人深受其害,其原因是。(3)生物土壤结皮提高了黄河沙土地带的固碳能力,原因是。在黄河沙土地带,土壤结皮具有的生态功能是。18.舟山因海而生,为海而谋。为缓解“东海无鱼”之痛,舟山市政府出台伏季休渔、整治海洋垃圾等一系列修复措施。为评估修复效果,科研人员对海洋不同区域的物种进行调查研究,下图为沿岸带某底栖植物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情况。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近年来舟山海域小黄鱼、带鱼、黑鲷等鱼类的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原因是伏季休渔使种群的增大,整治海洋垃圾可使环境容纳量增大。鱼的种群数量通常可采用进行调查,同时对捕获的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图形。(2)调查发现近两年舟山海域沿岸带的底栖植物数量明显增多,可推测底栖动物的数量也在增加,其依据是。图中底栖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和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是;能否据图判断春季和秋季的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原因是。(3)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除捕食外,还有;优势种能够凭借自己的数量和生活力对群落的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保护群落不仅要保护珍稀物种,也要保护优势种。19.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1)在每月中旬一般采用法调查高原鼢鼠的密度,以确定其增减。为防治草地高原鼢鼠鼠害,不宜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的主要原因是。(2)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高原鼢鼠进行防治,效果如表。人工捕杀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控制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降低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为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下表,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只/hm2)造林整地药物治理人工捕杀整地方式整治前整治后药物种类整治前整治后捕杀月份整治前整治后块状7060药物A62245月53.3336.67鱼鳞状6755药物B57348月6148.33水平沟7254药物C5837对照69174对照5414120.南极因自然环境严酷,内陆地区生物种类十分稀少,但海洋中生物资源却极其丰富,其中磷虾是南极洲海域众多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部分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