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美文阅读题及答案_第1页
读者美文阅读题及答案_第2页
读者美文阅读题及答案_第3页
读者美文阅读题及答案_第4页
读者美文阅读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者》美文训练(一)生命的补丁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还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作者:黑白)1、如果将文题“生命的补丁”中的定语部分“生命的”删去,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分)2、比较第①②段,用文中原文填空。(每小题2分,计4分)(1)第①段写的是

,第②段写的是

。(2)第①②段所写的两件事之间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概括。3、品读第③段以及画线处,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6分)(1)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4位名人,他们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概括。(2)你对这4位名人中的哪一位最熟悉?请简要说说其事迹。(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一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将他或她的事迹简要地写在下面。4、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4分)5、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请你将你的感想用简洁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在下面。(3分)(二)优美的琴声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有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豪华别墅。每天傍晚时分,从别墅的窗口会传出一阵优美的钢琴声,弹钢琴的是一个小姑娘,名叫璐丝,长得漂亮又可爱,曾在欧洲少年钢琴比赛中夺得冠军。②这天傍晚,有个老乞丐来到别墅,璐丝的父亲见了,要把乞丐赶走。这时,璐丝突然来到老乞丐的面前,亲切地问道:“我能帮帮你吗?”老乞丐点了点头。璐丝又问:“你肚子很饿,是不是?”老乞丐又点了点头,璐丝马上说道:“你等着,我攒了一些零花钱,我把它拿给你。”这时,老乞丐终于开了口:“不用啦,孩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其实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你的钢琴声,不知为什么,只要听一阵你弹的钢琴,我就觉得肚子饱了。”璐丝听了,愉快地说:“老爷爷,你等着。”说完就回到屋子里,不一会儿,一阵钢琴声从窗口飞出来。当璐丝再次出来时,老乞丐又说道:“孩子,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璐丝笑笑说:“不用感谢,你喜欢我的琴声,就是我的知音,我应该感谢你呀!”老乞丐又说道:“以前我曾给一位音乐家抄过乐谱,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我给你抄乐谱好吗?”璐丝听了,高兴地说:“谢谢你!那太好了。”③从此之后,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璐丝每天弹着老乞丐给她抄的乐谱,钢琴弹得越来越好。璐丝的父亲刚开始对这个老乞丐很厌恶,但为了不使女儿扫兴,加上老乞丐抄乐谱的确很卖力,渐渐地也就喜欢上他了。④一天,老乞丐对璐丝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该给她找一个好老师了。”璐丝的父亲说:“我本想请本市著名的钢琴家吉斯尔教授,他是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可我登他的门时,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见我。”老乞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拿着这封信再去找他,他也许会给我一个面子。”⑤就这样,璐丝的父亲带着女儿又一次来到了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的家门。这回他拿出了老乞丐的信,没想到仆人十分客气,领着璐丝的父亲来到吉斯尔的工作室。仆人指着那位正在弹钢琴的老人说:“他就是吉斯尔教授。”⑥璐丝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那美妙的琴声。天啊,这乐曲璐丝是那么的熟悉,这不就是老乞丐抄的谱子吗?一曲终了,她走上前去,向老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吉斯尔教授,您好。”老教授缓缓地转过身来,璐丝父女俩大吃一惊,眼前这个衣冠楚楚的老教授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给璐丝抄乐谱的老乞丐!⑦吉斯尔教授朝他们父女微微一笑说:“没有想到,是不是?”为了解除这一尴尬局面,老教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⑧原来,吉斯尔教授是个十分严谨的音乐家。不久前,他收到璐丝父亲的信,请他收他的女儿跟他学钢琴。可是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为了了解璐丝的思想品德怎么样,他就故意扮做老乞丐来试试她。让吉斯尔教授感到欣慰的是,小女孩璐丝不仅钢琴弹得好,而且人品也好。这正是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于是吉斯尔教授愉快地收下了璐丝做自己的学生。后来,璐丝终于成了世界上优秀的女钢琴家。(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作者:于作润)1、看了文章的题目《优美的琴声》,你对本文产生了哪些疑问?请你用疑问句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来。然后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加以解答。(3分)(1)问题:

(2)解答:

2、请你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并说说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她(他)这种性格的。(6分)(1)璐丝:通过写璐丝

,表现了她

的性格。(2)吉斯尔教授:通过写吉斯尔教授

,表现了他

的性格。3、由上面对人物的分析,你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为什么?(3分)4、文章对璐丝的父亲描述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只要你仔细地研读,你仍然会有所发现。请根据你的发现,回答下列问题。(5分)(1)璐丝的父亲是一个

的人。(2)你喜欢璐丝的父亲吗?为什么?5、请你从故事情节安排的角度,简要评点本文。(3分)

(三)隔壁的字条我在杨柳青租房打工。一天回家,看到门上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上月电费,一共15.5元,隔壁。”我这才知道隔壁原来住着人,并且我们合用一个电表,塞条子是为了要我出另一半的电费。我赶紧拿了8元钱准备送过去,可一看铁将军把门,只好把钱用方便面袋装好塞进了门缝。第二天,我下班回来,刚打开门,就发现门缝里塞着那个方便面袋,里面装着2.5元钱和一张字条:“你刚来不满一个月,所以不应该收你全月的电费。”看了那几个字,我的心里一暖。哟,这人还挺较真儿,给他(她)小便宜,他(她)都不要……此后,我一直留心隔壁的一举一动,可奇怪的是,从来没听到过他(她)屋里有什么响动,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她)的庐山真面目。半个月后,我的煤快烧完了,连续几天到街上去等卖煤的,都没等到。附近的居民都说,一个月才来一次卖煤的。没法子,只好给隔壁的他(她)留了一张字条,问问哪儿有卖煤的。第二天我下班后,看见门口放着一袋煤,上面还用细铁丝穿着一张明码标价的字条,写着:“83×0.19=15.77(注:实付15元)。”这样心细的一个人,我想她一定是女的,可又一想,四十多公斤的一袋煤,一个女人根本没法弄回来。既然不是女的,那就一定是男的了!于是我就想:如此心细的男人可真少有……老样子,我把买煤的钱塞进了他的门缝,当然少不了好处费,不算多也不算少——5元。谁知道,我的做法惹恼了他。隔天,我在门缝里看到了我那5元钱和一张怒气冲冲的字条:“小姐,你会不会算帐啊,有钱你救助失学儿童呀!!!”看得出来他是生我的气了,不然他的措辞不会如此严厉。想到我的做法伤害了他的好心,我很自责,愧疚地找了纸和笔,郑重地写上:“对不起!”顺便还画了一个流泪的小女孩。我的字条换来的是10块阿尔卑斯奶糖和一张温情脉脉的字条:“乖,不哭,告诉你一个秘密,门口的编织袋里有劈柴。”为了确定他的性别,更为了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我给他回了张字条:“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星期天我休息,你有衣服要洗吗?”他的回复是:“谢谢,恕在下不能成人之美。”也许是怕拒绝会伤害我,他在字条的下端画了一枝小小的玫瑰,虽然画得不是很好,看起来像朵喇叭花,可我猜想他想表达的一定是玫瑰。那张字条让我胡思乱想了半天。他可真会说话,以为我是免费洗衣机啊,还成人之美。我也较起真儿来,在纸上画了一台洗衣机,旁注:“免费,不洗白不洗。”第二天,我在门前看到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两件格子衬衣,我发现衣服一点也不脏——他是怕拂了我的好意!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一天早晨我起床后发现门上贴了两张字条,一张上面画着美丽的雪花,雪花的下面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另一张上面写了一句话:“小心路滑。”我一看就明白是下雪了,他要我走路小心。下楼一看,外面果然白茫茫的一片,一般暖流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我迫切地想一睹他的庐山真面目。第二天,我在他的门上贴了一张画,上面画了一个腼腆的女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说:“隔壁的,我想见你。”你猜怎么着,他的回复是一只龇牙咧嘴的恐龙,没有只言片语。我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他是一只恐龙,怕吓着我。于是我礼尚往来地画了一只吐着舌头扮着鬼脸的青蛙,言下之意是说我才不怕他呢。接下来的几天,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删节作者:因恩)一、文本解读:请认真地阅读选文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文中的“他”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在下面。(4分)2、通过文中对“他”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

性格的人。(3分)3、“他”的所作所为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方面?为什么?(3分)二、故事设想:因原文篇幅太长,选录时删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请你对故事进行一些猜想,回答下列问题。(10分)4、请你设想一下,“他”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迟迟不与“我”见面呢?(3分)5、“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与“我”之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故事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请你用简明的话概括你所设想的故事梗概。(4分)6、按照你上述的设想,请你写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以此来点明全文的主旨。(3分)(四)大地的耳朵(1)小时,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a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5)弟弟鹦赋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的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13)一日,我b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15)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选自《读者》2005年第9期,有改动作者:佚名)1、从文章的开头来看,说“我”和弟弟小时候对冬菇的讨厌,表现在:(1)

,(2)

。(2分)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对冬菇的讨厌,其作用是:(1)

,(2)

。(2分)3、文章用“聪明”、“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母亲的聪明慧黠表现在哪里?(3分)4、冬菇如此美味,但在第11段中作者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这是为什么?(3分)5、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

的思想感情。(3分)6、文中对冬菇的描摹有很多精彩的比喻。请你列举1例,并说说其妙处。(4分)答:(1)比喻句:

(2)妙处:

7、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a、b两处都用到“刻意”一词:母亲“刻意”夹冬菇和“我”“刻意”夹冬菇,其动机完全是一样的。B、第10段中画线句意在表明妈妈做的“冬菇焖鸡”不仅鲜美爽口,而且味道独特。C、第11段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一句,说明吃冬菇确实使人听觉敏锐,从而印证了母亲的话。D、全文以冬菇为线索,情节完整地记叙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事。语言华丽而富于哲理,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五)礼

物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BC(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作者:[美]杰瑞·沃曼)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

这样的东西。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2分)2、第①段交代了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

,(b)

。(6分)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C处的哪一处?为什么?(4分)答:应归位于

处。因为

。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6分)(1)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

,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

。(4分)(2)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

。(2分)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一)(一)生命的补丁1、不好。因为本文中“补丁”的含义除了指皮鞋和衬衫上的补丁外,还指生命的伤害、残疾、病痛等等这样的伤口,而且作者的本意侧重于后者。(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酌情给分)2、(1)将有长长口子的皮鞋修补得更独特更有趣将衬衫上的大口子补得像艺术品一样完美(2)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每小题2分,计4分)3、(1)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2)(任选一位,简述其事迹即可)(2)如:海伦·凯勒、张海迪、居里夫人等(答案不唯一,只要所举人物与事迹真实一致即可)(每小题2分,计6分)4、(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举例确凿,言之有理即可。)5、(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能扣住文本,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即可,酌情给分)(二)优美的琴声1、(前一题1分,后一题2分,计3分。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质疑与探究的能力,因此答案不唯一,请根据学生提问与解答的质量来酌情给分)2、(1)对老乞丐“亲切地问”,将自己攒的零花钱给老乞丐……真诚而善良,富于同情心(2)为了了解璐丝的人品,他故意扮做老乞丐;每天都来给璐丝抄乐谱,却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十分严谨(每小题3分,计6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德艺双馨(不仅琴弹得好,人品也要好)。因为学艺先要做人,只有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才乐于献身艺术,艺术才有可能达到顶峰。(3分。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1)吝啬、势利,但对女儿富有责任感(2分。意符即可)(2)(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共计5分)5、(3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扣住“故事情节安排”来评点,言之有理即可)(三)隔壁的字条1、交电费时与“我”较真儿地实收;帮“我”买煤;“我”想为“他”洗衣服,“他”却“不能成人之美”;下雪天叮嘱“我”小心路滑……(4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能概述情节即可)2、细心认真、乐观豁达、善解人意(3分。意符即可)3、(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回答符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设想合情合理即可)5、(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设想合情合理即可)6、(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语言简明,符合所设想的故事并能揭示其主旨即可)(四)大地的耳朵1、(1)嫌冬菇的样子丑(2)不喜欢吃(每小题1分,计2分。意符即可)2、a.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c.为下文写“我们”喜欢吃冬菇作铺垫d.为刻画善良聪明的母亲形象服务(每空1分,2分。任选其二,意符即可)3、母亲用“冬菇像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和“吃了冬菇,就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这样美丽的谎言巧妙地改变了我们对冬菇的印象,让我们也喜欢吃冬菇。(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4、因为“我”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和叫人恶心的言谈。(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5、a.对善良聪明的母亲的钦佩、感激和赞美b.对温馨的伦常亲情的怀念c.对快乐、纯洁、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念(3分。不求文字统一,任选其一即可)6、(4分。答案不唯一,句子必须是比喻句,分析要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7、B(3分)(五)礼物1、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约翰(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相互关爱(每空1分,计2分。意符即可)2、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a.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文章气氛b.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每空2分,计6分。意符即可)3、C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骄艳的玫瑰”喻指人物内心那种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前空1分,后空3分,计4分。意符即可,按要点计分。)4、(1)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到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老人意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能为别人送礼物而高兴(每空2分,计4分。意符即可)(2)老人觉得自己向一位女士送玫瑰表示爱心而很不好意思(2分。意符即可)(本题共计6分)5、(围绕“当你献出一份爱心时,你也可以拥有一份快乐和幸福”之意来谈理解,并言之有理即可)(2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一)生命的补丁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还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作者:黑白)1、如果将文题“生命的补丁”中的定语部分“生命的”删去,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分)2、比较第①②段,用文中原文填空。(每小题2分,计4分)(1)第①段写的是

,第②段写的是

。(2)第①②段所写的两件事之间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概括。3、品读第③段以及画线处,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6分)(1)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4位名人,他们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概括。(2)你对这4位名人中的哪一位最熟悉?请简要说说其事迹。(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一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将他或她的事迹简要地写在下面。4、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4分)5、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请你将你的感想用简洁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在下面。(3分)(二)优美的琴声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有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豪华别墅。每天傍晚时分,从别墅的窗口会传出一阵优美的钢琴声,弹钢琴的是一个小姑娘,名叫璐丝,长得漂亮又可爱,曾在欧洲少年钢琴比赛中夺得冠军。②这天傍晚,有个老乞丐来到别墅,璐丝的父亲见了,要把乞丐赶走。这时,璐丝突然来到老乞丐的面前,亲切地问道:“我能帮帮你吗?”老乞丐点了点头。璐丝又问:“你肚子很饿,是不是?”老乞丐又点了点头,璐丝马上说道:“你等着,我攒了一些零花钱,我把它拿给你。”这时,老乞丐终于开了口:“不用啦,孩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其实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你的钢琴声,不知为什么,只要听一阵你弹的钢琴,我就觉得肚子饱了。”璐丝听了,愉快地说:“老爷爷,你等着。”说完就回到屋子里,不一会儿,一阵钢琴声从窗口飞出来。当璐丝再次出来时,老乞丐又说道:“孩子,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璐丝笑笑说:“不用感谢,你喜欢我的琴声,就是我的知音,我应该感谢你呀!”老乞丐又说道:“以前我曾给一位音乐家抄过乐谱,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我给你抄乐谱好吗?”璐丝听了,高兴地说:“谢谢你!那太好了。”③从此之后,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璐丝每天弹着老乞丐给她抄的乐谱,钢琴弹得越来越好。璐丝的父亲刚开始对这个老乞丐很厌恶,但为了不使女儿扫兴,加上老乞丐抄乐谱的确很卖力,渐渐地也就喜欢上他了。④一天,老乞丐对璐丝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该给她找一个好老师了。”璐丝的父亲说:“我本想请本市著名的钢琴家吉斯尔教授,他是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可我登他的门时,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见我。”老乞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拿着这封信再去找他,他也许会给我一个面子。”⑤就这样,璐丝的父亲带着女儿又一次来到了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的家门。这回他拿出了老乞丐的信,没想到仆人十分客气,领着璐丝的父亲来到吉斯尔的工作室。仆人指着那位正在弹钢琴的老人说:“他就是吉斯尔教授。”⑥璐丝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那美妙的琴声。天啊,这乐曲璐丝是那么的熟悉,这不就是老乞丐抄的谱子吗?一曲终了,她走上前去,向老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吉斯尔教授,您好。”老教授缓缓地转过身来,璐丝父女俩大吃一惊,眼前这个衣冠楚楚的老教授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给璐丝抄乐谱的老乞丐!⑦吉斯尔教授朝他们父女微微一笑说:“没有想到,是不是?”为了解除这一尴尬局面,老教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⑧原来,吉斯尔教授是个十分严谨的音乐家。不久前,他收到璐丝父亲的信,请他收他的女儿跟他学钢琴。可是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为了了解璐丝的思想品德怎么样,他就故意扮做老乞丐来试试她。让吉斯尔教授感到欣慰的是,小女孩璐丝不仅钢琴弹得好,而且人品也好。这正是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于是吉斯尔教授愉快地收下了璐丝做自己的学生。后来,璐丝终于成了世界上优秀的女钢琴家。(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作者:于作润)1、看了文章的题目《优美的琴声》,你对本文产生了哪些疑问?请你用疑问句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来。然后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加以解答。(3分)(1)问题:

(2)解答:

2、请你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并说说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她(他)这种性格的。(6分)(1)璐丝:通过写璐丝

,表现了她

的性格。(2)吉斯尔教授:通过写吉斯尔教授

,表现了他

的性格。3、由上面对人物的分析,你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为什么?(3分)4、文章对璐丝的父亲描述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只要你仔细地研读,你仍然会有所发现。请根据你的发现,回答下列问题。(5分)(1)璐丝的父亲是一个

的人。(2)你喜欢璐丝的父亲吗?为什么?5、请你从故事情节安排的角度,简要评点本文。(3分)

(三)隔壁的字条我在杨柳青租房打工。一天回家,看到门上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上月电费,一共15.5元,隔壁。”我这才知道隔壁原来住着人,并且我们合用一个电表,塞条子是为了要我出另一半的电费。我赶紧拿了8元钱准备送过去,可一看铁将军把门,只好把钱用方便面袋装好塞进了门缝。第二天,我下班回来,刚打开门,就发现门缝里塞着那个方便面袋,里面装着2.5元钱和一张字条:“你刚来不满一个月,所以不应该收你全月的电费。”看了那几个字,我的心里一暖。哟,这人还挺较真儿,给他(她)小便宜,他(她)都不要……此后,我一直留心隔壁的一举一动,可奇怪的是,从来没听到过他(她)屋里有什么响动,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她)的庐山真面目。半个月后,我的煤快烧完了,连续几天到街上去等卖煤的,都没等到。附近的居民都说,一个月才来一次卖煤的。没法子,只好给隔壁的他(她)留了一张字条,问问哪儿有卖煤的。第二天我下班后,看见门口放着一袋煤,上面还用细铁丝穿着一张明码标价的字条,写着:“83×0.19=15.77(注:实付15元)。”这样心细的一个人,我想她一定是女的,可又一想,四十多公斤的一袋煤,一个女人根本没法弄回来。既然不是女的,那就一定是男的了!于是我就想:如此心细的男人可真少有……老样子,我把买煤的钱塞进了他的门缝,当然少不了好处费,不算多也不算少——5元。谁知道,我的做法惹恼了他。隔天,我在门缝里看到了我那5元钱和一张怒气冲冲的字条:“小姐,你会不会算帐啊,有钱你救助失学儿童呀!!!”看得出来他是生我的气了,不然他的措辞不会如此严厉。想到我的做法伤害了他的好心,我很自责,愧疚地找了纸和笔,郑重地写上:“对不起!”顺便还画了一个流泪的小女孩。我的字条换来的是10块阿尔卑斯奶糖和一张温情脉脉的字条:“乖,不哭,告诉你一个秘密,门口的编织袋里有劈柴。”为了确定他的性别,更为了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我给他回了张字条:“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星期天我休息,你有衣服要洗吗?”他的回复是:“谢谢,恕在下不能成人之美。”也许是怕拒绝会伤害我,他在字条的下端画了一枝小小的玫瑰,虽然画得不是很好,看起来像朵喇叭花,可我猜想他想表达的一定是玫瑰。那张字条让我胡思乱想了半天。他可真会说话,以为我是免费洗衣机啊,还成人之美。我也较起真儿来,在纸上画了一台洗衣机,旁注:“免费,不洗白不洗。”第二天,我在门前看到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两件格子衬衣,我发现衣服一点也不脏——他是怕拂了我的好意!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一天早晨我起床后发现门上贴了两张字条,一张上面画着美丽的雪花,雪花的下面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另一张上面写了一句话:“小心路滑。”我一看就明白是下雪了,他要我走路小心。下楼一看,外面果然白茫茫的一片,一般暖流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我迫切地想一睹他的庐山真面目。第二天,我在他的门上贴了一张画,上面画了一个腼腆的女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说:“隔壁的,我想见你。”你猜怎么着,他的回复是一只龇牙咧嘴的恐龙,没有只言片语。我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他是一只恐龙,怕吓着我。于是我礼尚往来地画了一只吐着舌头扮着鬼脸的青蛙,言下之意是说我才不怕他呢。接下来的几天,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删节作者:因恩)一、文本解读:请认真地阅读选文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文中的“他”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在下面。(4分)2、通过文中对“他”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

性格的人。(3分)3、“他”的所作所为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方面?为什么?(3分)二、故事设想:因原文篇幅太长,选录时删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请你对故事进行一些猜想,回答下列问题。(10分)4、请你设想一下,“他”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迟迟不与“我”见面呢?(3分)5、“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与“我”之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故事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请你用简明的话概括你所设想的故事梗概。(4分)6、按照你上述的设想,请你写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以此来点明全文的主旨。(3分)(四)大地的耳朵(1)小时,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a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5)弟弟鹦赋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的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13)一日,我b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15)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选自《读者》2005年第9期,有改动作者:佚名)1、从文章的开头来看,说“我”和弟弟小时候对冬菇的讨厌,表现在:(1)

,(2)

。(2分)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对冬菇的讨厌,其作用是:(1)

,(2)

。(2分)3、文章用“聪明”、“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母亲的聪明慧黠表现在哪里?(3分)4、冬菇如此美味,但在第11段中作者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这是为什么?(3分)5、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

的思想感情。(3分)6、文中对冬菇的描摹有很多精彩的比喻。请你列举1例,并说说其妙处。(4分)答:(1)比喻句:

(2)妙处:

7、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a、b两处都用到“刻意”一词:母亲“刻意”夹冬菇和“我”“刻意”夹冬菇,其动机完全是一样的。B、第10段中画线句意在表明妈妈做的“冬菇焖鸡”不仅鲜美爽口,而且味道独特。C、第11段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一句,说明吃冬菇确实使人听觉敏锐,从而印证了母亲的话。D、全文以冬菇为线索,情节完整地记叙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事。语言华丽而富于哲理,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五)礼

物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BC(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作者:[美]杰瑞·沃曼)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

这样的东西。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2分)2、第①段交代了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

,(b)

。(6分)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C处的哪一处?为什么?(4分)答:应归位于

处。因为

。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6分)(1)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

,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

。(4分)(2)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

。(2分)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一)(一)生命的补丁1、不好。因为本文中“补丁”的含义除了指皮鞋和衬衫上的补丁外,还指生命的伤害、残疾、病痛等等这样的伤口,而且作者的本意侧重于后者。(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酌情给分)2、(1)将有长长口子的皮鞋修补得更独特更有趣将衬衫上的大口子补得像艺术品一样完美(2)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每小题2分,计4分)3、(1)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2)(任选一位,简述其事迹即可)(2)如:海伦·凯勒、张海迪、居里夫人等(答案不唯一,只要所举人物与事迹真实一致即可)(每小题2分,计6分)4、(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举例确凿,言之有理即可。)5、(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能扣住文本,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即可,酌情给分)(二)优美的琴声1、(前一题1分,后一题2分,计3分。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质疑与探究的能力,因此答案不唯一,请根据学生提问与解答的质量来酌情给分)2、(1)对老乞丐“亲切地问”,将自己攒的零花钱给老乞丐……真诚而善良,富于同情心(2)为了了解璐丝的人品,他故意扮做老乞丐;每天都来给璐丝抄乐谱,却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十分严谨(每小题3分,计6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德艺双馨(不仅琴弹得好,人品也要好)。因为学艺先要做人,只有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才乐于献身艺术,艺术才有可能达到顶峰。(3分。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1)吝啬、势利,但对女儿富有责任感(2分。意符即可)(2)(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共计5分)5、(3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扣住“故事情节安排”来评点,言之有理即可)(三)隔壁的字条1、交电费时与“我”较真儿地实收;帮“我”买煤;“我”想为“他”洗衣服,“他”却“不能成人之美”;下雪天叮嘱“我”小心路滑……(4分。不求文字统一,只要能概述情节即可)2、细心认真、乐观豁达、善解人意(3分。意符即可)3、(3分。答案不唯一,只要回答符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设想合情合理即可)5、(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设想合情合理即可)6、(3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语言简明,符合所设想的故事并能揭示其主旨即可)(四)大地的耳朵1、(1)嫌冬菇的样子丑(2)不喜欢吃(每小题1分,计2分。意符即可)2、a.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c.为下文写“我们”喜欢吃冬菇作铺垫d.为刻画善良聪明的母亲形象服务(每空1分,2分。任选其二,意符即可)3、母亲用“冬菇像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和“吃了冬菇,就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这样美丽的谎言巧妙地改变了我们对冬菇的印象,让我们也喜欢吃冬菇。(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4、因为“我”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和叫人恶心的言谈。(3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5、a.对善良聪明的母亲的钦佩、感激和赞美b.对温馨的伦常亲情的怀念c.对快乐、纯洁、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念(3分。不求文字统一,任选其一即可)6、(4分。答案不唯一,句子必须是比喻句,分析要求言之有理。酌情给分)7、B(3分)(五)礼物1、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约翰(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相互关爱(每空1分,计2分。意符即可)2、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a.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文章气氛b.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每空2分,计6分。意符即可)3、C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骄艳的玫瑰”喻指人物内心那种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前空1分,后空3分,计4分。意符即可,按要点计分。)4、(1)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到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老人意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能为别人送礼物而高兴(每空2分,计4分。意符即可)(2)老人觉得自己向一位女士送玫瑰表示爱心而很不好意思(2分。意符即可)(本题共计6分)5、(围绕“当你献出一份爱心时,你也可以拥有一份快乐和幸福”之意来谈理解,并言之有理即可)(2分。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一)一诺千金①去陕西出差,先到一个很偏远的小镇,接着坐汽车去村里。路凹凸不平特难走。沿着盘山公路转悠,没多久我就开始晕车,吐得一塌糊涂。后来翻过了两座高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捱到了村里。②于是我开始忙着拍照,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围着我,该换胶卷了,我随手把空胶卷盒给旁边的一个小孩子,她高兴极了,其他的孩子羡慕地围着看。看着小孩儿喜欢,我又拆了个胶卷盒给另一个小孩儿,他兴奋得脸都红了。我又翻翻书包再找出两支圆珠笔分给孩子们,惹得更多的孩子渴望地看着我的书包,我真后悔没多带几支笔。我拉着一个穿红碎花小褂的女孩儿问:“叫什么呀?”“小翠。”“有连环画没有?”“没有。”旁边男孩儿说:“学校只有校长才有本字典。”“姐姐回北京给你们寄连环画来,上面有猫和老鼠打架,小鸭子变成天鹅的故事。”听得他们眼睛都直了。③我拿出笔记本:“记个地址吧。”“陕西×县李庄小学……”“谁收呢?”“俺姐识字,她收。”过来一个大一点的女孩儿,“姐姐,写李大翠收。”“好吧。”④从陕西又转道去四川、青海。回北京忙着写报告,译成英文,开汇报会,一晃就是两个月。一天,偶尔翻到笔记本上的“李大翠”,猛然想起小村子的孩子们。我犹豫了一下:“孩子们早忘了吧?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⑤第二天,我还是拜托有孩子的同事带些旧书来。大家特热情,没几天,我桌上就堆了好几十本,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黑猫警长》、《邋遢大王》、《鼹鼠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如何预防近视眼》,居然还有一本《我长大了,我不尿床》,呵呵,是有婴儿的妈妈给的。从家里找了本《新华字典》,又跑书店买了本《课外游戏300例》,一同寄走了。⑥快忘了的时候,接到李庄的信:“北京姐姐你好,从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我们经常去镇上的邮局看看,嘱咐那儿的叔叔、婶婶,‘有北京来的信一定要收好啊,那是我们的。’等了两个月没有,村里的大人笑我们,‘北京的姐姐随口说的,城里人,嘿嘿,说话不作数的。’我们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们的地址啊。后来发大水了,妈妈不让我们去镇上。我拉着小翠偷偷去,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那天我们终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们有多高兴吗?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几层,几十里山路却是跑着回来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来了,小翠是搂着书睡的,任谁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学校,老师说建一个‘图书角’,让我当管理员。看的人必须洗干净手,不能弄坏了。书真好看,故事我们都背下来了,还给俺娘讲哩。”⑦后来我又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秋天来了,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大包,李庄的。里面是大枣,红亮红亮地透着喜庆,夹着字条:“姐姐,队长说今年最好的枣不许卖,寄给北京。”我把枣分给捐书的同事,大家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枣。⑧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一诺千金”。(选自《读者》2005年第17期,有改动作者:吟秋)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4分。)(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解释“一诺千金”的意思,应该是:

2、本文第①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3、本文许多地方都十分催人泪下,你读到第

段后最为感动,你是因为

而感动的。(3分)4、下面一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位于哪里最为合适?为什么?(4分)我望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还有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耻——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要是伤了他们的心,我拿什么来弥补呀?答:应归位于第

段与第

段之间,因为

5、如果“我”回家后确实将自己对山村娃娃们的承诺忘记了,如果你是“大翠”或“小翠”,你会有哪些想法呢?请写在下面。(3分)6、读罢本文,你最想对山村的孩子们说一句什么话?写在下面。(3分)

(二)一个老人的问题酒店快关门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迈进门来。伙计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顾客。看上去,他是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满面皱纹,步履蹒跚,走起路来甚至跌跌撞撞,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拄着一根看上去已伴随他二十多年的拐棍。老人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打了个手势,请伙计过来,声音颤抖地问:“有人问起我吗?”伙计闹懵了,忙说:“没有啊!”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一下脸上的汗水,

地说:“那么,请给我拿一杯酒来,先生!”老人喝着酒,叹着气,两只眼睛忧愁地望着门,慢慢饮完酒。随后,用拐棍支着地,哈着腰,低着头,好像寻找什么似的步出酒店。伙计目送着他,觉得他既可怜又古怪。十多天过去了,顾客不断光临酒店,伙计几乎忘记了那位可怜的老人。但一天夜里,当酒店最后一个顾客走出门时,老人的面孔又出现在门口。他一声不吭地挪进屋内,又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悲伤地问:“有人问起我吗?”伙计不安地答道:“没有!”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揩脸上的汗水,

地说:“那么,请给我倒两杯酒来,先生!”老人一口一口地抿着酒,两只眼睛呆呆地凝视着门口。酒杯空了,老人用拐棍支着地,慢慢站起身,缓缓地挪动着步子,磨蹭着出了酒店大门。几个月过去了,老人一直未再“光临”酒店。一天夜里——“有人问起我吗?”几年过去了,伙计的答复仍是那几个字:“没有!”老人

地说:“那么,请给我拿一瓶酒来,先生!”伙计同情地问老人:“一瓶酒?”老人点点头,抬眼看了看他,好像明白了他正在故意找话说。酒拿来了,老人喝着,喝着,喝光了一瓶酒。伙计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的脸。老人用拐棍吃力地撑起身,向酒店大门方向挪动着步子,但一个趔趄,拐棍滑出手,他一下子跌在地上。他的两腿神经质地勾住一张桌子,颤颤巍巍地伸出右手,抓住桌子腿,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桌子倒了……伙计赶忙奔过来,两眼涌着泪水,哭着说:“最近好像有人问起过您,爸爸!”(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作者:穆·阿里)1、通读全文,比较老人三次到酒店来的经过,你认为他是一位

的老人。(2分)2、揣摩老人请求伙计拿酒来时的神态,请将a.“受了伤似的喃喃”、b.“凄惨”、c.“伤感”这三个词语填入文中方框处,依次应为

。(只填序号,3分)3、揣摩文章末尾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5分)(1)根据全文内容和你的理解,你认为“伙计”是“老人”的儿子吗?为什么?(3分)(2)“伙计”为什么要哭着说这么一句话?(2分)4、本文很注重通过细节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列举1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答:(1)细节:

(2)分析:

5、请你分别对文中的老人和伙计说一句你最想说的心里话。(4分)(1)对老人:

(2)对伙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