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八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八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八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八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八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高2024级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考试时间:11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共7小题,2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乐感文化”说,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这种观点认为长期以来,汉民族文化的“文化——心理”结构,或人的心理本体,有一种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中国文化引导着中国人去过一种内心充满喜乐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就是一种“乐感”的生命存在方式。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不仅使我们的生命充满喜乐,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而且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层精神:乐感文化。这种文化精神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它立足于一个世界(此岸世界)而强调人的主体性存在,并赋予人参与天地之化育的本体地位,从而培育了中国人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由于没有人格神,对人的终极关怀没有各种神灵导引,因此使人们在似乎是合目的、合规律的宇宙自然的总体中储备、汲取力量,所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自然美的国度。中国人很注重世俗的幸福,中国文化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本体特征。中国人没有超验理性,因此“乐感文化”体现了以人的现世性为本,而与西方传统强调的“绝对”“超验”精神相对立。“乐感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实用理性。我们中国人是最讲实用、最讲实际、最讲实惠的。这种讲实用、讲实际、讲实惠,使中国人具有灵活变通的性格,而不会死板固执。这种权变,在让中国人变得圆融、圆满、可爱之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摘编自郭齐勇《忧患意识与乐感文化》)材料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伤人乎”之问是孔子的第一反应,可以看出孔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篇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孔子告诫我们要耐得住困苦,要有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的精神,无论遇到多么大的苦难都不要改变我们的初心,“这正是中国乐感文化不同于俄罗斯‘苦难即得救,即欢娱’之所在”。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众所周知,孔子对生死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对祭祀的态度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可见孔子认为,要想懂得什么是死,首先得懂得什么是生,他对鬼神是否存在持的是一种未置可否的态度,但却强调行祭的时候必须设想祖先(鬼神)是存在着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关怀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论语》要求我们要“慎终追远”。“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之所以要“丧尽其礼”“祭尽其诚”,乃是由于我们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乐感文化”,相较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而言,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儒学的核心是“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相信“物不可以终难”(《周易·序卦》),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从个体心理角度来说,所谓人性完满,“成于乐”推的是孔子所谓的“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宪问》)的集合,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这是一种审美结构的呈现,更是一种内在心灵的形上超越。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此即孔子所理想的“成人之道”,并由之决定了中国“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1.下列有关“乐感文化”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乐感文化”说,这一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本体具有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B.“乐感文化”引导着中国人去过一种喜乐生活,使我们的生命充满喜乐,没有痛苦。C.“乐感文化”体现以人的现世性为本,不同于强调“绝对”“超验”精神的西方传统。D.“乐感文化”强调实用理性,使中国人的性格灵活变通,不死板固执,但也有负面影响。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乐感文化”精神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乐感文化”培有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精神,罪感文化培育负罪感。B.《论语·乡党》记载马厩失火后,孔子从朝廷回来问及是否伤人的故事,是为了展现孔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C.对待生死,孔子认为要懂得什么是死,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生;对待祖先和鬼神,孔子强调要持有敬重态度。D.中国“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音乐和艺术参与其中,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立足于现实世界,强调人的主体性存在,赋予人参与天地之化育的本体地位。B.朱熹“追远者,祭尽其诚”与孔子“祭如在,一祭神如神在”体现出相似的生命关怀。C.曾子强调“三省吾身”,材料二作者认为这体现了“乐感文化”中“乐群”的生存智慧。D.儒学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我们应相信人自身的力量,以人为本。4.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一项是()A.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B.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C.入则孝,出则弟,瑾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D.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答案】1.B2.D3.A4.B【解析】【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乐感文化”进行阐述。材料一宏观论述其诞生时间、与西方文化差异及实用理性特征。材料二则聚焦《论语》,从“乐生”“乐群”“乐观”“乐感”四方面剖析其内涵。二者相互补充,材料一奠定理论基础,材料二提供经典实例,共同揭示“乐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对民族精神塑造的深远影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B.“没有痛苦”错误。材料一提到“乐感文化”让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但并没有说生命中“没有痛苦”,选项于文无据。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A.“罪感文化培育负罪感”错误。材料一只表明“乐感文化”培育了中国人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未提及“罪感文化培育负罪感”,无中生有。B.“《论语·乡党》记载……是为了展现孔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强加关系,作者认为从《论语・乡党》记载的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但这不是《论语·乡党》记载这个故事的目的。C.“对待祖先和鬼神,孔子强调要持有敬重态度”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他对鬼神是否存在持一种未置可否的态度”可知,孔子没有说对鬼神要持敬重态度,只是说在行祭的时候必须设想鬼神是存在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A.“中国文化立足于现实世界……”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乐感文化“立足于此岸世界而强调人的主体性存在,并赋予人参与天地之化育的本体地位”。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表达的是孔子对道德、学问、义行等方面的担忧,与“乐观”的生活态度无关。B.意思是颜回在贫困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快乐,体现了“乐观”的生活态度,符合要求。C.强调的是为人处世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没有直接关联。D.体现的是在生命和大义之间的抉择,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并非“乐观”的生活态度。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的耳朵曾经错过一些什么陈思呈村子里的老式房屋,是瓦片做的屋顶,新修的那些却自甘堕落,屋顶都由两块铁皮中间夹着一大片泡沫。这是为了省钱,听说也能够隔热,但有个大问题,我不能忍。那天晚上我刚抵达这个村子,洗漱完毕正要入睡。就在醒和睡的夹缝里,头顶正上方一声锐响,有物体砸落屋顶,仿佛刺客正从屋顶用轻功逃窜。我没追它,重新躺下,抱着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再次入睡。谁知世界报我以暴击,不久,正上方又传来一声锐响,比刚才那声更挑衅,坠落之物的力度和体积似乎更大。这次我已经从乐观主义者变成怀疑主义者,果然,接下去整夜,重物坠落的锐响不定时地响起,那个“等待另一只鞋落下”的故事,在这里,变成了蜈蚣的鞋子,一个团的鞋子。天一亮,顶着一头鸡窝的我迫不及待地问屋主人,那个声音是什么。屋主人吃惊地反问,什么声音?!后来她沉思地说,该是屋后的龙眼树吧。难以置信,小小的龙眼掉在屋顶会有那样的锐响。但屋后确实有棵巨大的龙眼树,此时正是果季。加之南方的夏天,常有台风天,龙眼落得多。铁皮做的屋顶和夜的静,一起放大了这种声音。但村里人都习惯了,进入大音希声的境界。我在网上发了一条有奖竞猜:“在粤东乡村,夜里被某种大自然的不定时响起的声音吵醒,大家能不能猜得到是什么声音?”有150多个回复,只有一个答对了。所以我的无知也并非世间罕见。有一天下午,我坐在村子里的一条小石头路旁边的树下刷手机。用眼久了,便闭眼休息一下。四周是乡村特有的宁静。突然,我听到一阵非常轻微的声音,又轻又快的“唰、唰、唰”,不是风吹竹叶,风吹竹叶的声音高蹈一些,有猎猎之感。也不是细雨落池塘,雨落池塘,再小的声音也有共鸣,是连成一大片的,成规模的。原来,是一只小狗,在那条铺着小碎石头的路上来回地走,它厚厚的肉狗掌摩挲路面的小碎石头,就发出了那种非常轻快的“唰唰”声。真好听,让人心里毛茸茸的。更重要的是,这细微的声音,好像给我的耳朵开了光,我的耳朵仿佛瞬间有了明暗的对比,它突然听懂了此处的安静。此处并非纯粹的安静。如果混沌一片地听着,会觉得一切本该如此,但如果是一双新鲜的耳朵,就能听出多层次多声部。首先,蝉鸣,是一片不知疲倦的背景色,连绵一片又易被忽略,但它与蓝天是多么般配。然后一些鸟的啼叫点缀其上,勾勒出纵深。群鸟的叫声与远远的群山唱和。而这时,低音部不可或缺。那是蛙鸣。沼蛙的声音像狗叫,本来应该是刺耳的,但又融入了混沌的寂静,竟让人不觉突兀。还有弹琴蛙,叫起来是“哎哎哎,哎哎哎”的发声,与悠扬的鸟声相比,像以大老粗为荣的文盲。……那么我们到底错过了多少声音呢?作为一个用眼过度的资深近视者,我意识到自己对听觉的荒废。但比大自然的声音更迷人的,还是街市巷陌中,人类的声音。那天仍然在乡村,听到有人挑着担子来卖鱼。叫卖声笼罩整个村子。那是一首自创的歌谣,歌谣的内容不外是把各种鱼的鱼名,按它们的发音顺口程度连缀起来而已。但他天生的好歌喉,加上韵律的科学搭配、鱼名的合理罗列,整个过程,宛转高扬,气度不凡。琢磨很久,知道他非这么唱不可。鱼名是顺势而为,元音必须恰好用在高音,高音才能把叫卖声往外扩散,如果都用平常说话的方式来发音,如何扩散?另外,在发音方法上他故意含糊了原来的发音,一来可能是省力,二来听者会努力分辨他唱的是什么,分辨过程,注意力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了过去。民间的才华。想起来,有很多叫卖声都才华横溢。叫卖声一定是符合发音学和音律的,包括收破烂的“旧电器旧报纸,旧电视旧摩托,旧书旧被,旧铜沤铁”,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每一字不可调动位置,像前贤论诗所说,好的字有“黏”性,调动之后都不如原文贴切。每一类叫卖声又有区别。卖鱼的,叫卖声悠扬远传,高处直入云霄,低处拖曳不去,戏曲一般,竹筐里的每一片鳍翅鳞光大概都是他的底气。收破烂的,则短促简洁如快板,如三句半,讲究的是直入耳膜,不容置疑。但最为优雅的卖花声,吾生也晚,竟没听过。“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枕上鸣鸠唤晓晴,绿杨门巷卖花声”“数歇卖花声过耳,谁家斗草事关身”的情形,只在资料里得见。也不是只有卖花声才有诗意。几乎所有的市声都是诗意的,在某个时段。比如在老家,醒得很早很早的时候,天还没有亮透的时候,能听得到路口的小集市,猪肉铺老板率先排开案板,然后,有一大扇猪,沉重地甩在案板上,“砰”一声,意味一天开始。然后便是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他旁边的早点铺子,卖油条豆浆加肠粉的,当然也没闲着。风炉烧起来,炉膛里“呼呼”越来越响,碗、碟、筷,各就各位叮当恳切,间插着这一切的,是早点铺子老板娘和猪肉老板的大声聊天,他们比邻工作已经多年。这是平凡的一生中平凡的一天。(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详写夜里龙眼落下的声音,“我”对这种声音是陌生的,屋主人经常听,反而不觉得声音的存在。B.蝉鸣是背景,鸟啼勾勒出纵深,蛙鸣是低音部,这些多层次多声部的声音,对“我”来说都是迷人的。C.文中将叫卖声上升到发音学和音律的高度,赞美了市井声音的动人,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民间智慧。D.猪肉铺子和早点铺子的声音,一个高雅、一个世俗,但两个铺主人的聊天,又让“我”看出他们的和谐。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将“等待另一只鞋落下”说成是“蜈蚣的鞋子”,语言幽默诙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我”疑虑重重的内心世界。B.小狗的脚步声让“我”“突然听懂了此处的安静”,这里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细微的声音对“我”的耳朵和心灵的触动。C.在写猪肉铺子声音时,文中直接用了《庖丁解牛》中的句子,体现猪肉铺老板割猪肉动作的娴熟以及声音的美妙。D.在描写声音上,本文由龙眼掉落的自然之声写到街头巷陌的市井之声,层次分明,贴近生活而又意味深长。7.本文标题“我们的耳朵曾经错过一些什么”是一个问题。请根据文本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并谈谈这一问题对你的启发。【答案】5.D6.A7.①错过了对大自然美好声音和人类迷人声音的感知。大自然的声音是优美的、丰富多彩的,市井中人类的声音是才华横溢的、诗意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但在生活中,“我们”的听觉却“荒废”了,错过了这些声音。②我们应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去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市井的温暖、和谐,为平凡的生活增加趣味和诗意。【解析】【导语】本文通过作者在乡村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许多常被忽视的声音,展现了自然声音的多样性与美妙。还深入探讨了市井叫卖声的韵律与智慧,揭示了日常生活中声音的丰富层次与诗意。标题“我们的耳朵曾经错过一些什么”引发读者思考,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细微声音,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智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一个高雅、一个世俗”错误。由原文“猪肉铺老板率先排开案板,然后,有一大扇猪,沉重地甩在案板上”“风炉烧起来,炉膛里‘呼呼’越来越响,碗、碟、筷,各就各位叮当恳切”可知,猪肉铺子老板排开案板、放下猪肉的“砰”一声,以及早点铺子的忙碌准备,都被描绘得生动且真实,没有高雅与世俗之分,而是和谐共存,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早晨场景。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疑虑重重的内心世界”错误。这里是将“不定时地重物坠落的锐响”比作“等待另一只鞋落下”的故事,并进一步夸张地形容为“蜈蚣的鞋子,一个团的鞋子”,运用的是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声音接连不断响起。原文是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声音的频繁性和“我”对声音的困惑,而非体现“疑虑重重的内心世界”。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错过了对大自然美好声音和人类迷人声音的感知。文章通过几个具体场景,如夜晚龙眼果落下的声音、小狗肉掌摩擦石子路的“唰唰”声、乡村的蝉鸣、鸟叫、蛙鸣,以及各种叫卖声,揭示了我们日常感知的局限性和对听觉体验的忽视,所以我们错过了对大自然美好声的感知。我们的耳朵曾错过的声音,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细微声响,更是那些在忙碌和日常喧嚣中被忽略的生活细节和文化韵味这样的声音。例如,卖鱼者的歌谣式叫卖声,既是一种生活技能,也是一种未经雕琢的民间艺术;收破烂者节奏明快的吆喝,蕴含着发音学和音律的智慧;甚至猪肉铺老板剁肉的声音,也能与古代音乐的节奏相呼应。所以我们错过了生活中对迷人声音的感知。②无论是自然界的和谐乐章还是市井生活的交响曲,都有其独特的趣味和诗意,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热爱,去倾听,去感受。这样,我们不仅能更全面地感受世界,还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二、古代诗文阅读(共7小题,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季氏①将伐颛臾②。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冉有曰:“夫子③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④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⑤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④。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⑥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选自《季氏将伐颛臾》)【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鲁国执政大夫。②颛臾,附属于鲁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③夫子,指季康子。④费,季氏的封地。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涂黑。夫颛臾A昔者B先王C以为D东蒙主E且在邦域之中矣F是社稷之臣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是谁之过与?”两句中的“过”字意义不同。B.《侍坐》“愿为小相焉”中的“相”指司仪官,与本文“则将焉用彼相矣”的“相”,意义不同。C.“既来之,则安之”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D.“萧墙”指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作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这里借指宫廷。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记述了师生之间的一场辩论,就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文章可谓一篇驳论文,用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主要运用引证法,引用名人名言,立论坚实有力,驳斥有理有据。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打比方,斥责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没有尽到责任。D.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答案】8.AEF9.C10.B11.(1)我听说,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心人口稀少,而担心境内不安定。(2)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论语·季氏》,通过孔子与冉有、季路的对话,展现了孔子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文章以季氏伐颛臾为背景,孔子通过层层反驳,批判了季氏的侵略行为,强调了“修文德以来之”的治国思想。文中多处运用反诘句和比喻,增强了论辩的力度,同时引用了周任的名言,进一步巩固了孔子的论点。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既体现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也展示了其辩才无碍的智慧。【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颛臾,从前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这是鲁国的臣属啊。“夫”修饰“颛臾”,“颛臾”作下文的主语,为表强调,其后A处可断开;“先王”为主语,“以为”为谓语,“东蒙主”为宾语,E处应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是社稷之臣也”为完整的判断句,其前F处应断开。故选AEF。【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句子翻译及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责备/过错,过失。句意:恐怕该责备你了吧?/这是谁的过错呢?B.正确。司仪官/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句意:愿意做一个司仪官。/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C.错误。“既”,已经;“来”,使……来,招来;“安”,使……安定下来。译文: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D.正确。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主要运用引证法”错误。文中虽引用周任之言(“陈力就列”)和孔子自述观点(“不患寡而患不均”),但论证主体并非以“引证法”为主,而是综合运用比喻(如盲人搀扶者、虎兕龟玉)、类比和逻辑推理,逐层批驳冉有的托辞。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有国有家者”,诸侯或者大夫;“患”,担心;“安”,安定。(2)“修”,整顿;“来”,使……来,招引,招来;“安”,使……安定下来。参考译文:①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②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了吧?那颛臾,从前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③冉有说:“季氏想要这么做,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④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⑤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封地费邑很近。现在不夺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⑥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心人口稀少,而担心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有倾覆的危险。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引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统一;反而谋划在境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啊。”(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宏大气魄和英雄形象。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13.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2.C13.①《垓下歌》首句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显示出罕见的自信;第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第四句表达了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②《大风歌》首句借对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表现了平叛争胜利后的自豪之情;第三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焦灼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错,《大风歌》是以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为切入点,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借渲染大自然的壮阔来衬托自己的宏大气魄和英雄形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本题首先要知人论世,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楚汉之争中重要的历史人物项羽和刘邦,其次要结合语境,分析诗句的内容。《垓下歌》中“力拨山兮气盖世”一句,描写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乌骓马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无比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大风歌》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礼乐理想,成语“沂水春风”就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的。(2)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比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谨庠序之教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明星荧荧⑥.开妆镜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沂、舞雩、谨、庠序、悌、荧、妆。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庄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个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A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治世”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地告诉我们,如何在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B,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C”地养生,以尽天年。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6.与文中“无逃乎天地之间”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B.“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C.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D.“意”是小小说的灵魂,立意就是确立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答案】15.A喋喋不休B无所适从(不知所措)C游刃有余16B【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是说“别人”在对着诸侯的耳朵一刻不停的说着关于“治人”“治世”的问题,此处强调“说个不停”,应用“喋喋不休”。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个不停。B处,语境是说不能被时势左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应用“无所适从”或“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依从谁好。形容做事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怎么办好。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C处,语境是说应该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毫不费力地养生,应用“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比喻做事技术娴熟,毫不费力。【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题干中引号表示引用。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强调。故选B。六、文言小题(6分)17.下列句子中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从用法和意义角度考虑)()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见其难为③怵然为戒④为之四顾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介词,替、给。句意:庖丁给文惠君宰牛。②动词,做、解。句意:我看到那里很难解。③动词,产生。句意:戒惧地产生戒备。④介词,因为。句意:因为这一成功而举目四望。①②③④中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故选B。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之”的用法,然后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和“之”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①④⑨⑩中的“之”是代词,“公从之”的“之”代指佚之狐,“许之”的“之”代指郑伯,“将焉取之”中“之”代土地,“唯君图之”中“之”代这件事;②⑤⑥⑦中的“之”位于主谓之间,无义;③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⑧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B项。【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七、作文(5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庄子提倡的“保全天性”就是“无为”,是“躺平”。有人说,孔孟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内卷”。对此,你怎么看?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阐述你的观点。【答案】例文:以顺应规律之剑,破布满荆棘之林 保全天性并非所谓躺平,保全天性是顺应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做事状态。而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并非所谓内卷。内卷是精神内耗,而孟子这种积极入世的主张,是奋斗,是拼搏,是想要冲破前方荆棘的勇气,是播撒良种长向未来的希望。顺应规律是前进路上的助推器,我们应以顺应规律之剑斩破前方荆棘之林,从而引来破晓的光明。 循道与拼搏齐飞,奋斗前行中不失保全天性,单纯的机械的奋斗难以使人脱颖而出。这就更要发挥保全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