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中国人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
愆:违反 B.渠会永无缘
渠:他C.悔相道之不察兮
相:观察 D.异口图将好景
图:描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B.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C.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全都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汝岂得自由
可怜体无比 B.蹑履相逢迎
叶叶相交通C.本自无教训
徘徊庭树下 D.逼迫有阿母
哽咽不能语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B.扈江离与辟芷兮C.偭规矩而改错 D.扪参历井仰胁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5.下列选项与所指诗人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②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④名场失利岂非才子词人,官运未通果是白衣卿相。⑤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A.陶渊明
杜甫
李贺
白居易
屈原B.苏轼
王维
李白
白居易
姜夔C.苏轼
王维
李贺
柳永
姜夔D.陶渊明
杜甫
李白
柳永
屈原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8.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皇览揆余初度兮,。(屈原《离骚》)(2)《蜀道难》中,“,”两句,用太阳神的相关传说凸显山高,以急流之险凸显蜀道的艰难。(3)《蜀相》中通过“,”两句,借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功业未成的结局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悲伤。(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望海潮》)(5)自胡马窥江去后,,。(姜夔《扬州慢》)(6)成都旧有大城、少城之分。少城在古代为掌织锦的官员之官署,故称锦官城,也可简称为锦城,这一别称在唐代诗歌中十分多见,如“”。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经》中写田园,大抵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叙述农事的,如《诗经·豳风·七月》,陶渊明的《劝农》诗即继承了这种类型。陶诗中的“熙熙令音”一段,明显是学习《豳风·七月》。一种则是最早表现隐逸情调的田园诗,以《魏风·十亩之间》为代表。朱熹《诗集传》解释这首诗说:“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这也正是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基本情绪。《诗经》“国风”中关于田园、农耕等生活内容的表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渊源。文献中记录躬耕并对陶渊明有直接影响的,恐怕是司马迁外孙杨恽的一首歌曲,见于《汉书·杨敞传》载杨恽报孙会宗书,“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大家可能都读过《归园田居》(其三)的“种豆南山下”,比照上面这段文字,就清楚其对陶渊明的影响。而且此种影响不仅是文字上的,恐怕更多是生活方式上的或者说生活态度上的。后来诸葛亮自叙“躬耕于南阳”,这可能在意识上对陶渊明也有影响。从生活传统变迁角度来看,从两汉到魏晋,士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变化。汉代重视力田,寒素士人在读书的同时,多从事躬耕。其例甚多。如大家熟悉的朱买臣。魏晋以后,士族庄园逐渐形成。这种庄园具有农业经济的功能,当时称为“丘园”。谢灵运《答中书》诗中有云:“守道顺性,乐兹丘园。”又有《陇西行》:“耿耿僚志,慊慊丘园。”晋宋之际的士人,如谢灵运、颜延之等人,讨论田园乃至耕植之风,颇见其迹。但士族多非真正躬耕,其“丘园”闲居或隐逸,多与山水合流,并未立即形成田园诗的风气。不仅如此,同时还有一种轻视田园的意识在发生。而陶渊明是反对这种轻视田园意识的。黄庭坚《论诗帖》云:“陶渊明诗长于丘园,信所谓有味其言者。”则陶之田园,亦即当时的“丘园”。但陶不言丘园而言田园,正因其志在躬耕之意。正是这种对当时一般士族观念的突破,使陶渊明形成了既不同于当时农人、亦不同于士族的田园之美的审美趣味,在悠久的田园书写传统中,创造出一种农耕文明与士大夫精神生活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田园诗传统。(摘编自钱志熙《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材料二:田园审美奠基于农业文明。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距今一万年的考古发现中就已不乏农耕遗迹。以农耕为基础的文明最大特点之一是生活之地相对稳定,不会频繁而轻易地迁居,于是更容易建立起以栖息之地为中心的世界观,也更利于一代代的文明积累和传承。生动的农事叙述出现在《诗经·豳风·七月》中。诗人有没有参加农事劳动不可考,但整个作品确实是站在劳动者一员的角度,极其详细而准确地描绘了一年的生产生活:摘苦菜、打红枣、收稻谷、割茅草、酿酒、修房……虽然这富有节奏的叙述算是生产生活的诗化记录,但其旨归却不是指向一种田园之乐。当然这并不是说乡村的生产生活没有乐趣可言,而是农事诗与田园诗有着体察角度的不同,以及不同角色对乡村和田园进行了不同的价值赋予。农事诗是沉浸于乡村之中,其乐趣来自生产生活本身。自然的价值在农事诗中首先是作为劳作对象而存在的。自然之所以美好和让人愉悦,都是源于这片土地赋予了他生存所需要依靠的一切物质来源。除此之外,这客观的自然并没有被寄托其他的情感和意义。但是田园诗不同,田园诗是对乡村生活的旁观与反省,田园生活被寄予了超出于农事本身的价值和希望,成为一种生活理想的表达。这在张衡的《归田赋》中就可以体察。此赋只是张衡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对美好田园生活的憧憬,是身不由己中对自由的渴望。他并非向往于做一介农夫,过春耕秋收的田庄生活,而是在他看来,田园的生活相比朝堂的乌烟瘴气是一种能够让人身心纯净的状态。他最终的追求显然也是一种文人理想而不是农夫追求。张衡并非孤例。事实上,到东汉时期,对于士人理想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建构就已经相当成型了,完全是一派典型的庄园生活。农耕文明对于商贸密集的城市本来就常怀着一种天然的戒备,认为市井之地往往是滋生腐败堕落的温床。既然城市是危险的,那么走出市井融入到田园甚至走入山林,则成为一种更为合乎人性更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被不断注入文人精神追求的田园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被歌颂、被美化的对象。张衡固然没有真正归过田,创作者是不是真的投身于劳作从来不是划分田园诗与农事诗的标准。陶渊明是真正当了农夫的。但他也是真正的田园诗人。虽然过着农夫的生活,但在精神上仍然是一个士人,田园对他来说是一个生存之地,但更是一个求仁得仁之处。(摘编自张雨《眼前的田园与远方的山水——中国审美传统中自然元素的生成》)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杨恽还是诸葛亮,其对躬耕的记录都可能对陶渊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或体现在文字层面,或体现在意识层面。B.从两汉到魏晋,重视力田的生活传统发生了改变,士族庄园逐渐形成,士人们虽然也讨论田园、耕植,但大多并未躬耕。C.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之一是生活之地相对固定,不会频繁而轻易地迁居,这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是类似的。D.田园诗并不直接描写乡村生产生活,而是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旁观与反省,使田园生活成为一种被歌颂、被美化的对象。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对《魏风·十亩之间》的解释能准确反映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情绪,说明朱熹能够深入体会陶渊明独特的审美趣味。B.材料一对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渊源的梳理,表明文人创作风格的形成有其根源,启发我们可以从发展脉络的角度理解作品。C.张衡的《归田赋》表现出的是一种文人理想而不是农夫追求,可见他与晋宋之际的士族一样,也具有“轻视田园”的意识。D.正因为走入山林是一种更为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所以相比于其他题材,书写田园生活的诗歌更能体现出文人的精神追求。13.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不属于作者理解的“农事诗”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周南·芣苢》)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D.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杨万里《插秧歌》)14.为什么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会具有“农耕文明与士大夫精神生活相结合”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5.两则材料都谈及《诗经·豳风·七月》一诗,其意图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六、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16.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传习录》)【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七、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有木诗八首(其八)白居易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1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了丹桂的香和形,突出了其给人的美好印象。B.“风影”四句写丹桂的风骨与格调,表达了赞美之情。C.“干细”两句是说,匠人因为丹桂难以为厦屋而惋惜。D.结尾四句由丹桂而及人,其中有一种自表心迹的意味。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多用比喻,如花像夜雪,叶犹利剪,风清似水,霜冷如玉。B.诗中“凡鸟”,与《红楼梦》“凡鸟偏从末世来”所指完全相同。C.诗人说丹桂“犹胜寻常木”,以此表达人生的伟大功业指日可待。D.全诗有新乐府诗特色,咏物中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19.《有木诗八首》是一组借树木喻人事,表达时事感慨的诗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借丹桂来比喻一些人的哪些特点?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愆:拖延。句意: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B.正确。句意:和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没有了。C.正确。句意: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D.正确。句意: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故选A。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你们”,指代“公姥”(婆婆)。句意:(你要)尽心奉养婆婆,好好照顾她。B.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你们”,指代“媒人”或“对方”。句意:马上答应了这门亲事,就可以结为儿女亲家。C.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你们”,指代“焦仲卿”。句意:新妇听到了马的声音,急忙穿鞋出来迎接(焦仲卿)。D.副词,互相。句意:树枝相互覆盖,树叶相互交错。故选D。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同情。句意:你怎么能够自作主张!/姿容可爱,体态无双。B.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讨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句意:踏着鞋急忙走出家门去相迎。/树叶交错相通。C.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徘徊:古今都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句意:本来就没有受到好的教养。/在院里的树下来回走动。D.逼迫:古今同义,都指施加压力促使/古今同义,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哭出声,迫使泪水从嗓子倒灌进胃里。句意:阿母施加压力促使着要我这样做。/嗓子被气憋住,哭不出声,说不出话。故选D。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泮”通“畔”,岸边。句意:淇水有宽,池沼有边。B.“辟”通“僻”,幽静。句意:肩披江离与长在幽僻处的白芷。C.“错”通“措”,举措。句意: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D.无通假字。句意:(攀登时)触摸参宿和井宿,仰着头屏住呼吸。故选D。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①对应陶渊明。诗句中“篱下诗”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归隐意象,“樽中酒”契合其饮酒诗的特点。“质而绮,真且醇”概括其诗风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的特点。②对应杜甫。杜甫被尊为“诗圣”,其诗反映社会现实与民间疾苦,如“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史”。“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直接点明其身份。③对应李白。此句出自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是杜甫对李白诗歌气势的盛赞,形容其创作具有震撼天地的艺术感染力。④对应柳永。柳永科举屡试不第,自称“奉旨填词”,以词闻名于世。“白衣卿相”是其自嘲之称,与“名场失利”“官运未通”高度契合。⑤对应屈原。“招魂”“香草”“九歌”均指向屈原作品(《九歌》《招魂》),且“湘流”暗合屈原投江的汨罗江,香草意象亦为其诗歌的典型象征。故选D。【答案】6.C7.A【解析】6.联系上文“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可知,这里的“尚余”是“仍然保留”的意思,不是无奈而是赞赏。7.对主旨概括不当,本诗表达的并非“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而是“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答案】8.D9.C【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词句的能力。D.“断”是“停”的意思。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一动一静,以动衬静”错误。“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作者写的是梦境,属于虚写。故选C。10.【答案】肇锡余以嘉名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嬉嬉钓叟莲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城虽云乐/花重锦官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肇、锡、嘉、捷、襟、嬉、叟。【答案】11.D12.B13.B14.①因为陶渊明志在躬耕,突破一般士族的观念,使其田园诗融入了“农耕文明”;②同时,在田园诗中注入了士人精神追求,使其田园诗融入了“士大夫精神生活”。15.①材料一谈及该诗属于“叙述农事”类,意在说明陶渊明的《劝农》诗继承其类型。②材料二谈及该诗的旨归并非指向一种田园之乐,意在引出下文对农事诗与田园诗的差异的分析。【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田园诗并不直接描写乡村生产生活”错误。材料一中,开篇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既叙述农事,又表现隐逸情调。所以田园诗会描写乡村生产生活。从士族的“丘园”发展到陶渊明的“田园”,正是因为“其志在躬耕”,所以田园诗中还是出现农事生产相关内容的。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能力。A.“体会陶渊明独特的审美趣味”错误。根据材料一“朱熹《诗集传》解释这首诗说:‘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这也正是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基本情绪”可知,朱熹的解释确实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情绪相吻合,但并未提及朱熹是否能够深入体会陶渊明的独特审美趣味。C.“轻视田园”错误。根据材料二“他并非向往于做一介农夫,过春耕秋收的田庄生活,而是在他看来,田园的生活相比朝堂的乌烟瘴气是一种能够让人身心纯净的状态”可知,张衡并未表现出“轻视田园”的意识,而是将田园视为一种理想化的精神寄托。D.“更为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错误。根据材料二“被不断注入文人精神追求的田园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被歌颂、被美化的对象”可知,田园诗歌更能体现文人精神追求的原因在于其被赋予了超出于农事本身的价值和希望,而非因为走入山林更符合人性。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一种是叙述农事”与材料二第二段《诗经》的例子的内容,可知农事诗指描写农事劳动、生产生活的诗作。A.描写的是古人采芣苢的劳动场景。B.描写了一次农家聚会,诗人在对农家环境与场景的描写中,寄寓了一种对宁静、质朴的田园生活的精神追求,是田园诗。C.描写了成人耕织和儿童模仿耕织的生产生活场景。D.描写了农人全家在雨中紧张地插秧的劳动场景。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第三段,论述了在农事诗向田园诗发展过程中,丘园与田园的区别。魏晋诗人的丘园只有“闲居或隐逸,多与山水合流”,缺少真正的躬耕,甚至轻视田园的意识在发生。而陶渊明创造了农耕文明与士大夫精神生活结合的中国田园诗传统,正是因为将“躬耕之意”注入田园中,对当时的士族观念进行突破,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趣味。②材料二第二段,结合《诗经》的例子,指出对生产生活的诗化记录,并不是田园审美,第三段“田园诗是对乡村生活的旁观与反省,田园生活被寄予了超出于农事本身的价值和希望,成为一种生活理想的表达”,第四段“被不断注入文人精神追求的田园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被歌颂、被美化的对象”可知,田园诗要能够被寄托其他情感和意义,要有文人理想,表现文人的精神追求。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在文中作用的能力。①材料一《诗经·豳风·七月》的例子出现在第一段,通过“如”字可知本作为例子,阐释《诗经》中田园诗一类作品是描叙述农事的,后一句“陶渊明的《劝农》诗即继承了这种类型”指出陶渊明《劝农》诗继承于《诗经》田园诗中叙述农事这一类型。②材料二《诗经·豳风·七月》的例子出现在第二段,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总结它只是“生产生活的诗化记录”,不能说是真正的田园诗。第三段承接而来,叙述农事诗与田园诗的区别在于客观的自然是否被寄托其他的情感和意义。由此可知,对本诗的探讨有引起下文论述的作用。16.【答案】(1)杨伯峻认为:称:读chēng,称述、称道。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适合、符合(2)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3)示例:赞同杨伯峻的观点: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称:读chēng,意思是,称述、称道。王阳明“‘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称:读chèn,适合、符合。(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就是适合、符合之意;疾,忧虑;没世,犹如“没身”,即去世。名:君子之名须以仁成名,才能名实相符,流传后世。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如赞同杨伯峻的观点:杨伯峻认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结合“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后人呢?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确实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那么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②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