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的制度革新一、三省六部制1.隋朝时形成和确立②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①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2.唐朝发展完善C.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①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A.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B.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2②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③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B.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C.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D.兵部主管军政;E.刑部主管刑法;F.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3三省六部制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民部刑部吏部礼部兵部州县(郡)决策机构审议机构行政机构有分工、合作相互牵制、互相监督“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4③影响深远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加强了皇权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5思维拓展:
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基本矛盾: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6思维拓展:
2.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宰相的权力因不断分散而削弱,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7例: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D8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继续保持安静9例: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D、门下——中书——尚书C10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含义: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选官制度11
思考:科举制开创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魏晋以来经济、阶级关系、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角度来思考)12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②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13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3、沿革:1)隋代创立2)唐代完善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建立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地位,后为定制14
思考:隋唐的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特点?
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注重门第。15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4、特点:1)不再以家世名望为选官标准,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2)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16
思维拓展:依据上述分析,你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有何看法?①科举制的实行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庶族地主阶级地位上升的产物,适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
②科举制实行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统治基础;
③科举制虽扩大了官吏的标准,但仍是代表地主阶级的选拔选官制度;17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5、评价:
积极作用:消极作用:A、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了实际;压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
C、最严重的是继续阻碍了知识分子放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18
思考:汉代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后又是如何演变的?汉、唐选官制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2)最初重德才,到东汉中后期重视门第郡望,其后逐步发展为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声望);3)唐代实行科举制;19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自下而上的推荐中央政府分科考试西汉至东汉前期:才能和品德;东汉后期:出身门第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0《唐言》卷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21例题:科举制度的起因有哪些?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种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22例:科举制的实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A23例: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根本原因是科举制()A、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D24例: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A、强化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B、调整子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C、削弱了士族地主的势力D、禁止了士族地主入朝作官D25例:下列现象较能反映唐朝进士科难考的有()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②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③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C26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①改革内容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壮大军事实力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②作用27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身上。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唐太宗)(1)内容(2)影响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实行兵将分离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283.府兵制的崩溃①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②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从武则天时衰落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1)原因(2)过程29高宗以后,随着战争的增多,兵役给农民造成的负担越发沉重,各地出现了农民逃避兵役的情况,而且越来越严重。
《新唐书》卷五○《兵志》:“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开元〕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明年,更号曰‘彍骑’”。唐玄宗开元年间,征发府兵停止了。这样,唐前期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就宣告结束了。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30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1)目的增强军事力量(2)内容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①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3)影响②国家也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③也给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31征兵制——募兵制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在募兵制下,发生了一些影响全局的变化。首先,因为边疆形势的紧张,唐玄宗时在缘边地区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是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手下的兵是由节度使自行招募的。这样,府兵制下的兵、将分离变成了兵将合一。而且,节度使的势力不断壮大,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不复存在了。中央为了加强实力,又建立一支常备职业化军队,就是中央禁军。军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
32比较府兵制和募兵制的主要不同点1、士兵的性质不同:府兵制:兵农合一;募兵制:职业兵2、兵将关系不同:府兵制:兵将分离;募兵制:兵将间有隶属关系3、粮食、武器来源不同:府兵:自备;募兵:国家供给4、影响不同: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33四、租庸调制1.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①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②后又规定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2.唐朝的租庸调制①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实行租庸调制。34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①农民生产的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②唐朝租庸调制规定: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作“调”;C.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35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而实行。3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五、两税法1.历史背景①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②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大为减少。363.两税法的作用和意义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7
概括西汉至唐中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演变:西汉:实行编户制度北魏:实行租调制隋和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趋势:1、税种由繁多向单一发展2、征税标准由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按土地、财产收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4、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过渡38小结隋唐制度的革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三部六省制(隋确立的中央政府机构)科举制(隋开始形成的选官制度)均田制(隋唐沿用北魏以来的土地制度)租庸调制(隋和唐前期实行的赋役制度)两税法(唐中期以后实行的赋役制度)府兵制(西魏到唐前期实行的兵制)募兵制(唐玄宗开始实行)39⒈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是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政策后出现的B.都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结果C.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的良好的个人素质D.盛世时期,阶级矛盾非常缓和,不会出现激化的结果,也没有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D2唐朝政权中,处于行政节制中心重要位置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六部B40
3唐高宗修订《姓氏录》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这一原则所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C.打击了土族门阀特权D.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D4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A.中书省和门下省B.尚书省和中书省C.尚书省和门下省D.礼部和吏部A415、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
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
C.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
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D6、两税法体现出杨炎的理财思想是
A.轻徭薄赋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D.开源节流C427、两税法体现出杨炎的理财思想是A.轻徭薄赋B.无夺农时C.平均负担D.开源节流C43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初,府兵之置,居无事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自《新唐书》44(1)材料一中反映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比较唐朝三省与美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神秘听众》课件
- 2025智能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四川汽车融资租赁合同书
- 2025科研合同调整(续约)模版
- 《有效应对不同意见》课件
- 2025国际物流的代理合同
- 2025标准格式货物运输合同样式
- 《项目投资决策与评估》课件
- 2025护肤品购销合同
- 留学中介服务合同
- LY/T 2698-2016铁皮石斛杂交育种技术规程
- 综合性学习之对联-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 GB/T 19845-2005机械振动船舶设备和机械部件的振动试验要求
- 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
- 企业融资方式介绍课件
- 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学期评价表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4.1 用数对确定位置 ︳青岛版 (共20张PPT)
- 柏拉图分析案例
- 二衬带模注浆施工方案
- 《英语委婉语与忌语》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