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
语文
下册2019春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古诗三首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学习目标12背诵并默写古诗。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重阳的来历及其文化内涵。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断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朗读指导元日王安石词语学习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桃符: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绘有神像的桃木板,意在祈福灭祸。词语理解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王安石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存世。
《元日》作于作者初拜相,正要进行新政改革之时。为摆脱宋王朝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王安石被宋神宗召见,随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背景资料
会认的字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1.《元日》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你怎样理解“元”字?整体感知
元日就是今天的春节。
“元”在古代有开始的意思,“元日”即一年开始的日子,就是农历正月初一。2.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思考一下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古人过新年时的哪些活动?
饮屠苏酒、迎红日、换桃符
吃年夜饭,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
饮屠苏
贴对联,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新桃换旧符1.《元日》这首诗中,用的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找出本诗的诗眼)?
“暖”字是本诗的诗眼,用的最精炼传神。暖字既指诗中新年到来,“春风送暖”,也寄托了作者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课文解读2.再读古诗,想想“春风送暖”的“暖意”来自哪里,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屠苏的力量暖暖的曈日新春到来的温暖3.春风送来暖意,千家万户除旧迎新,除了送走过去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还有没有别的深层含义?
“春风送暖”不仅仅是对新年到来的祈盼,其中更寄托了诗人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将新政的温暖送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心愿。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新的一年到来了,人们贴桃符、燃鞭炮庆祝欢呼。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对来年的美好祈盼中,诗人见此情景,有感而发,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春节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九。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的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拓展延伸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元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堂小结
诗人描写了宋代居民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结构图示炮竹别旧年——爆竹举杯迎新年——屠苏酒喜庆、欢乐对联寄心愿——桃符元日清明杜牧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背景资料
清明节在仲春(农历二月)与暮春(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6日之间。清明本是是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则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会写的字
多音字行xínɡ:(行人)hánɡ:(行业)词语学习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词语理解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朗读指导
读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话理解一下诗文大意。整体感知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时而阳光明媚,时而细雨霏霏,天地一片迷蒙的景象。来来往往的行人都被雨水沾湿,神情落魄。想到清明节本该和家人一起踏青扫墓,“我”却独自在外被雨水淋湿,心情愈加愁闷。我向路过的牧童询问何处可以饮酒避雨,牧童抬起手,指了指杏花林后的村庄。课文解读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说你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中,品读出行人怎样的心情?
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2.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显得失魂落魄的,那么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情是怎样的?
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3.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因为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4.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清明节和寒食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拓展延伸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课堂小结
总结《清明》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清明》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结构图示雨纷纷——欲断魂问酒家——杏花村愁闷振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此诗系诗人离开家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背景资料知识链接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因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往往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以求祈福避灾。
会认的字生字学习
会写的字
多音字为wèi:(为了)wéi:(行为)处chǔ:(处理)chù:(处所)词语学习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词语理解茱萸
反义词独——(众)
异——(同)
佳——(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朗读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用自己话来说一说诗文大意。整体感知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2.怎样理解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区别于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首古诗中,山东指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县)。1.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课文解读
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更添心内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2.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
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更添内心的愁闷思绪。拓展延伸1.“千×万×”式词语。千变万化千呼万唤千头万绪千差万别千军万马千叮万嘱千山万水千秋万代千丝万缕2.描写节日热闹场面的词语。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盛况空前沸沸扬扬川流不息锣鼓喧天万人空巷张灯结彩络绎不绝3.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春节: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唐)孟浩然清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hónɡ)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唐)文秀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苏东坡课堂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结构图示独在异乡——举目无亲重阳佳节——加倍思亲遥知兄弟——怀念亲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谢谢观看谢谢1三年级
语文
下册2019春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第二课时9古诗三首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第一课时元日“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六种,你认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1)开始的,第一。(2)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构成一个整体的。(6)货币单位。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节。酒魂苏牧倍兄sūhúnjiǔmù
xiōngbèi我会认朗读课文扫清障碍屠断喝童弟加旧符欲魂借酒牧兄独异佳我会写何生字归类左右结构欲旧魂符酒借上下结构兄何独牧佳异识字方法加一加:口+儿=兄
云+鬼=魂字理识字:
酒会意字。用水和粮食酿造的酒精饮品。+欲yù巧记:左边谷右边欠
谷欠欲吃粮食。不要写成“攵”易写错牧mù不要写成“欠”。牧童放养牲畜的儿童
识字游戏加倍牧童断魂屠苏桃符点灯笼元日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指屠苏酒。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曈曈日:初升时光亮而温暖的太阳。新桃,旧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现在则指春联。朗读古诗了解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读读古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互动课堂自行朗读古诗《元日》: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想一想:诗中写到了哪些节日特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意: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千门万户曈曈日这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指由暗转明的朝阳。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诗意: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为庆祝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译文:说一说:《元日》一诗体现了哪些节日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结构梳理元日爆竹春风曈曈换上新的桃符万象更新
“这是一首写
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
,
,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古代迎接新年饮屠苏酒开门迎新主题概括
《元日》是一首与()有关的诗。
A.春节
B.端午节
C.重阳节课堂演练A一、选择题。
1.“桃符”的“符”读fú,不读hú。()
2.“欲”的的拼音是yǜ。()√×二、判断对错。三、将下列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爆竹声中春风送暖千门万户曈曈日一岁除入屠苏总把新桃换旧符字词听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看到了我国古代新年的风俗习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看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第二课时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清明节杜牧(803-825)字牧之,唐代晚期著名的诗人。人们把他与李商隐称为“小李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整体感知朗读古诗了解重点词语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借问:请问。排比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朗读《清明》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要读出细雨纷纷而下的凄凉感;读后两句的时候,要注意“借问”轻声读,“遥指”重读,“杏花村”读的要清晰。大声朗读古诗《清明》:1.用“
”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2.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互动课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排比理解诗意: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纷纷:细雨不停地下。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排比理解诗意: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断魂:指心情惆怅。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排比理解诗意:
诗人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排比理解诗意:遥指:指向远方。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结构梳理景清明人雨纷纷行人诗人牧童这首诗描写
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
。主题概括清明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整体感知朗读古诗了解重点词语忆:想念。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前两联要读出思乡之情;后两联要读出思亲之意。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2.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互动课堂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孤身一人他乡、外乡;家乡以外的地方作为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想一想:为什么王维这么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加倍,格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带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在遥远的地方猜想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辟邪。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登高处?古代习俗,重阳节人们都要登到高处避灾。结构梳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念亲人想象情景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
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想起家乡的
,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表达了游子的
之情。主题概括异乡兄弟思乡怀亲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卢道悦《迎春》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拓展延伸
《元日》写的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
,“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是
的景象。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填写节日)。课堂练习春节重阳节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天气又阴又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下面诗句的画面三、如果请你来当小导游,你想怎样向游客介绍家乡的节日风俗?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还可以介绍哪些?元宵节、端午节……辟邪祈福谢谢1三年级
语文
下册2019春新教材部编人教版纸的发明PPT纸纸猜谜:生得轻巧白净,中国创造发明。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类欢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0纸的发明蔡伦东汉时期,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新技术生产出大量轻便、便宜的纸。造纸术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第一课时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文化成果。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我会认朗读课文扫清障碍chuàngcúncàilúnōuzhōushè创造携手xié存制蔡伦欧洲社zhì保会造累劳累lèi他积累了前人的经验。多音字lěi这条鱼味道真鲜美。鲜xiān这件事是鲜为人知的。xiǎn术伟录册保存验阿欧洲社我会写约左右结构约伟验保欧阿独体结构册上下结构存录生字归类洲社术半包围结构识字方法加一加:亻+呆=保
亻+韦=伟字理识字:
册会意字。若干“简”编在一起叫“册”。
册验yàn巧记:马在小屋旁
屋里两根梁
还有鸟三只
卧在梁中央不要少写“横”易写错录lù不要写成“水”。记录指把所见所闻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识字游戏树皮造纸创造欧洲鲜美记录保存现代高级造纸厂词语解释创造: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中国人在船舶设计上,创造了世界最多的船舶图样。铸刻:铸造雕刻。本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古人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蚕吐丝结成的茧子,可以织布。蚕茧欧洲东半球西北部的一个洲。总领全文:高度评价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贡献突出影响自由朗读课文,文中哪个句子最能概括造纸术的贡献?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先总的说明“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再具体写_
______
,接着写
,最后总述造纸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意义。祖先写字的不便蔡伦改进造纸术,惠及大众总起—分述—总结一、选择题。
下列选项不是我国四大发明的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轮子课堂演练C
1.“劳累”的“累”读lèi,不读lěi。()
2.“记录”的“录”下半部分是“水”。()√×二、判断对错。三、将下列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促进满足记录事情发展需要字词听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我国的四大发明,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我国悠久的历史之中,一起去欣赏蔡伦造纸的故事吧。第二课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1.用“
”画出祖先都用什么方法写字。2.用“”标出这种方法的缺点。3.课文都运用了哪些关联词,你能选择一个造句吗?互动课堂要记录一件事,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价钱太贵笨重,不方便哈哈,一般人可看不起书哦!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1.要记录一件事,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2.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3.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讨论:体会下面句子中的关联词,并选择一个造句。例句:要想躲避严寒,就要多穿衣服,或者躲在温暖的地方。这些写字的方法,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怎么办呢?
默读第3自然段,看看古人又用什么办法书写文字呢?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哎,养了一年蚕,就十张纸。太少了!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哎,这麻纸一写就破,太粗糙了,真难用!想一想,篾席上残留的薄片和麻纸适合人们写字吗?不适合少,产量不足粗糙,不便书写这可怎么办呀?人们想要书写文字,可是这些“纸”不是贵就是重,不是少就是粗糙,怎么办呢?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蔡伦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1.蔡伦用什么办法改进了造纸术?用“——”画出来。2.这种纸有什么特点?用“〇”画出来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期,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原料: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因为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大量制造,便宜轻便,满足需要,能够使更多人得到使用。这种纸写字真好用呀!读书写字可方便多啦!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一说蔡伦发明的这种纸都传播到了哪些地方?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传播地区:朝鲜半岛、日本、阿拉伯世界、欧洲影响: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影响全世界纸的发明图表(课后第一题)造纸术传遍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用甲骨文、金鼎文、在竹简上写字。蔡伦造纸,轻便好用,就地取材,价格便宜,满足需要。用麻造纸,粗糙、不好书写。造纸术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后来阅读携带保存积累剪碎学富五车捣烂词语积累结构梳理纸的发明没有纸:甲骨文、金鼎文、竹简有了纸:产量少,粗糙不易书写伟大贡献蔡伦纸:轻便好用,物美价廉,传遍世界这篇课文写出了
,表明了
,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
。我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纸的发明过程祖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赞美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敬仰主题概括纸的家族:拓展延伸复印纸绘图纸亚光纸喷墨纸照片纸普通纸古人看书需要用车拉,可以用__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原因是当时的书用竹简制作,重量太___,后来蔡伦发明了纸,这种纸可以用__________这个成语形容。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堂练习学富五车大物美价廉例: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临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妈妈出门的时候,首先交代我带好家里的钥匙,后来又叮嘱我别忘了拿雨伞。二、请仿照例句写一段话。四、联系人们日常生活想一想,如果让你造纸你会选择什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示例:草秸秆废纸等。谢谢1复习巩固1、为什么要接纳和欣赏自己?
2、怎样接纳自己?
3、怎样欣赏自己?
4、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自主预习1、朋友圈的变化2、怎么处理交友中的问题?3、朋友对我们的影响4、朋友的作用闺蜜死党好姐妹铁哥们好兄弟小伙伴知己朋友同伴有些人,我们如此称呼他(她)们。①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请你说一说,朋友圈的变化?小时候长大后朋友圈的变化①②①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情境展示小王说:“终于上初中啦!我真开心,能认识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管理考试的技能要求及试题答案
- 思政类创新课题申报书
- 项目成功评价的试题及答案
- 学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计划
-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研活动计划
- 分析项目管理考试的备考信条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判断题试题与答案
- 税务风险管理基本概念试题及答案
- 课题申报书 双面
- 探索项目实施的控制与调整的关键考题试题及答案
-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检测地基承载力作业指导书
- (完整)EHS培训考核题库及答案
-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2022年)
- 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5篇)
- 爱在平淡细微处-初中感悟亲情作文课件
-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十五篇)
- (读书笔记)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
- 《医疗垃圾的分类》课件
- 江苏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英语》单元测试及参考答案
- 双碱法脱硫操作规程
-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及实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