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应用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应用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应用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应用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应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应用方案TOC\o"1-2"\h\u22650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312538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3165091.1.1定义 388601.1.2发展 430524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4167891.2.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77571.2.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224181.2.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430059第2章建筑节能技术 5222932.1建筑保温隔热技术 5306912.1.1外墙保温技术 576262.1.2屋面保温技术 5179402.1.3门窗保温技术 598312.2高效能源利用技术 5174852.2.1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537542.2.2地源热泵技术 5249182.2.3高效照明技术 5149022.3建筑通风与采光优化 6190332.3.1通风优化技术 6249212.3.2采光优化技术 616143第3章生态环保建材应用 648663.1生态环保建材的种类与特性 641853.1.1低碳水泥 6111233.1.2生态木材 6257813.1.3矿渣微粉 734423.2生态环保建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 7310123.2.1案例一:某绿色住宅项目 766573.2.2案例二:某绿色办公楼项目 726893.2.3案例三:某绿色学校项目 7747第4章太阳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7128934.1太阳能热水系统 7139924.1.1系统原理与分类 771234.1.2系统设计要点 8226254.1.3应用案例 8225204.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833604.2.1系统原理与分类 858424.2.2系统设计要点 8285254.2.3应用案例 8289214.3太阳能空调与供暖系统 8176404.3.1系统原理与分类 839224.3.2系统设计要点 9116804.3.3应用案例 910623第5章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98245.1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9227805.1.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936085.1.2雨水净化与处理 9281625.1.3雨水利用途径 9105525.2中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973365.2.1中水来源及水质特点 9290085.2.2中水处理技术 9194175.2.3中水回用途径 9170075.3建筑给排水节能技术 10238225.3.1节能型给水系统设计 1079965.3.2节能型排水系统设计 10151035.3.3节水型卫生设备与应用 10142065.3.4智能监控系统 1011934第6章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0121826.1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10135906.1.1分类原则 1064146.1.2处理方法 1099006.2废弃物再生建材的生产与应用 10195716.2.1再生建材的生产 11157886.2.2再生建材的应用 1158956.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案例分析 11178726.3.1案例一:某城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117936.3.2案例二:某建筑工地废弃物循环利用 11163186.3.3案例三:某废弃混凝土制品企业转型升级 1130722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控制 11249737.1室内空气质量优化 1159087.1.1节能通风系统设计 11257227.1.2空气净化技术应用 1294747.1.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调控 12207847.2室内噪声控制技术 1229517.2.1建筑隔声设计 12182497.2.2吸声材料应用 1275187.2.3噪声源控制 12250837.3室内光环境与色彩设计 12222097.3.1自然采光优化 12110217.3.2照明系统设计 12263707.3.3色彩搭配与心理效应 12221477.3.4智能化控制系统 1229712第8章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 1252878.1智能化建筑控制系统 13201848.1.1控制系统概述 13300398.1.2控制系统组成 13183948.1.3控制系统应用实例 13283498.2能源管理与监控技术 1334568.2.1能源管理概述 13273628.2.2能源监控技术 1325378.2.3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实例 1368428.3建筑设备运行优化策略 1392878.3.1设备运行优化概述 136598.3.2优化策略 14107598.3.3设备运行优化实例 144886第9章绿色建筑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 1416239.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14315479.1.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14252919.1.2生态景观设计方法 147279.2绿色建筑景观案例分析 14251319.2.1案例一:某城市绿色建筑景观设计 14314149.2.2案例二:某校园绿色建筑景观设计 15283389.3生态修复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5302969.3.1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580069.3.2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15258059.3.3生态植被恢复技术 154977第10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推广 15237710.1我国绿色建筑政策与发展规划 152563710.1.1政策背景 15649110.1.2政策体系 153060210.1.3发展规划 161381510.2绿色建筑市场与产业分析 161445010.2.1市场现状 162398310.2.2产业格局 163023810.2.3市场前景 161070110.3绿色建筑推广策略与实践经验 16601010.3.1推广策略 163000210.3.2实践经验 16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1.1.1定义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1.2发展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纷纷开始关注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绿色建筑理念,经过多年的推广与实践,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体系。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1.2.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美国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体系、英国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体系、德国DGNB体系等。这些评价体系从建筑节能、室内环境质量、生态保护、材料选择、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综合评价。1.2.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办法》等。该体系从节能、环保、舒适、健康、管理等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评价,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评价结果作为建筑项目绿色水平的权威认证,对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1)节能:评价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的能源消耗,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2)环保:评价建筑在材料选择、施工过程、运营维护等方面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室内外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3)舒适与健康:评价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温湿度、光照、噪声等。(4)管理与可持续性:评价建筑项目的管理水平、运营效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以上评价体系,可以对建筑项目的绿色水平进行全面评估,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节能、环保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第2章建筑节能技术2.1建筑保温隔热技术建筑保温隔热技术是绿色建筑中的环节,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建筑保温隔热技术:2.1.1外墙保温技术外墙保温技术主要包括外挂式保温、内置式保温和一体化保温。外挂式保温是将保温材料固定在建筑外墙表面,具有施工方便、适应性强等特点;内置式保温是将保温材料置于墙体内部,有利于提高室内空间利用率;一体化保温是将保温与墙体结构相结合,实现保温与承重一体化。2.1.2屋面保温技术屋面保温技术主要包括倒置式屋面、正置式屋面和一体化屋面。倒置式屋面将保温层置于防水层之上,有利于降低屋面温度波动,延长防水层寿命;正置式屋面保温层在防水层之下,适用于寒冷地区;一体化屋面将保温与防水层结合,提高屋面整体功能。2.1.3门窗保温技术门窗保温技术主要包括断桥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和真空玻璃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室内外温差,提高室内舒适度。2.2高效能源利用技术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是绿色建筑节能的关键,以下为几种常见的高效能源利用技术:2.2.1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绿色、清洁的电力。在建筑中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既可以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又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2.2地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下恒定的温度,为建筑提供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与传统的空调和供暖设备相比,地源热泵具有高效节能、运行稳定、环保等优点。2.2.3高效照明技术高效照明技术包括LED照明、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这些技术具有节能、寿命长、光效高、环保等优点,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照明能耗。2.3建筑通风与采光优化2.3.1通风优化技术通风优化技术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利用建筑布局和开口设计,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降低室内温度,提高空气质量;机械通风通过风机、风道等设备,为建筑提供新鲜空气,改善室内环境。2.3.2采光优化技术采光优化技术包括天窗、采光井、反光板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室内光照度,减少照明能耗,同时为室内提供自然、舒适的光环境。通过以上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第3章生态环保建材应用3.1生态环保建材的种类与特性生态环保建材是指在生产、使用及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这类建材具有节能、减排、环保、可再生等特点。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生态环保建材及其特性。3.1.1低碳水泥低碳水泥通过改变传统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配比和煅烧工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其特性如下:(1)低碳排放:相较于传统水泥,低碳水泥在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约15%。(2)强度高:低碳水泥的早期和后期强度均较高,可满足各类建筑工程需求。(3)耐久性好:低碳水泥具有较好的抗渗、抗碳化功能,延长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3.1.2生态木材生态木材是指采用可持续经营方式生产的木材,具有以下特性:(1)可再生:生态木材来源于可持续经营的森林,保证了资源的可再生性。(2)环保: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型胶黏剂,降低了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排放。(3)保温隔热:生态木材的导热系数低,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3.1.3矿渣微粉矿渣微粉是利用炼铁过程中产生的矿渣,经磨细处理后得到的一种高功能掺合料。其特性如下:(1)节能:矿渣微粉生产过程中无需高温煅烧,降低了能源消耗。(2)减排:矿渣微粉的掺入可降低水泥中的熟料含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强度高:矿渣微粉具有较高的活性,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强度。3.2生态环保建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3.2.1案例一:某绿色住宅项目该项目采用了低碳水泥、生态木材等生态环保建材。其中,低碳水泥应用于主体结构,生态木材用于室内装饰及家具制作。项目还采用了外墙保温系统,提高了建筑的节能功能。3.2.2案例二:某绿色办公楼项目该项目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环保建材的应用,包括矿渣微粉混凝土、生态木材等。矿渣微粉混凝土应用于楼板、梁、柱等结构部位,提高了建筑的强度和耐久性。生态木材则用于室内装修及家具制作,降低了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排放。3.2.3案例三:某绿色学校项目该项目采用了低碳水泥、生态木材、矿渣微粉等多种生态环保建材。低碳水泥应用于教学楼、宿舍楼等主体结构,生态木材用于室内装修及家具制作,矿渣微粉混凝土应用于操场等室外场地。通过这些生态环保建材的应用,学校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本章完)第4章太阳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4.1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的一种装置,具有显著的节能和环保效果。在绿色建筑中,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可大幅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1.1系统原理与分类太阳能热水系统根据工作原理可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两种。直接式系统利用太阳能直接加热水体,适用于温暖地区;间接式系统通过换热器将太阳能热量传递给水体,适用于寒冷地区。4.1.2系统设计要点在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考虑以下要点:合理选择集热器类型、面积和安装位置;保证系统循环流畅,防止堵塞和气阻;采取防冻措施,保证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4.1.3应用案例介绍一些典型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其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4.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对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4.2.1系统原理与分类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根据连接方式可分为独立型、并网型和混合型。独立型系统适用于偏远地区,并网型系统可向电网输送多余电能,混合型系统兼具独立型和并网型的特点。4.2.2系统设计要点在设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时,应关注以下方面:合理选择光伏组件类型、容量和安装方式;优化系统配置,提高发电效率;考虑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4.2.3应用案例介绍一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其经济效益、环保效果及推广价值。4.3太阳能空调与供暖系统太阳能空调与供暖系统利用太阳能为建筑提供制冷和供暖需求,有助于降低传统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4.3.1系统原理与分类太阳能空调与供暖系统根据工作原理可分为直接膨胀式和吸收式两种。直接膨胀式系统利用太阳能直接驱动压缩机进行制冷或供暖,吸收式系统则通过吸收剂实现热量转换。4.3.2系统设计要点在太阳能空调与供暖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关注以下要点:合理选择集热器、储热装置和热泵等关键设备;优化系统运行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考虑系统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稳定运行。4.3.3应用案例介绍一些太阳能空调与供暖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其节能效果、环保价值及发展前景。第5章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与保护5.1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5.1.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合理规划收集区域,保证雨水收集效率。选择适宜的收集设施,如雨水桶、蓄水池等。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优化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参数。5.1.2雨水净化与处理采用物理、生物及化学方法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保证水质达到规定标准。介绍常用的雨水处理技术,如过滤、沉淀、消毒等。5.1.3雨水利用途径雨水用于绿化、冲厕、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结合建筑特点,开发雨水渗透、蒸发等自然利用方式。5.2中水处理与回用技术5.2.1中水来源及水质特点介绍中水的主要来源,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分析中水的水质特点,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5.2.2中水处理技术介绍常用的中水处理技术,如生物处理、膜分离等。针对不同水质,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和技术参数。5.2.3中水回用途径中水用于冲厕、绿化、景观用水等非饮用水用途。结合建筑需求,探讨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5.3建筑给排水节能技术5.3.1节能型给水系统设计采用变频给水设备,实现给水系统的恒压控制。优化给水管道布局,降低管道阻力,提高给水效率。5.3.2节能型排水系统设计采用重力排水与压力排水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排水能耗。优化排水管道布局,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5.3.3节水型卫生设备与应用推广节水型马桶、水龙头等卫生设备。介绍节水型卫生设备的选型及安装要求。5.3.4智能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给排水系统的智能监控与调控。介绍智能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组成及工作原理。第6章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1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6.1.1分类原则建筑废弃物按照来源、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混凝土废弃物、砌块废弃物、木料废弃物、金属废弃物、塑料废弃物等。分类原则应遵循可回收性、可利用性和环保性。6.1.2处理方法(1)物理处理:通过筛分、破碎、研磨等物理方法对建筑废弃物进行预处理,提高其再生利用率。(2)化学处理:采用化学方法对特定类型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如脱氯、稳定化等,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3)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技术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6.2废弃物再生建材的生产与应用6.2.1再生建材的生产(1)再生混凝土:利用废弃混凝土经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再生混凝土。(2)再生砖块:将废弃砖块经破碎、筛分、配料等工艺,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再生砖块。(3)再生木料:对废弃木料进行筛选、处理,制成再生木制品,如再生木材、木塑复合材料等。6.2.2再生建材的应用(1)在建筑工程中,将再生建材应用于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各个部位。(2)根据再生建材的功能特点,合理设计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节能效果。6.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案例分析6.3.1案例一:某城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该项目采用先进的废弃物处理设备和技术,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年产再生建材20万吨,实现了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6.3.2案例二:某建筑工地废弃物循环利用在建筑工地设立废弃物处理设施,对废弃物进行现场分类、处理,将再生建材直接应用于工地建设,降低建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6.3.3案例三:某废弃混凝土制品企业转型升级该企业从传统混凝土制品生产转型为再生混凝土制品生产,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混凝土,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为市场提供绿色、环保的建材产品。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控制7.1室内空气质量优化7.1.1节能通风系统设计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控制中,室内空气质量优化是关键环节。针对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使用需求,设计合理的节能通风系统。通过采用高效风机、风道及控制系统,保证室内外空气交换充分,降低能耗。7.1.2空气净化技术应用采用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如光触媒、活性炭等,对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细菌、病毒等进行降解和吸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7.1.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调控利用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节通风、空气净化等设备,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水平。7.2室内噪声控制技术7.2.1建筑隔声设计针对室内噪声来源,采用合理的建筑隔声设计,包括墙体、门窗、楼板等部位的隔声处理,降低外部噪声对室内环境的影响。7.2.2吸声材料应用在室内装修过程中,选用吸声功能良好的材料,如矿棉板、吸音石膏板等,降低室内噪声。7.2.3噪声源控制针对室内噪声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选用低噪声设备、设置隔音罩等,降低噪声产生。7.3室内光环境与色彩设计7.3.1自然采光优化充分利用自然光资源,通过合理布局窗户、天窗等采光设施,提高室内自然采光效果,降低照明能耗。7.3.2照明系统设计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合理设计照明系统,提高照明质量,降低能耗。7.3.3色彩搭配与心理效应在室内设计中,注重色彩搭配与心理效应的关系,采用柔和、舒适的色彩,营造宁静、宜人的室内环境。7.3.4智能化控制系统运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室内照明、遮阳等设备的自动调节,根据室内光环境需求及外部气候条件,调整光线强弱和色彩,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第8章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8.1智能化建筑控制系统8.1.1控制系统概述智能化建筑控制系统通过集成传感器、执行器、控制算法和通信网络等技术,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的自动监测与调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8.1.2控制系统组成智能化建筑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2)执行器:根据控制策略调节建筑设备运行状态,如调节空调、照明等;(3)控制算法: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控制目标,优化设备运行状态;(4)通信网络:实现各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与数据共享。8.1.3控制系统应用实例以某绿色建筑项目为例,介绍智能化建筑控制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8.2能源管理与监控技术8.2.1能源管理概述能源管理是对建筑内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分析和优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8.2.2能源监控技术(1)能耗监测:实时监测建筑内各能源消耗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能耗数据;(2)能源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发觉能源消耗的规律和问题;(3)能源优化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能源优化措施,降低能耗。8.2.3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实例介绍某绿色建筑项目能源管理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8.3建筑设备运行优化策略8.3.1设备运行优化概述建筑设备运行优化是通过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和策略,提高设备效率,降低能源消耗。8.3.2优化策略(1)空调系统优化: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调整空调运行模式、温度和湿度等参数;(2)照明系统优化:根据室内外光照需求,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和色温;(3)给排水系统优化:通过监测用水需求,自动调节给排水设备运行状态;(4)其他设备优化:如电梯、通风等设备的运行策略优化。8.3.3设备运行优化实例以某绿色建筑项目为例,介绍建筑设备运行优化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第9章绿色建筑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9.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9.1.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整体性原则:将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样性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丰富景观空间层次。生态平衡原则: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证景观设计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可持续性原则:选用环保、节能、可再生的景观材料,降低景观维护成本。9.1.2生态景观设计方法保护与利用现有自然景观资源: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内的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景观资源。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干预,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重建生态平衡。生态景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景观空间,提高景观的生态功能。景观元素设计:运用植物、水体、铺装等景观元素,营造富有生态特色的景观环境。9.2绿色建筑景观案例分析9.2.1案例一:某城市绿色建筑景观设计项目背景:位于城市新区,占地面积较大,周边自然环境优越。设计理念:以生态、环保、节能为核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景观。景观亮点:利用现状地形,营造多层次景观空间;选用适生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运用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收集与利用。9.2.2案例二:某校园绿色建筑景观设计项目背景:位于城市郊区,校园占地面积大,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设计理念:融合自然,打造生态、人文、功能的绿色校园景观。景观亮点:保护现有植被,营造生态景观;运用节能技术,降低景观能耗;注重景观空间的人文关怀。9.3生态修复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9.3.1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物理修复:采用换土、隔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