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意境,感受作者情感。掌握诗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移舟""泊""烟渚""客路""残夜"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注释理解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诗词赏析的方法,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思乡、思亲等复杂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感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2.教学难点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宿建德江》中诗人的孤寂愁绪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词人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2.讲授法:讲解诗词的重点字词、句子含义和写作背景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词。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词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意境和作者情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不少古代诗词,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并简要说说喜欢的原因?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3.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古代诗词的世界,一起来学习三首新的古诗词,看看它们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感动。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二)初读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读音错误。重点强调"渚"(zhǔ)、"鹊"(què)、"蝉"(chán)等字的读音。3.全班齐读,读通顺、流利。4.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首诗词的题目和作者,你发现了什么?《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宿"表示住宿,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晚投宿在建德江的所见所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饮酒时写下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也是宋代诗人辛弃疾,"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描绘了词人夜晚在黄沙道上行走的情景。5.简单介绍三位诗人及写作背景(可结合教材注释或多媒体资料)。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宁静,这首《宿建德江》是他漫游吴越时所作,当时他离乡在外,心情孤寂。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诗词题材广泛,风格豪放。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夏日骤雨忽晴的奇特景象。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金复国。这首词描写了夏夜乡村的宁静风光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三)学习《宿建德江》(15分钟)1.默读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字词。2.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说说诗句的大意,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小组讨论情况,指名逐句翻译诗句,教师适时讲解重点字词。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移舟":划船。"泊":停泊。"烟渚":指雾气笼罩的江中小块陆地。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旷":原野空旷。"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4.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明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日暮时分,诗人独自将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江中小洲上,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木还要低矮,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明月似乎与人更加亲近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寂愁绪。5.指导朗读,体会情感。教师范读,读出诗人的孤寂之感。学生跟读,模仿语气。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和重音。全班齐读,读出感情。6.背诵全诗。(四)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5分钟)1.学生参照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遇到困难同桌互相交流。2.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字词。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遮挡。"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诗意: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卷地风":从地面卷起的大风。"忽":忽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诗意: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景象的?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描写天气变化的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明确: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夏日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诗人先写黑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汁,却未能遮住青山;接着写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地窜入船中;然后写一阵狂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和雨点都吹散了;最后写西湖水天相接,平静如镜。诗人通过对天气变化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西湖景色的奇特和壮观。4.体会情感,指导朗读。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雨景,表达了他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读出欢快、惊喜的语气。学生朗读,注意读出节奏和情感变化。小组内互相朗读评价,推选代表展示朗读。5.背诵全诗。(五)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0分钟)1.介绍词的相关知识(结合教材附录或多媒体资料)。词是一种韵文形式,有固定的格式,叫词牌,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这首词的词牌是"西江月",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词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押韵。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4.检查交流情况,逐句讲解词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枝":横斜的树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诗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听取":听到。诗意: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诗意: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见":同"现",出现。诗意: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5.思考: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乡村夏夜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去感受画面。明确: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乡村夏夜图。词人通过描写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星、小雨等景象,展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之情。6.指导朗读,体会情感。教师范读,读出轻松愉悦的心情。学生跟读,模仿语气。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全班齐读,感受词的意境。7.背诵这首词。(六)总结拓展(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三首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总结学习收获。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描绘了不同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宿建德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愁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展现了西湖景色的奇特和诗人的惊喜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学习诗词要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和情感,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或表达思乡、思亲等情感的古代诗词,与同学交流分享。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首古诗词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