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包括战役的时间、地点、双方兵力、主要人物及战役结果等。理解这两场战役对当时政治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认识到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战略战术、人心向背等。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过程,知道三国的建立者、国号、都城等重要信息,并能在地图上准确标注三国的地理位置。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总结规律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历史纪录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等方式,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表达的能力。运用地图、图表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鼎立的局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识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弱胜强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不畏强敌、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去解决问题的意识。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多样性的认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使学生对基本史实有初步的了解。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3.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4.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激昂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在那个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演绎了无数精彩绝伦的故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三国鼎立》,探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新课讲授1.官渡之战背景介绍(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军阀纷纷崛起,形成了众多割据势力。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人口,相互混战。其中,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地,实力强大。曹操则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等地,势力也不容小觑。袁绍和曹操都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双方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战争经过(结合教材内容和官渡之战示意图,详细讲解战争经过)公元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军队约两万左右,双方兵力悬殊。曹操采用了许攸奇袭乌巢的计策,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辎重。袁绍军队顿时大乱,曹操趁机出击,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引导学生从曹操和袁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曹操方面:曹操善于用人,许攸来投时,曹操亲自迎接,虚心采纳许攸的计策;曹操战术得当,采用奇袭乌巢的战术,打乱了袁绍的部署。袁绍方面:袁绍骄傲轻敌,不听从谋士的正确建议;内部矛盾重重,许攸因家人犯法被袁绍处置,从而投奔曹操,为曹操提供了关键情报。战争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通过此战,消灭了袁绍的主力,此后陆续消灭了其他一些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北方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曹操进一步南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2.赤壁之战背景介绍曹操统一北方后,企图进一步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当时,南方主要有两个势力,一是占据荆州的刘表,二是占据江东的孙权。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暂居荆州。然而,刘表病逝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被迫退往夏口,形势危急。战争经过(展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解战争经过)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孙权派周瑜率三万吴军,与刘备军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抵御曹军。由于曹军不熟悉水战,于是用铁链将战船首尾相连。周瑜采用黄盖的火攻计策,趁着东南风,火烧曹军战船。曹军战船纷纷起火,人马烧死、淹死无数,曹操大败而逃。小组讨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孙刘联军方面:孙刘联军团结一心,共同抗曹;战术运用得当,采用火攻的战术,利用曹军战船相连的弱点,给予曹军致命打击。曹操方面:曹操骄傲自满,轻敌冒进;曹军不习水战,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不熟悉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战争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操退回北方后,无力短期内再次大规模南征。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南部四郡,并向西发展,进取益州。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3.三国鼎立的形成魏的建立(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退回北方,但仍然控制着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蜀的建立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占据荆州的一部分和益州。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吴的建立孙权在江东地区统治多年,根基稳固。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三国的统治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三国的统治措施)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东吴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课堂小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课堂练习1.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与袁绍B.刘备与孙权C.曹操与孙权D.刘备与袁绍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是()A.火攻B.水攻C.偷袭D.围城打援4.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时间是()A.公元200年B.公元208年C.公元220年D.公元222年5.下列关于三国统治措施的表述,错误的是()A.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B.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C.东吴造船业发达,曾派船队到达夷洲D.三国都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场重要战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则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希望同学们能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历史的魅力。布置作业1.制作一张三国鼎立的简易地图,标注出三国的国号、都城及重要战役的地点。2.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历史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在讲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