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教案_第1页
杂诗十二首教案_第2页
杂诗十二首教案_第3页
杂诗十二首教案_第4页
杂诗十二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杂诗十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杂诗十二首》(其二)。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中"沦""出"的意思;"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中"晖""景"的意思等。准确流畅地翻译诗歌,体会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及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品味诗歌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培养珍惜时光的意识。体会诗人在自然景象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引发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提升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准确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哲理,以及诗人复杂的情感。引导学生突破时空限制,通过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所营造的独特意境。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体会诗歌情感。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含义及诗歌背景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的意境、情感及哲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诗歌意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作品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人生的深刻感悟。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些诗句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匆匆和人生的短暂。今天,我们要学习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看看他在诗中是如何抒发对时光和人生的感慨的。(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的田园诗人。他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的时代,对现实社会深感不满。他一生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最终选择了躬耕田园,以诗酒自娱。其诗歌风格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杂诗十二首》是陶渊明的一组五言诗,多写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眷恋。这组诗非一时一地之作,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时,此时他已归隐田园多年。(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沦""晖""景""骋"等字的读音。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四)理解诗句,疏通文意(12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句,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尝试共同解决。3.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诗句:字词"沦":落下。"素月":洁白的月亮。"遥遥":形容距离远。"晖":阳光,这里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通"影",月光。"房户":房门。"夕永":夜长。"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应答。"骋":伸展,这里指实现。诗句"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太阳从西河落下,洁白的月亮从东岭升起。描绘了日月交替的景象,暗示时光的流逝。"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月光遥遥万里,广阔的天空中只有月光流淌。营造出一种空旷、清冷的氛围。"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风吹进房门,夜里枕席生凉。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气候变了才领悟到时节已改,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诗人从节气变化中感知时光的流逝。"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想说话却无人应答,只能举杯对着自己的影子劝酒。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虽有志向却不能实现。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想到这些心中充满悲伤凄楚,直到天亮都不能平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痛苦。4.学生再次朗读诗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五)研读诗歌,体会意境与情感(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诗歌描绘了白日西沉、素月东升、万里月光、空中清影、寒风吹入房户、枕席生凉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清冷、孤寂的意境。2.提问: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前四句通过日月交替的景象,暗示时光流逝,诗人内心有所触动。中间四句从气候变、夜难眠等细节,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受,此时孤寂之感渐浓。最后四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有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寂寞的痛苦,情感达到高潮。3.深入探究:"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补充讲解:这句诗将日月比作时间,形象地写出了时光飞逝,诗人感觉自己在时间的流逝中无所作为,志向无法实现。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4.联系背景,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学生结合背景知识讨论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东晋时期,他虽有济世之志,却因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多次出仕又多次归隐,最终只能在田园中度过一生。这首诗正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对时光流逝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真实写照。(六)朗读背诵,总结全诗(5分钟)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和情感变化,划分朗读节奏,进行配乐朗读。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3.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教师检查背诵情况。4.教师总结全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有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寂寞之情。诗歌意境清冷孤寂,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能更加珍惜时光,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七)拓展延伸(3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其他表达时光流逝、人生感慨的诗歌,如苏轼的《赤壁赋》中的相关语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对比与本诗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2.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表达时光或人生主题的诗歌,写一篇赏析短文,加深对这类诗歌的理解。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杂诗十二首》(其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诵读法的运用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