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临床常用诊疗技术(一)胸膜腔穿刺术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一)胸膜腔穿刺术胸膜腔穿刺术(thoracentesis)常用于检查胸腔积液的性质、抽液减压或通过穿刺胸膜腔内给药。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方法】1_嘱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卧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2.穿刺点应根据胸部叩诊选择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胸液多时一般选择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必要时也可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穿刺前应结合X线或超声波检查定位,穿刺点可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作标记。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方法】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4.用2%利多卡因(Lidocaine)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自皮至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方法】
5.术者以左手示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后的胶皮管用血管钳夹住,然后进行穿刺,再将穿刺针在麻醉处缓缓刺入,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再接上注射器,松开止血钳,抽吸胸腔内积液,抽满后再次用血管钳夹闭胶管,尔后取下注射器,将液体注入弯盘中,以便记量或送检。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以防针刺入过深损伤肺组织。也可用带三通活栓的穿刺针(附图1)进行胸膜腔穿刺,进人胸膜腔后,转动三通活栓使其与胸腔相通,进行抽液。注射器抽满后,转动三通活栓使其与外界相通,排出液体。根据需要抽液完毕后可注入药物。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对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半小时给地西泮(安定)10mg,或可待因0.03g以镇静止痛。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或进行其他对症处理。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注意事项】3.一次抽液不宜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做细胞学检查至少需100ml,并应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4.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注意事项】5.应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损伤腹腔脏器。6.恶性胸腔积液,可在胸腔内注入抗肿瘤药或硬化剂诱发化学性胸膜炎,促使脏层与壁层胸膜粘连,闭合胸腔。临床常用诊疗技术腹腔穿刺术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腹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指对有腹腔积液的患者,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进行腹腔穿刺,抽取积液进行检验的操作过程。【适应证】1.抽取腹腔积液进行各种实验室检验,以便寻找病因,协助临床诊断。2.对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促、少尿等症状,使患者难以忍受时,可适当抽放腹水以缓解症状。一般每次放液不超过3000~6000ml。3.腹腔内注射药物,注射抗生素如卡那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注射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噻替派、丝裂霉素等,以协助治疗疾病。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方法】1.术前先嘱患者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2.放液前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和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3.扶患者坐在靠椅上,或平卧、半卧、稍左侧卧位。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方法】4.选择适宜穿刺点一般常选于左下腹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也有取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1cm,偏左或右1.5cm处,或侧卧位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的交点。对少量或包裹性腹水,常须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5.将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带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自皮肤至腹膜壁层用0.5%利多卡因逐层作局部浸润麻醉。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方法】
6.术者左手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逐步刺入腹壁,待感到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即可行抽取和引流腹水,并置腹水于消毒试管中以备做检验用,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无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号针头进行穿刺。大量放液时可用针尾连接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并夹持橡皮管,用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流人容器中记量或送检。腹水不断流出时,应将预先绑在腹部多头绷带逐步收紧,以防腹压骤然降低,内脏血管扩张而发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现象,放液结束后拔出穿刺针,盖上消毒纱布,并用多头绷带将腹部包扎,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涂上火棉胶封闭。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注意事项】1.有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卵巢囊肿者,禁忌腹腔穿刺放腹水。2.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发现头晕、恶心、心悸、气促、脉搏增快、面色苍白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3.腹腔放液不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腹水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但在补充输注大量白蛋白的基础上,一般放腹水1000ml补充白蛋白6~8g,也可以大量放液。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注意事项】4.在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变换体位。5.大量腹水患者,为防止腹腔穿刺后腹水渗漏,在穿刺时注意勿使皮肤至腹膜壁层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一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尖,然后再向腹腔刺人。6.术后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和继发感染的并发症。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临床常用诊疗技术腰椎穿刺术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腰椎穿刺术腰椎穿刺术(1umbarpuncture)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也可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等,有时也用于鞘内注射药物。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方法】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部尽量向前胸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尽可能弯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挽患者头部,另一手挽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2.确定穿刺点,通常以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此处,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方法】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逐层局部麻醉。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针尖稍斜向头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4~6cm,儿童约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可见脑脊液流出。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方法】
5.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O(0.098kPa~10mmH2O)或40~50滴/分钟。若继续作Queckenstedt试验,可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即在测初压后,由助手先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s,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正常时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s,迅速降至原来水平,称为梗阻试验阴性,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静脉后,不能使脑脊液压升高,则为梗阻试验阳性,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压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但是,颅内压增高者,禁作此试验。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方法】6.撤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如需作培养时,应用无菌试管留标本。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8.去枕平卧4~6h,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先做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军品订购项目管理办法
- 北京车位产权管理办法
- 资本驱动下人工智能产业化的伦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 睡眠剥夺对小鼠色氨酸代谢及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 体检机构备案管理办法
- 佛山酒店宿舍管理办法
- 西部地区经济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 基于机器视觉的钢板表面缺陷自动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 智慧医院建设管理办法
- 井盖巡查管理制度
- GB/T 33490-2025展览展示工程服务基本要求
- 2024年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消防总队面试题目及答案
- 《低钠血症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课件
- 公司法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 GB/T 45604-2025船舶与海洋技术大抓力平衡锚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指南(试行)
- 混凝土搅拌站企业管理规范与要求
- 物业公司接管写字楼项目工作时间倒推计划表(T日为入驻日)
- 重点人口管理工作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