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笋用雷竹繁育圃建设与管理技术规程_第1页
DB36T-笋用雷竹繁育圃建设与管理技术规程_第2页
DB36T-笋用雷竹繁育圃建设与管理技术规程_第3页
DB36T-笋用雷竹繁育圃建设与管理技术规程_第4页
DB36T-笋用雷竹繁育圃建设与管理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FORMTEXT     FORMTEXT     FORMTEXT     DBFORMTEXT36DBFORMTEXT36/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     FORMTEXT笋用雷竹繁育圃建设和管理技术规程FORMTEXTRegulationsfor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ofBreedingGardenofPhyllostachysviolascens'prevernalis'forShoots FORMTEXT     FORMDROPDOWNFORMTEXT     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FORMTEXT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XX/XXXXX—XXXX前  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繁育圃营建技术 15繁育圃管理 26种苗的挖取和出圃 47技术档案建立 4前  言本文件按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原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林业局提出,江西省林业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由江西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海霞,曾庆南,程平,彭逸珍,唐山。笋用雷竹繁育圃建设和管理技术规程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雷竹繁育圃建设和管理技术规程,包括圃地选择、整地、挖穴、母竹来源、栽植技术、水肥管理、有害生物防治、中耕抚育、母竹管理、技术档案建立等。本文件适用于笋用雷竹繁育圃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618-200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8321-200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DB36/T693-2012竹腔施肥技术规程术语和定义雷竹Phyllostachysviolascens‘prevernalis’是早竹的一个变种。原产于浙江,以浙江西北部丘陵平原地带,临安、余杭和德清等地为分布中心,引种栽培地区主要有江西、福建、湖南、贵州、江苏、上海等。母竹Motherbamboo从繁育圃或现有林分中挖取,用于造林的竹株。繁育圃Breedinggarden主要用于繁育造林母竹的圃地。繁育圃营建技术圃地选择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坡度﹤15°);排灌方便,有电力供应条件;pH5.5~7.0,土壤肥力较高,质地为沙壤土或轻壤土;土层厚度50cm以上。土壤的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2008中的二级标准以上的要求。圃地规划功能区划圃地按面积3:7规划为种苗假植区和种苗繁育区2个功能区。假植区位于圃地出口处,用于拟出圃种苗的保存;其余区域作为种苗繁育区,用于种苗的生产。灌溉条件50亩地配备一个水塘或蓄水池,蓄水量100t以上,用于生产和林区防火。道路将林地规划成田字网格状,每隔30~50m设置一条机动车道,用于生产物资及种苗的运输。田字网格线与主干道垂直或平行。整地与造林圃地整理清除圃地内的杂草、灌木、树兜及石块等,撒施充分腐熟的厩肥等有机肥15t·hm-2~20t·hm-2后全垦整地。人工翻垦深度不低于30cm、机械整地深度不低于50cm,做到土块细化、地表平整。水稻田采用机械全垦整地,翻垦深度不低于80cm,以超过犁底层20cm为宜。将保水层破坏,以免林地积水。山坡地或地形起伏较大的林地可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将圃地平整为宽度20m~30m的条带。坡度<5°的圃地需开挖排水沟,四周挖60~70cm深的排水沟,在圃地内每隔30m~40m挖一条50cm深的排水沟,并与四周排水沟连通。挖穴种苗繁育区按照造林密度1000株·hm-2~1200株·hm-2、株行距3m×3m进行挖穴,呈品字形布点,穴长60cm、宽40cm、深40cm。种苗假植区全垦整地后,土粒耙细,按照平行于排水沟方向每隔1m挖一条宽40cm、深30cm的坡形沟。施基肥种苗繁育区在栽植穴内施农家肥10kg或复合肥0.25kg,与回填土充分拌匀。母竹挖取与运输母竹要求选取年龄2~3a、胸径2~3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及开花现象的竹株。采运母竹时,留枝5~6盘,保留去鞭30cm以上、来鞭20cm以上,不伤竹鞭、鞭芽、篼根和鞭根。母竹移栽执行DB36/T1311-2021红壤区雷竹笋用林造林技术规程。繁育圃管理母竹保护与补植新种植的母竹容易遭人、畜及野生动物为害,繁育圃内严禁放牧、割草和取土。造林当年秋季进行成活率检查,统计死亡母竹数量,当年冬季或翌年春季进行补植。土壤管理每年母竹栽植后各进行一次松土除草、直至竹林郁闭。松土深度15~20cm,杂草及裸露的竹鞭埋入土中。灌溉排水造林当年栽植穴处覆草保持湿润,土壤干燥、特别是8-10月干旱季节需及时浇水,圃地积水时,需要及时排水。林地施肥母竹移栽后1周内,造林后每年6-8月份对母竹进行竹腔施肥。施用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研制的雷竹笋用林竹腔注射专用肥2.5mL/株。造林当年秋冬季节,沿栽植穴四周沟施有机肥5.0~7.5kg/株,留养的新竹于每年2月和9月在附近穴施复混肥0.25kg/株。施用农家肥时,要保证农家肥在施用前已经充分发酵腐熟。圃地套种繁育圃营建后头2年,可套种大豆、花生等一年生浅根性农作物,以耕代抚。病虫害防治5.6.1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综合治理。以营林技术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5.6.2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雷竹的虫害主要有竹象、竹笋夜蛾、蚜虫和介壳虫,病害主要是煤污病。竹象防治:秋冬季节对竹林松土,可以直捣竹象土茧,不利竹象越冬;笋期竹象成虫产卵期间可喷洒敌百虫,挖去被害新笋,捕杀土中的蛹。竹笋夜蛾防治:4-6月在竹林内用杀虫灯诱杀,或在出笋期喷洒敌百虫、苦烟乳油等杀虫剂。蚜虫防治:喷施40%~50%乐果乳剂0.05%~0.1%溶液或灭蚜净质量分数0.2%溶液。介壳虫防治:用氧化乐果或甲胺磷对水1~2倍注入竹腔,每株1ml~2ml,还可喷施10~20倍松脂合剂、石油乳剂防治。煤污病防治:在冬季喷洒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在发病期喷洒代森铵500~800倍液或灭菌丹400倍液;要及早防治,并同时防治蚜虫、介壳虫,以减轻由两种虫害引起的煤污病。具体防治方法参见GB/T20391-2006农药使用参见GB/T8321-2009笋竹留养每年留养新竹6750~9000株·hm-2,并在林内分布均匀。立竹密度控制繁育圃立竹密度应控制在当年挖取母竹后立竹数为27000株·hm-2~30000株·hm-2,通过疏笋、挖取母竹和砍伐老竹三种途径控制。立竹年龄结构为1~2a竹各40%、3a竹20%。种苗的挖取和出圃种苗规格年龄2~3a,胸径2~3cm,分枝较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种苗产量种苗挖取量为每年6750株·hm-2~7500株·hm-2,其中2a竹4050~4500株·hm-2、3a竹2700株·hm-2~3000株株·hm-2。种苗挖取同4.4.1。挖取后及时运输和栽植,不能及时运输和栽植的竹苗需进行假植。种苗假植挖取好的竹苗同种、同级、相同数量假植在假植沟内。假植时按30cm株距均匀的排在斜壁上,使竹苗根系在坡形沟的坡底舒展开,用湿土将土球盖实,然后覆盖一层厚约3cm的稻草,再浇透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