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ATCM 118-2024 中医药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技术规范_第1页
T-CIATCM 118-2024 中医药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技术规范_第2页
T-CIATCM 118-2024 中医药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技术规范_第3页
T-CIATCM 118-2024 中医药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技术规范_第4页
T-CIATCM 118-2024 中医药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35.240.80Digital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photocopyingandpublishingofancientChinesemedicinebooks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发布IT/CIATCM118—2024前言 Ⅱ Ⅲ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体要求 24.1保持底本原貌 24.2文字连贯完整 24.3装帧整齐牢固 25工序流程与技术要求 25.1书目选择 25.2数据统计 25.3图像采集 25.4书稿编排 35.5版式确定 35.6纸样核查 45.7制版要求 45.8目录、索引、前言、书名页制作 45.9书目提要编校 55.10书稿审校 55.11图书印刷 55.12成品装订 55.13电子文件存档 6附录A(规范性)中医药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工序流程图 7参考文献 8T/CIATCM118—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鸿涛、张爱芳、张伟娜、卢鹤、李淳、王蕊、佟琳、刘思鸿、李萌、邓景鹏、包蕾、傅小欧、董燕、李斌、张楚楚、陈广坤、王腾飞。T/CIATCM118—2024中医药古籍影印是指使用扫描或照相等数字化技术复制某一既存版本的中医药古籍图像,再按一定比例制版印刷的方法。影印出版中医药古籍忠实于文献原貌,使文献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高效、充分的展现,对中医药古籍保护、整理和研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技术是保证影印出版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结合《中华医藏》编纂工程的实践应用,针对中医行业在影印出版中医药古籍中存在的数字化技术不规范等问题,特制定本文件,规范中医药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技术,促进中医药古籍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建设与发展。1T/CIATCM118—2024中医药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中医药古籍整理中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技术的基本术语、基本原则、程序与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中医专业图书馆、中医药古籍收藏单位,以及中医药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等单位进行中医药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相关问题的处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CY/T124—2015学术出版规范古籍整理T/CAS531—2021中医古籍分类标准T/CIATCM058—2019中医药信息标准编制通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中医药古籍ancientbook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国古代中医药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中医药书[来源:T/CAS531—2021,3.1,有修改]3.2影印photocopy采用照相或扫描等技术复制古籍的整理方式。[来源:CY/T124—2015,3.12]3.3底本mastercopy指影印古籍时,选定影印所依据的古籍版本。3.4配页collatepage指将污损的页面替换为完好的页面。3.5补页supplementarypage指将丢失的页面、缺失的页面补全。2T/CIATCM118—20243.6古籍中线装书的表现形态为筒子叶,即将一张张刷印好的纸沿版心对折,空白的一面朝里,印有文字的一面在外,然后叠起来装订成册。一张筒子叶称为“一叶”。3.7书页page指现代书籍的书册中印有文字或图片的单页。4总体要求4.1保持底本原貌影印时原书的书衣题签、书名页、序跋、目录、版框、文字、印章、牌记、批校题跋、附录及破损状况等,均保持原样。4.2文字连贯完整影印时应保持原书正文连贯完整,特别注意眉批、印章、文字上的补笔等。4.3装帧整齐牢固印刷出版时应保证出版书籍装订整齐牢固、订线不散,无污渍、破损书页等。5工序流程与技术要求5.1书目选择根据不同的影印需求及策划,通过中医药古籍书目选择最接近原书原貌、内容齐全的足本作为底本。5.2数据统计5.2.1底本核查底本数字化加工处理之前应先对古籍进行浏览整理,核查书名、卷数、著者、版本信息。5.2.2信息统计统计底本图像数、全叶或半叶、函数、册数、书高、书宽、版框高、版框宽、残损、缺佚、馆藏地、索书号等信息。5.2.3补页与配页原书册序、页序有误者,应与其他版本或相关资料核实,调整为正确顺序。选定的古籍底本有残缺或污损叶的,可用同一版本的其他印本予以补配,并备注补配古籍的馆藏地等相关信息。5.3图像采集5.3.1外观采集3T/CIATCM118—2024对整套古籍的外观、第一函的外观、第一册的外观进行采集(若序跋目录较长,增加对正文所在第一册的外观进行采集凡能够反映古籍版本信息的内容,均应酌情采集图像信息,并在第一册正文卷端分别放置标尺和色卡。5.3.2正文采集5.3.2.1采集方式5.3.2.2采集范围确保底本完整性,书皮、序跋、目录、正文、印章、批校、签条等有文字叶全部采集。书叶采集时,应扫描(或拍照)书叶全貌,包括书叶的天头、地脚、左右书边等。扫描(或拍照)预设范围应大于书籍四周外边。5.3.2.3采集清晰度为保证影印清晰,底本需高清扫描(或拍照)。像素分辨率:黑白书籍不低于400dpi,彩色书籍图像分辨率不低于600dpi;古籍书高小于12cm时,宜提高图像分辨率至600dpi。特殊情况下,如文字偏小、密集、清晰度较差等,应适当提高分辨率。5.3.2.4操作要求扫描时将书叶贴合扫描仪的板面,用力均匀;拍照时,相机垂直书叶,确保书叶图像不因广角等因素变形。保证扫描(或拍照)内容的完整性、与原书顺序的一致性。保证字迹清晰、不扭曲、不虚化,图像边缘无畸变。如果古籍书叶透字明显,应在筒叶中衬入白纸,避免扫描(或拍照)到背面文字。5.3.2.5质检要求每完成一册扫描(或拍照)后应及时检查,核实册序、页序是否与原书一致。对图像完整性、清晰度、失真度等进行检查。图像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应重新扫描。5.3.2.6整理要求图像裁切时,扫描图像范围应大于书籍四周外边。同一本古籍的所有图像尺寸大小应保证一致。整理后图像的倾斜度为零。5.3.2.7存储格式图像采用TIFF、JPG格式存储。5.4书稿编排底本图像采集后打出纸样,检查纸样是否完整,再依据原书按照合适的体例编排分册。应按照原书的品种和卷数进行分册,保证原书的完整性和阅读的方便性。5.5版式确定4T/CIATCM118—20245.5.1确定开本16开版心一般为210×135MM或200×140MM,大32开版心一般为160×105MM或170×110MM。5.5.2确定底色古籍印刷方式分为去底色印刷、灰度印刷和彩色印刷。为保留古籍底本原貌,推荐使用灰度印刷和彩色印刷。5.5.3全书修版按原书面貌修版,修版后字迹的识别程度与原稿相同。原书的标注、污渍、墨点、草印、蛀洞、残损等依照底本仔细辨别,确保标注不漏、不多、不残、清楚可辨。5.5.4封扉设计封面设计时,注意封面的开本、左右翻、繁简体、上下左右的折口、封扉文字一致、册号及位置保持一致。5.6纸样核查纸样应保留所有必要信息,如图章、眉批、签条等,以确保校对准确。推荐出两次纸样,即原稿打印和修版打样,相互核对。核查书稿时,原书有页码的应对照版心页码,原书无页码的应看前后页文字关系。第一遍要标注全部缺漏页,进行核对校补。除页码顺序外,应注意页面是否完整(天头地脚、左右书口)、中缝是否能看清字、页面是否有褶皱或纸屑压字等情况。5.7制版要求5.7.1制版尺寸影印分为原大影印、缩小影印和放大影印。中医药古籍以原大影印和缩小影印较为常见。5.7.2操作要求——保证原书文字完整,特别是正文及文字中的红色补笔、眉批、印章等,确保原样、原大、原位。——原书清晰的应保证清晰,原书模糊但字可识的应保证字可识,不可人为对原书文字进行描修、挖补。——原书字上有污渍的,应将污渍淡化,露出本字。——去灰应逐步、局部进行,不可过度,杜绝因去灰损伤纤细、轻浅笔划导致本可识别的文字丢失或残缺。——原书内容相同的页、套红等应使用本页制版,杜绝不同页内的相同内容(特别是卷前牌记、印章等)使用同一块版。——原书有透过纸面的多余文字、符号、线条等,其内容不属于本页所有,有些是纸背面写的字或做的标记,制版时应仔细核对拍照底本加以识别并修掉。——原书有盖住文字的签条,制版时应制成无条和有条的两块版,以反映原书面貌。5.8目录、索引、前言、书名页制作——一种书的影印其目录编排可依据原书;多种书的影印可依据书的排序依次编排,或根据专业分5T/CIATCM118—2024类排序。——索引可按书名、著者、出版责任者等内容编排。——前言中应说明出书宗旨、收书内容与价值、文献版本情况等。——书名页应包括著者、书名、卷数、版本等内容。5.9书目提要编校5.9.1编辑加工编辑加工是责任编辑对书稿进行的最基本的审读。稿件内容的审定、文字的修改及版式设计都必须在此程序中完成。为确保图书质量和出版周期,编辑加工务必仔细认真,将审读中书稿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详细写入审稿单。编辑加工主要解决以下问题:——指出政治、学术、技术方面的理论上或方法上不准确的表述。——核对引文、数据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间地点等有关资料。——统一体例、专业用语、计量单位,检查图表及其说明。——修改违反逻辑规律、不合语法修辞要求的词句,调整段落和层次结构,改正错别字、自造字以及用错的标点符号。——提出编辑加工中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和有关建议。——根据书稿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封面及版面设计(正文、标题、图版等的字体、字号、位置,或版5.9.2二审二审是在初审的基础上进行的,应了解全书稿的内容,针对编辑加工及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审读,把握编辑加工质量。二审应通读稿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二审意见,写入审稿单。5.9.3三审三审是最后审稿把关,对原书以及前两次审读进行抽查,研究并处理涉及政策性方面的重大问题,对该书能否发排、付印做出明确的决定。5.9.4校对统一安排三次校对,各校次应按照印刷行业通用的校对符号校改,保持校改符号的清晰、一目了然。必要时,应以辅助文字说明或口头交代,以防产生改样误认差错。5.10书稿审校责任编辑必须掌握古籍底本的情况。扫描完成的电子文件出现字迹模糊等问题,应与原书做比较,分辨是否为位图模式、微缩模式。影印编辑要有“层次”的概念,区分“伪彩色”。出版社应与编纂方核对书名、著者、版本、存缺卷情况、拍数、馆藏单位、索书号、特殊情况说明5.11图书印刷印刷前应写出纸质说明,明确告知开本、纸张规格、印数、先后顺序,核查过的最终纸样和对应的电子版同时下厂。及时监督印厂,保证印制品清晰干净,避免遗留墨污。5.12成品装订6T/CIATCM118—2024印刷完成后,印厂应先送一套装订完整的毛样书至出版社审核,出版社应认真检查印制质量以及装帧形式、材料、装订顺序、前言目录正文等是否正确。防止发生开胶、错页等现象。待检查合格后再大批装订、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