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后滩公园案例分析_第1页
上海后滩公园案例分析_第2页
上海后滩公园案例分析_第3页
上海后滩公园案例分析_第4页
上海后滩公园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分析2021ShanghaiExpoTheHoutanPark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小作业21.工程概况ProjectIntroduction工程地址:上海浦东2021世博会园区工程面积:15公顷工程委托:中国上海2021世博局景观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首席设计师/工程负责人:俞孔坚前期研究员:方琬丽、程成、奚雪松设计团队主要设计人员:凌世红、轰伟、袁天远、金圆圆、俞宏前、龙翔、孔祥斌设计时间:2007年1月~2021年10月建成时间:2021年10月开放时间:2021年5月所获奖项:2021年ASLA专业奖之杰出设计奖〔ASLA唯一年度大奖〕景观演化阶段时间起讫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特征文字史料记载以前唐代之前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随着海岸线的东扩,陆地逐渐成形。水网密布,河流反复摆动,东西向河渠通海。尚无农业生产,也无行政建制。农业社会时期唐代到1843年开埠之前场地自然景观变化与黄浦江的变迁紧密联系,随着吴淞江的衰落,黄浦江的兴起,地位日益重要。生态环境良好,水患较少。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渔业、盐业和纺织业也很发达。隶属上海县,典型的水乡村落景观。近代工业时期1843-1949因港口码头运输以及工业生产的需要,浦江两岸岸线大量被固化,河流自然沉积和侵蚀过程逐渐衰落,“填浜筑路”自此开始。近代工业积聚的中心之一,内河航运业发达,码头密布,铁路、公路交通发达。现代工业时期1949-至今场地内浦江岸线完全被固化,浦江水文动力过程受阻。塘浦基本上都填平成道路,支流仅存白莲泾。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共同作用加剧了沿江风暴潮的破坏作用。多年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待解决。制造工业走过了黄金时代,老工厂面临搬迁或倒闭的问题。浦东开发要求浦江两岸联系更加紧密。2.场地分析

AreaAnalysis2.1场地历史沿革场地景观演变表2.2场地现状概况AreaAnalysis场地周边分析图AreaAnalysis2.2场地现状概况2.2场地现状概况AreaAnalysis植物: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湿地植物两大块。2.3前期个人分析AreaAnalysis内部因素详细分析优势1.资源优势水资源丰富平坦地形广阔原生湿地,有芦苇、柳树等优势植被2.区位优势地处于黄浦江边,世博园区旁,水上交通和外部交通可达性好。3.文化优势继承工业历史文化劣势1.工业污染严重水体、土地污染2.狭长空间狭长空间与丰富功能空间的矛盾3双重要求.世博前后场地要求变动外部因素详细分析机遇1.关注度高上海区位优势明显世博会客源广、名声大2.处在黄金旅游线上与南京、杭州、苏州、处于同一地域旅游线上挑战1.世博后客源减少世博会后客源必然较世博会期间少2.世博公园、白莲公园、江南公园同时开工引入竞争3.问题探究

/设计策略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第一设计策略示意图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第二设计策略示意图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上接Answer2〕Q3: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世博会期间人流量特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顶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顶峰日流量80万人次。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在2.66万人,极限容量在3.78万人。而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那么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因此如何合理组织会时人流交通,协调好分流、等候与疏散的关系,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三大问题。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A3: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场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疏散的场地。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第三设计策略示意图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第四设计策略示意图Q5: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平安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那么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如何在设计时考虑相关弹性措施使其既能满足会时世博绿地的要求,又能方便、经济的转化为会后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五大问题。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A5: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本着节约资源、会后尽量少的改动原那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效劳设施、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效劳设施等结合世博会时会后统一考虑,一方面采用可拆卸、可回收的材料,另一方面可进行详细设计方便其功能转化定位;而铺装场地等因涉及面更广,可结合场地现状,选择相关可用于场地铺装的材料,如砖、石废弃物等,以及乡土材料如竹材等。砖、石废弃物等可先进行粉碎,然后在会时可作为场地铺装材料,会后那么可转变为绿地的透水垫层等。竹材在会时可作为临时铺装材料,会后那么可撤除、粉碎作为有机肥料。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第五设计策略示意图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OverallPlanning4.总体规划公园规划效果图4.1规划根本概况滨江芦荻景观“空中花园〞广场原有工业厂房原生湿地芦荻台内河湿地“五谷〞休闲平台“机器的容器〞庭园“红绸带〞景观构筑水门码头广场水门码头现状1#污水泵站漂浮的花园原有建筑〔隧道通风井〕总平面图〔世博会中〕OverallPlanning核心设计理念: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的肌体,设计一个活的系统,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态效劳。4.1规划根本概况OverallPlanning4.2总体布局分析本规划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场地开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并由它们的叠加形成总平面的总体功能布局。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OverallPlanningOverallPlanning4.2.1.湿地生态景观层下属各景观带功能分析OverallPlanningOverallPlanningOverallPlanning4.2.2农耕文明景观层1〕“田〞的作用:1.通过田块肌理与五谷作物的种植反映农耕文明,借用农业元素,体验农耕文化。2.利用场地与防洪堤形成5米的高差,形成高过失落梯田,消解高差,并丰富场地的生态体验。3.利用太阳能,提取内河江水灌溉梯田,利用高差,逐级下渗,江水经过层层过滤,使水体得到净化。4.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增加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丰富充实农耕主题特色景观,为大上海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处农业和农作的科普教育场所。5.以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丰富与城市衔接界面,体验独特的田园景观。OverallPlanning4.2.2农耕文明景观层2〕“田〞的分类:根据田块的生境条件和种植类型、净水功能以及其表达的文化特色,分为五谷种植田块,经济作物种植田块,景观植物田块,乔木林荫空间四种不同类型。五谷种植田块以种植传统农作物水稻、小麦、谷、高粱、大豆、薏米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田块以种植藕、油菜、菱角、向日葵为特色;景观植物以女贞、南天竹、菖蒲、八角金盘、镳草、菰、蒲苇等为特色。以上三种田块中的水生植物,与内河湿地水体中自然方式种植的水生植物形成比照,同时又有机结合,共同组成和谐的水生植物群落.乔木林荫空间是以杜英、香樟、重阳木等阔叶乔木为特色,要求树木的分枝点较高,为城市界面提供林荫空间及会时人流疏散场地。3〕“田〞的营造:强调生态保护和节能,田埂利用石笼、废旧金属、撤除建筑的砖石等废弃材料砌筑,尽可能利用场地现有资源,将废弃物循环利用,从而节约材料制造的能耗,并保护场地的环境。乔木林荫空间的地面以粗砂铺地,有利于场地中人流的快速疏散,也便于会期过后将场地改造为绿地。OverallPlanningOverallPlanning4.2.3工业文明遗存层OverallPlanningOverallPlanningSpecialNode5.特色节点SpecialNode5.3红绸带红绸带是联系起“三场九园〞的重要景观线索,分段布置于公园场地中。材料主要由钢板等废弃材料拼贴组合而成,既表达生态环保的理念,又是一个现代的景观雕塑。她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遮阳、休憩及各类空间围合分割的需求,在形式上还起到了景观标识性效果。在功能上,红绸带舞动至空中,成为遮荫廊,舞动至地面上,那么转化为休憩座椅和铺装。转折在空中和地面的景墙局部,那么分割围合起各类展示空间,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景观体验。SpecialNodeSpecialNodeAwards6.所获奖项“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程。它的成果人人都可以看到。它充分表达了我们景观设计师所需要做的事情。这里的景色无比的优美。上海的天空从来没有蔚蓝过,而现在上海已经意识到可持续性工程的重要性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