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设计规范_第1页
采矿设计规范_第2页
采矿设计规范_第3页
采矿设计规范_第4页
采矿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标准

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

YSJ019—92

(试行)

1993北京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标准

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

YSJ019—92

(试行)

主编单位: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试行日期:1993年5月1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3北京

关于颁发《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试行)的通知

(92)中色基字第1069号

由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主编的《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经审查,现

颁发给你们,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标准(YSJ019—92),自1993年5

月1日起试行。各单位在执行中要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意见和建议,

请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管理处联系。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1992年12月3日

编制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1986年6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中色基改字第133号《关

于下达“七五”期间工程建设设计标准规范制订计划的通知》要求编制的。

本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总结国内多年实践经验、吸取国外先进经验

和近年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先后提出了征求意见稿、

初稿和送审稿,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最后通过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5章63节540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地质、水文

地质、露天开采、砂矿开采、地下开采、坑内通风、充填、竖井提升、斜井(坡)

提升、坑内运输、坑内破碎站、矿山压气设施、矿山排水与排泥。

《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编制组

1992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基本规定...........................................(1)

第三章矿床地质...........................................(5)

第一节矿床工业指标.....................................(5)

第二节选矿试样采取.....................................(6)

第三节阶段储量计算.....................................(6)

第四节基建探矿.........................................(7)

第四章水文地质...........................................(7)

第一节涌水量计算.......................................(7)

第二节矿床疏干与井下防水...............................(9)

第五章露天开采............................................(11)

第一节开采境界.........................................(11)

第二节采矿生产能力.....................................(11)

第三节基建与采剥进度计划................................(12)

第四节边坡设计..........................................(12)

第五节开拓运输..........................................(13)

第六节采剥作业..........................................(15)

第七节设备选择..........................................(16)

第八节废石堆场..........................................(17)

第九节露天矿大爆破......................................(17)

第六章砂矿开采............................................(19)

第一节开采方式..........................................(19)

第二节采区划分..........................................(20)

第三节开拓运输..........................................(20)

第四节剥离与排土........................................(21)

第五节采矿方法..........................................(22)

第六节设备选择..........................................(23)

第七章地下开采............................................(23)

第一节一般规定..........................................(23)

第二节地下开拓..........................................(26)

(I)平洞开拓..........................................(26)

(II)竖井开拓..........................................(26)

(III)斜井开拓..........................................(27)

(IV)无轨斜坡道开拓....................................(27)

(V)主溜井设置........................................(28)

第三节空场采矿法........................................(28)

(I)全面法............................................(29)

(II)留矿全面法........................................(29)

(III)房柱法............................................(31)

(IV)分段空场法........................................(31)

(V)爆力运矿法........................................(31)

(VI)阶段空场法........................................(31)

(VD)浅孔留矿法........................................(32)

(VII)极薄矿脉留矿法....................................(32)

第四节充填采矿法........................................(32)

(1)卜|pj子己t占♦♦♦♦♦♦・・♦♦♦♦・♦・♦♦♦・・・♦♦♦♦♦♦♦♦♦・・♦♦♦・・♦・♦♦♦・・・♦♦♦(33)

(ID下向分层充填法....................................(34)

(III)削壁充填法........................................(35)

(IV)大直径深孔落矿嗣后充填法..........................(35)

第五节崩落采矿法........................................(36)

(I)壁式崩落法........................................(36)

(II)分层崩落法........................................(37)

(][])木♦♦♦♦♦♦♦♦♦♦♦♦♦♦・♦♦♦♦♦♦♦♦♦♦♦♦♦♦♦♦♦♦♦♦♦♦♦・♦♦♦♦♦♦♦♦♦♦♦♦(38)

(IV)无底柱分段崩落法..................................(38)

(V)阶段强制崩落法....................................(39)

(VI)阶段自然崩落法....................................(39)

第六节基建与采掘进度计划...............................(39)

第七节设备选择..........................................(41)

第八章坑内通风............................................(41)

第一节一般规定..........................................(41)

第二节通风系统..........................................(42)

第三节主通风装置与设施..................................(45)

第九章充填..............................................(46)

第一节一般规定..........................................(46)

第二节充填料制备站......................................(47)

第三节充填料输送........................................(48)

第十章竖井提升............................................(49)

第一节一般规定..........................................(49)

第二节提升能力计算......................................(49)

第三节提升容器与平衡锤..................................(50)

第四节钢丝绳............................................(50)

第五节提升机选择与布置..................................(51)

第六节井口与井底车场....................................(53)

第七节箕斗装卸载与粉矿回收..............................(54)

第八节钢绳罐道..........................................(54)

第十一章斜井(坡)提升....................................(54)

第一节一般规定..........................................(55)

第二节提升能力计算......................................(55)

第三节斜井(坡)与车场连接..............................(56)

第四节提升机选择与布置..................................(56)

第十二章坑内运输..........................................(57)

第一节机车运输..........................................(57)

第二节带式输送机运输....................................(59)

第三节无轨车辆运输......................................(60)

第十三章坑内破碎站........................................(61)

第一节一般规定..........................................(61)

第二节设备选择..........................................(61)

第三节嗣室布置..........................................(62)

第十四章矿山压气设施......................................(63)

第一节一般规定..........................................(63)

第二节设备选择..........................................(63)

第三节站房配置..........................................(63)

第四节空压机冷却用水....................................(64)

第五节压缩空气管网......................................(65)

第十五章矿山排水与排泥....................................(65)

第一节一般规定..........................................(65)

第二节井下排水设备......................................(66)

第三节井下排水管路......................................(66)

第四节井底水窝排水......................................(67)

第五节井下排泥..........................................(67)

第六节露天矿排水........................................(68)

附录本规范用词说明........................................(69)

附加说明....................................................(69)

第一章总则

第L0.1条为统一采矿设计主要技术要求,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设计

质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有色金属矿山采矿设计,改、扩建矿山

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采矿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优先开发矿石质量高、采选易和外部建设条件有利等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好的矿床。在矿床总体开采方案的指导下,在技术条件允许和保护资源的前

提下,优先开采基建量小,投产快和品位较高的地段。

二、优先采用露天开采。在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中,

应充分考虑露天开采在资源回收、劳动条件和生产能力可靠性等方面体现的优

势。

三、加强矿产综合回收,坚持合理的开采顺序,有效利用和保护资源。在

同一开采区段内,实行贫富兼采,大小兼采,降低贫化损失;对暂不能利用的资

源应切实保护;开采主金属的同时,应综合回收共生、伴生有用组分。

四、对生产规模较大的矿山,应根据市场需求、技术可行和经济效益等,

作多个规模方案比较,并研究分期建设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五、应从设计方案、设备材料选择等多方面重视珍借土地、降低能耗和节

约木材。

第1.0.4条结合矿山建设规模、工艺要求和资金条件,应积极采用行

之有效的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矿山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提高采矿劳动生产

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第1.0.5条采矿设计应从总体方案到生产工艺,全面贯彻安全生产和

环境保护法规。对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土地损坏,应有相应的整治、复垦措施。

第1.0.6条有色金属采矿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

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2.0.1条新建矿山设计必须有经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

量委员会审批的地质勘探报告;规模在100〜200t/d,矿床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

简单时,应有工业主管部门审批的地质详查报告。改扩建的一、二类矿山设计,

必须有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批的新增矿量补充勘探报告和矿山生产地质综合资料;

三类矿山设计,应有相应工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新增矿量详查报告和矿111生产地质

综合资料。

注:矿山类别的划分,按国家现行的矿山建设标准(见本规范表2.0.8)执行。

第2.0.2条矿床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需采用坑探验证获得工业储量,

或勘探程度不足又急需开采,且水文地质条件不复杂的矿床,在具有经矿产储量

委员会批准的详查报告的基础上,经充分论证确认资源基本可靠,预期矿山开采

经济效益良好,经工业主管部门批准,可采用探采结合的方式进行勘探和建设。

第2.0.3条当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报告内容多或进行了专门性水

文地质勘探时,应具有经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批的水文地质勘探报告,作为矿山设

计的依据。

第2.0.4条采用探采结合的矿山,或100〜200t/d以下不具备勘探报告

的小型矿山,只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和部分中等复杂类型的矿山。当有下列

情况之一时,水文地质工作应达到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批的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的深

度。

一、矿坑预计涌水量较大,需预先疏干的矿山;

二、矿山附近有较大地表水体,对矿床充水可能有严重威胁,但因勘探工

作不足无法评价或评价结论依据不足的矿山;

三、岩溶塌陷对矿山附近重要工业构筑物或城镇等较大居民集中区可能有

严重威胁和对矿山总体布局影响较大,但因勘探工作不足无法评价或评价结论依

据不足的矿山。

第2.0.5条矿山设计应以B+C级储量为依据,必要时,可利用D级储

量作延长矿山设计服务年限用。难以求到C级储量的复杂矿床,下列D级可配

合C级作为设计依据:

一、由C级储量降为D级的部分;

二、由坑探工程控制的C级储量的有限外推部分;

三;已用较密网度的工程系统控制仍不能获得C级储量的部分;

四、矿床地质条件简单,已有三个以上工程控制的D级部分。

2

第2.0.6条一类露天开采矿山和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二类露天开

采矿山,应有经审定的边坡工程地质报告和稳定性评价报告;对开采技术条件复

杂的一、二类地下开采矿山,应有工程稳定性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可分阶段进行。

第2.0.7条有自燃发火可能的矿山,应有经审批的矿岩自燃发火试验

研究报告,作为矿山防灭火设计的依据。

第2.0.8条有色金属矿山采矿规模分类;应符合表2.0.8的规定。

采矿规模分类表2.0.8

矿山类别和开采方式一类矿山二类矿山三类矿山

露天开采(万t/a)>15030〜150<30

铜铝银矿山

地下开采(万t/a)>10020-100<20

露天开采(万t/a)>10030〜100<30

铅锌矿山

地下开采(万t/a)>10020〜100<20

露天开采(万t/a)>6510—65<10

脉锡矿山

地下开采(万t/a)>5010〜50<10

地下铝矿山(万t/a)>6516〜65<16

采矿量(77t/a)>5020〜50<20

露天铝矿山

剥离量(万m%)>20050〜200<50

砂矿水采和机采(万t/a)>200100-200<100

注:表中沉积型露天铝矿山的一、二类矿山的采矿量和剥离量,应同时具备表中标准,

否则一类降为二类,二类降为三类。

第2.0.9条矿山的合理服务年限,应符合表2.0.9的规定。

矿山的合理服务年限(a)表2.0.9

矿山类别和开采方式一类矿山二类矿山三类矿山

露天开采>25>20>10

铜钥银矿山

地下开采>2515〜25>10

露天开采>2515〜25>12

铅锌矿山

地下开采>2515〜25>12

露天开采>2015〜20>12

脉锡矿山

地下开采>2515〜25>12

地下铝矿山>2515〜20>12

露天铝矿山>25>20—

砂矿水采和机采>1510〜158〜10

注:二类矿山生产能力大的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第2.0.10条地下开采基建采掘比应根据矿床类型、矿体分布特点、开

拓和采矿技术条件,按表2.0.10进行控制。

3

基建采掘比表2.0.10

铜铝银矿铅锌铝锡矿

技术条件

m/万tn?/万tm/万tn?/万t

开拓与采矿技术条件较好<500<2000<625<2500

开拓与采矿技术条件一般<800<3200<875<3500

开拓与采矿技术条件较差<1000<4000<1125<4500

第2.0.11条各类矿山的建设工期,不宜超过表2.0.11的指标。

建设工期(月)表2.0.11

矿山类别一类矿山二类矿山三类矿山

铜铜银矿山36〜6024〜3618〜24

铅锌矿山42〜6036〜5418〜36

脉锡矿山42〜6030〜4818〜30

地下铝矿山36〜4836〜4824〜36

露天铝矿山363024

注:矿山建设规模小,控制性工程量较小和技术条件较简单者,应采用低值控制,反

之,采用高值控制。上述工期按每日班、每班8h计,若采用多班作业,工期应适当缩短。

第2.0.12条从投产起至达到设计规模的时间,一、二类矿山不应大于

3a;三类矿山不应大于la。

第2.0.13条矿山投产时的年产量与设计年产量的比例,应符合表2.0.13

的规定。

投产时的年产量比例(%)表2.0.13

矿山类别一类矿山二类矿山三类矿山

铜铝镖矿山>30>50>80

铅锌矿山>3030〜5050〜100

脉锡矿山>40>60>80

地下鸽矿山>35>50>80

注:二、三类矿山生产能力小的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第2.0.14条矿山生产贮备矿量保有期,应符合表2.0.14规定。

生产贮备矿量保有期(a)表2.0.1

铜铝镣矿山铅锌矿山脉锡矿山地下鸨

贮备矿量级别露天铝矿山

地下露天地下露天地下露天矿山

开拓竖(斜)井>5>4>5

>3>1>1>1

矿量平嗣>3>3>3

采准矿量>1—>1—>1—>1—

备采矿量>0.5>0.5>0.3>0.3>0.5>0.3>0.50.25-0.5

第2.0.15条矿山工作制度,宜采用连续工作制。年工作天数不宜低于

4

330d,每天三班,每班8ho高山、严寒、高温、多雷电、多雨、多雾地区和放

散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粉尘、气体、放射性物质的矿山,工作制度应按国家有关

规定执行。

第2.0.16条各类新建矿山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应大于表2.0.16

的指标。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表2.0.16

矿山类别和开采方式类矿山二类矿山三类矿山

铜、铝、银、铅、锌矿山露天开采531

[t/(人•d)]地下开采210.5

脉锡矿山露天开采11.51

[t/(人•d)]地下开采10.750.5

铝矿山[t/(人•d)J10.750.5

铝矿山[t/(人•a)]400025001500

第三章矿床地质

第一节矿床工业指标

第3.1.1条矿床工业指标的制定,必须有工业主管部门的委托书和地

质勘探部门按规定要求提供的工业指标建议书及附图、附表。

第3.1.2条矿床工业指标,应按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最小可采

厚度、夹石剔除厚度的指标体系制定。必要时,可增加块段工业品位、米百分值

的指标要求。

第3.1.3条根据不同金属矿种特点及采选冶工艺要求,矿床工业指标

的内容,除按第3.1.2条规定外,可增加伴生有用组分含量、有害杂质允许含

量、品级划分标准、含矿系数、氧化率、铝硅比、剥采比等指标。对有多种有用

组分共生的矿床,可考虑制定综合工业指标。

第3.1.4条边界品位应用于单不样品,最低工业品位应用于单个勘探

工程,但矿层厚大、矿化不均匀的矿床,应以勘探工程中连续样品段的平均品位

来衡量;最小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应为工程中矿体的真厚度。

第3.1.5条矿床工业指标应采用方案法制定。工业指标方案应以整个

矿床或首采矿段的储量进行试算,条件不具备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勘探程

度较高的主矿体和储量集中地段。试算范围的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比例,不宜低

5

于60%o

第二节选矿试样采取

第3.2.1条选矿试验应采取整个矿床的代表性试样,条件不具备时,

可采取先期生产5a左右的代表性试样,同时采取后期生产的深部岩心矿样。当

矿床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品级的矿石,需要而又可能分采时,应分别采样

进行试验,否则可采取混合试样。

第3.2.2条试样应在主要和伴生有用组分的品位、矿物组成及含量、

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粒度及嵌布特征、氧化程度、细泥含量等方面,与生产时送

选的矿石基本一致。

第三节阶段储量计算

第3.3.1条阶段储量计算,必须按采矿确定的开采范围和阶段标高,

结合阶段地质平面图和储量计算图件进行。

第3.3.2条阶段储量除计算主要组分的储量外,对其他伴生有用组分

储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伴生有用组分主要以独立矿物存在,且有系统的基本分析资料时,

应按与主要组分相同的方法,计算阶段的平均品位和金属量。当仅有组合分析资

料时,可按矿体平均品位计算,相应得出阶段的金属量,但伴生有用组分含量在

不同矿石类型中有明显差别时,应根据阶段不同类型矿石的量加权,计算阶段平

均品位。

二、伴生有用组分主要以类质同象赋存在主要组分的矿物中,且仅有单矿

物分析或组合分析结果时,可不计算阶段的品位和金属量。

第3.3.3条设计计算阶段储量总和与相同范围内勘探储量的相对误差,

应符合表3.3.3的规定。

阶段储量计算允许相对误差(%)表3.3.3

计算方法矿石量品位金属量

分配法W1W5W6

其他方法W5W3W8

注:品位、金属量均指主要组分。

第3.3.4条根据矿床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的可能,可在先期开采地段,

6

按划分矿石品级指标圈定富矿和贫矿,相应计算阶段储量。

第四节基建探矿

第3.4.1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基建探矿设计:

一、勘探阶段探获的高级储量不符合要求,或未分布在先期开采地段;

二、矿床地质条件复杂、地质勘探阶段虽采用较密的工程间距,仍不能获

取高级储量;

三、位于主矿体上部、且对先期开采有重要影响的小矿体,在勘探阶段未

探获工业储量;

四、先期开采地段不同类型、品级矿石的空间分布和数量,在勘探阶段未

能详细查明。

第3.4.1条下列情况下,宜采用坑探与坑内钻探相配合的探矿手段:

一、矿体形态、产状变化复杂,以坑内钻探代替穿脉或副穿进行加密控制;

二、主矿体上、下盘存在平行小矿体,其规模、形态、空间位置不清,需

要以坑内钻探指导掘进;

三、老窿区情况不明,对开采有较大影响,需预先予以探明。

第3.4.3条基建探矿应在基建开拓范围内进行。拟用露天开采的矿山,

可根据矿体产出特征和钻探施工条件,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适当超出基建开拓

深度。基建探矿探获的高级储量应能满足矿山投产的生产贮备矿量要求。

第3.4.4条露天开采矿山的基建探矿,宜采用钻探,辅以平台沟槽取

样。工程间距应在原地质勘探C级网度的基础上加密1〜2倍,钻探工程宜按方

格网布置。

第3.4.5条地下开采矿山的基建探矿,可采用坑探或坑探配以钻探。

在工程间距的选择和布置上,应与采矿设计相结合,使探矿工程和开拓、采准工

程可相互利用。

第四章水文地质

第一节涌水量计算

第4.1.1条地下开采矿山,应计算最低开拓阶段以上各阶段的涌水量。

7

一般情况下,各阶段涌水量计算应包括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当矿体采动后

导水裂隙带波及地面时。还必须按阶段计算陷落区降雨渗入量。

第4.1.1条计算开采陷落区暴雨渗入量时,其渗入率可采用本矿山或

相似条件矿山的实测资料。若无上述资料时,可根据采动后地面破坏情况和覆岩

特征,按表4.1.2选用。

暴雨流渗入率表4.1.2

陷落区地表、矿体顶板岩

矿体上部覆岩(土)特征暴雨渗入率

(±)层破碎程度及特征

脆性岩石0.20-0.15

无塑性隔水土层

冒落带未扩展到地表,塑性岩石0.15-0.10

仅导水裂隙带扩展到地表有塑性隔水土层,5〜100.10-0.05

厚度(m)11〜20W0.05

脆性岩石0.35-0.30

无塑性隔水土层

塑性岩石0.30-0.20

矿体顶部覆岩5〜100.20-0.15

不重复塌陷有塑性隔水土层,11〜200.15-0.10

厚度(m)21〜300.10-0.05

31〜50W0.05

冒落带扩展到地表

脆性岩石0.40-0.30

无塑性隔水土层

塑性岩石0.30-0.25

矿体顶部覆岩5〜100.25-0.20

重复塌陷有塑性隔水土层,11〜200.20-0.15

厚度(m)21〜300.15-0.10

31〜500.10-0.05

注:①塑性岩石指页岩、泥灰岩、泥质砂岩、凝灰岩、千枚岩等;脆性岩石指石灰岩、

白云岩、大理岩、花岗岩、片麻岩、闪长岩等,塑性隔水土层系指第四系粘土、亚粘土和严

重风化成土状物的基岩。

②对表中暴雨渗入率波动值,当深厚比大时取小值,深厚比小、导水裂隙或冒落带渡

及到地表时取大值。

第4.1.1条露天开采矿山涌水量的计算应包括地下涌水量和露天坑大

气降雨迳流量,且必须计算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第4.1.1条计算陷落区的降雨渗入量和露天矿的暴雨迳流量时,设计

暴雨频率标准取值相同,一类矿山应取5%,二、三类矿山取10%〜20%。塌陷

特别严重、雨量大的地区,可适当提高设计频率标准。

第4.1.1条计算露天坑暴雨迳流量时,地表迳流系数应采用当地实测

8

资料,当条件不具备时,宜符合表4.1.5的要求。

暴雨迳流系数表4.1.5

岩土类别暴雨迳流系数

重粘土、页岩0.9

砂页岩、凝灰岩、玄武岩、花岗岩、轻粘土0.8~0.9

腐植土、砂岩、石灰岩、黄土、亚粘土0.6~0.8

亚砂土、大孔性黄土0.6~0.7

粉砂0.2~0.5

细砂、中砂0~0.4

粗砂、砾石0-0.2

露天坑内废石堆场

以土壤为主0.2~0.4

以岩石为主0-0.2

注:①对正常降雨迳流量,应将表中数值减去0」〜0.2。

②当岩石有少量裂隙时,表中数值应减少0.1〜0.2,中等裂隙时减0.2,裂隙发育时减

0.3〜0.4。

③当腐植土、粘性土壤中含砂时,表中数值应减0.1〜0.2。

第二节矿床疏干与井下防水

第4.2.1条当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可能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

采取预先疏干或其他地下水治理措施:

一、矿山在采掘过程中可能经常出现突然涌水、涌砂,不能保证矿井正常

掘进和生产安全;

二、由于受地下水影响,可能使露天矿经常发生边坡塌方、滑坡,不能保

证正常生产。

第4.2.2条矿床疏干设计,必须保证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形成稳定

的疏干降落漏斗,并使降落曲线低于相应时期的采掘工作面标高。

第4.2.3条疏干方案应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

可行的方案,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第4.2.4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采用地面深井疏干:

一、被疏干的含水层为岩溶发育的碳酸盐类含水层、裂隙特别发育的裂隙

含水层或第四系砂砾孔隙含水层,其渗透性好,并有良好的补给条件;

二、符合本条第一款要求的露天开采深度不大的矿山;

三、无合适隔水层或弱含水层可供地下疏干开拓利用,而要求在疏干的保

9

护下进行地下开采的矿山。

第4.2.5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地下疏干:

一、可用平窿自流疏干时;

二、疏干深度较大,用地面深井不合理时;

三、需疏干的含水层渗透性较差,不适合用深井疏干时;

四、露天开采,当上部存在渗透性良好的砂砾含水层,且有地表水强烈补

给,要求进行较彻底疏干时。

第4.2.6条地面疏干深井系统位置,一般情况下,应布置在矿坑开采

岩石移动区外或露采最终境界以外。当矿体分布范围很大时,可分期布置深井。

深井系统移设的距离,应满足相应时期对疏干的要求,同时考虑深井系统的服务

年限。

第4.2.7条具有突水危害的矿山,应设计地下水位观测孔。水文地质

条件复杂,采用预先疏干或防渗帷幕的矿山,均应设计系统的地下水观测网。

第4.2.8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考虑采用防渗帷幕方案:

一、岩溶矿区由于塌陷造成附近地表水大量灌入矿井,对其治理极其困难,

采用疏干措施无法保证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时;

二、岩溶塌陷矿区附近存在重要的工业构筑物群和城镇等大型居民集中点,

采用疏干的办法不能保证安全时;

三、矿区地下水动流量很大,采用疏干的办法在经济上不合算时。

第4.2.9条采用防渗帷幕时,必须具备下列水文地质基础条件:

一、区域地下水进入矿坑的通道在平面和剖面上都比较狭窄;

二、进水通道两侧和底部应有稳定、可靠和连续分布的隔水层或相对隔水

层;

三、含水层必须具备良好的灌注条体,其灌注深度不宜大于400m。

第4.2.10条采用防渗帷幕的矿山,除应有水文地质勘探报告外,还应

有经主管部门审批的帷幕地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必要时还应有注

浆试验报告。

第4.2.11条凡井巷施工有突水危险的矿山,都必须采用超前探水或其

他防水措施。并估算其工程量及投资。

10

第五章露天开采

第一节开采境界

第5.1.1条露天境界的圈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露天开采的境界应采用以赢利法计算的经济合理剥采比圈定;

二、当开采技术条件复杂,难以采用地下开采或按赢利法剥采比圈定的境

界外矿量不多时,可采用以价格法计算的剥采比圈定;

三、有条件时,对一、二类露天矿,应采用计算机优化境界设计。

第5.1.2条采用分期开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第一期境界开采条件好,矿石品位高、剥采比及基建剥离量小;

二、第一期境界的生产年限应大于贷款偿还年限;

三、扩帮过渡期间的生产剥采比,不应使矿山减产、亏损或出现剥离高峰。

第二节采矿生产能力

第5.2.1条露天采矿生产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采矿生产能力应按同时工作的采矿阶段上可能布置的挖掘机生产能力

之和计算,并按矿山工程延深速度验算;

二、通过采剥进度计划表均衡生产剥采比进行验证;

三、改、扩建成二类露天矿的生产能力,应验算运输线路咽喉的通过能力。

第5.2.2条挖掘机的生产能力应结合本矿作业条件计算。单斗电铲生

产能力应按表5.2.2选取。

单斗电铲综合台年生产能力(万n?/a)表5.2.2

矿石坚固性系数(f)

铲斗容积(n?)

<66-12>12

112〜1510〜148〜12

225〜3022〜2620〜24

4-4.660〜8050〜6045〜55

7.6〜8120-160100—14090〜120

10180〜250150〜200120-180

13260〜330220〜280180—240

第5.2.3条矿山工程延深速度,应符合表5.2.3的规定。当延深工

艺简单、工程量较小或采用横向开采、短沟开拓时,可取大值。

11

矿山工程延深速度(m/a)表5.2.3

运输方式类别延深速度

山坡露天8〜12

铁路运输

凹陷露天6〜10

山坡露天14〜22

汽车运输

凹陷露天12〜18

第三节基建与采剥进度计划

第5.3.1条基建与采剥进度计划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尽量减少基建剥离量;

二、投产至达产时间短,投产规模和达产时间符合规定;

三、尽量减少前期生产剥采比,生产剥采比变化幅度不宜过大;

四、全期生产剥采比均衡有困难时,可分期均衡,分期均衡期应大于5a;

五、基建与采剥进度计划及有关图纸应满足开拓与采准两级矿量保有期的

规定。

第5.3.2条一般情况下,矿山应采用调整工作帮坡角,用超前或滞后

剥离的方法均衡生产剥采比。-、二类矿山在剥离高峰期间用缓帮开采最大工作

帮坡角仍不足以有效地均衡剥采比时,可采用陡帮开采工艺均衡。

第5.3.3条分区开采的矿山,宜通过剥采比高低搭配以均衡剥采比;

矿体走向很长的纵向开采的矿山,宜采用沿走向分区段不均衡推进以均衡剥采

比。

第四节边坡设计

第5.4.1条一类矿山或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二、三类矿山,应根据工

程地质报告和边坡稳定性评价报告判断可能的潜在滑面和边坡的滑落模式,确定

稳定系数K与最终边坡角a之间的关系。

第5.4.2条最终边坡稳定系数K,在一般条件下,应大于或等于1.1;

当最终边坡上部有重要建、构筑物,且露天采场服务年限大于20a时,应大于或

等于1.4o

第5.4.3条地震烈度为六度及以上地区,根据边坡稳定性评价报告,

应考虑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第5.4.4条对服务年限长的高边坡、不稳定边坡和最终边坡附近有重

12

要建、构筑物地段,应采取监测、防滑等措施。

第5.4.5条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简单,高度小于100m,暴露时间小于15a

的二、三类露天矿,可采用类比法确定边坡要素和边坡角。

第5.4.6条露天矿最终边坡采用多阶段并段时,其并段数宜为2〜3个。

边坡安全平台宽度不应小于3m。清扫平台宽度,人工清扫时不应小于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