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17江西省上饶市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祖辈父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一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材料二:法治精神是指一个社会尊重法律权威和尊崇法治的精神状态,它表明社会成员对法律以及法治的理性认知和价值确证。在中国语境下,法治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得以树立,人们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法治成为铭刻在人们内心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法治精神的树立,最终将在中国社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和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礼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义和礼制为主要内容,用以维持社会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源自中华民族对治国理政的深刻领悟。千百年来,礼治不断适应历史的变迁,在社会发展中汲取营养、丰富内涵,中国也总是以礼仪之邦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仁、义、礼、智、信”从来都是中国人秉持的道德标准。今天,礼治精华与社会主义道德融会贯通,具有了新的时代蕴意。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体现了礼治精华的积淀,又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法治精神和礼治精华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规范人的行为、维系社会秩序、实现国家治理,二者虽缘起不同但殊途同归。没有法治精神的滋养,礼治精华会归于腐朽;离开礼治精华的浸润,法治精神又易于干涸。凭借礼治,深藏于人们内心之中的美丑、善恶方能测度,国家的治理也才有针对性;凭借法治,全社会所期待的公平与正义才能彰显,国家的治理才有实效性。由此可见,法治精神与礼治精华相互依存,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摘编自李红权李忠军《法治精神与礼治精华》《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从行为规范这一角度来说,礼和法律是一样的;但是维持礼、法的力量是不同的。B.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人口少流动,土地少变动,传统的效力更大。C.礼治并非自动形成的社会秩序,而是人在接受“克”与“约”之类的教化后主动服于成规。D.法治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在人民心中得以树立,人民将法治作为铭刻在内心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代代相同的环境里,人们可以凭借祖辈父辈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依靠自己的经验反而会带来麻烦。B.一个人在违背了法律、道德、礼后,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这是它们三者不同的维持力所带来的结果。C.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已失,无法再应付新的问题,于是法治便应运而生了。D.在中国当下社会,法治精神与礼治精华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具有内在的统一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A.殷人“尊神”,认为只有履行这样的仪式才能得到鬼神的赐福和保佑。B.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子产铸《刑书》于鼎,以救世也。D.邀请亲戚朋友共同参加满月、周岁等礼仪,庆贺新生命的诞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礼治”与“法治”的区别。答案1.C2.B3.C4.①采用层层递进“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问题“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②再分析问题,通过例证、引证、正反对比论证法来论证“礼”有别于法律以及礼治社会的特点,人们主动地服于成规;
③后一段照应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明确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5.①从运用手段看:“礼治”运用的是礼义和礼制,“法治”运用据的是法律(国家的权力);
②从维持规范的力量看:“礼治”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法治”则依靠国家力量维持;
③从适用的范围看:“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特征;
④从作用的层面和角度看:“礼治”能测度深藏于人们内心之中的美丑、善恶,“法治”能彰显全社会所期待的公平与正义,加强国家治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嘱咐孙犁水生斜背着一件皮大衣,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他悠闲地走着,四面八方观看,为的是饱看一下八年不见的平原风景。铁路旁边并排的炮楼,有的已经拆毁,破墙上洒落了一片鸟粪。铁路两旁的柳树黄了叶子,随着铁轨伸展到远远的北方。一列火车正从那里慢慢地滚过来,惨叫,吐着白雾。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村边的炮楼全拆了,砖瓦还堆在那里,有的就近利用起来,垒了个厕所。在形式上村庄没有发展,没有添新的庄园和房屋。许多高房,大的祠堂。全部拆毁修了炮楼,幼时记忆里的几块大坟地,高大的杨树和柏树,也砍伐光了,坟墓暴露出来了,显得特别荒凉。但是村庄的血液,人民的心却壮大发展了。一种平原上特有的勃勃生气,更是强烈扑人。他走上了通到他家去的那条大堤,这里离他的村庄十五里地。堤坡已被破坏,两岸成荫的柳树砍伐了,堤里面现在还满是水。水生从一条小道上穿过,地势一变化,使他不能正确的估计村庄的方向。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在河边,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在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刻变成银白色,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地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选编自孙犁《白洋淀纪事》)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女人送夫参军,离别重逢,重逢又离别,在这短暂的相聚时光里体现了女人深明大义的高尚道德情操与人性美。B.水生见到女人时只喊了一声“你”,是因为二人分别太久,他在心里已对妻子产生一定的距离感。C.从女人的叙述中我们可感知水生上前线后后方家庭的艰辛不易,以及女人因过这“遭难的日子”,从而对丈夫产生不满和责怪。D.爹这一形象虽然没有在小说中出现,但他却是激励水生夫妻团结一心、坚持抗战胜利的最大动力与支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取材独特,没有描写前线的刀光剑影,而是通过极普通的生活和平淡写实的笔调,抒写出夫妻间的家国情怀。B.小说以“嘱咐”为题,因为这是情感的高潮、愿望的凝聚,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目的是突出妻子最后的“嘱咐”。C.小说多用对话,而没有细节描写,这种叙事方式能交代补充故事内容,使叙事更加集中紧凑,更充分地展现人物形象。D.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女人从水生回来到送别水生这一过程的心理活动变化。9.小说出现了多处景物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答案6.A7.C8.①水生八年抗战回来,在门口和女人打招呼,女人先是因为水生的回来而欣喜得笑了,然后又因想起八年来的不容易而哭了。
②女人听到水生明天又要离开参加战斗时是惊讶、失望的、不舍的,但还是用她的行动表现了对水生回到部队继续参加战斗的理解与支持。
③最后送别水生时水生嫂用爹活着时反复嘱咐的语言鼓励水生坚定战斗的决心,虽然不舍,依恋丈夫,但仍嘱咐水生好好打仗,表达了对丈夫的支持和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9.①文章开头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呈现出了经受战争蹂躏后的乡村真实生活图景,营造了悲凉的气氛、凸显了抗日战争的创伤。但颓败中又有生气,表现了人们的坚强、勇敢、有信念。②倒数第三段“在河边,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在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刻变成银白色”,营造出寒冷凄切、萧瑟颓败的氛围,也暗示国民党反动派又发起了解放战争,人们的生活处境堪忧。③倒数第二段“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太阳冲破浓雾,象征着战争即将胜利,起到了突出渲染主题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对曰承隋末大乱之后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贞观七年癸巳,帝谓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杜正伦曰:“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及居大位,区处世务,犹有差失。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太子好嬉戏,颇亏礼法,志宁数直谏,上闻而嘉之,赐金一斤,帛五百匹。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缙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救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魏征上疏,以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以殷忧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则骄恣而轻物;尽下则胡、越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德。”(选编自《资治通鉴·唐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对曰/承隋末大乱之后/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B.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对曰/承隋末大乱之后/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C.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对曰/承隋末大乱之后/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D.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对曰/承隋末大乱之后/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戎狄,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B.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为汉武帝首创,自此每个帝王有且只有一个年号。C.太子,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的皇位继承人,中国古代社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反对太宗行封禅之礼,他认为国库空虚,封禅耗费太多,并且向戎狄展示我们的虚弱,因此太宗停止了封禅之行。B.玄宗认为太子长在深宫,不能知晓民间疾苦,恐怕会骄逸,要求左、右庶子极力劝谏,并奖励了劝谏有功的左庶子。C.褚遂良在房玄龄被太宗谴归后,上疏太宗,力陈房玄龄的辅政之功,劝太宗不可因其小错而不念他几十年的功勋。D.魏征告诫太宗能善始善终的君主实属少见,人处安逸之境往往会放纵自己的性情傲视他人,从而导致亲人疏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2)志宁数直谏,上闻而嘉之,赐金一斤,帛五百匹。14.魏征在上疏中说“盖以殷忧则竭诚以尽下”,其用意何在?在对待房玄龄的事件中太宗是如何体现这一态度的?答案10C11.B12.A13.(1)如果天下安定,家家富裕充足,即使不搞封禅大典,难道又有什么妨碍吗?
(2)于志宁屡次直言劝谏,太宗听到这件事后嘉奖了于世宁,赐给他一斤金,五百匹丝帛。14.魏征的目的在于劝谏唐太宗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谦逊真诚的态度对待臣子。
在对待房玄龄的事件中,太宗先是听从了诸遂良的意见;后来又亲自看望房玄龄,带他回宫。
可见,唐太宗还是能够谦逊真诚、始终如一地对待老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①辛弃疾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②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③,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④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⑤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注】①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辛弃疾时年五十五岁,此年秋天被罢官。②参差:好像,仿佛。③御:用,进,此处引申为饮。④直饶:即使。⑤东山:典出《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来”二字说明作者在筹划抗金的年轻时代与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在他倍感压抑的老年时代,才会去“相识渊明”。B.“觉来幽恨”这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C.“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是指陶渊明如果活在当下,也会非常气愤,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D.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16.辛词善用典故,清人吴衡照评其用典“杂拉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请简要赏析本词的用典之妙。答案15.C16.(1)“凛然生气”暗用典故,赞赏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永在,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相通。(2)“高山流水”明用知音的典故,来说明他同陶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3)“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正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富贵显达的漠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的梦游历程是夜晚始行,拂晓至半山,置身山中的他“________,_________”,待到听闻震撼山巅的熊咆、龙吟之声时,又向我们呈现了别样的惊险之景。(2)《登高》中表达了诗人八重之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江”“月”是古代诗词作者尤为青睐的意象,借以表达各自不同的情感,如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半壁见海日②.空中闻天鸡③.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⑤.春江潮水连海平⑥.海上明月共潮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行走在婺源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也生怕踩破了遗落的一截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一锭墨,______,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磨墨时,墨与砚台______,我仿佛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在沿着纸的纹理______,“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虹关,坐落在_______敲开的绿茵茵帷慢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时光铺陈,岁月静好。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千杵万揉心有灵犀翩翩起舞五风十雨B.千磨万击耳鬓厮磨纵横捭阖和风细雨C.千磨万击心有灵犀纵横捭阖五风十雨D.千杵万揉耳鬓厮磨翩翩起舞和风细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也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B.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C.我生怕踩破了遗落的一截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更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D.我生怕踩破了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畜产品加工市场分析考核试卷
- 放射性矿物选矿的放射性物质在线监测考核试卷
- 2025年注会复习计划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广艺艺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3年中国铁塔夏季校园招聘70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空调施工组织方案范本
- 塑胶场地在使用中的清洁与保养考核试卷
- 证券从业资格证突破点试题及答案
- 疫情防控期间的施工方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实施计划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教研体2024-2025学年(下)高三年级第六次联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房地产市场报告 -2025年第一季度青岛写字楼和零售物业市场概况报告
- 2025年0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所属单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幼儿园课程图景》阅读分享
- 中海油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第三届天扬杯建筑业财税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101-200题)
- 2025年光伏逆变器市场前景分析
- 中国画论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陕西师范大学
- 易制毒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 GB/T 13511.2-2025配装眼镜第2部分:渐变焦定配眼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