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

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

第一篇: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

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b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

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

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王江宁”而致

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

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

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

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

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7故

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

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

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

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

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1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

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727

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

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

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士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

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

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

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由英)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

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

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

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

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

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

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

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

2

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慕毋潜、李顽等诗人

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

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3《河

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

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

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

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

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

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

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

为“诗家夫子王江宁3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

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

同高适、基毋潜、李顽、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

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

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

3

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

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

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r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

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

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

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

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

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

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r龙标绝句,深情

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

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知王昌龄有

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

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

只这些了。

第二篇:“七绝圣手”王昌龄

4

盛唐开元、天宝时期,诗坛英才辈出,代不乏人。其中,太

原籍诗人犹如一支劲旅,称雄一时,饮誉天下。以绝句而闻

名诗坛,号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就活跃在这个唐诗的“黄

金时代”。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北都太原人。生于武周圣历元年

(698年),卒年大约在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卜家世与生

平,史无载,难觅全貌,唯可从他《上李侍郎书》中自述的

“久于贫贱”,“力养不给”,“是以多知危苦之事”,窥知其家世

贫寒,早年生活在饥寒顿困之中。为摆脱这种困厄的处境,

昌龄曾多方奔走,希冀得到一官半职。然而,仕进又谈何容

易。大约在20岁之后的两三年中,四处碰壁的王昌龄,为

找不到出路而失望、苦恼,遂产生出家求道之念头。在这种

出世思想的支配下,年轻的昌龄涉水翻山,遁入中岳嵩山中

学道求仙。但是,他毕竟是热血沸腾的有识之士,如何能做

至『‘野鹤闲云”、“无为而活”呢?诚如他所作《就道士问周易参

同契》诗中所述:“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不到一年的

学道生活,更激发了昌龄向生活挑战的勇气,他愤然离开嵩

山,返回太原,走上了从军边塞、效命疆场的道路。

王昌龄诗作极多,名篇佳作亦不为少。他的诗路很宽,

主要为三大类,即边塞诗、送别诗、宫怨诗,而尤以边塞诗

称著。在他从军边塞的年代里,赴陇右、出河西、过玉门、

达青海,戎马健像,金铎溯气,一扫往日之沉闷、彷徨。边

5

塞的大漠、飞沙;关山的壮丽、雄浑;战斗的激越、悲壮;

凯旋的兴奋、高歌;军士的厌我思乡;人生的坎坷、沧桑……

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身临其境,置身其间;心领神会,

感悟深切,笔触和诗作深入到边塞的各个角落。

“大漠风尘月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3留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写出了边塞沙场的肃穆萧瑟;写出了战前战中的紧张、

苍凉。诗中无一字写到军士的悲壮、骁勇,却处处流溢着嘶

声、杀声,令人不寒而栗。

“城头铳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兹写夜战洗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悲惨,获胜的喜悦、激奋。诗中无

一处写到战事的过程,无一处写到战场的激昂、慷慨,却处

处流溢着激昂、慷慨、喜悦、亢奋。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的是何等之悲凉。这是边塞将士与敌喋血奋战的誓言,

这是边塞将士报定不消灭敌酋死而不返的誓言。但仔细品味,

6

其中却流淌着久居边塞沙场的将士对连年苦战,归期遥遥的

悲叹。

最著名的当然还数《出塞诗》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千古绝响,意气昂扬,含意深远,语言凝

练,音调铿锵。而最深邃的用意却在于“思古正以讽今”,他

用“飞将军”的典故,婉转曲折地讥讽唐王朝统治者,既穷兵

融武,又无良将可用,只能使战争久拖不胜,使将士长战不

已,难归家园。

开元十五年(727年),年近三十的王昌龄,告别军旅生

涯,由边塞返京师,考中进士,补任尚书省校书郎。后又应

博学鸿词考登第,迁汜水尉。这时的昌龄已是海内闻名的诗

人,他的名篇被旗亭乐馆争相传唱遍传皇都肆野。开元二十

七年(739年),性格耿直,难为权贵所容的王昌龄,被贬岭

南,从他的佚诗《见谴至伊水》“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

的残句中,可揣其大端。

王昌龄不仅诗写得好,更善交诗友。名著一时的诗人李

白、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等,都与昌龄交谊很深,常

有诗歌互赠。于是,送别诗成为昌龄诗作的另一个特色。他

7

所创作的许多千古名句,都出自其送别诗类。诸如《巴陵送

李十二》中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兼葭空水云”;《芙蓉楼

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送柴侍

卿》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这些“缜密而

思清”、“情深且意切”的佳句,饱含着对友人的诚挚友谊,寄

托着对重逢的向往,洋溢着旷达乐观的情趣,流露出于现实

的不满,构成他别具一格的诗风。

王昌龄还写过不少关于唐代妇女的诗歌,其中有写“闺怨

的,也有写“宫怨”的,统称为“宫怨诗”,其代表作有《闺怨》、

《春怨》、《春宫怨》等等。名句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

王昌龄遗世之诗,大约有180多首,以七言绝句的成就

最大。对于昌龄的“七言绝句”,古往今来,评价极高。明代

著名诗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七言绝句少伯与李白

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诗薮》则说:“王宫词、乐府,李

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如此多的诗品,都把王

昌龄与李白的“七绝”相提并论,足见“七绝圣手”之誉,并非一

日之妄言。

昌龄卒于何年,古有数说,多焉语含混,但均言‘安史之

乱”时,昌龄弃官北上,在回还故里太原途中,为谯郡刺史阎

丘晓所害,时约公元757年前后。一代著名诗人,就这样惨

死于封建恶吏之手。

8

第三篇:诗人王昌龄之死

在唐代诗人中,被称为“诗家天子”和“七言圣手”的王昌龄,始

终是个迷一样的人物。

他的许多诗句我们都耳熟能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

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从军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

蓉楼送寻渐》)等等,但是,他的一生行状,史书所记却寥

寥无几,以致和他相关的许多细节,至今还是一团迷雾。

比如,他的籍贯,后人一直众说纷纭。《新唐书》说是

江宁人,《旧唐书》说是京兆人,《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

他流放的地点龙标(李白有诗云“闻道龙标过五溪”),其

具体位置,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湖南黔阳,一说是贵州

隆里(锦屏b

他在名诗《芙蓉楼送辛渐》中所云之“芙蓉楼”,所在地

竟也有两处,一在江苏镇江,一在湖南洪江。

他一生两次遭贬,具体原因史书却语焉不详,只有笼统

的几个字:“不护细行”。

和他有关的诗坛佳话“旗亭画壁”,也有人说是假的,乃

后人向壁虚构。

最后,就连他遇害的地点,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他死

于濠州(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也有人说他死于亳州(《辞

9

海•文学卷》。

由于史书所记王昌龄史料太少,现存的许多争议可能永

远也不会有答案。不过,对王昌龄之死,却还是有蛛丝马迹

可循,通过一番攀爬梳理,我们能得出一个清晰的判断。

两唐书谈及王昌龄之死,都明确地说他为濠州(今安徽

省凤阳)刺史闾丘晓所杀,以此来看,王昌龄当死于濠州。

但是,关于闾秋晓这个人,《资治通鉴》却说他是谯郡(今

安徽省亳州市)太守,谯郡乃亳州的州治所在,因而后世有

人认为王昌龄死于亳州。

亳州与濠州,并非简单的笔画混淆,而是两个不同的行

政区域0在王昌龄的时代,濠州属淮南道,亳州则属河南道。

史料记载的差异,为我们探寻王昌龄之死的真相带来一

定困惑。看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考察那个“杀人凶手”

闾丘晓的活动范围,即他究竟是在濠州还是在亳州。

闾丘晓这个人,本是进士出身,但他之所以在历史上留

下名来,却完全因为他所干的两件不可饶恕之事:杀害王昌

龄和不救睢阳之围。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唐玄

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自行即位,改元

至德,是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叛军攻下洛阳、长

安,随即准备沿运河南下,掠夺江南赋税之地。但是,他们

在睢阳(今河南商丘)遇到了张巡的殊死抵抗。

10

张巡本是真源(属于亳州)县令,他先是招募兵士守卫

雍丘(今河南杞县),后移守睢阳,以不到万人的兵力,抵

挡住十倍于己的叛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形下,苦

守城池达数月之久,有效地牵制住叛军数十万人马,与坚守

南阳的鲁灵一道,成为江淮之地的屏障。

在叛军的围困下,睢阳城内粮草断绝,守城军士在吃尽

一切可吃之物后,只得吃阵亡和饿死者的尸体。史书云所食

之人达三万众。

此时,朝廷也认识到睢阳的重要,任命有文武经略之才

的张镐为河南节度使,“持节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为了尽

快解救睢阳之围,张镐立即传檄江淮间各地刺使火速提兵北

上。

张镐这道十万火急的命令,两唐书说是下给了濠州刺史

闾丘晓。《资治通鉴》也提到此事,云“张镐闻睢阳围急,倍

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

晓,使共救之。”按《资治通鉴》的说法,闾丘晓是“谯郡太

守”。由于谯郡是亳州的治所,以此推断,闾丘晓当在亳州。

《资治通鉴考异》进而认为《新唐书》和《旧唐书》所

云闾丘晓为濠州刺史有误,因为亳州和睢阳相邻,只有亳州

的兵马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睢阳城下;而濠州则在亳州的南

面,远水不解近渴。所以,张镐的调兵命令只能是下给亳州

方面的。

11

此说实有可商之处。

据《新唐书》“张巡传”,安禄山刚反的时候,“谯郡太守

杨万石降贼”;而且正是这个投敌的杨万石胁迫张巡北上雍丘,

最后被张巡用计甩掉。对杨万石的投降,《资治通鉴》也有

明确记载。可以肯定地说,当时谯郡的太守为杨万石,且早

已投降叛军,并非闾丘晓。

还有一个证据也能说明闾丘晓不在亳州。睢阳城被围后,

张巡手下猛将南霁云(南八)曾突出重围外出搬兵求救,他

先后到过徐州(今江苏徐州)和临淮(今江苏吁胎)向当地

官员告急——若是亳州有兵马,南霁云为什么舍近求远呢?

从以上两个史实可以看出,亳州刺史并非闾丘晓,而且

他也不在亳州。

但是,《资治通鉴》为何又说闾丘晓为谯郡太守呢?一

个潜在的可能是,杨万石投降叛军后,“谯郡太守’一职有极

可能为濠州刺史“遥领”,毕竟这是两个相邻的州,所以这才

出现了闾丘晓既是濠州刺史、又为谯郡太守的记载。

至于《资治通鉴考异》说濠州离睢阳太远而无法解燃眉

之急,也值得商榷。据《资治通鉴》记载,张镐的檄文,除

给闾丘晓外,还同时下给了“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

度使,显然,浙东、浙西距离睢阳,比濠州要远得多。由此

可见,认为濠州离睢阳较远而指“濠”为“亳”,是不成立的。其

实,就当时情形看,由于谯郡太守杨万石已投降,张镐所能

12

就近调动的兵马,也只有濠州刺史闾丘晓的力量。

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若不是闾丘晓故意延宕,睢阳之

围完全可以得解——援兵达到时,睢阳城破仅三天。

正因为如此,在张巡、南霁云等睢阳守将死难后,张镐

对闾丘晓的见死不救、姗姗来迟表示出最大的愤怒:他直接

杖杀了闾丘晓!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唐时自簿尉以上即不加杖刑。

张镐杖杀闾丘晓,时开军政大员直接诛杀地方官吏的先河。

闾丘晓为人傲慢刚愎,他之所以迟迟不救睢阳,可能是

意图自保,也可能是对张镐不大瞧得起因为张镐起自布衣,

史书上说他从布衣到宰相,仅用了三年时间。

在行刑的时候,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

一条生路,理由是家中还有高堂老母需要赡养。张镐冷冷地

看着他,缓缓说道:“那王昌龄的老母又由谁来养呢?”

闻听此言,闾丘晓默然伏法。

通过对睢阳城的被围以及张镐杖杀闾丘晓一事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杀害诗人王昌龄的凶手闾丘晓为濠州刺史,

因而王昌龄可以确认是遇难在濠州,认为他死于亳州的说法

是不准确的。

从张镐拒绝赦免闾丘晓也可看出,王昌龄的遇害,早已

传到张镐耳中。此事似也引起天下人的共愤,否则,张镐不

会以此来驳斥闾丘晓求生的哀告。

13

至于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二人之间究竟有什么过

节,史无记载,留下一段悬念。

那么王昌龄又怎么会来到濠州呢?

原来,安史之乱爆发后,被贬为“龙标尉’的王昌龄,觉

得天下大乱,逃难中的朝廷似乎没有力量再来顾及他们这些

贬官罪臣,几经考虑,他决定出走,于是私自离开了贬所。

王昌龄的大胆决定,今天看来,很有些卤莽。其一,当

时流亡朝廷尚在,依然为天下所共尊;擅自离开贬所,为法

度不容;其二,兵荒马乱之际,越偏僻的地方,往往越是最

安全之所在,若从避难的角度考虑,最佳的选择就是留在龙

标。

从王昌龄之所以甘冒风险离开龙标来看,其间肯定存在

某种更大的诱惑,促使他不计后果。那么这个诱惑究竟是什

么呢?由于并无史料记载,我们今天也只能通过对当时历史

事件的分析,来大胆揣测了。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自作主张即位后,不服气的永王李璘

也在荆州蠢蠢欲动。至德元年(756年)冬季,王昌龄的好

友李白加入永王李璘幕府,随即永王大军挥师东下,图谋取

东南而自重。

王昌龄在此时离开贬所东下,是否和永王之事有关呢?

恐怕脱不了这个嫌疑。按说,即使他想离开龙标,他的最佳

选择也应该是北上到四川,进而再前往灵武投靠朝廷,此为

14

忠义之举,杜甫就是因为逃离长安而一路辛苦赶到灵武受到

嘉奖。但王昌龄并没有这么做,从他最后流落到淮河流域来

看,他的出行路线显然是从水路进入洞庭湖,然后沿江东下,

最后北上来到濠州。至少在路线、时间上看,他是和意图与

朝廷分庭抗礼的永王大军同行的,何况永王正在招募四方之

士,像他这样被朝廷贬谪的官员,正是永王着意笼络的对象。

再说,永王幕府里还有李白,当年王昌龄初到龙标,李白就

写诗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以李白对王昌

龄的感情,说王昌龄离开龙标正是因他写信招募,恐怕也是

可以理解的事。

如果王昌龄真的跟着李白走了,那么唐代诗歌史上最有

趣的一幕将在随后发生:他们的好友高适,正在和另外两个

地方实力派人物结盟,发誓要剿灭永王一伙。此前,高适已

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管辖西起湖北东到大海、包括濠州在

内的广大地方。

不管王昌龄在不在永王军中,至少李白和高适成了敌对

双方。高适与李白、王昌龄都有不浅的交情,尤其是和王昌

龄,不仅同被称为“边塞诗人”,更留下了“旗亭画璧”的佳话。

如果王昌龄没有随李白投靠永王,那么他完全可以投靠

高适,这依旧是选择站在朝廷一方,至少对抵消自己擅离贬

所的罪过是有帮助的。但种种迹象表明,王昌龄并没有这么

做。因为当时高适在湖北安陆,而王昌龄则是一路东下,来

15

到了濠州。

永王的美梦很短暂,只有二、三个月的时间。至德二年

(757年)正月,他被彻底击败,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杀。

李白得到流放夜郎的惩罚,不过两年后遇赦。王昌龄则在此

年来到濠州,随即被刺史闾丘晓杀害。

也许我们不能肯定地说王昌龄参加了永王的军事行动。

否则,张镐在杖杀闾丘晓时,当不会理直气壮地责怪他擅杀

王昌龄。从这个细节看,王昌龄是无辜的。

从永王起事到覆灭时间极为短暂来看,也许王昌龄赶到

李白那儿时,局势已经发生变化,永王的大业烟消云散,他

只好继续在江淮间流荡,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掉回头去找

高适,已经不可能,一是路途遥远,二是许多事情也说不清。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当地寻找可靠的朋友来度过难关。

有人说王昌龄的故乡在江宁(南京),大概是靠不住的。

否则,他本可以在江宁隐居下来,而不必跑到濠州去。

王昌龄去濠州的目的,最大的可能就是投靠朋友。他大

约在那里有一位很可靠的朋友,这从他的一首《送郭司仓》

诗可以看出来:

淮门映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

从诗中看,王昌龄和这位郭姓朋友之间的感情是很深挚

的。朋友的职务是“司仓”,即州郡长官的属吏,而濠州城正

16

在淮水南岸,所以他很可能在濠州闾丘晓手下任职。

不过,王昌龄的身份是罪臣,又是个知名的诗人,想在

濠州安顿下来,是比较困难的。不久,他私到濠州的行为被

闾丘晓得知,再加上闾丘晓也嫉妒王昌龄的诗才,悲剧便这

样发生了。

当初王昌龄如若不离开龙标,两年后就会迎来朝廷的大

赦,以李白“从逆”的罪名都能得到赦免,他大概也不会被遗

忘吧。

闾丘晓杀王昌龄,肯定出于私心。他这样做的目的,大

概也和王昌龄离开龙标时所考虑的差不多:都以为在乱世之

中可以为所欲为。

一位杰出的诗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殒命在濠州城里。

好在闾丘晓在伏法的时候是清醒的,这多少对九泉之下

的王昌龄是个补偿。

第四篇:贵州隆里和湖南黔阳:王昌龄“被贬之地”之争

如果说,隆里人写门楣、玩花脸龙、唱汉戏,这是一种文化

寻根的表达方式,是一种乡愁的守望,那么,将这种寂寞和

孤独演绎得最精彩、最深刻以及最耐人寻味的,便是隆里古

城与王昌龄的故事了。

在隆里,王昌龄无疑是最大的文化话题。

隆里的文明,或者文化,跟王昌龄有莫大的联系。

17

隆里文明早孕,源远流长,自然要从王昌龄说起。唐天

宝七年(748年),“七绝圣手”王昌龄因一首赋开罪朝廷,被贬

为龙标尉。同代大诗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此有寄》

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中的“龙标”、“夜

郎西”一说为今湖南黔阳,一说为今之隆里。历来学者,见仁

见智,各说不一,已成一桩公案。但古往今来,隆里人对仕

途多舛的王昌龄充满了同情,对他的学识才华充满了崇敬,

对这位“诗家夫子”寄以永久的怀念之情却是不争的事实。相

传王昌龄到隆里后,遂传教授学,以变风俗,并写下大量的

诗作,其中《送崔参军往龙溪》,有“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

孤山两相向”。后人追慕其精神,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修建状元桥以示纪念,在龙标山釐龙溪河畔的“状元墓”、“状

元祠”、“状元亭”、“龙标书院”等古迹,就是隆里人对王昌龄

寄以怀念的文化古迹。

据清《开泰县志》载,位于隆里城中观音堂的“龙标书院

创建自唐王昌龄公”。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隆里人

张应诏以鸿胪寺少卿之职告老归里,“汲汲以培养人才,训导

乡里为己任”,联合乡中之士及父老子弟捐金重建,使有志者

皆而学之。一座龙标书院,使隆里人文蔚起,风开百代。

但是,王昌龄所贬谪的龙标县,史书上的记载很少,难

以拿出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导致后来湖南黔阳与贵州锦屏隆

里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双方都能列举

18

出一系列的证据。可是,真相只有一个,即王昌龄如果到过

贵州锦屏隆里,就没法再到湖南黔阳,反之亦然。于是有人

曾经假设,是不是王昌龄先到过贵州隆里,然后再去湖南黔

阳,或者反之。这种论调更不可信,因为在时间上王昌龄就

不具备这样的“分身术”。

有意思的是,贵州隆里和湖南黔阳同时打出了王昌龄这

个牌子。

隆里人的说法是,王昌龄不但到过隆里,而且还在这里

创办了龙标书院。

有学者曾经从史学角度和王昌龄诗作中仔细研究分析

过,认为王昌龄到过隆里比到过湖南黔阳的可能性小。龙标

更可能是今天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

关于“隆里是王昌龄贬谪地龙标县”这一说法,从唐朝一

直到明代中期的八百多年,没有任何的痕迹或者记录。

元朝至治七年(1322年),封建统治在此设置龙里蛮夷长

官司;明洪武十八年年,楚王桢(朱元璋第六子)为镇压古州

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

古城。

古城修建完工,在庆典大会上,却没有任何相关王昌龄

的信息。在我看来,这实在说不过去,假设王昌龄真的到过

隆里,那么,在这个庆典时刻,一定会有人在“回顾过去,展

望未来’的演讲中提到王昌龄,这是国人的传统,比如大文豪

19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都不能免俗地就记录了一些前期历

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

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王昌龄被贬谪是在唐天宝七年(748年),一直到万历二

十二年(1594年),隆里人才修建“状元桥”等以示纪念。这里

更说不过去,我们不妨假设,如果王昌龄在唐朝时果真在隆

里呆过,那么,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他离开隆里后,当

地人或多或少会以一定的方式来纪念他,这就会留下历史遗

迹,而不至于全无文字记录,更不至于要一直等到几百年后

的万历年间隆里人才‘突然'想到王昌龄。

那么,倘若王昌龄真的没有到过隆里,那么当年的隆里

人为什么编造‘王昌龄被贬隆里”这一历史故事呢?

锦屏的学者分析认为,这与当时隆里所处在历史环境有

关。明洪武时期,隆里人,即这些屯守之兵从经济发达、文

化先进的中原汉族地区来到这偏僻荒凉的少数民族腹地,四

周皆是怀有敌意的人群,有被朝廷贬谪的感觉,而这种感觉

应该是极为不舒服的。更为严重的是,到了万历时期,穆宗

空前怠政,朝廷百政俱废。如果说,此前朝廷对这些屯政尚

有藕断丝连地经营的话,那么,到了万历时已经全然废弃了。

这跟小孩子被家长抛弃在荒郊野外没啥本质上的区别。

隆里人正如失去强大娘家这个后援团的远嫁妇人一样,

20

曾经的那种高于周边少数民族一等的优越感顿失,这无疑是

巨大的落寞啊。

没办法,隆里人只好把大名鼎鼎的王昌龄“请”了出来,

以挽回一点“颜面”,好比鲁迅《阿Q正传》里的阿Q常常说

的话:“我们祖上比你阔多了。”

有王昌龄这个牌子,隆里人不但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更

是在沙漠中找到绿洲,虽然这很可能只是海市蜃楼出现的幻

境,但至少可以填补精神上由于地处荒蛮之地所带来的巨大

孤独和落寞,抚慰心灵上的创伤。

如果仅仅由于隆里古代称为“龙标”,就认为这就是李白、

王昌龄诗中的“龙标”,这种说法就不够严谨,也没法立住脚。

在我国,同名的地方并不少。

于是我有些困惑,假设王昌龄没有到过隆里,那么龙标

书院到底是谁创建的,虽然那时候并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视知

识产权,可是那创建者又岂能让王昌龄抢去功劳?细细一想,

除了隆里人是在借“名人效应”之外,我实在很难找出第二种

可能。

另外,在才学方面的选秀非常关键,他必须是名满全国

的人,否则,要是你选一个名气一般的人来,那些不经世面

的乡野居民肯定不买你的账,因为他们根本不认识这个人

啊。

在那个风华绝代的时代,与王昌龄齐名的文人肯定大有

21

人才,比如王维、王之涣等等,但是,这些人并没有被贬。

即使初唐四杰”之王勃被贬,但他并没有被贬到“夜郎西”,所

以条件不成立,选来选去,唯有王昌龄入选。

其实,选谁来隆里古城支撑门面注定需要这样五个条件:

这个人必须姓王,必须出名,而且是大文豪,必须在某个时

间阶段被贬,而被贬之地必须是夜郎西。

李白在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杨花

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夜郎西。”李白都写得这么清楚了,王昌龄是到“夜郎西”,诗

中的“夜郎西”就是今天贵州和湖南这一带。于是隆里人知道

该如何借题发挥了。

历史往往带有机缘或者巧合。试想,倘若王昌龄当年没

有被贬,或者被贬之地并不是“夜郎西”,那么隆里人或者湖

南黔阳人今天如何在发展文化旅游中推出王昌龄这个牌子

呢。

不管隆里的先民们如何的用心良苦,在今天看来,这些

都化为烟尘了,而对于王昌龄的被贬之地的争论意义已经不

大,另外,王昌龄到底是否到过隆里至今依然是个谜。但有

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隆里自从“有”了王昌龄之后,从

此人文慰起,风开百代,成就了辉煌的隆里文明,而且一直

影响至今。

22

第五篇:诗家天子王昌龄

中国古代诗人爱戴高帽子,当然也包括送高帽子,送者一般

而言也是诗人。一顶高帽子,甚至可以作为代号变成名字。

仅在唐代诗人中,高帽子就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诗骨

陈子昂、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囚贾岛、诗豪

刘禹锡、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字前面所冠之字,

有的很高雅有的很难听,不管当事人在世与否,或者高兴与

否,都不要紧,时间日久,遂固定下来成了共识。在唐代这

批诗人中,对王昌龄的称呼极为别致而且高贵非常,称作“诗

家天子”。“天子”一词,在那个时代是绝对不敢随便称呼的,

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觉得振聋发聘!

王昌龄是陕西长安人“故园今在霸陵西’是他诗中之句。

这位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在古籍中有关他的史料极

少,我们只知道他先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而人称“王江

宁”卜也就是说,在政治仕途上他一生只做过比芝麻还小的

下级官吏。但是,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所载王昌龄的

一个段子,却流传了1000多年。说是王昌龄、高适、王之

涣三个好朋友到歌舞厅娱乐,王昌龄说:“咱们各自作了那么

多诗,但未见出高下,今天不妨看伶人所唱,以多者为牛,

如何?”俄而一伶拊节出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

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得意地用

手在墙壁上划一道,曰:“我的。”寻又一伶唱:“开箧泪沾臆,

23

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听后用手在墙

壁上也划一道,曰:“我的。”第三个歌伎上前再唱:“奉帚平

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

影来。”王昌龄又划一道,曰:“还是我的。”划后还看了一眼

王之涣。王之涣自以为得名最久,此时脸上挂不住,便说:

“她们皆潦倒者,所唱下里巴人,岂是阳春白雪?”遂指后来

一绝色伎者曰:“她所唱,如果不是我的,我拜你们为师;如

果是我的,则相反。”言毕,但见伎者袅袅至前,玉口吐兰,

所唱正是王之涣的名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大笑,欢醉竟日。

当然了,《唐才子传》里这则被后人称作“旗亭画壁”的故事置

于“王之涣”部分,是重点夸奖王之涣的,但无可争议的是,

王昌龄诗作确实不赖,更何况还占了两首。

唐代以后,更有好事者对唐人七绝诗作筛出了七首“极

品”,王昌龄又是占了两首。其中一首,竟被明代大文豪王世

贞和清代大文豪王夫子称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唐人七绝

第一”,这就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七言绝句中罕见的佳作。诗从

“秦”、“汉”渲染兴起,切入题旨,再以“龙城”、“飞将”、“胡马”、

“阴山”完成叙事的巧妙替代,其中“但使”和“不教'在语气转换

24

时做得天衣无缝。在古代诗词中,“关”,多指战事,“月”,多

指幽思,是边塞诗中最常出现的物象,从这二者间所发出的

感慨,几乎被古往今来的诗人写尽,但此诗,却只从一个山

脚着目,用短短28个字,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使我们完

全可以从一个征人、一队征人看到了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个征

人,继而从一个不还、一队不还,看到了千千万万个不还。

“明月在秦关在汉”,起句突兀却耐人寻味,言内言外物象因

时空不同在这一瞬间衍为永恒。这就是现代大诗人闻一多先

生从中所体会到的:王昌龄诗给人的印象是“点”,使人读起

来产生“颤动”!

湖南至今还有一座芙蓉楼,是当地人对王昌龄的纪念。

不过前边所提'一片冰心在玉壶”那首《芙蓉楼送辛渐》的“芙

蓉楼”当时是在江苏。一代英才从长安贬谪南京,王昌龄已经

够落魄了,那知他的“冰心”从“玉壶”传到朝廷后,却被再次贬

谪到更为遥远的湖南山区虽说是‘官",但他不是管官的官,

而是官管的官,像他这样的“官”,在湖南竟然清贫到了自己

拣枯枝烧饭的窘境,好在他政声不错,诗名更大,经常有人

在路上跪着向他求诗,聊可补贴日用。据传,王昌龄乘船路

过马当山时,船夫说到了这里都要祭神。王昌龄与仆从拿了

祭品上岸拜神,还把一双草鞋奉献给了神灵的夫人,并且题

诗一首以示敬意。船开了一段后,他们想起放在草鞋里的一

把刚买的小刀忘了拿出来,正嗟叹间,一条3尺长的红鲤鱼

25

跳上了船,打开鱼肚子,那把刀赫然就在里面。

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拿手好戏。“绝句”本自南北朝五言

四句的乐府短歌演变而成,五绝早,七绝稍晚,到初唐时虽

有一些作品,但数量不多,更未引起诗人们关注,当然也就

不可能定型。而花大气力用七绝写作,并使之神固气完、奠

定其在诗坛上独立地位的是王昌龄。《全唐诗》中现存王昌

龄诗作,五七言绝句占了一半。在题材上,王昌龄的诗作主

要包括三个方面: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他长于抒情,善

于以典型的情景、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意味浑厚深

长。请看这首《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

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

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诗的前两

句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

精灵,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

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

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更加高妙地表现

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以及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王昌龄大部分时间落魄各地,既达荒僻湘西、岭南,亦

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还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卜读万

26

卷书,行万里路,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不仅对他

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还成就了他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诗

格》。《新唐书芝文志》著录王昌龄《诗格》二卷、《诗中密

旨》一卷。在这部著作中,王昌龄划时代地提出“诗有三境”

之说,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一曰“物境”

即“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主要指山水自然物态的描绘;二

曰“情境”,即“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主要

指诗歌艺术形象亲身体验的真实感情;三曰“意境”,即“张于

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

内心感受、体会、认识。简言之,近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真

善美。“三境”到了,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

据史书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

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两人见面后非常高

兴,孟浩然舍命陪君子,由于喝酒过多竟因此而死。在这时

期,王昌龄还结识了大诗人李白,作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

自是一大乐事。除李、孟外,王昌龄还同高适、菜毋潜、李

顾、岑参、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王昌龄死后,

第一个到他家中看望的就是常建,还写了一首《宿王昌龄隐

居》诗,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王昌龄死得极惨。“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离开湖南

27

往北走,尽管长安已陷落,但他还是想回到他的家乡,回到

他的亲人身边。因战乱,他东躲西藏流落到了安徽,这里竟

然成了他的“绝境”。在此,他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唐才子

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他,今天没有史料说明。“所忌而杀",“忌”

什么?闾丘晓并不是诗人呀。这个闾丘晓身为国家命官,此

时不去杀安禄山、史思明之类的“冒牌天子”,却要杀王昌龄

这样的“诗家夫子”,实在令人费解。好在王昌龄死后不久,

宰相张镐兼任河南军区司令和叛军开战,因宋州被叛军围攻,

张镐星夜兼程杀奔宋州,同时让距离更近的闾丘晓火速出兵

救援。谁知闾丘晓不予理睬,姗姗来迟,致使宋州失陷,张

镐遂杀他。“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

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闾丘晓向

张镐求饶,说家里有父母要照顾,求活命。张镐一句话把他

噎了回去:“王昌龄的双亲由谁来养老?”按军法,活活打死。

-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我们今天说,南唐后主李煜是“诗家天子”,北宋徽宗赵

佶也是“诗家天子’3把他们二人与王昌龄放在一起评价的话,

他们是“天子”,但没有干好自己的本分,王昌龄不是天子,

但却干成了自己的本分。

第六篇: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解读王昌龄

28

每当我们仰望唐代诗国群星璀璨的天空时,眼睛总会被一颗

十分耀眼的明星所吸引,他所释放出来的那种明亮、夺目的

光辉顷刻洒满了你的全身,照进了你的心田,顿时使你如沐

春风,感觉周身温暖、热血奔腾。他就是与李白齐名、有“诗

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的盛唐诗人王昌龄。

著名的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的作者殷瑞选诗最重

风骨,而在《河岳英灵集》中选王昌龄的诗最多。在文献学、

史学、诗学、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