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练试题附答案(全册)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练试题附答案(全册)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练试题附答案(全册)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练试题附答案(全册)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课一练试题附答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邓稼先

(测试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背理(song)邓稼先(jia)任人宰割(zai)

B.选聘(pin)殷红(yin)鲜为人知(xian)

而C.开拓(tub)姻服(pei)可歌可沌(qi)

D.难堪(kan)孕育(yiin)当之无愧(kui)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谣言元勋亡国灭种至死不懈

B.彷徨竞能家喻户晓截然不同

C.颤抖签名引人注目知人之名

忘D.逝世永恒燕然勒功鞠躬尽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牛可渔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

利。(可以歌唱,可以哭泣)

B.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学之无尊的。(可以毫无愧疚地接受荣誉

或称号)

盛C.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斗单裹片的战场……(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

忠将士战死于战场)

D.至今热血犹黑红。(带黑的红色)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C.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

出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D.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

到骄傲?一一我始终想不清楚。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别人去和工宣

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邓稼先去了,能说服工宣队、军

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A.如果可就B.假使而就

C.假使可竟D.如果而竟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惧的。

B.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枣垣广哆的人物。

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铮苫毕雷。

D.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仍旧不以为然。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B.每个有抱负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C.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左右。

D.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8.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②他为核物理研究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62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③有一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

④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⑤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A.③⑤①②④B.④②①③⑤C.②④③⑤①D.③⑤②①④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提到了儿时从父亲那里听到的一首歌,是因为这首歌是激励热血男儿报效祖国

的战歌,有利于表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B.作者提及父亲诞生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为了再次强调中华民

族曾经历过的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C.作者说“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是为了赞扬像自己父亲和邓稼先等中国

几代知识分子振兴民族的崇高理想。

D.文章第五部分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是为了提示下文内容。

二、填空题

10.根据句意,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1)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

很(熟识/熟悉)。

(2)在北京,见到(阔别/分别)了22年的稼先。

(3)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振荡)。

(4)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新生)日子,是中华民

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重要/新生)日子!

11.判定下列语句的表达方式。

(1)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

()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12.文学常识填空。

《邓稼先》一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作者,著名物

理学家。获1957年奖。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完成13-17题。

“两弹”元勋

①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

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

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

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

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

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

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

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

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

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

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3.选文第③④段都是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14.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如此称呼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

15.“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

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16.摘录选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

(2)评价邓稼先功绩的短语是:。

(3)邓稼先为祖国国防武器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0

17.选文中,邓稼先在第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

展的建议书,写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殷红”的“殷”应读作ydn,“鲜为人知”的“鲜”应读作xidn。

2.答案:D懈。B.竞一竟。C.名一明。

3.答案:A“可歌可泣”的意思为“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

常感动”。

4.答案:A句中的冒号应为破折号。

5.答案:D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常用关联词语的作用

恰当判定。

6.答案: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用在句中不合句

意,应为“不以为意”。

7.答案:AB.语序不当,应将“将来”调到“自己”的后边。C.不合逻辑,应删去

“左右”。D.两面对一面,应删去“会不会”和“能不能”。

8.答案:D通读所有的句子,明确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心句是③句,⑤

②两句列举邓稼先的事例进行论证,①④两句则抒发对邓稼先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因

此选Do

9.答案:D"我不能走”表现了邓稼先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作者以“我不能

走”为标题,是为了塑造邓稼先的伟大形象。

10.答案:(1)熟识(2)阔别(3)震荡(4)重要新生

解析:区分词语间的细微差别,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运用。如第(1)句中的“熟识”

的意思是“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种事物了解得比较透彻”,“熟悉”的意思是

“知道得清楚;了解,使知道得清楚”。从语境和词义来看,应该选“熟识”。

11.答案:(1)记叙(2)议论(3)描写

解析:理解语句内容,结合常用表达方式的特点恰当判定。

12.文学常识填空。

《邓稼先》一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作者―,著名物理学家。获

1957年奖。

12.答案:人民日报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

解析:巧记妙背积累文学常识,丰厚自己的文学素养。注意避免错别字,如“诺”不要误

写为“偌二

13.答案:这两句话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表明了这两件事的重大历史意义,

突出了邓稼先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解析:独句成段就是以一个句子构成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即为了取得特

殊的表达效果。独句成段的作用一般有:(1)突出强调;(2)显

示文脉;(3)调整节奏;(4)渲染氛围等。选文中的第③④段都是独句成段,突出

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以及这两个事件的重要性,彰显了邓稼先的功勋。14.答案: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

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

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解析:围绕“‘两弹’元勋”,阐述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即可。

15.答案:表现了邓稼先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解析:结合具体语境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立即”一词含有“毫不犹豫”的意

思,邓稼先学成后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投身到祖国的国防建设中来,体现了其热爱

祖国的高尚品质。

16.答案:(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两弹'元勋”

(3)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解析:结合题中的关键字在选文中筛选即可。

17.答案:用来表现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解析: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此情节表明了邓稼先在病重期间还坚持工作,

从而很好地表现了邓稼先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品

质。

2说和做

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测试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钻探(zuon)躁结(ning)仰之萼高(nl)

B地本(k6)抱歉(qian)兀兀穷年(wii)

C.衰微(shudi)株序(zhi)气冲斗牛(dou)

D.小楷(kai)宁可(ning)迪乎不同(jiong)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硕果潜心拍案而起横眉怒对

B.赫然深宵诗兴不作警报叠起

C.迈进伴侣心会神凝昂首挺胸

D.卓越艰辛无暇及此心不在焉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面对困难,我们只有锲而不畲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B.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理,台词诙谐幽默,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称赞。

C.这八草芋至的丛林,就是鸟儿的天堂。

D.面对特务的嚣张气焰,闻一多先生义修填鹰,拍案而起。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B.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一作为学者的方面。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A.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排比)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C.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夸张)

D.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

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反复)

6.对下列语句的表达方式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记叙)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描写)

C.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议论、抒情)

D.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一作为学者的方面。(记

叙)

7.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

士闻一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B.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搭建文章结构的,这些

议论,不仅使文章前后照应,而且形成了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

出了文章的中心。

C.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比如,“目不窥园,足

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刻苦的治学精神;“一

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

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D.《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纯粹意义上的人物传记,高度赞扬

了闻一多先生的革命精神。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课文中作者将闻一多先生与杜甫相提并论,从正面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忧民思

想,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在历史上的高度。

B.“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在结构上照应开头的“做

了也不一定说”,又自然引起下文。

C.“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

以前”中的“吃尽"'‘消化尽"“远射”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执

着追求的精神。

D.课文第4-6段选取了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

作为例子,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斐然的成绩与毫不张扬的性格形成鲜明

的对比,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与''做”的原则一一做了再说,做了也

不一定说。

二、判断题

9.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

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3)“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

与世无争。()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

德。()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

统一的美德。()

三、填空题

10.文学常识填空。

《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自1980年2月12日

《》。有改动。作者,山东人,。代表作有诗集《

—》等。闻一多,湖北流水人,、、。代表作有诗集

《》《》,学术著作《》

《》等。

四、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11-14题。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一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一一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

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

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

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

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

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

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

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⑪(也“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

门。”

⑫f也“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

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⑬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⑭(也,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1.选文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言”“行”

完全一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4.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

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待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

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A.弥mloB.壳qiaooC.斗douo

2.答案:B叠一迭。

3.答案:B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此处用来形容剧情,使用对象

错误。

4.答案:D句中的分号应为句号。

5.答案:C该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6.答案:D该句的表达方式应为议论。

7.答案:D《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人物传记,它

带有散文化的特点。

8.答案:A应该是“侧面烘托”,而不是“正面突出”。

9.答案:(1)V(2)X(3)X(4)V(5)V

解析:第(2)句“艰难困苦”错,应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务

实和执着精神。第(3)句“不问世事,与世无争”错,应为“务实和谦虚”。

10.答案:人民日报臧克家诸城诗人烙印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

死水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解析:注意避免错别字,如“臧”不要误写为“藏”,“诸”不要误写为“储”,“烙”

不要误写为“酪”,等等。

11.答案:第①段总承上文,第②段领起下文。其中“仅是”“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都是起关联作用的,将文章前后两个部分衔接起来,使文章过渡十分自然。

解析: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总领全文,表现人物的身份。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

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

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

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12.答案: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解析:选文先写他的“说。写他“说”一一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叫

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一一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

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13.答案:采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

的革命精神,流露着作者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解析:由“走到”“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可知,这是对人物的动作和外貌描写,表

现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

先生的景仰之情。

14.答案:(示例)我觉得只说不做和说一套做一套都是不好的。我们应该说到做到,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

的尊重。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

这是虚伪、表里不一的表现。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测试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摘掉(zhdi)细腻(ni)揩桌子(kai)

B.草率(shuai)避免(bi)愉快(yu)

C.调攀(geng)暮然(you)薪金(xin)

D.韭菜(fei)枕头(zhen)校对(xiao)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朗烟卷狡肉黄昏伤风感冒

B.轻睫仿佛咳嗽寒凉不顾一切

C.安顿嘱咐付钱洗澡深恶痛绝

D.楼梯幻想紊乱沫杀不以为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洋晋殖维之的。

B.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皂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

了。

C.他对我的观点不以为然,还是坚持己见。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如不理,却也习以为常。

4.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

B.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

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C.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

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D.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

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

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伟人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

B.文章的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的特点:

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的深刻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的炽烈情

感。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

C.本文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

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D.本文是怀人散文的典范之作,也可看成是散文化的传记文学。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

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手法,再现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

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

二、填空题

6.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

(1)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

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2)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3)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

三、简答题

7.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段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8.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信,这反映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

人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9.本文既然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又要大篇幅写许广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10-15题。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

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

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

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

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

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

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

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

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

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

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

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

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L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为人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鲁迅先生的书桌擎颦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医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

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3.作者为什么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4.作者为什么写“保姆总是吩咐海婴轻一点走”这一细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她笔下的鲁迅是一个什么

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韭菜”的“韭”应读作jiU,“校对”的“校”应读作jiaoo

2.答案:CA.狡一绞。B.睫捷。D.沫一抹。

3.答案: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用在此处,使用对象错误。

4.答案:CA.句中的顿号应为逗号。B.句末的句号应在引号里边。D.句中的顿号应删

去。

5.答案:A“伟人形象”的说法不当,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

化的鲁迅形象”。

6.答案:(1)动作描写(2)神态描写(3)语言描写

解析:理解语句内容,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常用描写方法的特点恰当判定即

可。

7.答案:⑴笑声明朗乂2)走路轻捷;⑶待人饮食乂4)调侃玩笑乂5)感染快乐乂6)回复来

信。

解析: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

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

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8.答案:这说明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他们,表现了其高

度的责任心以及严于律己、和蔼可亲、爱憎分明的特点。

解析:鲁迅先生对写信太草率是深恶痛绝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

来的青年的信。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鲁

迅先生对于青年人的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他是那个寒冷年代无可替代的

强大热源。

9.答案:许广平的形象融合了中国传统妇女与新时代女性的勤劳、节俭、善

良、聪慧、宽容(隐忍)、坚毅等美好的品质。鲁迅与许广平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

志同道合、彼此激励而又相濡以沫!在许广平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理解包容

下,鲁迅才得以安心地创作,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的宝贵遗产。

解析:我们应该知道许广平是鲁迅的妻子,本文中大篇幅地写许广平,更突出了生活

化的鲁迅形象,也显示了鲁迅的平和执着。

10.答案:鲁迅先生一天的工作和起居情况。

解析:抓住选段中的时间词,如“下午两三点钟”“下半夜”“太阳就高起来了”等,结

合鲁迅先生的行为,综合考虑并概括,语言简练即可。

11.答案:热情、和蔼、有耐心。

解析:根据鲁迅先生陪客人时的表现,分析相关的具体语句即可得出答案。12.答案:

“整整齐齐”细腻地描写了鲁迅书桌的干净和整齐,“压”生动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对

写好的文章的重视,反映出鲁迅细心、有条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解析:首先要明确词性,揣摩词语的语境义,紧密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文章主旨。

“整整齐齐”是形容词,“压”是动词,结合语境指出它们分别写了什么。然后再把两

个词语结合起来,联系主旨,可知这两个词表现了鲁迅有条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13.答案:写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强调了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了鲁迅形

象的高大。

解析:“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犹如特写镜头,表明此时已是黎

明了,鲁迅工作了整整一夜。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

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14.答案:海婴年幼,蹦蹦跳跳是孩子的特性,但保姆总是要吩咐他“轻一点走”,是因

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一个“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

习惯,同时从侧面表现了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品质。

解析:回答此题要考虑海婴的特点,如年幼、喜欢吵闹和蹦跳。深层理解要结合文章

主旨,从“总是”可以看出从侧面赞扬了鲁迅长期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的态度。

15.答案:作者笔下的鲁迅是一个善解人意、心细如丝(或很生活化、很人

性化、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的形

象。

不背离。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觉

得他遥不可及,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有关他的生活细节,都要从民族和人民

利益的高度来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

历反而没法解释了。

解析:本文所写的鲁迅先生有别于以往我们所了解的。他随和,亲切,是真实生活中的

人。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脾气,甚至他的缺点,从来都不会损害他的光辉形象,反而使

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

4孙权劝学

(测试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卿(qing)今当(dang)涂掌事。

B.孤.(ql)欲卿治经为博士邪(xie)!

,­•C.但当涉猎(biilie),见往事耳。

敝D.即更(geng)即(gua)目相待。

2.下列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蒙词以军中多务。B.卿言多务,熟若孤?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溢。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点A.卿今当途掌事(当道,当权)

四B.孤岂欲卿检经为博士邪(研究儒家经典)

C.季鲁肃过寻阳(才)

D.大兄何?事之晚乎(知晓事情)

4.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盛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文:但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往的事情罢了。

晋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

的阿蒙了!

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译文: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

后分别了。

5.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出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B.蒙辞以/军中多务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而令鲁肃叹

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B.”卿今当涂掌事”和“卿今者才略”两句中的“今”的意思相同,都是“现在”的

意思。

C.本文中鲁肃的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

成。

D.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

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二、填空题

7.按要求默写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而吕蒙却以“

”为由推托。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

(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

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8.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家、家________主持编纂的体通史《

________________》。

9.在语句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修土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住事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学习了《孙权劝学》一文后,班里举行了“孙权劝学”课本剧表演活动,下面是课本

剧的一个片段,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孙权坐在龙椅上。(填写人物神态)

孙权:(自言自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独白)

吕蒙:(从门外大步进入大殿,跪下)主公,不知您找微臣有何事?孙权:爱卿,今天我找你

是想劝你读书!

吕蒙:主公您有所不知,我没有空啊?

孙权:你事务有我多吗?我常常看书,觉得挺有收获。

吕蒙乂不住地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设计人物语言)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①复南奔。有

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

于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为崔道固

③城局参军④,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

⑤,唯傅修期耳。”

[注]①寻:不久。②让:责备。③崔道固:人名。④城局参军:官职名称。⑤

露布:公开的文告。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卿今当学掌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大兄何?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唯傅修期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涉般经史,兼有才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B.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洪仲深让之顾不为报

人不知所不愠(《论语》)

D.卿言多务,孰荐孤

着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14.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A.当dangoB.牙ByeoC.涉sheo2.答案:CA.词一辞。B.熟f孰。D.

溢一益。

3.答案:C及:到,等到。

4.答案:B“但”在句中是“只,只是”的意思;“往事”指历史,“见往事”的意

思是“了解历史所以该句正确的翻译应为:只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答案:B正确的停顿应为:蒙/辞以军中多务。

6.答案:C应是“侧面表现”,而非“正面表现”。

7.答案:(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军中多务乃始就学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解析: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能根据设计的具体语境恰当默写填空。注意避免错

别字,如“涂”不要误写为“途”,“卿”不要误写为“聊”。8.答案:政治史学

司马光编年资治通鉴

解析:注意“司马光”不要误记为“司马迁”,“编年体”不要误记为“纪传体”,“鉴”

不要误写为“签”。

9.答案:⑴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一种学位名称。(2)古义:指历史。今义:

过去的事情。

解析:古今异义是一种特殊的文言现象,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比较词语的古今含义。

10.答案:(示例)微皱眉头这个吕蒙啊,行伍出身,打仗还行,就是有点粗鲁,得让他读书

听您这么一说,我觉得我也应该抽出时间读读书,才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和关怀

解析:人物神态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及“劝学”的主旨设计,而孙权独白的拟写要紧扣

课文中的“劝”字。吕蒙的语言也要紧扣课文,由“乃始就学”可知,吕蒙接受了孙权

的劝学,结合此意来设计。

11.答案:(1)当道,当权(2)知晓事情(3)只有,只(4)粗略地阅读

解析:注意课内外的关联和延伸,学会知识的迁移。

12.答案: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解析:句中的“与之书”“而”“答”等词语要准确翻译,还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13.答案:CA.介词,用;介词,凭、靠。B.代词,他;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转折连词,去U。D.动词,比得上;代词,你。

14.答案:(1)他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2)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并且都有惊人

的长进。

解析:(1)读懂[乙]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经历及思想变化,从而作答。

(2)从[甲]文的吕蒙“军中多务”和[乙]文开头对傅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二人身

份相同;从[甲]文"蒙乃始就学”及鲁肃的赞扬中可以看出吕蒙刻苦学习后惊人的

长进,从[乙]文傅永“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及“帝每叹曰……”中可

以看出傅永刻苦学习和惊人的长进。

[参考译文]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

南方。他很有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

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了一封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

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

史书,并很有文才。任崔道固城局参军,和崔道固一起投降,为齐国平

民百姓。皇上常赞叹说:“上马能击退贼兵,下马能写文书的,只有傅修期了。”

5黄河颂

(测试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气.(pd)赞歌(zan)高山之巅(dian)

B.屏障(bing)泄流(zhuo)惊涛澎湃(bai)

而C.扮演(ban)臂膀(bi)万丈狂潮(Ian)

D.浩荡(hao)铿锵(keng)一泻万丈(xie)

2.下列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我们像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B.用你那英雄的体魄/铸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C.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点D.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兹长!

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也连年。

B.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申源败隹。

C.纪实类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塑造了许多可期:可泣的英雄人物。

D.电影《老师•好》中,起初性格各异、调皮捣蛋的学生在老师的教育感召

密下,走向了成熟。开心相聚的那天,师生们共享不僮之乐。

志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B.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C.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D.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出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是一首颂歌,着眼于“歌颂”。

B.“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

障”,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C.该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句子,在

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

D.这首诗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