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论语》十二章_第1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_第2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_第3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_第4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汇报人: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目录01过基础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02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第5课《论语》十二章过基础教材必备知识精练0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解析】

敏:勤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而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才。(2)其

①请问其目

______________②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词,它的。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3)以

①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介词,把。介词,用。(4)者

①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何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②小子何莫学夫《诗》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代词,怎样。疑问代词,为什么。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譬如平地_________________(3)小子何莫学夫《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平地

填平洼地。小子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判断句【解析】

“为”表判断。(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定语后置句【解析】

即“有可以终身行之之一言乎”。(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____________状语后置句【解析】

即“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4.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4)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状语后置句【解析】

即“于事敏而于言慎”。(5)止,吾止也________判断句【解析】

“也”表判断。B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成,至战国前期成书。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解析】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5.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2)《论语·八佾》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4)《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而不仁如礼何朝闻道夕死可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论语·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论语·雍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7)在《论语·颜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的是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翻开的时候有时总是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文本具有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①______________,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在《〈论语〉趣》一文中说:“‘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涉及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②______________,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③____________之感。正所谓“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人而不语神”。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它能让人常读常新,翻开的时候总是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这是因为其文本具有一种文学性特质。【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有时”与“总是”不能连用,可删去“有时”;二是“究其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可将“究其原因,”改为“这”。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

①息息相关

②待人接物③如沐春风【解析】

第①空,语境强调“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相关联”,可填“息息相关”之类的成语。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第②空,语境是说《论语》讲的都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故可填“待人接物”之类的成语。待人接物:跟人相处。第③空,语境强调的是读《论语》的感受,可填“如沐春风”之类的成语。如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杨绛先生阅读《论语》的事例,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

①运用杨绛先生阅读《论语》的事例,证明了《论语》具有文学性特质的观点。②举杨绛先生的例子,并引用她的话,既能丰富语段的内容,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解析】

文段前面说“因为这种文学性”,后面就举了杨绛先生阅读《论语》的事例,可见,其证明了《论语》具有文学性特质的观点。杨绛先生是大家,举她的例子,并引用她的话,具有代表性,既能丰富语段的内容,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孔子的哲学核心是“仁”。在《论语》中,“仁”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背景下出现了无数次。这些闪烁不定的面容并不是因为孔子的“仁”没有“一以贯之”的主旨,其恰恰说明了“仁”内涵的丰富。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颜回问“仁”,孔子答曰“克己”;曾子概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朱熹解释说,尽自己的力量去办事叫忠,推己及人叫恕。“仁”的内涵里,主要的两方面就是“忠”和“恕”。有了这个“忠”,就会有足够的自我约束;有了这个“恕”,就会有足够的对别人的宽容。当然,孔子的“仁”,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应当具有的人格境界,而且还指一个社会应当具有的政治理念,是公理,是正义。因而,在非常时刻应当“杀身以成仁”,而绝不能“求生以害仁”。他自己的一生,倡导“仁”,实践“仁”,修自身为“仁”,又要改造政治理念为“仁”。10.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中孔子的哲学核心“仁”的内涵的一项是

(

)

D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解析】

A项,意思是对自己要严格周全,对待别人要宽厚简单。符合文中“仁”“克己”“爱人”的内涵。B项,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符合文中“仁”推己及人的内涵。C项,意思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符合文中“仁”推己及人的内涵。D项,意思是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讲的是百姓的重要性,与“仁”无关。1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一以贯之”所加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C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哦,香雪》)C.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中国建筑的特征》)D.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探界者”钟扬》)【解析】

“一以贯之”的引号标示引用。A项,标示反语、讽刺;B项,标示特定称谓;C项,标示引用;D项,标示特殊含义。第5课《论语》十二章过能力学科关键能力构建0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节选自《管子·小问》)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诛暴A禁非B存亡C继绝D而赦E无罪F则仁G广而义H大矣【答案】

BDF【解析】

“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B、D两处断开;“而赦无罪”,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A.数,文中指策略,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B.假,文中指嘉美,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C.厚,文中指厚待,与《庖丁解牛》中“则刀刃者无厚”的“厚”意思不同。D.牧,文中指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意思不同。【解析】

“善假于物也”的“假”,意为借。A项,“则胜负之数”的“数”指天数,命运。C项,“则刀刃者无厚”的“厚”指厚度。D项,“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指养。C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管仲认为应明确责任来安排官职;桓公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顺应农时。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应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C.桓公苦于百姓太少,管仲不但指出齐国百姓少的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D.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

“管仲不但指出齐国百姓少的原因”错。“夫牧民不知……往者不反”并不是针对齐国而言的。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答案】

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关键词:“行”“利”“奚”)(2)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答案】

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怎么会怕百姓少呢?(关键词:“地方”“该”“寡”)5.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

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减少百姓的怨恨;②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解析】

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礼也者,民美之”可知,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减少百姓的怨恨;由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参考译文材料一:

桓公问管仲说:“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怎样才能做到呢?”管仲回答说:“明确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而顺应农时,国家就一定能富裕。”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诛灭凶暴,禁止恶行,使亡国复存,使绝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如何解决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之人,收集天下的优良材料,招请(来)天下的技艺高超之人,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是怎样的?”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坚固的城池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美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怎样收集天下的精材呢?”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