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至三单元)_第1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至三单元)_第2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至三单元)_第3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至三单元)_第4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至三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草无我等核计

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

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

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

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学习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

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饺子、鞭炮”都是

名词。“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

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醋”字

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

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

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

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

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

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

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

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

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

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

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Bng)月掺和(chGn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

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腊月初九到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腊月二十二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生风俗习惯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旧时指农历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

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六、

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

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

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

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

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

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

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

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

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

开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

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

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

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

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

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

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

吧!让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

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

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

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

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

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

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

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

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

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

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

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

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忙碌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腊八粥》数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

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3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注

意“腻”字是鼻音n;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褐”字是衣

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

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甜腻”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

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

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

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

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

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作者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

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

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

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一一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

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6mo)孥孥(nilnu)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

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

事情节?(盼粥一想粥一猜粥一看粥一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

人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一一《腊八粥》(师

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

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

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

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

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

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

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

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

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

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

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

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

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

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

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

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一一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一一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

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一等待

一憧憬一惊讶一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

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

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

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

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

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

喜爱的食物。

【板书设计】

腊八粥

详写等"盼满想粥]

[猜帚看粥,孩子天真可爱

略写:喝粥)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

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

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搜集诗人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寒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

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旗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

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

“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

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

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

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

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

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

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飞花御柳——写景

以汉喻今

蜡烛轻烟——抒情J

流露不满

第二课时

迢迢牵牛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

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

汉末年。迢迢,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dotiao)皎皎(jidojiao)擢(zhu6)素手札札(zhdzha)机

杼(jizhu)脉脉(m6mo)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

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

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

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

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

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札札弄机杼]

牵牛星©织女星,泣涕雪如雨}美丽、勤劳、

、脉脉不得语J

孤独、哀怨

第三课时

十五我M月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

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

膀。(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

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

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

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

“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

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

思乡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景:地白栖鸦冷露桂花明月]望月兴叹

情:秋思}、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

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

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藏戏》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吞噬、演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的语句。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

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字音方面,强调“僧、缰、噬、琼、彻”等字的读音。词语理解方面,让学

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鼻祖、演绎、随心所欲”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多读几遍,了

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

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感受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

的艺术享受。

3.表达运用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播放学生喜欢的戏剧录像片段,欣赏戏剧。看完后,让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种戏剧与藏戏的不同之处,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

处,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

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

文想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获。(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本文

主要写了藏戏的形成、特点和作用。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和作用。)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

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

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

么异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

戏千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

度?(藏戏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江河、草原大地

当作背景,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钱为其伴奏,只

要有观众即可。)

(3)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对藏戏面

具、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集体交流。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一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体会雅

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一58座铁索桥。通过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

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赏戏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

铁索桥的事迹,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一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7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

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交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里?(感受藏戏

的特点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

3.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你还了解

哪些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试着用本文学习的表达方法去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

式。

【板书设计】

藏戏

形成:唐东杰布为民造福

独具魅力

特色:面具舞台演出,

【教学反思】

1.由于戏曲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教学时采用了“听戏曲、看视频、设悬

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藏戏的特色、藏戏的形成及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本课的重点,采用自

主学习、小组研读、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突破了本

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

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

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

1.阅读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

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

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

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

水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

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

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

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

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

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

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

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一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

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

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

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

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

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

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

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

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

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

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

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

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

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

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

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

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

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

意思。

4.熟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交流收集到的风俗资料和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熟读并背诵《长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通过阅读、交流,

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词句段运用

通过收集课外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

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

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通

过书写提示,了解行书的字体特点,再照着写一写,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

3.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长歌行》这首诗读

出节奏、读出韵味。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

【教学准备】

1.查阅、收集风俗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

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

象。(学生自由交流)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

流)

2.交流《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

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为什么这么写?(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3.交流学习心得。

①《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八儿等粥写得详细,一家

人喝粥写得简略。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是因为通过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八

儿渴望吃粥的心理描写,更能表现出腊八粥的色香味美,及一家人温馨美好、其乐

融融的氛围。而对一家人吃粥这件事,作者别出心裁地用简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

一家人吃饱后的情景,对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起了锦上

添花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②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表达清楚。要做到详略得当,首

先应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次要内容,然后主要内容详细写,次要内容则

要简略。

③写人的文章,首先确定好想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围绕中心

选材,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详写。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

内容则写得简略一些。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都是“全

部”的意思。“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都是“取得第一”

的意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重复,让文章表达

更生动。)

(二)第二题。

1.课件展示问题: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

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

建筑上雕刻蝙蝠:

2.学生自由交流。

四、学习“书写提示

1.学生观察书写提示里的文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大小相兼。每个字字形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

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

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被包围部分大小适宜,

周围留白越小越好。

2.学生照样子写一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强调书写速度)

3.师生交流、评价。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日积月累”的诗句,注意读准“晞(xi)”的读音。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明白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