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智能农业设备研发方案_第1页
农业现代化智能农业设备研发方案_第2页
农业现代化智能农业设备研发方案_第3页
农业现代化智能农业设备研发方案_第4页
农业现代化智能农业设备研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现代化智能农业设备研发方案TOC\o"1-2"\h\u78第1章研发背景与目标 3258251.1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3149441.2智能农业设备市场分析 4115001.3研发目标与意义 417948第2章农业生产需求分析 426282.1农业生产过程与关键环节 4102622.1.1耕作环节 48852.1.2播种环节 5142822.1.3施肥环节 5226902.1.4灌溉环节 5186892.1.5病虫害防治环节 566222.1.6收割环节 5126142.1.7储存和运输环节 5156842.2农业生产痛点与改进方向 546332.2.1劳动力短缺 568742.2.2生产效率低 5219652.2.3资源利用不充分 593452.2.4环境污染 6317892.3智能农业设备需求调研 688382.3.1智能监测设备 6320842.3.2智能控制系统 6167802.3.3精准施肥设备 6318522.3.4智能灌溉设备 6258272.3.5病虫害防治设备 643912.3.6收割和加工设备 621922.3.7储存和运输设备 626154第3章智能农业设备技术体系 662823.1设备总体架构 671203.2关键技术概述 638393.3技术创新与优势 76625第4章智能感知与信息采集 7311314.1土壤与环境监测 741544.1.1土壤参数监测 7179594.1.2环境因子监测 895904.2植株生长监测 8309674.2.1植株形态监测 830944.2.2植株生理参数监测 8174144.3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8147824.3.1病虫害识别 8275674.3.2病虫害预警 865264.3.3病虫害监测设备 83679第五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864655.1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8201565.1.1数据集成 9132725.1.2数据转换 971815.1.3数据归一化 9256625.1.4数据清洗 9294245.2数据存储与管理 951185.2.1数据库设计 91525.2.2数据存储 9260955.2.3数据备份与恢复 995165.3数据分析与挖掘 919485.3.1数据可视化分析 10302145.3.2相关性分析 10181895.3.3聚类分析 1099405.3.4决策树分析 10224895.3.5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1014579第6章智能控制与决策支持 10188396.1控制策略与算法 1026886.1.1精准控制系统 108256.1.2智能导航与定位系统 10273646.2农业专家系统 11291366.2.1专家知识库构建 11186766.2.2农业专家系统设计 11201616.3决策支持与优化 11283776.3.1数据分析与挖掘 11165196.3.2决策支持系统 128787第7章设备集成与优化 12292777.1设备选型与配置 12297297.1.1设备选型原则 12252427.1.2设备配置方案 1280797.2设备集成与调试 13257287.2.1设备集成方法 1390747.2.2设备调试 13311657.3设备功能优化 13184687.3.1硬件优化 1323147.3.2软件优化 1387617.3.3系统优化 1425208第8章智能农业设备应用示范 14245828.1示范基地选择与规划 14182868.1.1选择原则 14246238.1.2规划设计 1470238.2设备部署与运行 14168558.2.1设备选型 14194768.2.2设备部署 14253898.2.3设备运行 15127748.3应用效果评价与改进 15105908.3.1评价指标 15309728.3.2评价方法 1513458.3.3改进措施 1522404第9章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分析 165659.1经济效益评估 16188539.1.1投资回报分析 16227859.1.2成本效益分析 1613679.1.3市场潜力分析 1637779.2社会影响分析 16118219.2.1劳动力市场影响 16102719.2.2农村经济发展 16205059.2.3社会生态环境保护 16315919.3持续发展能力评估 1786339.3.1技术创新能力 17164469.3.2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 17209149.3.3社会责任与公众认可 1712797第10章项目实施与推广策略 172310.1项目实施计划 1751610.1.1研发阶段划分 171945310.1.2资源配置与时间规划 1738310.2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172422610.2.1技术风险 172622510.2.2市场风险 172683110.2.3政策风险 182816410.3推广策略与产业化路径 182775010.3.1推广策略 182827110.3.2产业化路径 181515810.3.3合作与共赢 181560010.3.4售后服务与持续改进 18第1章研发背景与目标1.1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剧,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农业设备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2智能农业设备市场分析全球智能农业设备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我国智能农业设备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政策扶持和农业科技创新为智能农业设备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浪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智能农业设备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潜力。但是目前我国智能农业设备在技术研发、产品功能、推广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1.3研发目标与意义(1)研发目标本研发项目旨在突破智能农业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农业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体目标如下:(1)研究智能农业设备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等;(2)研发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特点的智能农业设备;(3)优化设备功能,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设备成本;(4)摸索智能农业设备的推广与应用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2)研发意义(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缓解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增强我国智能农业设备的国际竞争力,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第2章农业生产需求分析2.1农业生产过程与关键环节农业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耕作、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割、储存和运输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农业生产的关键链条。以下对各个关键环节进行简要分析:2.1.1耕作环节耕作环节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翻耕、耙地等作业,目的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2.1.2播种环节播种环节是决定作物生长起点的重要环节,包括选种、播种、覆土等步骤。合理选择播种时期、密度和深度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2.1.3施肥环节施肥环节是为了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包括基肥、追肥和叶面肥等。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浪费。2.1.4灌溉环节灌溉环节是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关键环节。合理灌溉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环境,降低水资源浪费。2.1.5病虫害防治环节病虫害防治环节旨在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2.1.6收割环节收割环节是将成熟作物从田间收获,并进行初步处理的过程。高效、低损的收割设备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1.7储存和运输环节储存和运输环节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合理储存和运输条件可以减少农产品损耗,提高市场竞争力。2.2农业生产痛点与改进方向2.2.1劳动力短缺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改进方向:推广智能化农业设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2.2.2生产效率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改进方向:发展智能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精准化。2.2.3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肥、药等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改进方向:采用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2.4环境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化肥残留,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改进方向: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2.3智能农业设备需求调研针对上述农业生产痛点和改进方向,我国农业领域对智能农业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以下对智能农业设备需求进行调研:2.3.1智能监测设备用于监测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参数,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2.3.2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2.3.3精准施肥设备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2.3.4智能灌溉设备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实现精准灌溉,降低水资源浪费。2.3.5病虫害防治设备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2.3.6收割和加工设备提高收割效率,降低作物损失,实现农产品初步加工。2.3.7储存和运输设备保证农产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第3章智能农业设备技术体系3.1设备总体架构智能农业设备技术体系总体架构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由各类传感器组成,负责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及作物生理状态;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感知层获取的数据传输至应用层;应用层则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调控。3.2关键技术概述(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智能农业设备的核心,主要包括环境传感器(如温湿度、光照、土壤水分等)和生物传感器(如植物生理参数)。传感器技术需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低功耗等特点。(2)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技术,如LoRa、NBIoT、5G等。需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采集到的农业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4)智能控制技术:基于数据处理结果,实现对农业设备的自动控制,如智能灌溉、智能施肥等。3.3技术创新与优势(1)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结合多源数据(如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传感器等),实现农作物生长环境及生理状态的全面监测,提高监测精度。(2)低功耗传感器技术:研发低功耗传感器,降低设备能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3)边缘计算技术:在设备端实现数据预处理,降低数据传输压力,提高数据处理速度。(4)农业知识图谱构建:整合农业领域知识,构建农业知识图谱,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5)设备远程升级与维护:通过远程升级与维护,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提高设备使用效率。(6)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设备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满足不同农业生产场景需求。通过以上技术创新,智能农业设备技术体系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第4章智能感知与信息采集4.1土壤与环境监测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智能感知与信息采集技术应运而生。本节主要介绍土壤与环境监测方面的智能设备研发方案。4.1.1土壤参数监测土壤参数监测主要包括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等。针对这些参数,研发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的传感器,实现对土壤参数的实时监测。4.1.2环境因子监测环境因子监测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风向等。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实现对环境因子的全面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4.2植株生长监测植株生长监测是智能农业设备研发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时监测植株生长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指导。4.2.1植株形态监测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植株的高度、茎粗、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分析植株生长状况。4.2.2植株生理参数监测利用光谱分析、荧光成像等技术,监测植株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参数,评估植株生长状态。4.3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智能感知与信息采集技术在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4.3.1病虫害识别结合图像识别和光谱分析技术,对病虫害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4.3.2病虫害预警通过收集和分析土壤、环境、植株生长等数据,建立病虫害预警模型,提前发觉病虫害发生的潜在风险,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4.3.3病虫害监测设备研发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易于操作的病虫害监测设备,实现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第五章数据处理与分析5.1数据预处理与清洗为保证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本章首先对采集到的农业数据进行预处理与清洗。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集成、数据转换和数据归一化等步骤。通过对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实现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数据转换则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用于分析的标准格式,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采用归一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不同量纲及数量级对数据分析的影响。5.1.1数据集成针对不同农业设备采集的数据,采用数据集成技术将多源数据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数据集。数据集成过程中,需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5.1.2数据转换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使其符合后续数据分析的要求。主要包括数据类型转换、数据格式转换等。5.1.3数据归一化为消除不同数据量纲和数量级对数据分析的影响,采用数据归一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归一化方法包括线性归一化、对数归一化等。5.1.4数据清洗针对数据中存在的噪声、异常值等问题,采用数据清洗技术进行处理。主要包括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与处理等。5.2数据存储与管理为保证农业数据的高效利用,本章对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读写、查询和更新。5.2.1数据库设计根据农业数据的特征,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包括数据表、字段、索引等。5.2.2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将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提高数据的读写速度和存储容量。5.2.3数据备份与恢复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当数据发生损坏或丢失时,可快速恢复。5.3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对预处理后的农业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5.3.1数据可视化分析采用可视化技术,将数据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便于用户直观地了解数据分布、变化趋势等。5.3.2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农业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5.3.3聚类分析对农业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具有相似特征的数据,为农业管理提供参考。5.3.4决策树分析构建决策树模型,对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为农业决策提供支持。5.3.5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利用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对农业数据进行建模、预测和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第6章智能控制与决策支持6.1控制策略与算法6.1.1精准控制系统针对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生产需求,本节提出一种精准控制系统,通过集成传感器、执行器及控制器等设备,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与调控。控制策略主要包括:(1)温度控制策略:采用PID控制算法,结合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需求,实现温室内部温度的精准调控。(2)湿度控制策略:采用FuzzyPID控制算法,根据土壤湿度、作物需水量等参数,实现灌溉系统的智能化调控。(3)光照控制策略:利用优化算法,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光照需求,调整遮阳网的开启与关闭。6.1.2智能导航与定位系统针对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的路径规划与导航需求,本节提出一种基于GPS和机器视觉的智能导航与定位系统。通过以下算法实现:(1)路径规划算法:采用A算法,结合农田地形、作物种植布局等因素,最优作业路径。(2)智能避障算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对农田中障碍物的识别与避让。6.2农业专家系统6.2.1专家知识库构建结合农业生产经验和专家知识,构建农业专家知识库。主要包括:(1)土壤肥力知识库:收集不同土壤类型、作物种植制度下的土壤肥力数据,为施肥决策提供依据。(2)病虫害防治知识库:整理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资料,为病虫害防治提供指导。(3)农田灌溉知识库:整合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灌溉需求,为农田灌溉提供参考。6.2.2农业专家系统设计基于专家知识库,设计农业专家系统,实现以下功能:(1)土壤肥力诊断与施肥推荐: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结合专家知识库,为农户提供施肥建议。(2)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建议: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病虫害的自动识别,并提供防治建议。(3)灌溉决策支持:结合气象数据、土壤湿度等参数,为农田灌溉提供决策支持。6.3决策支持与优化6.3.1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与挖掘,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1)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收集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等数据。(2)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农业数据的存储与管理。(3)数据分析与挖掘: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挖掘数据中的规律和关联性。6.3.2决策支持系统基于数据分析与挖掘结果,构建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以下功能:(1)作物生长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预测作物生长趋势,为农事活动提供指导。(2)产量评估:结合气象、土壤等数据,评估作物产量,为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依据。(3)生产成本分析: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决策支持。通过以上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智能农业设备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助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第7章设备集成与优化7.1设备选型与配置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智能农业设备的选型与配置。本节主要从设备功能、成本、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论述。7.1.1设备选型原则(1)先进性:选择国内外先进的智能农业设备,保证技术领先。(2)适用性: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设备。(3)可靠性:选择具有高可靠性、低故障率的设备,保证农业生产稳定进行。(4)经济性: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设备的经济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7.1.2设备配置方案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配置以下智能农业设备:(1)智能监测设备:包括土壤水分、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2)智能控制设备:包括智能灌溉、施肥、喷药等设备,实现自动化、精准化管理。(3)智能分析设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农业生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4)智能:用于农业作业的自动化,如采摘、施肥、除草等。7.2设备集成与调试设备集成是智能农业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设备集成的方法和调试过程。7.2.1设备集成方法(1)硬件集成:将各类智能设备按照系统设计要求进行连接,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交互。(2)软件集成:采用统一的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处理。(3)系统集成:将硬件、软件及农业技术进行整合,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智能农业系统。7.2.2设备调试设备调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检查设备硬件连接是否正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配置设备参数,使其满足农业生产需求。(3)进行设备功能测试,验证设备功能是否达到预期。(4)针对调试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7.3设备功能优化为了提高智能农业设备的功能,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7.3.1硬件优化(1)提高传感器精度,降低测量误差。(2)选用高品质的零部件,提高设备整体可靠性。(3)优化设备结构设计,减轻设备重量,降低能耗。7.3.2软件优化(1)采用先进的算法,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精度。(2)优化用户界面,提高用户体验。(3)增强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方便后续升级和功能扩展。7.3.3系统优化(1)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系统可维护性。(2)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的智能协同。(3)建立完善的故障诊断与预警机制,提高系统稳定性。通过以上优化措施,可显著提高智能农业设备的功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第8章智能农业设备应用示范8.1示范基地选择与规划8.1.1选择原则示范基地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考虑农业主产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保证所选基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考虑基地的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以保证智能农业设备的适应性;兼顾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水平,为智能农业设备的推广和应用提供良好条件。8.1.2规划设计示范基地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规划:完善示范基地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为智能农业设备的运行提供保障;(2)设备布局规划:根据示范基地的农业生产需求,合理布局各类智能农业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的智能化、高效化;(3)技术体系规划:构建包括数据采集、分析、控制等在内的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为示范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8.2设备部署与运行8.2.1设备选型根据示范基地的农业生产需求,选择具备以下特点的智能农业设备:(1)高精度:保证数据采集和控制的准确性,提高农业生产效果;(2)高稳定性:保证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正常运行;(3)易操作:简化设备操作流程,提高用户使用体验;(4)可扩展:为后续设备升级和技术迭代提供便利。8.2.2设备部署在示范基地内,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备部署:(1)设备安装:根据规划图纸,将设备安装在指定位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设备调试:对设备进行调试,保证设备功能达到预期要求;(3)网络连接:将设备接入互联网,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和远程控制。8.2.3设备运行设备运行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实时采集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2)智能控制:根据预设参数,自动调节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8.3应用效果评价与改进8.3.1评价指标应用效果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对比分析,评估智能农业设备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的效果;(2)农产品质量:评价智能农业设备在提高农产品品质方面的作用;(3)资源利用率:分析智能农业设备在节约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方面的效果;(4)用户满意度:调查用户对智能农业设备的满意度,了解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8.3.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专家评审等多种手段,对智能农业设备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8.3.3改进措施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优化设备功能:对设备进行升级,提高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2)完善技术体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智能农业技术的成熟度和实用性;(3)强化培训与指导: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用户对智能农业设备的使用技能;(4)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售后服务,为用户提供及时、专业的技术支持。第9章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分析9.1经济效益评估9.1.1投资回报分析本方案实施后,农业现代化智能农业设备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预计项目投资回收期将控制在合理范围内。9.1.2成本效益分析智能农业设备的运用,将有助于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将带来更高的经济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