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卫星通信技术应用方案_第1页
通信行业卫星通信技术应用方案_第2页
通信行业卫星通信技术应用方案_第3页
通信行业卫星通信技术应用方案_第4页
通信行业卫星通信技术应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信行业卫星通信技术应用方案TOC\o"1-2"\h\u13935第1章绪论 331111.1背景与意义 3253501.2卫星通信技术概述 49540第2章卫星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4238492.1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4142.1.1通信卫星 593012.1.2地面发射站与接收站 527032.1.3用户段 5125172.2卫星通信链路预算 5318162.2.1载噪比(C/N) 5170562.2.2码速率 528222.2.3覆盖范围 5247592.2.4噪声温度 539422.3卫星通信信号传输特性 5324492.3.1信号衰减 5241712.3.2信号延迟 657422.3.3信号多径效应 622592.3.4信号干扰 617421第3章卫星通信频段与频率规划 6302243.1卫星通信频段划分 692493.1.1L频段(12GHz) 6164023.1.2S频段(24GHz) 6252233.1.3C频段(48GHz) 677413.1.4X频段(812GHz) 6122983.1.5Ku频段(1218GHz) 7249033.1.6Ka频段(26.540GHz) 7146763.2频率规划原则与方法 7201783.2.1频率规划原则 7211433.2.2频率规划方法 7253373.3我国卫星通信频率规划与应用 7259673.3.1频率规划 7284613.3.2应用实例 823231第4章卫星通信天线技术 823264.1天线类型与设计 8185904.1.1天线分类 844304.1.2天线设计 8114114.2天线指向控制技术 864554.2.1机械指向控制 8319094.2.2电磁指向控制 9266814.3多波束天线技术 9281814.3.1多波束天线原理 992544.3.2多波束天线设计 917214.3.3多波束天线应用 932156第5章卫星通信信号处理技术 9302845.1信号调制与解调 922065.1.1概述 9243755.1.2常用调制技术 9273145.1.3解调技术 9129525.2信号编码与解码 1049455.2.1概述 1085985.2.2编码技术 1062475.2.3解码技术 10302765.3信号多址与复用技术 10246235.3.1概述 10308755.3.2多址技术 10191335.3.3复用技术 1026714第6章卫星通信链路功能分析 10248066.1链路功能指标 1068596.1.1传输速率 11315986.1.2延迟 119556.1.3误码率 11114296.1.4链路可用度 11274306.2链路功能影响因素 11183876.2.1轨道环境 11239186.2.2天气因素 11320386.2.3电磁干扰 1146266.2.4卫星设备功能 11302126.3链路优化策略 1195296.3.1选择合适的卫星轨道 11319796.3.2采用多星协同通信 1288546.3.3抗干扰技术 12218256.3.4优化卫星设备功能 1252306.3.5链路自适应调整 12191446.3.6预案与备份策略 128136第7章卫星通信系统组网技术 12321457.1卫星通信网络架构 12161367.1.1网络层级结构 12221777.1.2网络节点功能 12303457.1.3网络架构设计原则 12129687.2星座设计与覆盖分析 13314787.2.1星座设计原则 13316057.2.2覆盖分析 13162397.3网络协议与路由技术 13281747.3.1网络协议 13209197.3.2路由技术 1331387第8章卫星通信应用案例分析 13238118.1卫星电话与数据通信 13216308.1.1案例背景 14123278.1.2技术方案 14154368.1.3应用效果 14189898.2卫星电视直播 1467978.2.1案例背景 14185858.2.2技术方案 14310748.2.3应用效果 14115008.3卫星互联网接入 1473088.3.1案例背景 14233338.3.2技术方案 14128958.3.3应用效果 14330第9章卫星通信安全与保密技术 15116949.1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 15225969.1.1安全威胁 1560659.1.2防护措施 15288169.2加密与解密技术 15251989.2.1加密技术 1545069.2.2解密技术 15182299.3抗干扰技术 16104229.3.1空域抗干扰技术 16230839.3.2频域抗干扰技术 16279229.3.3时域抗干扰技术 16761第10章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161846110.1技术发展趋势 161947710.1.1多频段与多星座融合 162001610.1.2高通量卫星通信 161773410.1.3软件定义卫星通信 161267310.2我国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现状与目标 162337310.2.1发展现状 171065910.2.2发展目标 172198210.3未来卫星通信应用前景 172359310.3.15G与卫星通信融合 173028010.3.2物联网与卫星通信 173049010.3.3智能化卫星通信 171753810.3.4卫星通信在特殊领域的应用 172979210.3.5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17第1章绪论1.1背景与意义全球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互联网”、“宽带中国”等战略的深入推进,通信行业对卫星通信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卫星通信技术在远程通信、海洋通信、航空通信、应急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对于提高通信覆盖范围、保障信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卫星通信技术概述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信号传输中继站的通信技术。它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距离远、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优点,已成为全球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卫星在太空中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地面站负责发送、接收和处理信号,用户终端则是用户与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交互的设备。卫星通信技术按照频率范围可分为L波段、S波段、C波段、Ku波段和Ka波段等,不同波段的卫星通信系统具有不同的传输特性。卫星通信技术在我国通信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远程通信:卫星通信技术为偏远地区提供高速、稳定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助力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全覆盖。(2)海洋通信:卫星通信技术为海洋渔业、海洋监测、远洋运输等领域提供有效的通信保障。(3)航空通信:卫星通信技术在民用航空、军事航空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提高飞行安全性和通信效率。(4)应急通信: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卫星通信技术可迅速搭建应急通信网络,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5)广播电视传输:卫星通信技术为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提供高效、稳定的通道,提高节目覆盖范围和质量。卫星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为通信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机遇。第2章卫星通信系统基本原理2.1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段主要包括通信卫星及其有效载荷;地面段包括地面发射站、地面接收站及相关的控制中心;用户段则包括各种卫星通信终端设备。2.1.1通信卫星通信卫星是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信号的转发和传输。根据轨道类型,通信卫星可分为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中轨道(MEO)卫星和低轨道(LEO)卫星。2.1.2地面发射站与接收站地面发射站负责将信号发送到通信卫星,地面接收站则负责接收来自通信卫星的信号。这两个站点通常包括天线、发射机、接收机、调制解调器等设备。2.1.3用户段用户段主要包括各种卫星通信终端设备,如卫星电话、卫星电视接收器等。这些设备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与其他用户或地面站的通信。2.2卫星通信链路预算卫星通信链路预算是对卫星通信系统功能的一种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参数:2.2.1载噪比(C/N)载噪比是指卫星通信信号的平均功率与接收到的噪声功率的比值。载噪比越高,通信系统的功能越好。2.2.2码速率码速率是指卫星通信系统中传输数据速率,通常以比特每秒(bps)为单位。码速率越高,传输容量越大。2.2.3覆盖范围覆盖范围是指卫星通信系统能够覆盖的地表区域。不同轨道类型的卫星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2.2.4噪声温度噪声温度是描述接收系统噪声特性的参数。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噪声温度越低,通信功能越好。2.3卫星通信信号传输特性2.3.1信号衰减卫星通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大气吸收、雨衰等影响,导致信号衰减。信号衰减会影响通信系统的功能,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偿。2.3.2信号延迟卫星通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经历一定的延迟。这种延迟包括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延迟和信号处理延迟。信号延迟会影响通信的实时性,需要在系统设计中予以考虑。2.3.3信号多径效应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遇到地面反射、折射等现象,产生多径效应。多径效应会导致信号相位失真,影响通信质量。为了克服多径效应,可以采用分集接收、信号处理等技术。2.3.4信号干扰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干扰主要来自同频干扰、邻星干扰和地面干扰等。为了降低信号干扰,可以采用频率规划、干扰抑制等技术。第3章卫星通信频段与频率规划3.1卫星通信频段划分卫星通信频段划分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通信系统的功能、容量及覆盖范围。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卫星通信频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1.1L频段(12GHz)L频段是卫星通信的主要频段之一,具有较好的雨衰功能和天线增益,适用于固定、移动及广播卫星通信业务。3.1.2S频段(24GHz)S频段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和较小的天线尺寸,适用于移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地球探测等业务。3.1.3C频段(48GHz)C频段是卫星通信的主要工作频段,具有较大的传输容量、较好的抗干扰功能和雨衰功能,广泛应用于固定卫星通信、广播卫星通信和移动卫星通信等领域。3.1.4X频段(812GHz)X频段具有较小的天线尺寸、较好的抗干扰功能和雨衰功能,适用于军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地球探测等业务。3.1.5Ku频段(1218GHz)Ku频段具有较大的传输容量、较小的天线尺寸和较好的抗干扰功能,广泛应用于固定卫星通信、移动卫星通信和广播卫星通信等领域。3.1.6Ka频段(26.540GHz)Ka频段具有更高的传输容量、更小的天线尺寸和更好的抗干扰功能,适用于宽带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地球探测等业务。3.2频率规划原则与方法频率规划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其原则与方法如下:3.2.1频率规划原则(1)遵循国际电信联盟(ITU)的相关规定,保证频率合法合规使用。(2)根据卫星通信系统的业务需求、覆盖范围和功能指标,选择合适的频段和频率。(3)考虑频率的可用性、相邻卫星系统间的干扰协调以及地面业务的兼容性。(4)保证频率规划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3.2.2频率规划方法(1)频谱分析:分析卫星通信系统的业务需求,确定所需频段的带宽。(2)频率分配:根据频谱分析结果,合理分配各个频段的频率。(3)干扰协调:分析卫星系统间的相互干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扰协调。(4)频率监测:对已规划的频率进行监测,保证其正常使用。3.3我国卫星通信频率规划与应用我国卫星通信频率规划遵循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结合国内卫星通信业务需求,进行如下规划与应用:3.3.1频率规划(1)L频段:主要用于固定卫星通信和移动卫星通信业务。(2)S频段:主要用于卫星导航和移动卫星通信业务。(3)C频段:广泛应用于固定卫星通信、广播卫星通信和移动卫星通信等领域。(4)X频段:主要用于军事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业务。(5)Ku频段:固定卫星通信、移动卫星通信和广播卫星通信业务。(6)Ka频段:宽带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地球探测等业务。3.3.2应用实例(1)固定卫星通信:采用C频段和Ku频段,提供远程通信、电视传输等服务。(2)移动卫星通信:采用L频段、S频段和Ku频段,为船舶、飞机等提供全球覆盖的通信服务。(3)广播卫星通信:采用C频段和Ku频段,实现电视、广播信号的传输。(4)军事卫星通信:采用X频段,保障国家安全和军事需求。(5)卫星导航:采用S频段和Ka频段,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导航定位服务。(6)宽带卫星通信:采用Ka频段,实现高速互联网接入、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业务。第4章卫星通信天线技术4.1天线类型与设计4.1.1天线分类卫星通信天线主要包括抛物面天线、平面天线和透镜天线等类型。抛物面天线因其高增益和良好的方向性而广泛应用于固定和移动通信场景;平面天线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等特点,适用于便携式卫星通信设备;透镜天线则凭借其高效率和较宽频带的特点,在卫星通信系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4.1.2天线设计天线设计需考虑以下因素:辐射特性、阻抗匹配、带宽、效率、增益、指向性以及抗干扰能力等。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电磁仿真软件进行建模和优化,保证天线在特定频段内具有良好的功能。4.2天线指向控制技术4.2.1机械指向控制机械指向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天线驱动系统实现,包括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驱动装置。通过对驱动装置的控制,实现天线波束的精确指向,以满足卫星通信系统对信号传输质量的要求。4.2.2电磁指向控制电磁指向控制技术利用电磁场对天线辐射单元的作用,实现波束指向的调整。相较于机械指向控制,电磁指向控制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等优点。4.3多波束天线技术4.3.1多波束天线原理多波束天线技术通过在天线辐射面上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波束,实现对多个卫星信号的接收和发送。这种技术有效提高了卫星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通信容量。4.3.2多波束天线设计多波束天线设计的关键在于波束形成网络和天线辐射单元的优化。波束形成网络负责实现各个波束的合成与分离,而天线辐射单元则应具有高效率、低交叉极化等特点。4.3.3多波束天线应用多波束天线技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广播等领域。多波束天线还可应用于卫星物联网、卫星导航等新兴领域,为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第5章卫星通信信号处理技术5.1信号调制与解调5.1.1概述信号调制与解调是卫星通信信号处理技术中的基础环节。调制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在卫星通信信道中传输的形式,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恢复成原始信息信号。5.1.2常用调制技术(1)模拟调制:包括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2)数字调制:包括振幅键控(ASK)、频率键控(FSK)、相位键控(PSK)和正交幅度调制(QAM)等。5.1.3解调技术解调技术主要包括相干解调、非相干解调以及自适应解调等。5.2信号编码与解码5.2.1概述信号编码与解码是提高卫星通信系统抗干扰功能、降低误码率的关键技术。5.2.2编码技术(1)线性分组编码:如汉明码、循环码等。(2)卷积编码:如卷积码、Turbo码等。(3)级联编码:将多种编码方法进行组合,以提高编码功能。5.2.3解码技术解码技术包括最大似然解码、维特比解码、序列译码等。5.3信号多址与复用技术5.3.1概述信号多址与复用技术是卫星通信系统中实现多路信号共享同一信道的核心技术。5.3.2多址技术(1)频分多址(FDMA):将频带分为多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分配给一个用户。(2)时分多址(TDMA):将时间分为多个时隙,每个时隙分配给一个用户。(3)码分多址(CDMA):通过扩频技术,使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频段。5.3.3复用技术(1)频谱复用:将多个信号合并在一起传输,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2)极化复用:利用卫星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式,实现多路信号的复用。(3)空间复用:通过多个卫星或卫星上的多个天线,实现多路信号的复用。本章主要介绍了卫星通信信号处理技术,包括信号调制与解调、信号编码与解码以及信号多址与复用技术。这些技术为卫星通信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第6章卫星通信链路功能分析6.1链路功能指标卫星通信链路功能指标是衡量通信质量的关键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6.1.1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指卫星通信链路在单位时间内传输数据的能力,通常以比特率(bps)为单位。传输速率直接关系到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效率。6.1.2延迟延迟是指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所需的时间,包括传播延迟、处理延迟等。延迟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通信应用具有重要影响。6.1.3误码率误码率(BER)是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卫星通信链路受多种因素影响,误码率较高,降低误码率是提高通信质量的关键。6.1.4链路可用度链路可用度是指卫星通信链路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提供通信服务的概率。链路可用度越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越强。6.2链路功能影响因素卫星通信链路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6.2.1轨道环境卫星轨道、卫星间距离、星历数据等因素会影响卫星通信链路的功能。合理选择卫星轨道和调整卫星间距离可以提高链路功能。6.2.2天气因素大气层对电磁波的传播产生衰减和散射,导致信号损耗。雨、雾、雪等天气条件对卫星通信链路功能的影响尤为明显。6.2.3电磁干扰电磁干扰会影响卫星通信链路的信号质量。来自地面、空间的各种电磁波干扰源可能导致通信链路功能恶化。6.2.4卫星设备功能卫星设备功能直接关系到通信链路的功能。提高卫星设备的发射功率、天线增益、接收灵敏度等参数,可以提升链路功能。6.3链路优化策略针对卫星通信链路功能的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6.3.1选择合适的卫星轨道根据通信需求,选择合适的卫星轨道和卫星间距离,以提高链路功能。6.3.2采用多星协同通信通过多星协同通信,可以有效提高卫星通信链路的容量、覆盖范围和可靠性。6.3.3抗干扰技术采用抗干扰技术,如跳频、扩频等,降低电磁干扰对链路功能的影响。6.3.4优化卫星设备功能提高卫星设备的发射功率、天线增益等参数,提升链路功能。6.3.5链路自适应调整根据实时监测的链路功能数据,动态调整通信参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通信环境。6.3.6预案与备份策略针对可能出现的链路故障,制定应急预案和备份策略,保证通信系统的高可用性。第7章卫星通信系统组网技术7.1卫星通信网络架构卫星通信网络架构是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本章首先介绍卫星通信网络的层级结构、节点组成及各层级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7.1.1网络层级结构卫星层:介绍卫星的种类、功能及部署方式;地面层:分析地面站的分类、作用及布局原则;用户层:阐述用户终端的类型、功能及接入方式。7.1.2网络节点功能卫星节点:介绍卫星节点的通信、控制、处理等功能;地面节点:分析地面站的信号处理、数据传输、网络管理等功能;用户节点:阐述用户终端的信号接收、发送、处理等功能。7.1.3网络架构设计原则可靠性:论述如何通过冗余设计、备份设备等手段提高网络可靠性;可扩展性:探讨如何实现网络的灵活扩展,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适应性:分析网络架构对多种环境、应用场景的适应性。7.2星座设计与覆盖分析星座设计是卫星通信系统组网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功能。本节主要讨论星座设计原则、覆盖分析及优化方法。7.2.1星座设计原则轨道类型:分析不同轨道类型(如静止轨道、低地球轨道等)的优缺点,选取适合的轨道类型;卫星数量:确定星座中卫星的数量,以满足通信需求和降低成本;卫星配置:根据应用场景,确定卫星的配置方案,如卫星间距、覆盖范围等。7.2.2覆盖分析覆盖范围:分析星座在不同轨道、不同卫星数量情况下的覆盖范围;覆盖功能:评估星座在不同场景下的通信功能,如信号质量、传输速率等;覆盖优化:提出针对覆盖功能的优化方法,如调整卫星位置、增加卫星数量等。7.3网络协议与路由技术卫星通信系统的网络协议与路由技术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本节将讨论卫星通信网络中的网络协议和路由技术。7.3.1网络协议物理层协议:介绍物理层的信号调制、解调、编码等关键技术;链路层协议:分析链路层的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关键技术;网络层协议:阐述网络层的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地址分配等关键技术。7.3.2路由技术静态路由:介绍静态路由的配置方法及优缺点;动态路由:分析动态路由协议(如OSPF、BGP等)在卫星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多路径路由:探讨多路径路由技术在提高卫星通信网络功能方面的应用。第8章卫星通信应用案例分析8.1卫星电话与数据通信8.1.1案例背景卫星电话与数据通信在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环境中具有广泛应用。本案例以我国西藏自治区为例,分析卫星通信在电话与数据通信方面的应用。8.1.2技术方案采用卫星通信技术,为西藏自治区提供电话与数据通信服务。通过部署卫星地面站,将信号传输至卫星,再由卫星转发至接收端。用户使用卫星电话或数据终端设备进行通信。8.1.3应用效果卫星电话与数据通信在西藏自治区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通信困难的问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8.2卫星电视直播8.2.1案例背景卫星电视直播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卫星电视直播成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8.2.2技术方案采用卫星通信技术,将电视信号传输至卫星,再由卫星转发至用户家中的接收设备。通过部署卫星地面发射站和用户接收设备,实现电视直播信号的覆盖。8.2.3应用效果卫星电视直播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应用,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信息化进程。8.3卫星互联网接入8.3.1案例背景互联网的普及,卫星互联网接入技术逐渐应用于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领域,为用户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8.3.2技术方案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信号传输至卫星,再由卫星转发至用户终端。用户通过卫星互联网接入设备,实现宽带网络接入。8.3.3应用效果卫星互联网接入在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领域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网络体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9章卫星通信安全与保密技术9.1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卫星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民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本节将对卫星通信的安全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9.1.1安全威胁(1)电磁干扰:敌方利用电磁干扰设备对卫星通信信号进行干扰,影响通信质量。(2)信号窃听:敌方通过技术手段窃取卫星通信信号,获取我方通信内容。(3)通信阻断:敌方利用反卫星武器等手段破坏卫星通信系统,造成通信中断。(4)网络攻击:敌方通过网络攻击手段入侵卫星通信系统,破坏系统正常运行。9.1.2防护措施(1)频率规划:合理规划卫星通信频率,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2)加密传输:对通信信号进行加密处理,提高信号的安全性。(3)抗干扰技术:采用抗干扰技术,提高卫星通信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稳定性。(4)网络安全防护:加强卫星通信网络的防护措施,防止网络攻击。9.2加密与解密技术为了保证卫星通信的安全性,加密与解密技术在卫星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节将介绍卫星通信中常用的加密与解密技术。9.2.1加密技术(1)对称加密:采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如AES、DES等算法。(2)非对称加密:采用一对密钥(公钥和私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如RSA、ECC等算法。(3)量子加密:利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实现加密,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