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汇编之25首古代诗歌阅读题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汇编之25首古代诗歌阅读题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汇编之25首古代诗歌阅读题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汇编之25首古代诗歌阅读题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汇编之25首古代诗歌阅读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次韵答致政杜公以迁职惠诗韩琦满岁穷边喜未还,飞尘犹拟助高山。一年愿借虽惭寇①万里思归却笑班②。紫塞风烟长冷淡,赤松③光景正安闲。何时少奉挥金宴,免役劳魂梦寐间。[注]①寇:东汉寇恂。他离任后,百姓曾请求再留他治理一年。②班:东汉班超。他在西域多年,年老思乡,上疏请求归乡。③赤松:古代传说中的仙人。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守边生活写起,“飞尘”“高山”暗含诗人虽身份低微但期冀仕途显达之意。B.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颈联都运用时空对举的手法,巧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C.颈联上句“冷淡”二字意寓边境安定,与下句的“安闲”和尾联的“挥金宴”相绾合。D.这首七律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用典精切,含蓄蕴藉,深沉咏怀,表现力强。2.请简要分析本诗情感的矛盾之处,(6分)【答案】1.(3分)A2.(6分)(1)作者既为能在边疆为国效力而感到自豪,但也因离家太远思念家乡,内心有所纠结。(2)另一方面,作者既想在朝为官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对官场繁复的应酬感到疲惫,希望能过上安闲的生活,寻得心灵的宁静。(每条3分,答出2条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水调歌头·泛湘江①张孝祥濯足夜滩急,晞发②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注】①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写于同年,张孝祥因谗言被罢官,途径湘江时创作此词。②晞发:晒干头发。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上片包含了时空的变化,既有当下濯足晞发的行为,又有对归程的回顾。B.虽因谗言被罢官,但词人仍以诙谐之语感慨此行乃天公为我作美,尽显洒脱之意。C.“唤起”三句中,词人勉励自己要同屈原一样保持忠愤,以使声名与日月同光,词气豪迈。D.下片将有关湘水的神话传说与《楚辞》中文字巧妙组合,融为一体,情辞深沉。2.同为表达出尘脱俗的情怀,请简要赏析本词中“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与《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6分)【答案】1.B2.答案:①本词中的两句用典抒情,化用“屈原蝉蜕于浊秽”和“庄周梦蝶”两个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和对高洁情怀、精神自由的追求。②《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几句借景抒情,景情交融,在对洞庭湖上水月澄澈美景的描绘之中,传达出自己与自然融合的超脱旷达和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肯定和自豪。(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水调歌头·燕甲戌进士归自都城①魏了翁古说士夫郡,犹欠殿头魁②。记曾分付公等,行矣勉之哉。世事弈棋无定,甲子循还复尔,不免且低回。人物价自定,万事付衔杯。试与公,同握手,上春台③。繁红丽紫何限,转首便尘埃。欲识化工定处,须向报秋时节,未用较先开。休道屋犹矮④,卿相个中来。[注]①本词作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是年为农历甲戌年。②殿头魁:殿试中的首魁。③春台:泛指游玩的胜处。④屋犹矮:喻处于下位。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以“古说”“记曾”写词人追忆往昔,为表达“燕甲戌进士”之喜提供了背景。B.“矣”“哉”等语气词强化了句子的口语色彩,生动表现了词人对学子的循循善诱。C.下阕写词人与返乡进士游玩赏春的场景,借春景之美表达了对及第者的美好祝愿。D.全词重在说理,但词人能寓抽象哲理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增强了表达的形象性。2.词上阕结尾两句“人物价自定,万事付衔杯”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3分)C2.(6分)同:都表达了豁达超脱的思想(人生态度)。异:①魏词还针对读书人的科举考试,表达了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必把一时成败放在心上的劝勉之意;②苏词还有感慨人生短暂无常,不妨寄意自然的自我宽慰。答对“同”给2分;答对“异”给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再游鹤林寺①道潜②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湍。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东轩谪仙③句,洗眼共君④看。【注】①鹤林寺:佛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②道潜:释道潜(1044-1106),本名昙潜,俗姓王,自幼出家受戒,北宋诗僧,于经藏。文史无所不读,能文工诗。③谪仙;古人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后专指李白。④君:指苏轼。道潜曾与苏轼交游,其诗颇受苏轼赞许。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点明地点与时间,并通过诗人的感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冷清萧瑟的整体氛围基调。B.颔联从视觉角度状景,风掠过山林,惊坠纷纷雪片,雨中的深涧,飞湍呜咽,承接上文的寒冷气氛,令人感到清寒入骨。C.颈联转而描写寺庙内部景象,墙壁上挂满了千首诗篇,给寺庙抹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智慧的光芒。D.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感悟。2.尾联“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表意丰富,请结合全诗,赏析该联的意蕴。【答案】1.B2.①“谪仙句”专指李白的诗句,诗人借对李白诗句的欣赏和崇拜,表达诗人对高雅的文学艺术美的追求,及自身对豪放洒脱生活的追求。②诗人前文说寺壁上诗篇千首,认为这些都昏暗不清,与和友人一起“洗眼”认真观看谪仙人李白诗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及其才华的仰慕和赞叹,对普通庸才诗人及其庸俗作品的鄙夷不屑。③“共君看”表现了诗人乐于与友人分享李白作品的心情,体现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感旧(其五)①陆游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②。壮气河潼③外,雄名管乐④间。登堂拜遗像,千载愧吾颜。【注】①庆元四年(1198)夏,作于故乡越州山阴。②定军山:在今陕西省沔县西南。山下有诸葛亮陵墓及庙宇。③河潼:黄河与潼关。④管乐:春秋时名相管仲和战国时名将乐毅的合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隆中相”指诸葛亮,他曾在隆中高卧。叠词“凛凛”突出了其威严之状。B.首联次句写诸葛亮病逝于军中,“遂”是竟然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痛惜的心情。C.颔联描写诗人当下所见景象,《出师表》上布满尘埃,定军山中草木丛生。D.颈联时空对举,下句将诸葛亮与“管乐”并列,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2.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说,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来理解诗歌。请据此谈谈你对本诗尾联的理解。(6分)【答案】1.答案C【解析】“颔联描写诗人当下所见景象”错误。根据诗题“感旧”和注释①,可知诗中情事发生在往昔,颔联不是诗人“当下”(写作此诗时)所见之景。2.①尾联的意思是:我在千年之后敬拜诸葛亮的遗像,惭愧自己不能在军中为国效力。②诗人感怀诸葛亮多次出兵北伐,名垂千古,表达了其对诸葛亮的崇敬。③陆游生活的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国势衰微,他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却屡遭排挤,尾联表达了其有志难伸的无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雉带箭韩愈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①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②马前堕。[注]①将军:指节度使张建封。②离披:斑驳分散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分合交错地描写了猎射者、观猎者以及猎物,波澜起伏,神采飞动。B.诗人在开篇写将军猎射前的静景,与下文猎射时的动景形成了强烈的对照。C.第七句写将军骑马迅速冲向围观的人群,随后便看到了“雉带箭”的景象。D.第九句以“仰笑”突出将军志得意满的神情,使全诗在热烈的氛围中收尾。2.诗中写将军想要“以巧伏人”,其“巧”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C【解析】“将军骑马迅速冲向围观的人群”错误。根据语境以及该联中“决起”“随倾斜”等关键词可推知,主语应该是野雉。此处要理解诗人所营造的氛围——描写“雉带箭”时的挣扎景象,使全诗的叙述忽起波澜,盘屈跳荡。2.①运筹之“巧”:将军盘马弯弓却不轻易发弓,而是审情度势,选择最能展现自己本领的时机发弓;②射技之“巧”:野雉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从容地将弓引满,迅猛地将其精准射中,干脆利落。(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潘先生暮春感怀见寄王十朋缅想长安觉夜长,先生投老困文场。几吟白雪眠萧寺①,谁荐凌云达未央②。鼠目獐头多富贵,兔葵燕麦自悲伤。感春情思如云乱,排闷题诗寄草堂。【注】①萧寺:佛寺。②凌云:指《大人赋》。据史料记载,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大人赋》,飘飘然有凌云之气,而司马相如之所以能被汉武帝知晓是因为相如的老乡杨得意的推荐。未央:汉朝的宫殿名。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夜长”表明诗人既感伤于自身的仕途不顺,又为先生的人生际遇而感到不平。B.颈联采用对比手法,“鼠目”句表达了作者对猥琐鄙俗之人却地位显贵的愤慨之情。C.尾联回扣诗题“暮春感怀”,诗人以诗排遣郁闷,“寄草堂”暗含持守士人节操之意。D.这首诗跟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同为南宋诗人的感春之作,表达的主旨基本一致。2.王十朋在《祭潘先生文》中认为他的老师“才之丰而命之啬”(命之啬:命途不顺),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答案】1.D.【解析】“表达的主旨基本一致”错,《临安春雨初霁》表达的是诗人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与苦闷,对家乡的思念;而本诗表达的是诗人和他老师无法进入官场、无法步入仕途的无奈和愤懑,对他老师命运的同情。2.才之丰:①“白雪”表明了先生传授的是那些高雅的经典作品,说明了先生的学问学养之深。②“凌云”表明了先生的才华可以跟司马相如媲美。命之啬:①“先生”句表明先生人生暮年却仍然困顿于科举考场,无法入仕。②“谁荐”句表明先生的才华得不到他人赏识和推荐,没有知音真正了解先生的才华。③“兔葵”句表明先生的命运就像杂草一样荒凉悲寂。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山中方岳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筇老健惬山行。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注:方岳,南宋诗人,视辛弃疾为榜样,二人的仕途也具有相似之处。方岳主张“诗须放淡吟”,作诗追求清新恬淡的风格。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蛰居幽深的山间,却以亲近自然、杖竹出游为乐,足见其闲适、乐观的心态。B.此诗移情于物,山中风月、鹤鸟既是自然美景,其状态也是“惬”字的生动注脚。C.“鸟啼时作读书声”指鸟啼也如读书声一样婉转动听,暗含鸟雀妙解人意的意蕴。D.此诗可能是诗人被罢黜后作,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产生了认同感。2.你认为诗人在作本诗时是否做到了“淡吟诗”?请简要分析。【答案】1.D【解析】“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产生了认同感”错误。诗中的“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并不是对山中老人态度的不认同,而是诗人借山翁的形象,表达自己在被黜居家时的一种无奈选择和对太平生活的向往。2.做到了“淡吟诗”。①从内容上看,诗中描写了山间清幽的景色,如“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展现出自然的宁静美好,情感表达含蓄平淡。②从语言上看,用词简洁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如“一筇老健惬山行”,符合清新恬淡的风格。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国棋王逢①杜牧玉子纹楸一路饶⑫,最宜檐雨竹萧萧。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柱史①,鏖兵不羡霍嫖姚⑥。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注]①此诗作于围棋国手王逢赴京师参加棋会之际。②饶:围棋术语,指让棋。唐代围棋有让对方先着一棋的习惯。③周柱史:指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④霍嫖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围绕题目中的“国棋”落笔,交代对弈时棋子与棋盘的质地、开局的走法。B.“檐雨”“竹萧萧”,以屋外环境的清凉幽静凸显对弈中棋者的专注与棋形的紧张。C.三四句以春泉暗涨和野火横烧为喻,表现棋形攻守之势的变化过程,充满了画面感。D.五六句借典故写王逢下棋攻防有序:防御时以静制动、以无见有,攻杀时所向无敌。2.诗歌尾联以“余生相期”作结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1.B2.①与诗题“送”相呼应,写送别时的难舍之情。尾联写诗人与王逢相约,余生如能有“万日”要和王逢在棋局中消磨时光,以对弈之乐反衬离别的不舍之情。②与首联中的“一路饶”相呼应,写别后的思念之情。诗人产生要将余生的“万日”在棋局上与友人消磨的想法,既交代了此次对弈局势,又写出了因棋逢对手而生的盎然兴味,以两人的志趣相投反衬别后的思念之情。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读老杜诗集王令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镌镵①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耒江滨。注:①镌镵:雕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让读者看到了才华出众却一生困厄的杜甫。B.颈联中的“三千首”和“四百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所用数字皆为概数,表意精妙。C.尾联诗人对杜甫悲凉地死于耒江之畔表达出深深地叹惋。D.宋人作诗喜用典,讲究驱遣灵妙,运化无迹,王令的这首诗就做到了用典精切自然。2.本诗如何通过多重对比展现对杜甫的评价与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B【解析】"三千首"是约数,杜甫现存的诗歌,只有一千四百多首,"四百春"也是举其大数,由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杜甫成年计起,至王令在世的1059年(宋仁宗嘉佑四年),约近四百年。“一夜”是确数,“千树万树”是约数。表述错误。2.①生前境遇与艺术成就的对比:首联“气吞风雅”的才华与“碌碌不见珍”的冷遇对比,突出杜甫生前不遇的悲剧;②创作动机与世俗误解的对比:颔联以“发愤”的真诚创作对比“诗道穷人”的庸俗认知,彰显杜甫的精神高度;③作品价值与身后寂寥的对比:颈联“照耀乾坤”的永恒光辉与尾联“孤冢寂寞”的凄凉结局对比,表达对杜甫身后萧索的痛惜;(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沁园春[南宋]戴复古一曲狂歌,有百馀言,说尽一生。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空馀豪气峥嵘。安得良田二顷耕。向临邛涤器,可怜司马,成都卖卜,谁识君平。分则宜然,吾何敢怨,蝼蚁逍遥戴粒行。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漂泊多年,经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感慨之意颇深。本词是作者一生行藏的概括总结,也是作者精神情感的记录与反省。B.词人用“十年灯火”“四方奔走”,时空并举,讽刺了自己汲汲营营、“求利求名”的过往,自满于当下“穷吟诗句清”的生活。C.下阕作者借西汉司马相如临邛涤器和严光(字君平)成都卖卜的典故,认为人生际遇未到,分当如此,“何敢怨”隐含愤激自嘲之意。D.末句“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劝自己放开怀抱品美酒赏美景,故作潇洒,自我宽解,细品之下万千感慨余韵无限。2.戴复古曾在《望江南》中说:“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最会说穷通。”评论家认为这句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其诗词创作的大致风貌。请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注:长庆4年,元稹为白居易编集,题为《白氏长庆集》。【答案】1.B2.①语言上直白浅近,有白居易“长庆体”的风格,如“有百余言”“吾何敢怨”等,都为口语。(语言直白浅近1分,举例分析1分)②情感上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有辛弃疾豪放沉郁的特点。如“四方奔走”,却“蹭蹬”落魄,“空余豪气”等,都与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词风一致。(答到“豪放”或“壮志难酬”1分,举例分析1分。)③手法(或内容)上采用对比“说穷通”,少年时的奔走努力豪气峥嵘和年老时空余“闭门独坐”“愁叹之声”对比。(“穷”字的分析1分,“通”字的分析1分)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①这首诗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用“三秋”点明时序,用气候环境给人的“凉冷”之感来形容深秋之夜。B.颔联写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闲散无事。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又“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了照应。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孤寂冷清的心境。2.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琵琶行》中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D【解析】直抒胸臆“表达孤寂冷清的心境”错误。尾联“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写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可见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寒未起”和“霜叶满阶红”,暗示了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清寂,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秋雨后的闲适与安详。2.“老翁”恬淡清静、安然闲适。颔联写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颈联写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还“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说明他心无所虑,闲适恬淡。“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凄凉悲伤。“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地势荒僻,环境恶劣,“江州司马”耳闻目睹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悲哀。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奉和袭美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①陆龟蒙曾见凌风上赤霄,尽将华藻赴嘉招。城连虎踞山图丽,路入龙编②海舶遍。江客渔歌冲白荇,野禽人语映红蕉。庭中必有君迁树,莫向空台望汉朝。【注】①袭美:即诗人好友皮日休。南海:泛指岭南地区。②龙编: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河内东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表明皮日休曾写诗寄给远在南海的二位同年,诗人应邀唱和,写下此诗。B.首联以“曾”领起,追忆当年友人及第时的满腔豪情与文采风流,呼应标题。C.末句中的“汉”借指唐代,与“征蓬出汉塞”一样都使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D.本诗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2.据史料,陆龟蒙并没有到过岭南,却以想象描绘了“南海”的景象,其诗如“画本”,颇有画面感,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赏析。(6分)【答案】1.D【解析】本诗全为虚写,没有虚实结合,也没有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2.①描绘了想象中岭南城郭山海相连的壮阔全貌,刻画了水荇、芭蕉等典型风物,层次分明;②白色水草与红色花朵相互映衬,色彩绚丽。③江岸渔歌与野禽人语,动静结合,生动可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武连县驿陆游平日功名浪自期,头颅到此不难知。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于春茧丝。野店风霜俶装早,县桥灯火下程迟。鞭寒熨手戎衣窄,忽忆南山射虎[注]时。[注]南山射虎: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诗人反思过去浪费光阴而未能积极追求功名,意识到曾经所期已成虚幻。B.“宦情薄似秋蝉翼”让人想到“世味年来薄似纱”这一诗句,二者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C.“俶”是整理之意,结合下句“下程迟”,可知诗人起得很早,投宿很迟,极其辛苦。D.尾联前句描绘诗人在寒风中身着战衣,紧握冰冷的马鞭,冒着严寒赶路的情景。2.明代杨慎曾评价陆游的诗词“纤丽处似淮海(即秦观),雄慨处似东坡”,请结合这首诗,说说诗中的这两个特点分别表现在哪里?(6分)【答案】1.A(3分)2.①诗人选用“风霜”“灯火”“鞭”“戎衣”等细小意象,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用词新颖细腻,颇有秦观的纤丽之风。(3分)②诗人既有功名未就、漂泊思乡、羁旅行役的慨叹,又以“南山射虎”的典故收尾,充满了壮志豪情,极具苏轼的雄慨之气。(3分)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开岁连日大雪①陆游开岁大雪如飞鸿,转盼已见平檐沟。村深出门风裂面,况复取醉湖边楼。从来春雪不耐久,卧听点滴无时休。去年久旱绵千里,犁不入土蝗虫稠。今年冬春足膏泽,天意似欲滋农畴。岂惟养猪大作社,更卖宝剑②添耕牛。【注】①此诗嘉定二年(1209年)春作于山阴。②汉宣帝时,渤海因饥荒,百姓多带刀持剑为盗,龚遂担任太守后,劝百姓舍弃刀剑,改业归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中“飞鸿”一词兼用比喻和夸张,形象地勾勒出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洋洋漫天洒落的图景。B.诗人住所偏远,近日一出门就要忍受风雪击面,加之又身在湖边楼上,风雪尤大,更令诗人烦躁。C.本诗主要通过写景和叙事来抒发情感,并且今昔对照,虚实相生,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意趣。D.本诗以农事为题材,质朴自然,与诗人慷慨悲壮的爱国诗作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貌的多样性。2.诗歌最后一句“更卖宝剑添耕牛”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①天降瑞雪,丰收有望,诗人满怀激动和喜悦;②希望百姓即时投入春耕,体现诗人对民生的关切;③“卖宝剑”意味着百姓不用带刀持剑为盗,寄寓着社会安定的愿景。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阳羡①歌·山秀芙蓉〔宋代〕贺铸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灵②,长桥千载犹横跨。解组投簪,求田问舍①。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注】①阳羡:今江苏宜兴,因境内有阳羡山而得名。据地志所载,阳羡境内有芙蓉山、罨画溪。②斩蛟灵:西晋阳羡人周处,曾于长桥下挥剑斩蛟,为乡里除害,传为佳话。③求田问舍: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陈登,字元龙,曾对来拜访他的只知求田问舍的许汜表示鄙弃之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两句写山川秀丽,“芙蓉”“罨画”一语双关,既是地名,又着意突出阳羡境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美。B.“临风”二句咏史,通过当年斩蛟处的长桥依然横跨河上而英雄豪杰却杳无踪迹的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感伤。C.“解组”三句写辞官归隐,终日与渔人樵夫为伍,黄鸡白酒,买田置屋,表达词人归隐生活的轻松与快乐。D.词的下片中“黄鸡白酒渔樵社”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句都用了意象叠加的手法,整个句子都由名词构成。2.这首词在用典上很有特点,严有翼《艺苑雌黄》谓:“反其意而用之者,超越寻常拘挛之见。”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答案】1.(3分)C【解析】“表达诗人归隐生活的轻松与快乐”错。2.(6分)①词人借用周处“斩蛟灵”、元龙“少时豪”的典故进行自比,表达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现在却说“非复少时豪”,慨叹自己再也没有少年时的豪气,再也不愿听到功名话头。②词人借用“求田问舍”的典故,描述了挂冠归隐后那种优游的生活,不但不反对别人的“求田问舍”,自己也“求田问舍”起来了,则不过是说反话。貌似表达对优游生活的喜爱,实则表达自己再无少时豪气,英雄末路的悲慨。貌似达观而实则悲愤。③两类典故反映了词人目前的生活是与他的夙志格格不入的,两种心境形成强烈对照。这种不协调的对照,显示了词人经历了一个从“少时豪”到今天求“耳根清净”的英雄末路的沉郁悲愤。反用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能给人以更深的感受。【评分参考】结合文本,指出具体对照的内容2分,情感2分,效果2分,共6分。十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小题。墨竹梅尧臣许有卢娘能画竹,重抹细拖神且速。如将石上萧萧枝,生向笔间天意足。战叶斜尖点映间,透势虚黍断还续。粉节中心岂可知,淡墨分明在君目。题画竹郑燮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梅诗先介绍画家及她的作画特点,然后对画作的整体以及细节处进行赏析,描写有层次感。B.郑诗前两句浓缩诗人多年的画竹经验,即长期实践、勤练苦思,这也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C.从诗歌的标题和内容可知,虽然都是题画诗,但两诗的写作目的和艺术见解并不完全相同。D.两首诗都运用了叙述、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细致生动地刻画了竹子的神韵,画面感强。2.如何理解两首诗中“生”的内涵?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6分)【答案】1.D【解析】“细致生动地刻画了竹子的神韵”错误,郑诗没有对竹子进行细致刻画,只有“清瘦”一词,是一个细节描写,不是细致(详细刻画,用的是繁笔)详细描写。2.①梅诗中的“生”,为“生长,长出”,指石上摇曳的竹枝在卢娘笔下生长出来,富有活力生机,流露天然之趣,表达了对卢娘高超画艺的赞美;②郑诗中的“生”,为“活的,有生机的”,指画出竹子的生机活力,才算技艺纯熟,阐述了自己的审美追求(绘画理想、艺术追求)。(也可以理解为“陌生的,新鲜的,个性化的”,指画竹常画常新,能画出竹的独特姿态才算技艺纯熟)(每点3分,其中词义1分、理解欣赏2分)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鹰杜甫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注】。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注:鞲(gōu)鹰,指调教于臂鞲之上的鹰;鞲,皮制袖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画面描绘极富立体感,在清秋时节,如雪似玉的白鹰傲立雄视,恣意远飞,身姿矫健。B.颔联中运用反问,写猎人网罗白鹰,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罗网,表达了对猎人行为的不满。C.颈联写白鹰天下无敌,百战百胜,不甘任人驱使,既表现了它外在的勇猛又表现了它内在的桀骜。D.尾联运用典故,写白鹰遨游九天,使大鹏望而退避、野兔深藏不出的雄姿,笔调高扬,意味深远。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说说诗人是如何借白鹰寄托心志的。【答案】1.B【解析】“写猎人网罗白鹰,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罗网”错误,应是白鹰在野外自由时心力已耗尽,人们何必还去网罗它,是对人们网罗白鹰行为的谴责。2.①首联描绘白鹰在清秋时节傲立、远游的雄姿,展现诗人自己渴望自由、超脱尘世,在广阔天地有所作为的志向。②颔联写白鹰被人网罗,表达诗人对被束缚、不被理解的现实处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③颈联、尾联凸显白鹰的无敌、高傲,象征诗人的高傲品格、出众才能以及不愿受他人驱使、渴望保持独立人格,在世间尽显自身才华的心愿。十九、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终南望余雪祖咏①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游终南山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注】①祖咏: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本诗为一首应试诗。当时祖咏并未按照规定写成五言排律,而是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并说“意思已经完满了”。1.下列对三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寒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慨叹。B.王诗最后写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C.孟诗“日月石上生”一句,感觉日月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写出了诗人长时间身处山中的错觉,也侧面表现其游兴之浓。D.孟诗“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把万顷松涛的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形象统一起来,表达了对终南奇景的赞叹与欣赏。2.终南山为隐逸之山,多为诗家垂青,祖咏、孟郊、王维三者之诗皆有此心,更于写景状物之处各有妙笔。请比较以上三首诗在写景状物上的不同点。【答案】1.B2.①祖咏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简谐,融入其观察与思考。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自然景色。诗中未通篇写雪而以阴岭、霁色烘托余雪及终南山隐逸之灵,实在为咏雪之佳作。②王维全诗的着眼点在于作者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注重时空交错。在诗歌中,特别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上句中的“处”字,下句中的“时”字,不但将行到水源的时间过程给空间化,而且也把人看云起时的空间关系给时间化,从而使诗歌的境界更加开阔高远。③孟郊诗则重“游”之一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①贾至银烛朝天紫陌②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③,百啭流莺绕建章④。剑珮声随玉墀⑤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⑥里,朝朝染翰⑦侍君王。【注】①贾至(718-772),唐代诗人,时任中书舍人(皇帝的文秘人员,负责起草诏令,参议政事和中书省管理)。两省:指门下省和中书省。②紫陌:通往皇宫的大道。③青琐:皇宫门窗上的装饰。④建章:汉代官名,这里指大明宫。⑤玉墀:宫殿前的台阶。⑥凤池:即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⑦染翰:写文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颔联写殿前杨柳低垂,流莺婉转啼鸣,暗示百官朝见皇上的宏大场面。B.银烛照着昏暗的京城大道,诗人走到大殿时天色已亮,足见紫陌之长。C.大臣们走在玉石台阶之上,佩剑和佩玉发出声响,反衬出早朝的肃静。D.第六句从嗅觉角度表现早朝场景,华服染香,给早朝增添庄重的色彩。2.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评价这首诗的特点是“格高气畅”,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答案】1.A(“暗示百官朝见皇上的宏大场面”有误,此处描写大明宫的建筑,肃穆中透出春天的生机,但还没有写到百官朝见皇上的场面。)2.①银烛朝天,作者已经早早赶往朝廷,体现出恪尽职守的精神。②剑珮声响,御香薰衣,走在大殿的台阶上,暗含朝廷官员的自豪之意。③勉励两省僚友,共沐皇恩,为朝廷建言献策,体现积极治国的情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寄上叔父夷仲①(其一)黄庭坚少年有功翰墨林,中岁作吏几陆沈。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②知民心。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梦魂和月绕秦陇,汉节落毛何处寻。【注】①黄夷仲是黄庭坚的叔父。诗人作此诗时,他在边塞为朝廷负责茶马贸易等事宜。②监市履狶:出自《庄子·知北游》,指善于体察事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写叔父年少有才,与下句中年仕途沉沦的经历形成反差,表达了作者对叔父的无限同情。B.颔联引用《庄子》中的典故形容叔父待人接物的从容自若和为官从政的善察民情,赞颂了叔父的才干。C.颈联写叔父从万里之外的边塞寄来家书,表达其对儿女们的牵挂以及对林深雪厚的故乡的殷切思念。D.尾联上句“梦魂和月绕秦陇”,“绕”字,曲折有致,引人联想,情感丰沛,诗人的炼字功力于此可见。2.用典是古诗的常用手法,请赏析本诗结句中的用典。(6分)【答案】1.C2.①尾联下句援引化用了“苏武牧羊”的典故,用不辱使命誓不改节的苏武来比附勤政尽责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叔父。②表达了作者对叔父的赞颂以及要以苏武、叔父为楷模追蹑前贤的意愿。③使用典故,使诗歌语言古朴、诗风典雅、内容含蓄,耐人寻味。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友人罢举赴辟命杜荀鹤连天一水浸吴东,十幅帆飞二月风。好景采抛诗句里,别愁驱入酒杯中。渔依岸柳眠圆影,鸟傍岩花戏暖红。不是桂枝终不得,自缘年少好从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从大处起笔,水天相接、帆去如飞之景为后文写景抒情提供了开阔背景。B.颈联写渔人依柳而眠,鸟儿花间嬉戏,有动有静,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C.友人科举高中,接受任命赴军中任职,故诗人写此诗相赠,诗中多有勉励之词。D.本诗的语言通俗晓畅,景物描写极具画面感,整体呈现出质朴自然的诗歌风格。2.“好景采抛诗句里,别愁驱入酒杯中”一联极有新意,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C【解析】“友人科举高中”的说法有误,结合标题“罢举”和尾联“不是桂枝终不得”可知,友人参加科举并未考中,转而应召从军。2.①“抛”“驱”等动词的使用别出心裁,“抛”景、“驱”愁的写法把景、愁具象化,很有表现力;②原是以诗写景,以酒遣愁,诗人却说采景入诗,驱愁入酒,翻出新意;③本是送别诗,然颈联写驱愁入酒,似要一饮而尽,有豪壮之意。二十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①吴文英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