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高考七省01)(全解全析)_第1页
语文(新高考七省01)(全解全析)_第2页
语文(新高考七省01)(全解全析)_第3页
语文(新高考七省01)(全解全析)_第4页
语文(新高考七省01)(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1语文(新高考新七省)·全解全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法兰克福的《论不平等》认为:经济平等并不具有道德性,经济上的不平等并不具有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刻意追求经济平等不但无益于事,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法兰克福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平等主义的论辩漏洞或逻辑缺陷,展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精湛分析,并创造性地赋予某些概念和词汇以学术和学科的规范意义,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但其实是错误性的认知,使得其为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关于平等与尊严等相关问题的辨析,获得了充分的证成。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平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势不可当。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的平等同样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这样一来,平等的道德价值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某种消解。某种意义上,不平等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的不幸与灾难。二是边际效益问题。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效益原理。按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配给弱势群体,达致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性。对此,法兰克福认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三是平等的外在价值。平等主义的道义论很少受到挑战,追求平等,尤其是经济平等,从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他们占据道德话语权。对此,法兰克福予以强有力的辨析,他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属于外在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因为,所谓平等与不平等,只是人们之间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诉求,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是自由而完备的,并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尤其是经济层面的比较,而获得自己的证成。平等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不平等也不具有价值的低劣性,它们本身与价值无关。所以,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那么,平等的追求是否就完全不具有道德性呢?对此,作者另辟通道,形成某种转换,即若把平等转化为尊重,问题就获得了一定的解决。尊重问题成为道德价值论的焦点,在平等与尊重的问题上,尊重比平等更为根本。如果平等不是纠结于财富或经济上的平等与否,而是转化为对于个体的权利尊重,那么,它就具有了道德的优先性,超越了平等与不平等的话题。尊重之所以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每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内在的价值属性。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资格的尊重问题,远比经济平等与否更为重要和根本,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正当性。在法兰克福看来,平等与尊重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他试图打开两者的联系渠道,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把追求平等引向相互尊重的道路上,这是《论不平等》的又一理论贡献。过往的论述大多是通过论证平等的道德正当性,从而导向社会变革,不是制度上的重大革命,至少也是福利政府的理性构建。作者的论证路径则相反,它通过揭示平等的外在价值性,一方面提出了充足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正视不平等的并非不道德属性;另一方面,则提出一个价值的转化路径,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引导人们从反对不平等,追求平等,过渡到正视不平等,超越平等与否,从而进入多元社会甚至经济不平等社会的彼此尊重,通过尊重,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最深刻的价值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备,是权利保障,也是维系自己的自由权利。诚如作者所指出: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实际上往往是有害的,但经济平等也并非毫无意义,它通过某种方式也是可以重新获得道德性的,那就是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摘编自高全喜《超越平等主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兰克福在《论不平等》中认为经济平等不具有道德性,如果刻意追求经济平等,反而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B.法兰克福认为,不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增加社会财富,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C.人获得某种满足感的事情非常复杂,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因此,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D.法兰克福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这一观点是对平等主义道义论的挑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错误,于文无据。从原文第二段“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可以看出,原文只是强调“充足主义”的重要,并没有比较平等与不平等的重要程度。故选B。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等主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这一观点与大众民主思想具有一致性。B.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双方一向各说各话,但双方在“充足主义”概念所主张的观点上获得了共识。C.法兰克福反对根据平等主义这种非根本性价值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是因为他不认同平等的道德正当性。D.如果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经济平等就有可能重获道德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是因为他不认同平等的道德正当性”错误,因果关系不当。依据原文第四段,法兰克福反对根据平等主义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是因为“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故选C。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贝勃定律: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B.霍曼斯成功命题:某人的特定行动越是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C.帕累托改进: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提高另一方的福利。D.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某一层次需求相对满足,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形成行为动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A.“贝勃定律”支持的正是“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B.“霍曼斯成功命题”认为“激励”是“行动”以至“成功”的重要因素,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C.“帕累托改进”突破了“帕累托最优”的零和限制,也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D.“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应的正是文本“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相关内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故选D。4.第五段围绕“平等”与“尊重”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论述的要点。(4分)【答案】①如果将平等转化为尊重,平等就超越了它自身,具有了道德优先性。②尊重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个人的独立自主,具有内在价值属性。③平等与尊重是相互关联的,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可以引向尊重。④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树立个人的价值自主性。(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如果平等不是纠结于财富或经济上的平等与否,而是转化为对于个体的权利尊重,那么,它就具有了道德的优先性,超越了平等与不平等的话题”可概括为:如果将平等转化为尊重,平等就超越了它自身,具有了道德优先性。依据“尊重之所以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每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内在的价值属性”可概括为:尊重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个人的独立自主,具有内在价值属性。依据“平等与尊重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他试图打开两者的联系渠道,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把追求平等引向相互尊重的道路上,这是《论不平等》的又一理论贡献”可概括为:平等与尊重是相互关联的,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可以引向尊重。依据“另一方面,则提出一个价值的转化路径,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引导人们从反对不平等,追求平等,过渡到正视不平等,超越平等与否,从而进入多元社会甚至经济不平等社会的彼此尊重,通过尊重,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可概括为: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树立个人的价值自主性。5.“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论语》,大意是不必担心财富不多,要担心的是财富不均: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平等观。请结合文本中“充足主义”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答案】①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传统社会,倡导财富分配的平均是合理且积极的平等诉求;②与谋求经济创新与发展的“充足主义”相比,这种过分强调平等而忽视财富充足的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③我们要努力促进社会“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从而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不平等问题。(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传统的平等观,一向具有道德正当性。但对照法兰克福的分析,其中之利弊显而易见。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贫乏,要求平等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和人道意义。在当今社会,如果再执着于“平等”而忽略“充足”,显然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考生必须从下面三点考虑问题,答案分别指向:第一,考虑“不患寡”产生的社会环境,肯定其正面性;第二,对照“充足主义”,“不患寡”的局限性;第三,结合两者,对当下有参考或借鉴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星期三的紫罗兰(法)安德烈·莫洛亚“谢妮,再待一会儿吧!”“不能再耽搁了,已经快到四点了,今天是星期三……你知道,雷翁,我得给我的情人送紫罗兰去了。”谢妮与雷翁·罗朗的客人们一一拥抱吻别,然后离去。雷翁的客人克蕾尔·梅内特里耶问道:“给情人送紫罗兰,是怎么回事?”雷翁说道:“那我就给你们讲讲星期三紫罗兰的由来吧。以现今的趣味而论,这故事恐怕感伤了点儿……”1895年,谢妮刚得了音乐戏剧学院的头奖,马上就接到法兰西喜剧院的聘书。她在剧院里,很快争得头牌演员的地位。一天晚上,谢妮博得满堂彩之后,回到后台。这时进来一个茶房,递上一束紫罗兰,茶房说:“这是科技大学一个穿制服的学生放在那里的。”又过了一个星期,星期三没有她的演出,但是星期四来演出时,她看到化妆室里有一束紫罗兰,花已经有点儿蔫了。“请问,贝尔纳,我的紫罗兰,还是那个小伙子送的吗?”“是的,小姐。他人非常和气,身材瘦削,脸颊凹陷,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他留一撮棕色小胡子,戴单片眼镜,加上佩剑,模样有点儿怪。凭良心讲,他倒是一往情深的样子。那小伙子把紫罗兰递给我,说了声‘请送给谢妮·索比艾小姐’,脸一下涨红了。"“为什么他总是星期三来?”“难道你不知道?星期三,科大的学生才能出校。”“要是我心软一点儿,就叫你让他到后台来,把紫罗兰亲手交给我。”“小姐,那些戏迷,你只要表示出一点儿关切,他们就会缠住你不放!”“你说得对,咱们来个不理不睬、无情无义。”“小姐,这才入情入理呢!”又过了几个星期,谢妮每星期三依然会收到一束廉价的紫罗兰。有位女伴对她说:“我见到了,你那位科大的学生。那天碰巧我在门房,看见他捧着花,腼腆地说‘请送给谢妮·索比艾小姐’。那孩子一脸聪明相,生怕此举落个笑柄。要知道,他一无所求,也没提出要见你,我要是你……”“就见他?”“是的。暑假就在眼前,你也要去巡演了,即使他缠人,也没多大风险。”那天晚上,谢妮离开的时候吩咐茶房:“贝尔纳,下星期三,那位科大学生再送紫罗兰来,你就让他亲自送给我。”又是一个星期三,谢妮坐在休息室里等,但是没有穿制服的学生出现,她等得焦躁不安。她在心里笑自己:6个月来,对这种含蓄的表示,她理都不理,而这份一向受冷落的礼品一旦中断,她竟会那么惆怅。散场之后,她跑到茶房那里问:“贝尔纳,我那多情种子呢?你没打发他上来?”“他今天没来。你这是第一次同意见他,而6个月来,他这是第一次在星期三缺席。”到了下周的星期三,仍然是既没有科大学生的踪影,也没有紫罗兰的影子。第二天,她就离开巴黎去巡演了。等她再回来,那个罗曼蒂克的科大学生已被她置之脑后了。一年之后,她接到杰奈弗里埃上校的一封信,上校请求与他会面。谢妮请上校于星期六下午到她的住处来。他来的那天,穿着黑色便服。“我之所以冒昧恳求与你会面,是出于做父亲的身份。你看我穿着黑衣服,是因为我儿子——安特烈·杰奈弗里埃中尉,两个月前死在马达加斯加了。我儿子,小姐,你并不认识,但是他认识你,钦佩你。这一切都是他去看《爱情与巧合的趣剧》这出戏开始的。回来后,他兴奋地直谈论你,赞不绝口。”“啊,天哪!就是他了?”谢妮喊出声来。“半年里,每星期三给你送紫罗兰的科大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安特烈。学校里的同学,也拿他的痴情打哈哈:‘你给她写封信吧!’”“他为什么不写信来呢?”写是写了,我都给你带来了。只是从没寄出,我们也是在他死后才找到的。这些信,你留着吧,它们是属于你的。我是出于对儿子的思念才这样做的。他对你的感情,没有任何失敬或轻佻的成分。我可以说,安特烈是无愧于他伟大的爱的。”“但是,为什么他不提出见见我呢?我又为什么不设法去会会他呢?我真后悔,恨自己……”“你也不要懊恼,小姐,当初谁也想不到。安特烈出了学校,自己提出要到马达加斯加去,也是因为你。他说过,他走远了,或许能逃避这种无望的痴恋。”“这种忠诚,这种深情,这种隐衷,”谢妮说,“难道不是了不起的事吗?”临了,上校起身告辞,谢妮握着他的双手说:“我想,我并没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然而,我觉得,对这位在感情上从未得到满足的逝者,我也有应尽的一份义务。上校,请告诉我,你儿子葬在什么地方。我向你发誓,在我有生之年,每个星期三一定到他坟前放上一束紫罗兰。”“这就是为什么在她一生中,”雷翁归结道,“这位被人们认为怀疑人生、看破红尘,甚至可以说是玩世不恭的谢妮,会在每个星期三,丢下朋友、工作,独自跑到蒙巴那斯公墓,去祭奠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中尉。”听罢,大家半晌无语,末了,贝特朗·斯密特说:“对于高尚的人,世界上永远会有风流而格调高雅的事。”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谢妮善良、执着、活泼,但她巡演回来后将安特烈置之脑后,这也可看出她有冷漠无情的一面。B.安特烈的死与他对谢妮的爱恋有关,但其父亲并没有因此迁怒谢妮,他要见谢妮,主要是为了了却儿子生前的心愿。C.小说中的紫罗兰价格低廉,但体现了一种用金钱所不能兑换的价值,代表了安特烈对谢妮谦恭、忠诚、持久的爱慕。D.作为阅历丰富的茶房,贝尔纳劝说谢妮不要与安特烈见面,这既体现了他的市侩庸俗,也透露出他对谢妮的关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这也可看出她有冷漠无情的一面”说法错误,原文为“第二天,她就离开巴黎去巡演了。等她再回来,那个罗曼蒂克的科大学生已被她置之脑后了”,“冷漠无情”,词义太重。B.“主要是为了了却儿子生前的心愿”说法错误,原文为“我是出于对儿子的思念才这样做的”,可见是因为思念儿子。D.“体现了他的市侩庸俗”说法不妥当,原文为“小姐,那些戏迷,你只要表示出一点儿关切,他们就会缠住你不放”,并不能表现“市侩庸俗”,属于过度解读。故选C。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先由作者讲述了一个聚会的故事,再由聚会的主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样的构思增强了小说形式的意味。B.安特烈是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其形象跃然纸上,这得益于作者对其外貌、语言、神情等进行的生动而传神的正面描写。C.安特烈的父亲与谢妮见面时态度平静,实际上其内心蕴含着丧子之痛,但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用笔克制,点到为止。D.小说结尾以贝特朗·斯密特的一句评论作结,卒章显志,既表达了对谢妮和安特烈的赞美,又能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正面描写”说法错误,应该是“侧面”描写,不是正面描写,是通过别人描述的。故选B。8.谢妮会在每个星期三去祭奠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中尉,她是出于什么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谢妮为与一段美好的感情擦肩而过,而感到遗憾惋惜。②谢妮因为自己的不理不睬而让安特烈未能与自己见上面,而感到惭愧。③谢妮为安特烈谦恭忠诚、持久的感情而感动。(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结合“她在心里笑自己:6个月来,对这种含蓄的表示,她理都不理,而这份一向受冷落的礼品一旦中断,她竟会那么惆怅”可知谢妮为与一段美好的感情擦肩而过,而感到遗憾惋惜。结合“但是,为什么他不提出见见我呢?我又为什么不设法去会会他呢?我真后悔,恨自己……”可知谢妮因为自己的不理不睬而让安特烈未能与自己见上面,而感到惭愧。结合“我觉得,对这位在感情上从未得到满足的逝者,我也有应尽的一份义务。上校,请告诉我,你儿子葬在什么地方。我向你发誓,在我有生之年,每个星期三一定到他坟前放上一束紫罗兰”可知谢妮为安特烈谦恭忠诚、持久的感情而感动。9.小说情节充满戏剧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巧合:如正当谢妮要见安特烈时,安特烈却正巧在这一周的星期三缺席,这是他6个月来第一次缺席。②突转:如正当谢妮巡演回来将安特烈的事置之脑后时,谢妮却意外从安特烈父亲口中得知安特烈的死讯,这带给她巨大的心理冲击。③错位:时间错位:当安特烈坚持赠送紫罗兰时,谢妮没理会;当安特烈不能再赠送紫罗兰时,谢妮却很期待。④悬念:如小说开篇就设置悬念,客人们对“星期三的紫罗兰”的故事充满好奇,读者也被深深吸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①巧合:“贝尔纳,下星期三,那位科大学生再送紫罗兰来,你就让他亲自送给我”“又是一个星期三,谢妮坐在休息室里等,但是没有穿制服的学生出现,她等得焦躁不安”“他今天没来。你这是第一次同意见他,而6个月来,他这是第一次在星期三缺席”“到了下周的星期三,仍然是既没有科大学生的踪影,也没有紫罗兰的影子”,正当谢妮要见安特烈时,安特烈却正巧在这一周的星期三缺席,这是他6个月来第一次缺席。②突转:“一年之后,她接到杰奈弗里埃上校的一封信,上校请求与他会面”“我之所以冒昧恳求与你会面,是出于做父亲的身份。你看我穿着黑衣服,是因为我儿子——安特烈·杰奈弗里埃中尉,两个月前死在马达加斯加了。我儿子,小姐,你并不认识,但是他认识你,钦佩你。这一切都是他去看《爱情与巧合的趣剧》这出戏开始的。回来后,他兴奋地直谈论你,赞不绝口”,正当谢妮巡演回来将安特烈的事置之脑后时,谢妮却意外从安特烈父亲口中得知安特烈的死讯,这带给她巨大的心理冲击。③时间错位:“你说得对,咱们来个不理不睬、无情无义”“又是一个星期三,谢妮坐在休息室里等,但是没有穿制服的学生出现,她等得焦躁不安”“到了下周的星期三,仍然是既没有科大学生的踪影,也没有紫罗兰的影子”,当安特烈坚持赠送紫罗兰时,谢妮没理会;当安特烈不能再赠送紫罗兰时,谢妮却很期待。④悬念:小说开篇就设置悬念,“雷翁的客人克蕾尔·梅内特里耶问道:‘给情人送紫罗兰,是怎么回事?’雷翁说道:‘那我就给你们讲讲星期三紫罗兰的由来吧。以现今的趣味而论,这故事恐怕感伤了点儿……’”,客人们对“星期三的紫罗兰”的故事充满好奇,读者也被深深吸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①。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节选自陈寿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材料二:《襄阳记》②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③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于是始从之。《袁子》④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注】①沔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②《襄阳记》:又称《襄阳耆旧记》,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编写的地方人物志。③甘棠:《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④《袁子》:魏晋之际学者袁准的著作《袁子正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而蒸尝止A于B私门C庙像D阙E而莫立F使百姓G巷祭H戎夷I野祀【答案】CF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是现在对于他的祭祀只是来自民间自发,他的祠庙与塑像却都没有建造,使得百姓们在街巷中祭祀他,戎夷之少数民族的人们在野外祭祀他。“蒸尝止于私门”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后面C处断开;“而”字连接“庙像阙”和“莫立”,中间不断开,后面F处断开;“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结构一致,中间H处断开。故选CFH。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听,指准许、应许,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词义和用法相同。B.实斯人是赖,与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惟德是依”是同一种特殊句式。C.爪牙,指帮手,有贬义,与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词义相同。D.南面,指君王见臣子或卿大夫见僚属时坐北朝南的尊位,借指居君王、卿大夫之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句意:朝廷议论之后以不符合礼制规矩而不给诸葛亮建立祠庙。/准许我微小的心愿。B.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实赖斯人”“唯图利”“唯从命”“惟依德”。句意:实在是仰赖于他的缘故。/只谋求利益。/只要有命令就听从。/只依靠品德。C.错误。帮手;爪子和牙齿。句意: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心腹之臣。/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D.正确。故选C。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生前曾上表后主,自言淡泊清廉的人生追求;去世时留有遗嘱,死后葬在定军山,力求薄葬,生前身后淡泊如一。B.习隆和向充等人以周人不伐召伯理政处的甘棠、越王为范蠡铸金像等故事为论据,陈说应当为诸葛亮立庙奉祀的观点。C.习隆等人指出应尽力顺应民心为诸葛亮建立祠庙,但在成都为其立庙有不妥之处,应当在其墓附近立庙,规范祭祀事宜。D.诸葛亮生前深受百姓爱戴,他承刘备托孤之重,代行君主之权而国人没有疑虑;出兵时天下广泛关注但并不为此忧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应尽力顺应民心为诸葛亮建立祠庙”错,原文“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意思是因为没有诸葛亮的塑像和祠庙,百姓只能在街巷中或野外祭祀他,很不规范,如果全部都顺从民众的心愿,会轻慢而没有依据典章礼制,因此建议在其墓附近立庙,规范祭祀事宜。可见百姓并没有要求为诸葛亮立祠庙,也就谈不上“顺应民心为诸葛亮建立祠庙”。故选C。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4分)(2)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4分)【答案】(1)待臣去世的时候,不会让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钱财(的情况出现),去辜负陛下。(2)(诸葛亮)执行法令严格但国人心悦诚服,征用(劳役)百姓竭尽他们的力量但百姓没有怨言(不抱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待,至,到;“赢财”,多余的钱财;“负”,辜负。(每点1分,句意1分)(2)“行法”,执行法令;“悦服”,心悦诚服;“尽”,竭尽;“下”,百姓。(每点1分)14.诸葛亮除生前深受百姓爱戴外,死后更是广受追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述其体现。(3分)【答案】①魏国大将钟会征讨蜀地,祭拜了诸葛亮的祠庙。②诸葛亮刚刚去世,各地请求为诸葛亮修建祠庙,朝廷不予批准,百姓就在道路上私祭诸葛亮。③诸葛亮去世数十年,国人还在歌咏怀念他,如周人思念召公一样。(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可知,魏国大将钟会征讨蜀地,祭拜了诸葛亮的祠庙。②由“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可知,诸葛亮刚刚去世,各地请求为诸葛亮修建祠庙,朝廷不予批准,百姓就在道路上私祭诸葛亮。③由“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可知,诸葛亮去世数十年,国人还在歌咏怀念他,如周人思念召公一样。参考译文:材料一: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当初,诸葛亮曾向后主表明自己心愿:“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有国家供应,无需再治其他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及至去世,果如前言。景耀六年(263)春,后主刘禅诏令为诸葛亮在沔阳建立祠庙。当年秋天,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征伐蜀汉,到汉川县时,前去祭扫诸葛亮祠庙,下令军中士卒不得在诸葛亮墓附近牧马砍柴。材料二:《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去世的初年,蜀汉全国各地都请求朝廷为诸葛亮建立祠庙,朝廷议论之后以不符合礼制规矩而不给诸葛亮建立祠庙,蜀汉的百姓们便在各个节日之时在道路旁私下祭祀诸葛亮。议论政事的官员们中有的人认为可以顺从民众的意愿在成都为诸葛亮建立祠庙,后主没有同意。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人共同上奏表给后主说道:“微臣听说周朝的人们感怀召公(姬姓,名奭,燕国始祖)的恩德,都不肯砍伐而是敬重召公曾经在下面休息过的甘棠树;越王勾践(妫姓,疑似名为勾践)思念范蠡(祁姓,范氏,名蠡)的功劳,用黄金铸造塑像来保存范蠡的形象。自从汉朝兴起以来,因为小德小善而被人们画影图形和建立祠庙的人有太多了。况且诸葛亮的德行风范闻名遐迩,他为我朝建立了盖世之功勋,我大汉皇室之所以还没有灭亡,实在是仰赖于他的缘故,但是现在对于他的祭祀只是来自民间自发,他的祠庙与塑像却都没有建造,使得百姓们在街巷中祭祀他,戎夷之少数民族的人们在野外祭祀他,这可不是好的保存德行与纪念功劳,追忆记述往昔之人的做法。现今如果全部都顺从民众的心愿,则会轻慢而没有依据典章礼制,把他的祠庙建造于京师成都,又会给大汉皇室的宗庙造成逼迫之势,这是圣上您心里之所以疑惑的地方。臣愚见认为不如因地制宜在靠近诸葛亮的坟墓旁边,在沔阳县为他建立祠庙,并且让朝廷赐给他亲属祭品派其按照时节来祭祀他,凡是他的旧臣故吏想要来祭祀他,都应该要制止他们而让他们到诸葛亮的祠庙中去祭祀。断绝百姓们的私下祭祀,以此来尊崇正规的礼仪制度。”于是后主开始同意为诸葛亮建立祠庙。《袁子》说:有人问:“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袁子说:“张飞、关羽刘备一同起事,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心腹之臣,但他们都是一介武夫。后来得到诸葛亮,于是就任命他为丞相,而群臣上下心悦诚服,是刘备值得信服,诸葛亮值得倚重的缘故。等到他接受刘备临终的嘱托,掌管一国的政事,侍奉平庸的君主,虽然掌握着朝中大权却不失礼法,执行君王的权力却没有人怀疑他(有谋逆之心)。正因为这样,(我)也怀着蜀国君臣上下及百姓那样的心情(态度)来欣悦地拥戴(尊敬)他啊!(诸葛亮)执行法令严格但国人心悦诚服,征用(劳役)百姓竭尽他们的力量但百姓没有怨言(不抱怨)。等到诸葛亮出兵的时候,入城受到的待遇如同宾客,行军不抢掠,割草砍柴的人也不会受到侵扰,如同在自己的国家一样。他用兵,停止时像山一样沉稳,前进后退像风一样迅疾,出兵那天,天下震动,可是人心并不担忧。诸葛亮去世至今已经有几十年了,国人都讴歌他思念他,就像当年周人怀念召公一样。孔子曾经说:‘冉雍这个人啊,(他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可以让他去做官啊。’诸葛亮就具备这样的能力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送李明府之任海南(唐)皮日休五羊城在蜃楼边,墨绶垂腰正少年。山静不应闻屈鸟,草深从使翳贪泉。蟹奴晴上临潮槛,燕婢秋随过海船。一事与君消远宦,乳蕉①花发讼庭前。【注】①乳蕉,指香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是赠别之作,“蜃楼”化用“海市蜃楼”,暗示李明府将赴任之地十分偏远。B.首联写李明府身披黑色绶带、佩着腰带前往五羊城,年轻有为,定能有所成就。C.颔联中“屈鸟”“贪泉”,运用典故,移情于物,使诗人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含蓄。D.颈联中“螃蟹临潮”“燕子过海”写南方特有的自然景观,增添了诗作的生活气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身披黑色绶带、佩着腰带前往”错,“墨绶”指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是古代县令及其职权的象征,“墨绶垂腰”指黑色丝带垂到腰间,在诗中指李明府被贬之事,“年轻有为,定能有所成就”于文无据。故选B。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①对友人蒙冤被贬遭遇的同情和关切。“蜃楼”“不应闻屈鸟”等词表明李明府蒙冤遭贬至偏远之地就任,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关心之情。②对友人廉洁为官的赞美。借用“贪泉”典故,表明友人到任后会遮蔽贪泉,倡导廉洁之风。③对友人远宦的宽解和慰藉。诗人希望美丽的“乳蕉花发”景象能消解友人远宦的孤寂和忧愁。(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对友人蒙冤被贬遭遇的同情和关切。“五羊城在蜃楼边”“蜃楼”化用“海市蜃楼”,暗示李明府将赴任之地十分偏远;“山静不应闻屈鸟”暗示朋友被贬之地荒僻。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关心之情。②对友人廉洁为官的赞美。“草深从使翳贪泉”中借用“贪泉”典故,以吴隐之酌贪泉的故事作为标榜官吏清廉的典故。所谓酌贪泉而不贪,就是这个意思。表明友人到任后会遮蔽贪泉,倡导廉洁之风。③对友人远宦的宽解和慰藉。“一事与君消远宦,乳蕉花发讼庭前”诗人希望美丽的“乳蕉花发”景象能消解友人远宦的孤寂和忧愁,以此表达对友人被贬远赴的宽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吊古伤今,古今常情,《赤壁赋》中,苏子与客遥想曹操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洒脱,不禁发出“,”的人生无常的慨叹。(2)在《离骚》中,屈原面对昏聩的国君,十分失望,庆幸自己迷途未远,从而表达了不愿与昏君奸佞同道共游的决心的句子是“,”。(3)“酒”作为意象在古诗中有多重意义,成为人们可歌可乐、可悲可叹的寄托。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面对“”,竟然停杯不饮;而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之相反,“”一句,表现出自己逆境中的坦然。【答案】(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3)金樽清酒斗十千暂凭杯酒长精神(每空1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固、哉、朕、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ChatGPT大热,对于算力的讨论也随之①。因为不管人工智能走向何方,其背后都需要庞大算力的支撑。“东数西算”工程已满一周年,“东数”想要真正实现“西算”仍需迈过几道坎。我国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旨在实现东西算力的均衡布局,优化算力成本,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为目的。“东数西算”是把东部的数据传输到西部进行计算和处理,原因在于,我国东部资源和空间有限、耗电指标紧张、计算成本更高,算力供不应求;而与之②,西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土地资源等③,计算成本更低,优越的气候条件还能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但算力需求不足。业界把“东数西算”比作“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正是因为其本质都是要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下好全国“一盘棋”。听起来很美好,但实践起来却④。比如数据网络传输的速度、安全、西部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亟待解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答案】18.①热火朝天②截然相反③丰富多彩④举步维艰(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ChatGPT大热,对于算力的讨论也随之”可知,填入成语应是形容讨论的热烈程度,可以填入“热火朝天”。“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第二空,从前文“我国东部资源和空间有限、耗电指标紧张、计算成本更高,算力供不应求”和后文“计算成本更低,优越的气候条件还能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但算力需求不足”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东西部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可以填入“截然相反”。“截然相反”,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截然不同。第三空,从前文“我国东部资源和空间有限、耗电指标紧张”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西部资源的丰富,品种多样,可以填入“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第四空,从前文“听起来很美好,但实践起来却”可知,填入成语应是与“美好”的意思相反,应是形容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可以填入“举步维艰”。“举步维艰”,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改为:旨在实现东西算力的均衡布局,优化算力成本,推动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两处语病各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结构混乱。“旨在……为目的”句式杂糅,改为“以……为目的”或“旨在……”.(2)成分残缺。“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缺少动词,加上“推动”“促进”“谋求”“加速”等搭配“发展”等动词均可。20.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3分)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C.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子“下好全国‘一盘棋’”使用了比喻手法,将“全国资源”比作“一盘棋”,规划资源配置相当于下一盘棋,强调其整体性和谋略性。A.使用比喻手法和夸张手法,将敌军比作“黑云”,“城欲摧”夸张地写出了敌军压境围城的凶猛。B.使用借代和拟人手法,“落红”是用颜色借代花;““护花”一词使“落红”人格化。C.使用夸张手法,“斗十千”“直万钱”对事实明显夸大,以起到突出的作用。D.使用借代手法,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①,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和我们人类一样,微生物为了生存和保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例如枯枝落叶、枯死的树桩和树根等。但在寒冷地区,森林以针叶树为主,生长季相对较短,枯枝落叶含有很多微生物不喜欢吃的难分解物质,不能满足土壤微生物的“胃口”。土壤微生物虽然生命很短,一般为几十分钟到几小时或者几天,②,在短时间内可以繁殖数倍乃至数十倍。微生物死亡后,其体内的一部分物质会被其他微生物吸收利用,③。这些能够长时间保留在土壤中的物质被称作土壤微生物残体——它们是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案】①它的种类繁多;②但繁殖速度很快;③另一部分物质就保留在土壤中。(每空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后文“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可知,要补写的句子是总述微生物种类多,所以填“它的种类繁多”;第②空根据前文“虽然生命很短”可知,要补写的句子应是带有转折意义的句子,且后文“在短时间内可以繁殖数倍乃至数十倍”可知内容上应是关于繁殖速度的,所以填“但繁殖速度很快”,若能填到“但繁殖能力很强”也可给分;第③空根据前文“其体内的一部分物质会被其他微生物吸收利用”,可知句式上应该是“另一部分物质……”,内容上与“被吸收利用”不一样,加上后文提到的“这些长时间保留在土壤中的物质”,所以填“另一部分物质就保留在土壤中”。22.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B.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C.三五只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D.“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它们是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前文“土壤微生物残体”的补充说明。A.表示语意转折;B.表示总结上文;C.表示补充说明;D.表示话语中断或停顿。故选C。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