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海卷01)(参考答案)_第1页
语文(上海卷01)(参考答案)_第2页
语文(上海卷01)(参考答案)_第3页
语文(上海卷01)(参考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1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答案】剑阁峥嵘而崔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2.按要求选择。(5分)【答案】(1)D(2)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答案】3.B4.A5.D6.我认为应该是“精神性价值”。首先,建筑设计应该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不应该满足设计者个人的“追求美好生活”,脱离实际的自我实现价值终究是孤芳自赏;其次,建筑设计还包括很多社会公共建筑,更重视建筑的社会价值、特定意义,而不是私人化的“追求美好生活”。(如果选择“意义价值”,或者认为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要自圆其说即可)7.示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长14多米,纪念碑总高度37米以上,高大挺拔,庄严肃穆,表达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简短的碑文概述了近现代史上人民英雄的奋斗历史,体现“缅怀死者,激励生者”的主题;碑座四周镶嵌了鸦片战争到胜利渡江等十幅大型浮雕,艺术地再现了革命斗争历史场景,富有感染力。(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1题。(共15分)【答案】8.①欣赏钱币、玉器藏品,“我”关心的是它们值多少钱,这里是以自己看重利益的“俗”,反衬顾老先生不慕荣利的高风亮节。②以自己不了解铜镜的美,不懂欣赏艺术的“俗”反衬顾老先生高深的艺术修养。9.①以“旧雨”的典故指代老友,表现了对周山、顾老先生等老友的怀念。②作者想念“旧雨”,不仅是怀念故友,也是怀念当初那个登门拜访顾老先生的自己。10.①通过周山与顾老先生的关系,引出后文登门拜访顾老先生的情节,使情节发展更符合逻辑。②通过周山与顾老先生之间的差距,借其进一步衬托顾老先生淡泊名利、懂得欣赏艺术的形象。11.思想主旨:对周老先生高风亮节的品格的赞赏、钦佩以及对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人生境界的推崇。现实意义:就如今社会而言,完全脱离社会摒弃俗世显然很困难。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像文中的顾老先生学习,对待知识虚心求索、对待利禄不过分看重,在繁杂的俗世中努力寻找心中的一片净土。(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答案】12.C13.B14.一二句,一入秋而凉气生,蟋蟀悲鸣床帏,抒发内心悲凉之慨;三四句,抒发有感于外物而产生的由盛转衰的深沉忧伤;五六句通过反复叙说内心无所倾诉,突出内心的悲愤之情;七八句以微风清冷、月光凄凉进一步烘托作者内心的无限悲凉;结尾两句借晨鸡晓鸣之时吩咐车夫驾车归去的叙述,表达了远离纷扰现实的愿望。(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0分)【答案】15.等到遭受16.(1)B

(2)C17.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18.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戴粗劣的衣着,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19.(1)爱好雅致;(2)结交名士;(3)居处幽静、雅致。20.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达方式多用记叙和抒情。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小题(11分)【答案】21.D22.C23.大量使用整句,写出长江奔腾震荡的水势,渺远处巴山诸峰、云梦泽的芳草隐约可见,山水间的千帆、棹歌等人世生活与风雨变化的自然面貌。这些景物都是经过远观、俯瞰、多日观察概括而成,具有时空中宏大气势,而整句正好与之相宜,使宏大气势扑面而来。也可以选用观察视角(如远观、俯瞰),也可选用动静结合。24.作者认为山水既有实际形态又有趣味灵性,全文构思颇为独特。首先对画家宗炳遍游山水,最后选择江陵终老的原因进行猜测,引出江陵水势浩荡,天下奇观之趣。而后通过袁中郎建楼远眺,描绘出澎湃的长江、隐约的远峰、山水间的生动的世间生活,然后进一步理解宗炳隐居江陵原因是寻找到性灵山水之趣,最后写卷雪楼命名原因,即酷热下仍能清凉入心之趣。表现出作者清雅宏大,超拔于世的精神追求。三作文70分25.【答案】例文:群中之我,我中之群从古至今,人总是离不开“群”。现代通讯技术、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使群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多见。人们身处于各种群之中,“群”与人相互融合——在当下,“群”俨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是群居性动物,这就决定了“群”的产生是必然的,是本质的。当然,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群”。“群”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抽象化表现,作用于人身上,不可避免地对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就其积极性而言,“群”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群”是人的整体,聚合了不同人的思想、技术,将它们连接为一个“1+1≥2”的整体,将分散的元素集中起来,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合力,同时这股合力中各要素的差异互补,使原本处于群之外的每个个体拥有了凭自身无法或难以获得的经验、技术等,从而促进了每个个体的发展。在大的层面上,“群”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锻造了历史。毛泽东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使是个别精英,其知识基础也是建立在“群”的整体知识储备上的,不可能超越其限制。但“群”作为一种有别于人自身的抽象体系,亦不可避免地生成一种不自然的外部逻辑。在群体无意识的动作下产生异化作用,使人从其自然本质中扭曲。从社会意义上说,“群”建构了一种服从乃至盲从的逻辑惯性,抑制了人的创造力;从政治上看,“群”的异化使人被抽象成一种符号,在现代民主体系里成为选票上的一种单纯的标签,在煽动之下则有“多数暴政”的隐患。总之,群在促进个人的同时,遏制了个人,同时将其不断抽象、异化,使其从自身分离而加入到一种不自由的整合思想中,从人中诞生了“群”。由此,人对于“群”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宣扬“群”的功用,溶解于“群”之中;有人则极力避免“群”的介入,乃至选择归隐,特立独行的坚守“自然”。应当说这两者都是一种极端。对“群”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差异。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评判“群”的,“群”是人实现目的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群”中又诞生了不同的人,这些人,就是人透过群按照需要构造出来的映像,公民、人民、暴民、草民无一不是一种映像,但在不同情境下人可以是其中任何一种,可以是某几种,也可能都不是。“群”是与个人相伴相生,对立统一的,是人社会的抽象产物,在人的基础上发展又制约、促进着人。因此,看待“群”应当兼顾人,不能抽象地强调“群”,否则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