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_第1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_第2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_第3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_第4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区域地质第二章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2.1.1.中国地势根本特征〔根本特征〕第二章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第一节中国地势根本特征一、中国地势的根本特征1.中国东西部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观: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和横断山为界2.1.1.中国地势根本特征〔根本特征〕2000~1000m

2.阶梯式地形:4500m以上

500m以下

2.1.1.中国地势根本特征〔根本特征〕2.1.1.中国地势根本特征〔根本特征〕2.1.1.中国地势根本特征〔根本特征〕3.我国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地势,又为东西延伸的分水岭所分割

4.嵌于山系之间的盆地、高原或平原均为菱形或三角形

2.1.2.中国地势根本特征〔与深层构造关系〕二、中国地势与深层构造关系

地形地势与地壳厚度呈镜像反映,也就是说地势越高的地区,莫霍面深度越大。2.1.2.中国地势根本特征〔与深层构造关系〕

现代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岩石圈的块状结构。块体边界都是重力梯度带和地壳厚度陡变带,在构造上均为著名的深断裂。

重力梯度带:重力值变化很大的地带,重力等值线平行密集排列,一般与深断裂有关。2.1.2.中国地势根本特征〔与深层构造关系〕2.2.1.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大地构造位置〕第二节中国区域地质的根本特征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位置1.我国夹在印度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两大稳定单位之间,呈东西向延伸的相对活动地带。2.中国处于太平洋洋壳与陆壳交界附近,所以中国东部北北东构造特别强烈,与东西向构造成交叉的形式。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具有近东西向和近北北东向分区的特征。按板块观点,中国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带和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附近,致使中国大地构造的开展与板块的碰撞和俯冲至为密切。2.2.2.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概貌及特点〕二、中国区域地质概貌及特点

西部地区:构造线以北西西为主,由许多地槽褶皱系和中间地块组成,习惯上称为西部地槽区。东部地区:构造线以北北东向为主,主要分布有中朝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在地台的南北两侧发育有古生代地槽褶皱系,东缘为环〔滨〕太平洋中,新生代地槽褶皱区所环绕。2.2.2.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概貌及特点〕假设以中朝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为界,以北为中国北部地槽区系,属中亚-蒙古地槽带的南部,境内古生代褶皱系占主体。由北向南,褶皱系形成时间逐渐变新,到海西期末,全部结束地槽状态,成为古亚洲大陆的组成局部。2.2.2.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概貌及特点〕中朝-塔里木以南,以扬子准地台为界分东、西两局部。西部为中国西南地槽区系,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地槽带的一局部,自北而南为祁连、昆仑、秦岭古生代为主的褶皱带,喀喇昆仑-唐古拉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燕山地槽褶皱系,再向南为雅鲁藏布-北喜马拉雅新生代地槽褶皱系,显示稳定区逐渐向南扩大,在新生代初与印度地台连成一体。2.2.2.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概貌及特点〕

扬子准地台以东,属滨太平洋地槽区系。其西侧为加里东和海西期褶皱系,东侧为新生代以来发育的岛弧活动带。由西向东,褶皱系形成时间也逐渐变新,即地槽状态向东迁移。2.2.3.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深断裂简述〕三、中国区域性深断裂简述

〔一〕中国深断裂格局任纪舜等〔1980〕将中国境内的深断裂划分出10余条超岩石圈断裂带和80余条岩石圈断裂带,以及为数更多的壳断裂带。又根据各深断裂带在区域地质开展中的位置、组合分布、断裂规模和附属关系,将深断裂分为断裂系、断裂带及断裂;根据地史时期深断裂形成的应力场,将我国深断裂归纳为三大巨型深断裂系,即古亚洲断裂体系、滨太平洋断裂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2.2.3.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深断裂简述〕1.古亚洲断裂体系元古代至古生代的深断裂体系,它控制着中亚-蒙古地槽、昆仑-秦岭地槽以及相邻地台在古生代时的大地构造开展,为古亚洲构造域应力场产物。①中蒙古深断裂系,②南蒙古深断裂系,③博罗霍洛-中天山深断裂系,④中朝准地台北侧深断裂系,⑤达拉布特深断裂系,⑥哈里克套-博格达深断裂系,⑦阿尔金-北山深断裂系,⑧狼山深断系,⑨西昆仑深断裂系,⑩北祁连-北淮阳深断裂系,11柴达木北缘-北淮阳深断裂系,12东昆仑-南秦岭深断裂,13龙门山-大巴山深断裂系。2.2.3.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深断裂简述〕2.滨太平洋断裂体系

指从昆明至银川一线向东至台湾〔西太平洋岛弧〕之间广阔地域内的一系列深断裂系,这是一个中、新生代强烈活动的,较为复杂的断裂体系,它控制着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大地构造的开展,为滨太平洋构造域应力场的产物。该体系包括有:14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深断裂系,15东南沿海深断裂系,16苏北-黄海深断裂系,17郯城-庐江深断裂系,18下辽河-华北深断裂系19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深断裂系20汾渭地堑深断裂系21华南北西向深断裂系。2.2.3.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深断裂简述〕3.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系指中国西南部以一系列巨大的弧形断裂为主干的断裂系。这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它控制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地槽带的开展,并使古亚洲大陆上的一些古断裂重新复活,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应力场的产物。22雅鲁藏布江深断裂系。23喜马拉雅辗掩断裂系,24怒江-澜沧江深断裂系,25金沙江-红河深断裂系,26道孚-马山深断裂系,27青藏高原西段剪切断裂系,28青藏高原东段剪切断裂系,29青藏高原中段南北向张断裂系。2.2.3.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深断裂简述〕另有两条深断裂系可能是元古代以来多旋回活动的。即:30康滇地轴深断裂系,31江山-绍兴深断裂系。中国西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与古亚洲断裂体系复合。断裂系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在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断裂体系与古亚洲断裂体系复合交错,相互间常呈明显的交切关系。这三大断裂体系的发生、开展、交切、复合的演变过程,控制着古生代以来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开展历史,决定了中国区域地质构造和现代地貌的一系列特征。2.2.3.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深断裂简述〕〔二〕中国主要深断裂特征简述中国境内的超岩石圈断裂有:1.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之间的地缝合线,在中国境内长约2000km,沿断裂带发育了中国最大的蛇绿岩套带。2.台湾大纵谷深断裂带是西太平洋岛弧深断裂带的一局部,沿断裂发育蛇绿岩套,蓝闪石片岩及混杂堆积。是一条左旋剪性断裂〔西太平洋岛弧贝尼奥夫带一般都是以压性为主〕,向南延即为菲律宾深断裂。3.有证据说明北祁连深断裂带、班公湖-怒江深断裂带、金沙江-红河深断裂带、德尔布干深断裂带和西拉木伦深断裂带等均是古板块缝合线,亦即超岩石圈断裂带。2.2.3.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深断裂简述〕中国境内的岩石圈断裂:包括地槽中的大多数深断裂和地台上的一局部深断裂,其中重要的有:1.郯庐深断裂系是亚洲东部最重要的深断裂之一,包括郯城-庐江、抚顺-密山和依兰-伊通三条断裂带,全长2400km。呈北北东向延展,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带,成矿带和地震带。2.昆仑-秦岭深断裂系

这是横贯中国东西的复杂的深断裂系,控制了祁连、昆仑、秦岭地槽的发生和开展,长期以来构成南北的地质分界。该断裂系统包括北祁连-北秦岭-北淮阳深断裂系、柴达木北缘-青海南山-北秦岭-北淮阳深断裂系、东昆仑-南秦岭三个深断裂系。2.2.3.中国区域地质根本特征〔深断裂简述〕中国境内的壳断裂:壳断裂在中国广泛分布。硅镁层断裂主要是张性断裂,它控制着华北、苏北、江汉等地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发生和开展。重要的有沧州深断裂带、聊城-兰考深断裂带以及汾渭地堑深断裂系等。其共同特点:平面上呈“之〞字形折线,追索现象十清楚显;剖面上为一系列阶梯式正断层与盆地同步开展,往往形成箕状凹陷的边界,普遍有玄武岩流。2.3.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单元名词〕第三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一、地槽褶皱区构造单元名词根据构造旋回、地槽总的开展史及构造特点可划分一级和亚一级地槽构造单元;根据沉积建造、隆起和坳陷等可划分二级和三级地槽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地槽褶皱区——是位于两个大陆地台之间或大陆边缘的强烈活动区。包含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假设干地槽褶皱系及它们之间的中间地块。如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

地槽褶皱系——简称褶皱系,属亚一级构造单元。它是地槽褶皱区内相对强烈活动地带。构造岩浆活动极强烈,后期褶皱变质,上升为造山带。如天山地槽褶皱系。2.3.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单元名词〕二级构造单元:2.中间隆起带:是地槽褶皱系中介于地槽沉降带之间的相对隆起或长期隆起遭受剥蚀地带,沉积缺失或很薄,断裂、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如中天山隆起带。2.3.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单元名词〕4.山间坳陷——是地槽褶皱回返后,褶皱山系内部出现的不同时期形成的大小与形状各异的坳陷或断陷。如吐鲁番-哈密山间坳陷。5.隆起——是地槽褶皱系中,呈多边形轮廓,面积较大,且相对稳定的地区。它可以是保存下来的古地台碎块或早期固结的褶皱地区,如佳木斯隆起。〔二〕地台区构造单元名词划分依据:基底及盖层构造在地史阶段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岩浆活动和深断裂特征。一级构造单元:1.地台:指大陆壳上地形起伏不大的稳定地区。具有明显的基底和盖层双层结构。在An∈纪变质基底之上的沉积盖层,厚约1~3km,发育比较完全。如俄罗斯地台、塔里木地台。2.准地台:是活动性较大的地台。如中朝准地台。2.3.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单元名词〕1.台隆:是地台或准地台上的隆起。如胶辽台隆。2.台坳:是地台或准地台上的坳陷。如鄂尔多斯台坳。3.地轴:地台或准地台边缘活动性很大的线状隆起带。如内蒙地轴。4.台缘坳陷:是地台或准地台边缘的线状坳陷带,如鄂尔多斯台缘坳陷。二级构造单元:2.3.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单元名词〕〔三〕大陆边缘活动带构造单元名词中生代以来,中国大局部地台转化为大陆边缘活动带。强烈的构造变动在原来比较稳定的中国东部地台上形成断隆、断坳、台褶带和台缘褶带等。1.断隆:指断块隆起区,如鲁西断隆。2.断坳:指断块坳陷区,如华北断坳。3.台褶带:指地台盖层形成的褶皱带,如燕山台褶带。4.台缘褶带:指原台缘坳陷中的地台盖层褶皱而形成的褶皱带。如鄂尔多斯台缘褶带。2.3.2.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构造分区〕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分区〔一〕中国的地台区中国境内有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和南海地台以及印度地台北缘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喜马拉雅台褶带。1.中朝准地台:基底由中条运动〔吕梁运动〕形成。沉积盖层由Pt2-O浅海相沉积,C-P系海陆交相至陆相沉积,中、新生界陆相沉积所组成。2.扬子准地台:基底由晋宁运动形成。盖层由Z-T系海相沉积和中、新生界陆相沉积组成。3.塔生木地台:基底由晋宁运动形成〔相当于塔里木运动〕。基底内部大局部地区被新生代沉积所覆盖,周围为古生代地槽褶皱系所包围,故有人称为中间地块。2.3.2.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构造分区〕4.南海地台:基底形成于6.27亿年,它的大局部已沉入南海海底,局部已转化为洋壳,成为一个历史构造单元。5.喜马拉雅台褶带:基底形成于An∈纪最晚期。∈系至新生界具地台盖层特征,晚喜马拉雅运动形成构造复杂的台褶带。2.3.2.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构造分区〕〔二〕中国的地槽区中国的地槽区可划分出7个地槽褶皱区和21个地槽褶皱系〔带〕。1.萨彦-额尔古纳地槽褶皱区:属于中亚-蒙古地槽褶皱区系的一局部。在我国仅有一个褶皱系,即额尔内褶皱系,兴凯旋回结束地槽状态。2.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海西期结束地槽状态,转化为褶皱区。包括阿尔泰褶皱系、准噶尔褶皱系、天山褶皱系、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吉黑褶皱系。3.秦祁昆地槽褶皱区:包括秦岭褶皱系、祁连褶皱系、东昆仑褶皱系、西昆仑褶皱系。其中祁连褶皱系为加里东期末结束地槽状态。秦岭褶皱系、东昆仑褶皱系、西昆仑褶皱系的地槽状态自加里东期一直延至T纪,印支运动后才全部转化为褶皱系。2.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