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普安县楼下郭家地煤矿
(扩建)开采方案设计
说明书
工程规模:0.45Mt/a
图纸目录
顺图号图纸
图名
序设计图采用原图比例
1.地形地质图1031:5000
2.井田勘察线地质剖面图采用1:5000
3.矿区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采用1:500
4.矿井开拓方式平面图109-11:5000
5.矿井开拓方式剖面图109-21:5000
6.采区布置机械设备配备平面图163-11:2000
7.采区布置机械设备配备剖面图163-21:2000
8.矿井容易时期通风系统及通风网络图171-1示意
9.矿井困难时期通风系统及通风网络图171-2示意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8
第一节井田概况...................................................................8
第二节地质特征...................................................................11
第二章井田开拓.....................................................................23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23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9
第三节井田开拓..................................................................31
第四节井筒......................................................................36
第五节井底车场及铜室.............................................................43
第三章大巷运输及设备..............................................................46
第一节运输方式的选择.............................................................46
第二节矿车......................................................................47
第三节运输设备选型...............................................................49
第四章采区布置及装备..............................................................50
第一节采区布置..................................................................50
第二节采煤方法..................................................................53
第三节巷道掘进..................................................................59
第五章通风与安全...................................................................62
第一节概况......................................................................62
第二节矿井通风..................................................................71
第三节灾害预防及安全装备.........................................................91
第六章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156
第一节提升设备..................................................................156
第二节通风设备..................................................................167
第三节排水设备..................................................................170
第四节压缩空气设备..............................................................176
第七章建井工期....................................................................181
第一节建井工期..................................................................181
第二节产量递增计划..............................................................183
第八章技术经济....................................................................185
第一节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185
第二节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186
第三节原煤生产成本..............................................................187
第四节销售收入、税金及利润估算..................................................189
第五节概略财务评价..............................................................190
第四节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90
、、&4—
刖S
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82号)等文件精神,
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煤矿整合指导意见》(黔煤办字[2006]291号)文件,确定了贵州省煤矿整
合工作方针,并具体规划了煤矿整合工作步骤。
普安县楼下郭家地煤矿(以下简称郭家地煤矿)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黔西南自治州兴义
市等六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06]201号)指导下,进行整合工作。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调整普安县郭家地煤矿矿区范围的批复》(黔国土资矿管函[2007]
1712号)文确定,郭家地煤矿生产规模为0.45Mt/a,矿区面积为:4.23km2,开采标高为:1350〜
1650m。为此,郭家地煤矿委托重庆华地工程勘察设计院编制《普安县楼卜郭家地煤矿(扩建)
开采方案设计》。
普安县楼下郭家地煤矿位于普安县楼下镇泥堡村境内,行政隶属楼下镇泥堡村,属扩建项目。
原郭家地煤矿开采范围位于现矿区范围西南角,开拓规模小,生产规模仅30kt/a,矿区面积仅
0.6956Km\矿区扩大范围后,重新选址进行扩建设计,矿井扩界扩能(扩建)后矿区范围地理
坐标为:东经104°58'30”-105°00'32",北纬25°24'16”-25°26'30"。扩建后矿井
不利用原郭家地煤矿的井巷工程和工业场地,井上下系统相互独立。整合后原生产系统报废。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地质报告及其他上阶段报告及批复文件
1、《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等六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
(黔府函[2006]201号)
2、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调整普安县郭家地煤矿矿区范围的批复》(黔国土资矿管函[2007]
1712号)
3、2007年12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提交的《贵州省普安县郭家地煤矿资
源/储量核实及地质勘探报告》
4、《〈贵州省普安县郭家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及地质勘探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
(黔国土规划院储审字[2007]964号)
第1页
5、《关于〈贵州省普安县郭家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及地质勘探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
案的证明》(黔国土资储备字[2008]111号)
6、2008年3月,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提交的《贵州省普安县郭家地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估报告》及备案登记表
(二)设计依据的法规、规程、规范、条例、细则
1、《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2、《煤矿安全规程》(2006年版)
3、《煤矿安全监察条例》(2000年11月国务院令第296号)
4、《煤矿安全基本条件规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5号令)
5、《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6号令)
6、《煤矿救护规程》
7、《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煤安字[1995]第30号)
8、《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年6月国家煤炭工业
局制定)
9、《井下探放水技术规范》MT/T632-1996
10、《煤矿井下热害防治设计规范》MT5019-96
11、《矿井抽放瓦斯工程设计规范》(MT5018-96)
12、《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1996年原煤炭部制定
13、《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及反风规定》
14、《煤矿用带式输送机安全规程》(MT654)
1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50259-96
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17、《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18、《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19、《煤矿井下消防、泗水设计规范》(MT/T5032-2003)
2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1、《煤矿井下热害防治设计规范》MT5019-96
第2页
22、《矿井防灭火规范》(试行)(1988年,原煤炭部定)
23、《煤矿建设安全规程》(1997年,原煤炭部制定)
24、《建筑防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25、《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2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54-50259-96)
27、《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8、《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75)
29、《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
30、《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31、《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设计规范》
32、《矿山安全法》
33、《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
34、《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20—2006)
35、《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
36、《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
37、《石门揭穿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程序技术条件》MT/T955-2006
38、《石门揭穿突出煤层震动爆破技术条件》MT/T958-2005
39、《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MTAT5016-96
4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卫生部制定
41、《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MT/T5016-96
42、《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1996年,原煤炭部制定)
4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44、《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
45、《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
46、《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91)
4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4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
第3页
4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5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51、《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
52、《煤矿注浆防灭火技术规范》(MI/T702—1997)
53、《矿井密闭防灭火技术规范》(MT/T698—1997)
(三)设计依据的政策性文件
1、《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82号)
2、《国家煤矿煤矿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
知》(煤安监监察(2007)44号)
2、《关于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8)176号)
3、《关于加强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8)175号)
4、《关于切实做好煤矿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工作的通知》(煤安监监察(2008)
28号)
5、《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瓦斯抽采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监(2008)167号)
6、《关于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紧急通知》(安监总煤调(2008)162号)
7、《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8)160号)
8、《关于加强煤尘防治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8)159号)
9、《贵州省煤矿整合指导意见》(黔煤办字[2006]291号)
10、《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意见》(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
11、《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08]83号)
12、《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意见》(安监总培训(2006)228号)
13、《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黔府发(2007)32号)
(四)其他依据
1、贵州省普安县楼下郭家地煤矿采矿许可证。
2、普安县楼下郭家地煤矿(扩建)开采方案设计委托及承诺书;
3、设计人员在现场调查收集的矿井实际情况的有关资料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
第4页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
2、认真贯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结合矿井具体情况,采用切合实际的技术和工艺设备,
为矿井安全、正规、持续稳定的生产创造必要条件。
3、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矿井安全是矿井设计的首要条件,根据矿井灾害
情况,配备相应适用的、足够的安全设施、设备和检测仪器,为矿井安全生产创造必要的前提条
件。
4、认真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有关政策,努力作到不因矿井开发造成新的污染和地质灾害。
5、尽量提高矿井采掘接替的流畅性,作到布局合理、生产集中、系统完善、环节畅通,为
矿井安全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6、提高矿井的技术装备、安全装备水平,结合矿井实际,尽可能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
矿井综合经济效益。
7、在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必备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简化系统和环节,缩短建井投产工期,
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三、设计的主要特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分析。
(-)设计的主要特点
1、贵州省普安县楼下郭家地煤矿(扩建)设计采用斜井开拓,布置3个井筒。主斜井井口
标iWi+1664.9m:副斜井井口标IWJ+1663.5m;回风斜井井口标图+1675m。主、副井口之间平面
距离47m,主井与回风斜井井口之间平面距离108m。主斜井采用胶带运输机运输,副斜井采用轨
道提升运输,技术、工艺、设备能满足正规的、安全的、稳定的生产。后期布置北翼回风斜井和
副斜井,北翼副斜井井口标高+1820®;北翼风井井口标高+1820m;
2、矿井设计为中央式通风系统,前期为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后期为中央分列式通风系统。
回风斜井装备2套同等能力的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为抽出式。各采掘工作面独立回风,通风线
路畅通、独立稳定,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3、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水平标高为+1490m,上下山开采。主要开拓巷道布置在煤层底板
岩层中。开拓布局较为合理、生产集中、系统完善,环节畅通、可靠。
4、井田内可供布置开采的煤层两层,即17、19煤层。井田划分为三个采区,采区走向长度
550m、2700m,倾斜长700nT1665m。每个采区沿倾斜长170m划分为一个区段。采区内各煤层联合
布置3条上山,即轨道上山、皮带上山和回风上山,各上山以斜巷与区段巷道连接。区段内在煤
层底板岩层中布置2条瓦斯抽放巷。区段煤层巷道分层布置。
第5页
5、矿井设计以1个采区、1个回采工作面达产;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单体液压支柱支护,
割煤机割煤,全垮落法管理顶板。矿井投产时布置3个掘进工作面,即1个17煤层巷道掘进工
作面和2个岩巷掘进工作面,有利于先抽后采•
6、本次设计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采用了预抽煤层瓦斯、开采保护层等综合防治
突出技术措施,并考虑了瓦斯抽采利用。
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项目总投资情况
⑴项目建设估算静态总投资为:10820.8万元
静态投资由如下部分构成:
井巷工程费:4065.6万元
土建工程费:863.57万元
机电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费:4541.64万元
工程其他费:1350.05万元
(2)矿井吨煤投资:240.46元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45Mt/a
⑵矿井煤炭资源总量:2113万t
⑶矿井可采储量:1456.15万t;
(4)矿井服务年限:25.06a;
⑸矿井开拓方式:斜井开拓
(6)矿井瓦斯等级:煤与瓦斯突出
⑺达产时采煤工作面数:1个
(8)采煤方法:走向长壁采煤法;
⑼通风方式:中央并列式;
(10)职工在籍总人数:669人;
(10全员工效:3.06t/I;
⑫井巷工程量:9677m
第6页
⑬矿井建设工期:34个月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1、矿区F9断层以南区域勘探程度不够。勘探过程中只布置有4个钻孔,其中10号、J11
号勘探线所布钻孔只揭露了F9断层,对煤层赋存状况反映不完整、不准确,无法布置开拓开采。
2、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2007年12月提交的《贵州省普安县郭家地煤矿资源/
储量核实及勘探地质报告》在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时,根据贵州省普安县郭家地煤矿的要求,硫
分未作要求,估算了平均硫分(St,d)大于3%的19煤层、26煤层的资源/储量,但未作19、26
煤层的可选性试验。因此本次设计仅考虑了17、19煤层联合布置开采,未考虑26煤层的开采。
3、建议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对该区域进行补勘,加大勘探布局网度,查明煤层赋存,并对19、
26煤层的可选性进行深入研究,以利于下一步对26煤层的开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4、矿井达产建设工程量较大,建设工期长(34个月),建井施工组织难度较大。建议业主
采用外委招标建设。
5、各煤层瓦斯含量大,煤田瓦斯储量丰富。矿井应对瓦斯资源作专题研究,走煤、电、气综合
开发利用的发展道路,减轻矿井开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浪费。
第7页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普安县楼下郭家地煤矿(以下简称郭家地煤矿)位于普安县南面楼下镇境内,行政隶属楼
下镇泥堡村,矿井扩界扩能(扩建)后矿区范围地理坐标为:
东经:104°58'30"〜105°00'32",
北纬:25°24'16"〜25°26'30"。
矿井中心点(主斜井井口)直角坐标:
X=35499092.8420,Y=2812754.1960,Z=1664.8810m
郭家地煤矿位于普安县城260°方向,与普安县城直距约60km,普(安)兴(义)公路从矿区北
西部经过,矿区内有简易公路通往兴仁县的新龙场镇,该矿区西部楼下镇至南昆铁路清水河站仅
12公里,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矿区交通较方便。
二、地形地貌
矿区总体为脊状山地貌,属中高山地形。山岭大致位于区内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地
势北高南低,最高为标高2001.7m,最低为1435m,最大相对高差在567m左右;地面植被较发育,
灌木、杂草丛生,部分地段为林场;地面小冲沟亦较多,并呈羽状展布,有水,流量在0.2〜71/s
左右。
矿区河流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河床粗糙,水流湍急,流量变化幅度大。雨季山洪飞瀑,河水
暴涨;枯季流量较小。河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
矿区内最低点标高为+1435m,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最高点为矿区北部拐点7附近的大
坡山顶,标高约为+2015m,相对高差为665m。
龙潭组含煤地层多被滑坡及第四系坡积物覆盖,地形相对平缓。
三、气象及地震
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据普安
第8页
县气象站1995~2007年资料:
降雨量年平均1431.1毫米,年最大1997年为1755.6毫米;年最小1996年为1144.4毫
米,月最大1997年7月为567.4毫米;11最大1995年10月3日为136.5毫米。最长连续降雨
1998年6月26日至7月19日计24天共计282.1毫米,最长连续无降雨1999年12月22日至
2000年1月12日计22天。降雨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5至10月占年降雨量的84.2%,其余月
份仅占15.8%.
蒸发量1995年至2000年为1248.5〜1498.7毫米,月最大1998年4月为213.8毫米。年
蒸发量(水面蒸发)大于年降雨量。
气温月平均为13.6℃。月平均最高为20.5℃(7月),月平均最低为4.6℃(1月),日极
端最高1995年6月23日为32.3℃,日极端最低2000年1月9日为〜7.9℃。
气压月平均最高为841.6毫巴(12月),月平均最低为834.0毫巴(7月)。
湿度月平均最高相对湿度为88%(7月),月平均最低相对湿度为78%(4,5月)。月平均
日照时数最高为189.8小时(1998年4月),月平均日照时数最低为27.3小时(2000年2月)。
风力风向以东北风为主,亦常见西南风。历年最大风速为23米/秒。最大风速多为西南
风,一般出现在每年的春季。
积雪和积冰日最大积雪2000年1月31日为14厘米:1996年2月26日电线积冰最大直
经13毫米。
地温地面月平均为15.5℃,月平均最高为35.7℃(8月),月平均最低为6.6℃(2月)。
20厘米月平均地温15.6℃。月平均最高为22.(8月),月平均最低为8.0℃(2月)。
矿区至今未做过地震基本烈度鉴定,也没有地震资料记载。据《中国地震烈度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1:400万)》,该矿区地震烈度为VI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据《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四、矿区经济概况
矿区及其邻近区域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油菜、大豆、马铃薯等,
经济作物为烟叶。
区内居民的经济来源仍以传统的家畜、家禽饲养为主,近年来,劳务输出逐步成为该区居民
的主要收入来源。
第9页
五、煤田地质勘探简史及矿区开发现状。
1、矿区勘探史
1955年7月,原西南煤田地质勘探局采样二队在盘县、普安、晴隆、兴仁等县进行区域性煤
质采样,填绘了1/5万地质图,对煤系分布、煤质及地质构造形态有了轮廓性了解。
2007年12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对矿区进行了资源/储量核实及地质勘探
工作,提交了《贵州省普安县郭家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2、老窑和小煤矿
区内小煤矿和老窑主要沿含煤地层出露地段分布,分别开采17、19及26号煤层,多属季
节性开采。开拓方式为平洞或斜井,规模较大的小煤矿以矿灯照明,放炮采煤,机械通风、排水,
马车及轨道运输,坑木支护,顶板坚固的不支护或极少支护。开采巷道长度数十至三百多米,最
大垂深50米左右。
3、矿区开发现状
原郭家地煤矿始建于1995年,2001年12月获得采矿许可证,其采矿许可证号为:
5200000142102,规模为3万t/年,矿区面积0.6956km2,开采标高1360-1400m,矿区拐点
直角坐标为:A,2811540.00,35497530.00;B,2811540.00,35498000.00;C,2810120.00,
35498000.00;D,2810000.00,35497530.00;该矿为片盘斜井开拓,走向短壁后退式采煤法。
六、煤炭运销和经济效益情况。
矿区交通条件较为优越,区内煤炭除少量供当地民用外,大量供省内外工业之需。区内煤矿
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好。
七、有无文物古迹旅游区及其它地面建筑等情况。
矿区为脊状山地貌,属中高山地形。区内无文物古迹旅游区,也无需重点保护的地面建筑等。
八、现有水源、电源情况。
矿区现有主要水源能够满足矿井生产、生活之需。
矿区电源主要有楼下镇UOkv变电站,青山镇llOkv变电站。
第10页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区域构造
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黔西南涡轮构造带
上的下甘河断裂与潘家庄背斜之间。亦是昆明山字型东翼反射弧与广西山字型西翼反射弧的交接
部位。
二、矿区构造
(一)基本形态
郭家地矿区位于鱼龙向斜与泥堡背斜之间,属鱼龙向斜的南东翼。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
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在&断层以北地层走向变化为近北向,倾向为西,“断层以南的东
部为北东向,倾向为北西,西南角走向变为近南北向,倾向为西,总体该矿区地层走向为20-45
。,倾向为280-315°,地层倾角一般在12°左右。区内未见次一级褶曲。
(一)断层
区内已发现断层7条,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北西及南东两边,其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向,•
般呈北东30°〜45°左右,以正断层为主。落差大于或等于30米的断层有3条,落差小于30
米4条;地面5条,见表1-2-1;地下隐伏断层2条,见表1-2-2。
其中落差小于30的4条断层:地面2条,地下隐伏断层(断点)2条;正断层4条。
表1-2-1地面断层统计表
序
长度产状落差
号编号位置性质
(m)走向倾向倾角(m)
100-20
1F1玉家坪-二道沟4000逆北东南东60
0
2F8沙田-丫口4800正北东南东5440-130
3F9格界田-大岩洞4500正北东北西6420-100
4F22水管1200正北东北西7010
5F23大岩洞480正北东北西5510
表1-2-2隐伏断层统计表
序断层断层位置地层断距推断
断层依据
编号(m)性质
1F8-11201孔6正19号煤层断薄
第11页
2F9-11002号钻孔4正17号煤层断薄
三、构造复杂程度
综上所述,矿区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局部断层较发育,且以走向断层为主,其矿区内落差大
于30m的断层,F8断层、F9断层已查明,F1断层基本查明。地层产状沿走向和倾向均有,•定变
化,构造复杂程度可按第二类〜中等构造考虑。
四、区域地层
本区与盘县煤田邻近,其区域地层划分可参考盘县煤田区域地层简表,见表1-2-3。本区飞仙
关组第一、二段(T/,与该区域地层简表中的下段⑴,)大致相当,第三段(『/)、第四段⑴/)、
第五段⑴/)与表中的上段⑴一)大致相当。
表1-2-3区域地层筒表
系统组段厚度(米)
第四系(Q)0-41
下第三系(E)0-900
上统统)二桥组⑴)166
法郎组(TM下段⑴f)299
上段(Rd)>100
中统⑴)
关岭组⑴4中段⑴洲192-352
下段(T-)118-182
三叠系(T)第四段⑴7)57-203
永宁镇组第三段⑴册)88-325
(Tiyz?)第二段⑴7)135-160
下统统)
第一段⑴加)101-211
上段⑴尸)354-590
飞仙关组(T4)
下段①尸)97-190
长兴组(P2c)60-150
上统统)龙潭组(P〃)185-465
峨眉山玄武岩组(8£)200-732
二叠系(P)上段(PM)74-285
茅口组(P国)
下段(P4)270-600
下统统)
栖霞组(P。)70-237
梁山组(P)30-122
上统统3)马平组©血170-270
达拉组C4121-130
中统统)
滑石板组(C2/S)35-545
石炭系(C)
摆佐组(G6)283-529
下统统)大塘组(G4219-416
岩关组(Gy)91-203
第12页
代化组⑪中90-292
上统3)
泥盆系(D)响水洞组(D3X)74-136
中、下统火烘组(D2加260-716
(Di)罐子窑组(D-g)未见底
五、矿区地层
本区及邻近出露的地层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至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下统茅口组(P4:出露不全,分布于泥堡背斜轴部的三道沟附近。主要为浅灰色、深灰色
中厚层状、厚层状灰岩,含白云质团块或白云岩,具缝合线构造,产腕足类、蜓等动物化石。顶
部有厚约3米左右的红褐色硅质角砾灰岩(硅质蚀变岩,相当于大厂层),角砾结构,坚硬。与上
覆峨眉山玄武岩组呈假整合接触。
二叠系上统(PJ
1、峨眉山玄武岩组色万):出露不全,分布于勘探区东南部,主要岩性为灰绿色拉斑玄武
岩及玄武岩、暗绿色火山角砾岩。上部夹中厚层状灰岩,含灰岩团块、腕足类及海百合化石。顶
部20米左右为绿灰色含砾凝灰岩。为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与上覆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
2、龙潭组(P:/):勘探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由灰色、深灰色泥质
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煤层及灰岩组成。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
层理,含腕足类、瓣鳏类、介形虫等动物化石,含大羽羊齿、鳞木等植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
煤核等。组内连续沉积,含煤13—29层,一般20层左右,可采煤层4层。厚度205-248m,
平均222m。龙潭组厚度有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的趋势,特别是鱼龙向斜轴部厚度最大。根
据岩性及其组合、沉积特征分为上、下二段:
下段(Pd):B5顶界至含铝凝灰岩底界。中上部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多含植物化石;
中部为26号全区可采煤层;下部夹1一4层灰岩,含动物化石,厚度50-96m,平均80限
上段(P3万):B5顶界至12号煤顶界。以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夹细
砂岩、灰岩。主要含动物化石,中上部含煤层数层,有17号全区可采煤层,19号大部可采煤
层,18号零星可采。中下部夹煤线,多含植物化石碎片,无可采煤层。厚度131—164m,平均
142m。
3、长兴组(P3C):含煤地层顶界至12号煤顶界。岩性以灰色灰岩、浅灰色粉砂质泥岩、泥
第13页
质粉砂岩为主,夹钙质泥岩及泥岩,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富含腕足类及瓣鲤类等动物化石,
含植物化石碎片。含煤层1—5层,均不可采。本组地层在地表上常呈一小陡坎,顶部呈一小平
台。厚度105-148m,平均11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叠系下统(“)
1、飞仙关组(「F):分布于勘探区中部。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紫灰色、灰紫色粉砂
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岩等,具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瓣鲤类及腕足类动物化石。
组内连续沉积,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525-630m,平均580m。根据岩性分为五段:其
中本区出露飞仙关组一、二段及三段。
第一、二段(「r’2):主要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夹细砂岩、舞状灰
岩及泥质灰岩,含瓣鲤类、舌形贝等动物化石。底部具水平层理及植物化石碎片。厚度169—221
m,平均为198m。
第三段(「〃):岩性主要为灰紫色、紫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
泥岩。在本区出露不全。
第四系(Q):分布广泛,主要由松散的崩塌物、坡积物、沟谷冲积物、粘土等组成,厚度0
一20米。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六、煤层及煤质
()含煤性
矿区含煤地层为长兴组和龙潭组。据现有资料•,长兴组仅含几层不稳定的薄煤层或煤线,
不含可采煤层,在此不予详述。龙潭组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厚度205〜248米,平均222米。
含煤13〜29层,一般20层左右,煤层全层总厚14.14〜30.57米,平均19.87米,含煤系数为
9.0%。各组段含煤情况见表「2-3。
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龙潭组上段上部的40米左右剖面内和龙潭组下段中部的15米左右剖
面内。
表1-2-3龙潭组含煤层情况
地层煤层总计
代号平均厚度层数平均厚度含煤系数
第14页
(m)(m)(%)
P3122213〜1919.879.0
1426〜2110.957.0
Pal'805〜108.9811.2
(-)可采煤层
根据现有资料•,本区可采煤层2层,即17、19煤层。各可采煤层情况见表「2-4。
表1-2-4可采煤层情况表
全层厚度采用厚度夹石煤层间距
层对比
(m)(m)层数可采稳定(m)
编可靠
极值极值极值程度程度极值
号程度
均值均值-般均值
0.80-6.970.80-6.200-3
17可靠全区较稳定18.84-35.79
3.223.101-2
27.32
0-5.200-3.800-6
19可靠大部较稳定
2.131.671-2
可采煤层分述:
17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顶部,是矿区主要可采煤层。区内有一个断薄点,位于1002孔,该孔以南
应为不可采点,一个断失点,位于J1101孔。煤层采用厚度变化大,在11勘查线以北的北东面
厚度大于3.50m,在11勘查线以南有变薄之趋势,1001孔为0.80m,1002号孔为0.44m,是否
属断薄或是正常变薄现象,有待研究。其余较稳定。见插图l-2-2o
该煤层含夹石0-2层,煤层上部的一层夹石较稳定,单层厚度0.05~0.57米,为炭质泥岩;
下部夹石不稳定,单层厚度0.05〜0.21米,主要为泥岩。
煤层厚度变化主要与基底起伏有关。较厚的煤层出现在原先地势的低处,较薄的煤层则出现
在高处。由于植物遗体都首先在低洼处堆积,随着泥炭层的不断堆积加厚而逐渐连成一片。
顶板岩性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偶为泥质粉砂岩、泥灰岩,夹菱铁矿薄层,水平层理发育。
含动物化石,局部含植物化石碎片。
底板岩性:顶部0.4米左右为含根泥岩,其下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第15页
19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上段上部,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除1202孔厚度为0.28m,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传媒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宝鸡三和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白内障患者的护理查房
- 2024年国考公务员行测真题及参考答案
- DG-TJ 08-2407-2022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标准
- 2024汽车行业社媒营销趋势【微播易CAA中国广告协会】-2024-数字化
- 2024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附答案
- GIS分析-第3章-空间量测与计箣
- TSG-T7001-202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宣贯解读
- 煤矿各岗位应知应会明白卡集合
- 大数据时代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分析与防范探究-以中茂建筑为例1
- 退役士兵创业培训课件模板
- 医疗器械的清洁与消毒指南
- 江西兄弟连水钻有限公司年产14000t玻璃珠生产项且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