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公示稿_第1页
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公示稿_第2页
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公示稿_第3页
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公示稿_第4页
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公示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1.120.01

CCSC23

团体标准

T/CACMXXXX.XX—XXXX

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in-forestecologicalplantingofBanxia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T/CACMXXXX.XX-202X

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半夏的基原植物、生态生物学特征及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的来源和应用历史、核心

技术内容、技术关键点。

本文件适用于半夏主产区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威宁县、大方县等地进行半夏林下生态种植,其他

半夏产区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NY/T391-202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种植ecologicalplanting

应用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设计,综合考虑经济、生态和社

会效益,充分应用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种植方式。

3.2

林下种植in-forestplanting

依托森林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充分利用林分营养和空间层次的协调互补关系,对

中药材品种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在林内开展的种植活动。

4基原植物及其生态生物学特征

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Ten.exBreitenb.。

半夏是浅根系植物,植株矮小,喜温暖和湿润气候,耐阴,耐寒,忌强光、高温,怕涝。在高温、

阳光直射且干旱的条件下,会引起地上部分提前倒苗,缩短块茎生长期,造成减产。

1

T/CACMXXXX.XX-202X

5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

5.1地块选择

5.1.1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文件的相关规定。

5.1.2用水质量

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文件的相关规定。

5.1.3土壤条件

土壤以肥沃、疏松、湿润、pH值6.0~7.5、有机质2.5%以上、含水量40~50%、耕作层厚40cm

以上的腐殖土或砂质壤土为宜。其他条件应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21)文件的

相关要求。

5.1.4林地选择

选择海拔1500~2200m、年平均温度14~19℃、≥10℃年积温4000~6000℃、年均日照时数1100~

1500h、空气相对湿度60~85%、年均降雨量1000~1500mm、无霜期≥270d的半夏产区。林分以核

桃、油茶、桃、李等经济林为宜,造林密度3~9m2/株、郁闭度0.4~0.6为宜。

5.2品种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芽头丰满、无病虫害、无霉变、无机械损伤的优良种源。选用直径0.5~1.5cm、净

度不低于85%、发芽率不低于90%的当年或上季生产的半夏块茎或珠芽为繁殖材料。

5.3种植模式确定

半夏耐阴、耐寒、忌强光,宜采用林下生态种植模式,3月上旬或11月下旬播种半夏,6~8月覆土

保墒,种植当年或第二年7、8月或11、12月采收。

5.4田间管理

5.4.1整地

整地时间以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为宜。清除种植区内杂草和小型灌木,深耕30cm以上,注

意不要伤及树根,树木修整应符合《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的规定。结合深耕每亩施入腐熟的

有机肥3000kg作底肥,整平耙细。与树行并排开浅沟作厢,以厢宽120cm、沟深20cm为宜,地块四

周开30cm的排水沟。

5.4.2播种

5.4.2.2种茎处理

种茎与干湿适中的细沙土拌混后贮藏于通风阴凉处。播种前按种茎大小进行过筛分级,晾晒至半干,

用5%草木灰液浸种2~4h,取出,晾干表面水分。

5.4.2.3播种时间

2

T/CACMXXXX.XX-202X

春播以3月上旬为宜,冬播以11月下旬至土壤封冻前为宜。

5.4.2.4播种方式

按种茎大小进行交叉撒播,上覆3cm~5cm细土,施厚5cm~10cm的腐熟堆肥,培土耧平厢面,

稍加压实。覆盖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以利保墒。每亩用种量为100kg~150kg。

※※※※※※※※※※※※

◎◎◎◎◎◎◎◎◎◎◎◎◎◎◎◎◎◎◎◎◎◎◎◎◎◎◎◎

◎◎◎◎◎◎◎◎◎◎◎◎◎◎◎◎◎◎◎◎◎◎◎◎◎◎◎◎

※※※※※※※※※※※※

注:※指种植林分。◎指种植半夏。

图1半夏林下田间布置示意图

5.4.3中耕除草

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除草要求除早、除小、除尽。林木修整、套袋、采收或

雨后致土壤板结,应及时中耕松土,中耕深度不超过5cm,注意不要伤及树根和半夏苗。严禁施用除

草剂,果木修整涉濒死木、腐朽木、枯立木的应符合《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文件的相关规定。

5.4.4水分管理

雨季清沟排水,旱季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5.4.5覆土保墒

在6~8月覆土2次,成熟的珠芽和种子脱落时进行培土:均匀播撒厚1cm~2cm的细土,尽量埋

好珠芽和种子,促进新株萌发。

5.4.6肥力管理

6~7月,半夏珠芽开始脱落时,结合培土,每亩追施腐熟的有机肥500~1000kg。根据林木需求,

适量追施腐熟的有机肥。

5.4.7病虫害防控

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

控技术,降低病原菌和害虫基数,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避免施用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

剂等化学农药,禁止施用相关部门明文禁用的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限制在中药材上使用的药

剂。

5.4.7.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包括起深沟高厢、土壤深翻耕、合理水分管理、合理密植,及时清除感病半夏植株和

修整染病林木,并及时将病残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5.4.7.2生物防治

3

T/CACMXXXX.XX-202X

结合整地,施入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种植驱虫植物趋避害虫;饲养天

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5.4.7.3物理防治

根据害虫的不同性质,在田间安装杀虫灯或悬挂黄色粘虫板等。杀虫灯按GB/T24689.2执行。黄

色粘虫板的悬挂量每亩40~60张为宜,悬挂高度以黄色粘虫板下端与半夏植株顶部平齐或略高为宜。

5.5采收

种植当年或第二年7、8月或11、12月采收。宜选择半夏倒苗后的晴天采收,注意不要伤及树根。

5.6产地加工

除留种外,趁鲜洗净泥沙,按直径大于2.0cm,1.5~2.0cm,小于1.5cm进行分级,除净须根和

外皮,晒干。

5.7包装、贮存和运输

5.7.1包装

检验合格后用中性编织袋包装,在包装物上注明产地、品名、净重、毛重、生产者、生产日期及批

号。

5.7.2贮存

贮存在清洁卫生、阴凉干燥、通风、防潮、防虫蛀、无异味的库房中,要求温度不超过15℃、相对

湿度不高于65%。

5.7.3运输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晒、防潮、防雨,搬运工具必须洁净卫生,无有毒有害物质,运载工具应具较

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

4

T/CACMXXXX.XX-202X

附录A

(规范性)

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关键点

A.1遮阴

半夏为半喜阴植物,林木为其生长提供庇荫,减少直射光,增加散射,调节田间小气候,降低环境

温度,增加土壤持水量,制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迟半夏倒苗,延长生长期,从而提高产量。林木一般

为喜光植物,半夏植株矮小,不会影响林木的光合作用,两者套作兼顾了植物的生物学特点和生长发育

特点。

A.2覆土保墒

在成熟的珠芽和种子脱落时,进行培土,尽量埋好地面上的珠芽,促进半夏叶柄在土中横生并长出

珠芽,土中形成的珠芽个头大、生根发芽快,可增加下一季田间种群数量,是半夏一种多收逐年高产、

稳产的关键生态种植模式。

a)播种半夏b)半夏幼苗期c)半夏开花期

图A.1半夏林下生长情况

5

T/CACMXXXX.XX-202X

附录B

(资料性)

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效益评价

B.1经济效益

林下种植半夏,有效利用了空置的林下土地资源,实现一地两用,一地多收。以贵州省毕节市赫章

产区为例,该产区于2021年在核桃林下生态种植半夏,该生态种植模式下半夏倒苗期较露地栽培条件

下推迟15~20d左右。测定当季产量,亩产半夏360kg,较露地栽培模式下提高18%,亩增产55kg;

千粒重降低15%。表明在该生态种植模式下,半夏生长期延长,更多半夏珠芽进一步生长发育形成新

的块茎,增加了块茎数量,从而提高了半夏总产量。以2021年8月半夏平均市场价格84元/kg计算,

该季半夏亩产值近30000余元。相较于单种植核桃,亩产值增收近30000余元;较露地栽培条件下种植

半夏,每亩增收近4600元。综上所述,采用半夏林下种植模式是一种多收的生态种植技术,经济效益

显著。

B.2生态效益

林下套作半夏不但推迟倒苗期,延长了半夏的生长期,更利于次生代谢产物和生物量积累,进而提

高药材质量和产量。而且林下种植半夏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林木生长,减少了化

肥施用;林下种植半夏能够以耕代管,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的使用,改善林地生长环境,增加产量,

提高效益。

6

T/CACMXXXX.XX-202X

附录C

(资料性)

半夏林下生态种植技术核心机理

C.1生态学原理

1)生态位原理。树木喜温、喜光,地上部分处于套作系统的上层,根系处于套作系统的下层。半

夏属矮小浅根系草本,地上部分植株矮小,根系分布于土壤浅表层。因此,半夏和林木处于不同的生态

位,能充分利用光照、空间、养分和水分等生长要素,不产生竞争。

2)互惠共生原理。半夏忌强光、高温,喜肥喜湿。树木能显著减少光照强度,降低半夏叶面温度,

有利于半夏生长,延缓因高温强光导致的倒苗,推迟倒苗期。半夏生长抑制了田间杂草的生长,进一步

减少了田间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了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

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与协同进化原理。生物不只是被动地受环境作用和限制,也通过排泄物、死

体、残体等释放能量和物质作用于环境,使环境得到物质补偿,从而保证生物的延续。树叶还田改善了

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环境更适宜半夏生长。

C.2经济学原理

1)林下套作半夏对杂草和蚜虫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减少了劳动成本;半夏林下系统在收获果木

的同时,收获半夏,且半夏产量较露地栽培条件下种植半夏产量有所提高,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效益,

实现了节本增收,经济效益显著。

2)由于林木的遮荫、根际促进作用改善了半夏生长环境,当季半夏增产效果显著,进而增加了农

民的经济收入。

C.3工程学原理

1)生态工程的层次结构理论。林木与半夏套作,将半夏的栽培环境层次进行了提高,更接近半夏

的野生立地环境,半夏产量品质更高;

2)生态农业工程的自然调控原理。利用林木地上部分的遮阴和地下部分的根际作用,使得半夏生

长环境的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微生物等环境因子得到调控,更适宜半夏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积

累。

7

T/CACMXXXX.XX-202X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20.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13(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周涛,肖承鸿.半夏生产加工适宜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4]杨小翔,冉懋雄,赵致.贵州地道特色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与基地建设[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

[5]郭巧生,贺善安,刘丽.半夏种内不同居群生长节律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

26(4):233-237.

[6]潘世民,刘伯坤,李润霞,等.半夏地下茎生长动态及产量构成因素[J].中国中药杂志1996,

21(10):594.

[7]靳忠英,彭正松,李育明,王梅.半夏的光合特性[J].作物学报,2006,10:1542-1548.

[8]何道文,黄雪菊.半夏栽培生态学研究[J].中草药,2003,34(12):1133-1135.

[9]张明,钟国跃,马开森.半夏倒苗原因的实验观察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3(29):274.

[10]王旭军,谢慧敏,彭翠英,等.不同林分郁闭度对半夏生长的影响[J].湖南林业科技,2019,

46(3):21-25.

[11]刘爱华,王篙,周富.半夏根腐病药剂防治筛选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

3737-37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