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动
黑龙江省建设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规范采石尾矿机制砂在混凝土
和砂浆中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绿色环保,
确保工程质量,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建设工程中水泥混凝土、混凝土制品
和普通砂浆用采石尾矿机制砂的质量要求和检验。
1.0.3采石尾矿机制砂应用过程中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
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机制砂manufacturedsand
以岩石、卵石、矿山废石或尾矿为原料,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
碎、整形、筛分、粉控等工艺制成的,级配、粒形和石粉含量满足要
求且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不包括软质风化颗粒。
2.0.2采石尾矿机制砂quarryingtailing-basedmanufacturedsand
以矿山采石废石或采石尾矿为原料,由机械破碎、整形、筛分、
粉控等工艺制成的,级配、粒形和石粉含量满足要求且粒径小于4.75
mm的颗粒,不包括软质风化颗粒。
2.0.3天然砂naturalsand
在自然条件作用下岩石产生破碎、风化、分选、运移、堆/沉积,
形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
2.0.4混合砂mixedsand
由天然砂与机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砂
2.0.5细度模数finenessmodulus
衡量砂粗细程度的指标。
2.0.6比粒度specificgranularity
将砂近似为球形,相同质量的每一粒级砂的粒径均比相邻粒级
砂的粒径相差1/2,称作比表面积指数。比粒度为各粒级分计筛余与
相对应的比表面积指数的乘积。
2.0.7泥块含量claylumpsandfriablescontent
骨料中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泡、淘洗等处理后小于0.60mm
的颗粒含量。
2.0.8亚甲蓝(MB)值methylenebluevalue
用于判定采石尾矿机制砂对外加剂吸附性能的指标。
2.0.9石粉含量rockfinecontent
采石尾矿机制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2
2.0.10石粉含量极差rockfinecontentrange
在同一批次的采石尾矿机制砂试样,采用水洗法测试其石粉含
量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用于判定石粉含量稳定性的指标。
2.0.11片状颗粒flakyparticleinquarryingtailing-based
manufacturedsand
1.18mm以上的细骨料颗粒中最小一维尺寸小于该颗粒所属相应
粒级的平均粒径0.45倍的颗粒。
2.0.12坚固性soundness
砂在外界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2.0.13采石尾矿机制砂空隙率voidfractionofquarryingtailing-
basedmanufacturedsand
采石尾矿机制砂在松散堆积体积中空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2.0.14石粉流动度比fluidityratioofrockfines
在掺加外加剂和0.40水胶比条件下,掺加石粉的胶砂与基准水泥
胶砂的流动度之比,用于判定石粉对减水剂吸附性能的指标。
2.0.15采石尾矿砂需水量比waterrequirementofquarryingtailing-
basedmanufacturedsand
采石尾矿机制砂与中国ISO标准砂在规定水泥胶砂流动度偏差
下的用水量之比,用于综合判定人工砂级配、粒形、吸水率和石粉吸
附性能的指标。
2.0.16轻物质lightweightmaterial
砂中表观密度小于2000kg/m3的物质。
2.0.17碱骨料反应alkali-aggregatereaction
砂中碱活性矿物与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等混凝土组成物及
环境中的碱在潮湿环境下缓慢发生并导致混凝土开裂破坏的膨胀反
应。
3
3基本规定
3.0.1采石尾矿机制砂可与天然砂混合使用,配合比例由试验确定。
3.0.2混合砂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和运输
等应按采石尾矿机制砂执行。
3.0.3在建设工程混凝土、混凝土制品和砂浆中使用的采石尾矿机
制砂,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黑龙江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4
4原材料与生产要求
4.1原材料
4.1.1采石尾矿机制砂生产用原材料来源应稳定可靠。
4.1.2同一批次采石尾矿机制砂应采用相同母岩材质采石尾矿生产,
并应满足匀质性要求。
4.1.3生产采石尾矿机制砂的母岩宜采用开采的新鲜岩石尾矿,不
应使用泥岩、页岩和板岩类岩石尾矿。母岩表观密度不小于2500
kg/m3,吸水率不大于2.0%,软化系数大于0.85。母岩的抗压强度应
满足表1的规定。软质、风化的岩石不得用于生产机制砂。对于风化
花岗岩和片麻岩,母岩抗压强度可以不受表1限制,但制备的机制砂
压碎值必须满足本标准第6.3节的要求。
表4.1.3采石尾矿机制砂母岩抗压强度
母岩类型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母岩抗压强度,
≥100≥80≥60
MPa
4.1.4机制砂原材料应进行碱活性试验,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
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0733的规定。
4.2生产要求
4.2.1原材料石应经除土处理。
4.2.2制砂设备应具有整形、在线调整颗粒级配和粉体含量的功能。
4.2.3采石尾矿机制砂成品储存和堆放应具有防止离析分级措施。
4.2.4采石尾矿机制砂生产应符合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的规定。
5
5分类和规格
5.1采石尾矿机制砂按技术指标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
5.2采石尾矿机制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粗砂、中砂、细砂
和特细砂四种规格,其细度模数分别为:
——粗砂:3.7~3.1;
——中砂:3.0~2.3;
——细砂:2.2~1.6;
——特细砂:1.5~0.7。
6
6采石尾矿机制砂质量要求
6.1颗粒级配
6.1.1采除特细砂外,Ⅰ类砂的累计筛余应符合表6.1.1-1的2区的规
定,分计筛余应符合表6.1.1-2的规定;Ⅱ类和Ⅲ类砂的累计筛余应符
合表6.1.1-1的规定。砂的实际累计筛余,除4.75mm和0.6mm筛
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类砂累计筛余超出值的总合应不大于5.0%。
表6.1.1-1采石尾矿机制砂的累计筛余
级配区
方孔筛尺寸,mm1区2区3区
累计筛余,%
9.50000
4.7510~010~010~0
2.3635~525~015~0
1.1865~3550~1025~0
0.6085~7170~4140~16
0.3095~8092~7085~55
0.1597~8594~8094~75
表6.1.1-2采石尾矿机制砂的分计筛余
筛孔尺寸,mm4.752.361.180.600.300.15筛底
分计筛余,%0~1010~1515~2520~3120~305~150~20
注1:采石尾矿机制砂4.75mm筛的分计筛余不应大于5%。
注2:对于MB值>1.4的采石尾矿机制砂,0.15mm筛和筛底的分计筛余之和不大于25%。
6.1.2采石尾矿砂的粗细程度由细度模数或比粒度表示,Ⅰ类砂的细
度模数应为2.3~3.2,生产控制波动范围为±0.15,比粒度宜在4.5~
7
7.0,生产控制波动范围为±0.20。
6.1.3采石尾矿机制砂可以和天然砂以合理的比例均匀混合制备成
混合砂,天然砂的品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
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混合砂成品应进行质量检验和分
类。
6.1.4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3~3.2之间,细度模数应经试验确
定。
6.2泥块含量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泥块含量应符合表6.2的规定。
表6.2采石尾矿机制砂的泥块含量
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泥块含量(质量分数),%≤0.2≤1.0≤2.0
6.3亚甲蓝值与石粉含量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亚甲蓝值与石粉含量应符合表6.3的规定。
表6.3采石尾矿机制砂的石粉含量
类别亚甲蓝值(MB)石粉含量(质量分数),%
MB≤0.5≤15.0
0.5<MB≤1.0≤10.0
Ⅰ类
1.0<MB≤1.4或快速试验合格≤5.0
MB>1.4或快速试验合格≤1.0a
MB≤1.0≤15.0
Ⅱ类1.0<MB≤1.4或快速试验合格≤10.0
MB>1.4或快速试验合格≤3.0a
MB≤1.4或快速试验合格≤15.0
Ⅲ类
MB>1.4或快速试验合格≤5.0a
a根据使用环境和用途,经试验验证,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Ⅰ类砂石粉含量可放宽至不
大于3.0%,Ⅱ类砂石粉含量可放宽至不大于5.0%,Ⅲ类砂石粉含量可放宽至不大于7.0%。
8
6.4石粉含量极差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石粉含量极差限值应符合表6.4的规定。
表6.4采石尾矿机制砂的石粉含量极差
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石粉含量极差,%≤2.0≤3.0≤4.0
6.5片状颗粒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片状颗粒含量应符合表6.5的规定。
表6.5采石尾矿机制砂的片状颗粒含量
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片状颗粒含量,%≤5.0≤10.0—
6.6坚固性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坚固性应采用硫酸钠溶液检验,试样经5次
循环后,其质量损失应符合表6.6的规定。
表6.6采石尾矿机制砂的坚固性指标
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质量损失率,%≤8.0≤10.0≤10.0
6.7压碎指标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压碎指标应符合表6.7的规定。
表6.7采石尾矿机制砂的压碎指标
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单级最大压碎指标,%≤20≤25≤30
6.8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空隙率
除特细砂外,砂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空隙率应符合如下规
定:
——表观密度不小于2500kg/m3;
——松散堆积密度不小于1400kg/m3,空隙率不大于44%。
9
6.9有害物质
采石尾矿机制砂中如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
盐、氯化物,其含量应符合表6.9的规定。
表6.9采石尾矿机制砂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云母(按质量计),%≤1.0≤2.0≤2.0
轻物质(按质量计),%≤1.0
有机物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1.0
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0.01≤0.02≤0.06
a: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如深于标准色,应按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对原状砂和洗除有
机物的砂进行胶砂强度对比试验,抗压强度比不应低于0.95。
6.10饱和面干吸水率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饱和面干吸水率应符合表6.10的规定。
表6.10采石尾矿机制砂的饱和面干吸水率
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饱和面干吸水率,%≤2.0≤3.0≤3.0
6.11石粉流动度比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石粉流动度比应符合表6.11的规定。
表6.11采石尾矿机制砂的石粉流动度比
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石粉流动度比,%≥105≥100≥95
6.12需水量比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需水量比应符合表6.12的规定。
表6.12采石尾矿机制砂的需水量比
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需水量比,%≤115≤125≤135
10
6.13碱骨料反应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碱骨料反应活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
用砂》GB/T14684的规定。
6.14放射性和浸出毒性
采石尾矿机制砂的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
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规定。
采石尾矿机制砂浸出毒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
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的规定。
11
7采石尾矿机制砂检验方法
7.1试样
7.1.1采试样数量
单项试验的最少取样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的规定。若进行几项试验时,如能保证试样经一项试验后不致
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试样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
7.1.2采取样方法
(1)按本标准7.1.1规定的数量取样。
(2)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
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
组样品。
(3)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全断面定时随机抽取大致等量
的砂4份,组成一组样品。
(4)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随机抽
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5)每组样品应妥善包装,避免细料散失,防止污染,并附样
品卡片,标明样品的编号、取样时间、代表数量、产地、样品量、要
求检验项目及取样方式等。
7.1.3采石尾矿机制砂的样品缩分方法可选择下列两种方法之一:
(1)用分料器法,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
料器,取接料斗中的其中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重复上述过程,直至
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2)人工四分法,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
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
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
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12
堆积密度、机制砂坚固性试验所用试样可不经缩分,在拌匀后直
接进行试验。
7.2试验环境要求
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5℃
7.3检验方法
7.3.1颗粒级配
(1)细度模数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
的规定进行。
(2)比粒度试验方法
将砂近似为球形,相同质量的每一粒级砂的粒径均比相邻粒级
砂的粒径相差1/2,称作比表面积指数。比粒度为各粒级分计筛余与
相对应的比表面积指数的乘积,用以衡量砂的比表面积大小程度。
1)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进行砂的筛
分试验,获得砂的分计筛余a1、a2、a3、a4、a5和a6。
2)比粒度应按公式(1)计算:
比粒度=(1⁄2)푎1+푎2+2푎3+4푎4+8푎5+16푎6式(1)
式中:a1、a2、a3、a4、a5、a6分别为标准筛的4.75mm、2.36mm、
1.18mm、0.60mm、0.30mm和0.15mm筛的分计筛余。
3)比粒度取2个试样的试验结果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到
0.1;当2次试验的比粒度之差超过0.2时应重新试验。
7.3.2泥块含量
泥块含量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
定进行。
7.3.3亚甲蓝值
亚甲蓝值试验方法按按附录A进行。
13
7.3.4石粉含量
石粉含量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
定进行。
7.3.5石粉含量极差
石粉含量极差试验方法是:
(1)在同一批次的机制砂中随机采取不小于6个样品,按按现行
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进行水洗法测试石粉含量,
获得砂的石粉含量最大值与石粉含量最小值。
(2)石粉含量极差按公式(2)计算:
푅=푃푚푎푥−푃푚푖푛式(2)
式中:
R——石粉含量极差;
Pmax——石粉含量最大值;
Pmin——石粉含量最小值。
(3)石粉含量极差取2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
确到0.5;当2次试验值的差超过0.5时应重新试验。
7.3.6片状颗粒
片状颗粒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
定进行。
7.3.7坚固性
坚固性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
进行。
7.3.8压碎指标
压碎指标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
定进行。
7.3.9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空隙率
14
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空隙率试验方法分别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进行。
7.3.10云母
云母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进
行。
7.3.11轻物质
轻物质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
进行。
7.3.12有机物
有机物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
进行。
7.3.13硫化物及硫酸盐
硫化物及硫酸盐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的规定进行。
7.3.14氯化物
氯化物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
进行。
7.3.15饱和面干吸水率
饱和面干吸水率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的规定进行。
7.3.16石粉流动度比
石粉流动度比试验方法按附录B进行。
7.3.17需水量比
需水量比试验方法按附录C进行。
7.3.18碱骨料反应
15
碱骨料反应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的
规定进行。
7.3.19放射性和浸出毒性
放射性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规定进行。
浸出毒性试验方案按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
性鉴别》GB5085.3的规定进行。
16
8采石尾矿机制砂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
8.1.1出厂检验
机制砂的出厂检验项目:颗粒级配(含细度模数、比粒度)、亚
甲蓝值(MB值)、石粉含量、泥块含量、压碎指标、松散堆积密度、
空隙率。Ⅰ类机制砂出厂检验项目还应包括片状颗粒含量。
8.1.2型式检验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投产时;
b)原材料产源或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
c)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
d)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e)出厂检验结果与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砂的型式检验项目应至少包括包括本标准6.1~6.14规定的技术
要求。
8.2组批规则
8.2.1按同分类、类别及日产量,日产量不超过4000t,每2000t为
一批,不足2000t亦为一批。
8.2.2按同分类、类别及日产量,日产量超过4000t,按每条生产线
连续生产每8h的产量为一批,不足8h的亦为一批。
8.3判定规则
8.3.1试验结果均符合本文件的相应类别规定时,可判为该批产品
合格。
8.3.2技术要求6.1~6.14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文件规定时,则应
17
从同一批产品中加倍取样,对该项进行复验。复验后,若试验结果符
合本文件规定,可判为该批产品合格;若仍然不符合本文件要求时,
否则判为不合格。若有两项及以上试验结果不符合本文件规定时,则
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18
9采石尾矿机制砂1标志、储存和运输
9.1砂出厂时,供需双方在厂内验收产品,生产厂应提供产品质量
合格证书,其内容包括:
a)砂的母岩类型、分类、规格、类别和生产厂信息;
b)批量编号及供货数量;
c)出厂检验结果、日期及执行文件编号;
d)合格证编号及发放日期;
9)检验部门及检验人员签章。
9.2砂应按分类、类别分别堆放和运输,并采取防离析措施,防止
人为碾压、混合及污染产品。
9.3运输时,应有必要的防遗撒措施,避免污染环境。
A
A
19
附录A石粉亚甲蓝值试验
(规范性附录)
A.1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采石尾矿机制砂石粉亚甲蓝值试验的方法。
A.2仪器设备
a)亚甲蓝(C16H18CIN3S·3H2O):纯度不小于98.5%。
b)鼓风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c)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称量100g,感量0.01g。
d)标准筛:规格为0.075mm、0.15mm、0.30mm、0.60m、
1.18mm、2.36mm、4.75mm的方孔筛各一只,并附有筛
底和筛盖。
e)摇筛机
f)移液管:5mL、2mL移液管各一个。
g)叶轮搅拌器:转速可调最高达600±60r/min,叶轮个数三片
或四片,叶轮直径75±10mm。
h)定时装置:精度1s。
i)玻璃容量瓶:容量1L。
j)温度计:精度1℃。
k)玻璃棒:2支,直径8mm,长300mm。
l)烧杯:容量为1000mL。
m)其他:定量滤纸、搪瓷盘、毛刷、洁净水等
A.3试验步骤
A.3.1标准亚甲蓝溶液配制
A.3.1.1测定亚甲蓝中的水分含量w。称取5g左右的亚甲蓝粉末,
记录质量mh,精确到0.01g。在100±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在
20
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称重,记录质量mg,精确到0.01g。按式(A.1)
计算亚甲蓝的含水率w:
m−m
푤=hg×100(A.1)
mg
式中:
mh——亚甲蓝粉末的质量,g;
mg——干燥后亚甲蓝的质量,g。
注:每次配制亚甲蓝溶液前,都必须首先确定亚甲蓝的含水率。
A.3.1.2取亚甲蓝粉末(100+w)(10g±0.01g)/100(即亚甲蓝粉末
质量10g),精确至0.01g。
A.3.1.3加热盛有约600ml洁净水的烧杯,水温不超过40℃。
A.3.1.4边搅动边加入亚甲蓝粉末,持续搅动45min,直至亚甲蓝粉
末全部溶解为主,然后冷却至20℃。
A.3.1.5将溶液倒入1L容量瓶中,用洁净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
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1℃,
加洁净水至容量瓶1L刻度。
A.3.1.6摇晃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将标准液移入深
色储藏瓶中,亚甲蓝标准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配置好的溶液应
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并避光保存。
A.3.2制备石粉悬浊液石
A.3.2.1取代表性机制砂试样,置烘箱中在105±5℃条件下烘干至
恒重,待冷却至室温时,将机制砂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
的套筛,应附0.075mm筛和筛底,用摇筛机筛10min,取0.075mm
方孔筛以下筛底石粉试样累计100g,分两份备用,精确至0.1g。
A.3.2.2称取石粉试样200g,精确至0.1g。将石粉试样倒入盛有
500±5mL蒸馏水的烧杯中将叶轮搅拌机调整到600±60r/min转速,
叶轮距离烧杯底部约10mm。搅拌5min,形成石粉悬浮液,用移液管
准确加入5ml亚甲蓝溶液,然后保持400±40r/min转速持续搅拌,直
至试验结束。
21
A.3.3粉亚甲蓝(MB)值的测定
A.3.3.1将滤纸架空放置在敞口烧杯的顶部,使其不与任何其他物
品接触。
A.3.3.2石粉悬浊液在加入亚甲蓝溶液并经400±40r/min转速搅拌1
min起,在滤纸上进行第一次色晕检验。即用玻璃棒蘸取一滴石粉悬
浊液滴于滤纸上,液滴在滤纸上形成环状,中间是石粉沉淀物,液滴
的数量应使沉淀物直径在8mm~12mm之间,外围环绕一圈无色的水
环。观察在沉淀物周围边缘是否放射出1mm宽的浅蓝色晕。
A.3.3.3如果第一次的5mL亚甲蓝溶液没有使沉淀物周围出现色晕,
再向石粉悬浊液中加入5mL亚甲蓝溶液,继续搅拌1min,再用玻璃
棒蘸取一滴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进行二次色晕试验,若沉淀物周围
仍未出现色晕,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沉淀物周围出现约1mm宽的稳
定浅蓝色晕。
A.3.3.4停止滴加亚甲蓝溶液,但继续搅拌悬浊液,每1min蘸取一
次悬浊液进行色晕试验。若色晕在4min内消失,再加入5mL亚甲蓝
溶液;若色晕在第5min消失,再加入2mL亚甲蓝溶液。两种情况下,
均应继续进行搅拌和蘸染试验,直至色晕可持续5min。
注:由于石粉吸附亚甲蓝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色晕试验
过程中,色晕可能在出现后又消失了。因此,需要每隔1min进行一
次色晕检验,连续5次出现色晕为有效。
A.3.3.5记录色晕持续5min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精确至
1mL。
注:试验结束后应立即用水彻底清洗试验用容器,清洗后的容器
不得含有清洁剂成分。
A.4石粉亚甲蓝(MBP)值计算
A.4.1石粉亚甲蓝值(MBP)按式A.2计算:
푉
푀퐵=×10(A.2)
P퐺
22
式中:
MBP——亚甲蓝值,g/kg,表示每千克石粉试样所消耗的亚甲
蓝克数,精确至0.1;
G——试样质量50,g;
V——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的总量,mL。
10——换算系数,用于将每千克试样消耗的亚甲蓝溶液体
积换算成亚甲蓝质量。
A.4.2石粉亚甲蓝(MBP)值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
0.1。
23
附录B石粉流动度比试验
(规范性附录)
B.1仪器设备和材料
B.1.1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搅拌机:符合GB/T17671规定的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
b)流动度跳桌:符合GB/T2419的规定;
c)鼓风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d)标准筛:规格为0.075mm、0.15mm、0.30mm、0.60m、1.18
mm、2.36mm、4.75mm的方孔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
e)摇筛机;
f)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称量100g,感量0.01g;
B.1.2试验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泥:采用GB8076混凝土外加剂检验专用基准水泥或符合
GB175规定的硅酸盐水泥。当有争议或仲裁检验时,应采用基准水
泥
b)砂:符合GB/T17671规定的中国IS0标准砂;
c)水:自来水或蒸馏水;
d)减水剂:符合JG/T223中标准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规
定,与试验用水泥适应性良好,含固量不大于5%。
B.2试验步骤
B.2.1按GB/T14684规定进行取样,并将人工砂烘干。
B.2.2将烘于后冷却至室温的人工砂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
组合的套筛,应附0.075mm筛和筛底,用摇筛机筛10min,取0.075mm
方孔筛以下筛底石粉试样累计270g,分2份备用,精确至0.1g。
B.2.3确定流动度比的胶砂配合比应符合表B.1的规定。
24
表B.1石粉流动度比试验胶砂配合比
水泥石粉标准砂加水量流动度
胶砂种类减水剂用量
gggmLmm
胶砂流动度达到180±5
对比胶砂45001350180180±5
mm时的减水剂用量
试验胶砂3151351350180与对比组相同L
B.2.4按照B.1中对比胶砂组的胶砂配合比,通过调整减水剂的用量
使对比胶砂的流动度达到180±5mm。
B.2.5按照B.1中试验胶砂组的胶砂配合比,测定试验胶砂的流动度。
B.3石粉流动度比计算
B.3.1石粉的流动度比按式(B.1)计算:
퐿
퐹퐹=×100%(B.1)
퐿0
式中:
FF——石粉的流动度比,%,精确至1%;
L——试验胶砂的流动度,单位为毫米,mm;
L0——对比胶砂的流动度,单位为毫米,mm。
B.3.2石粉流动度比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
25
附录C采石尾矿机制砂需水量比试验
(规范性附录)
C.1仪器设备和材料
C.1.1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b)天平:量程应不小于2000g,最小分度值应不大于1g;
c)搅拌机:符合GB/T17671规定的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
d)流动度跳桌:符合GB/T2419的规定;
C.1.2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泥:符合GB8076混凝土外加剂检验专用基准水泥或符合
GB175规定的硅酸盐水泥。当有争议或仲裁检验时,应采用基准水
泥;
b)砂:符合GB/T17671规定的中国IS0标准砂;
c)受检砂:采石尾矿机制砂;
d)水:自来水。
C.2试验步骤
C.2.1按GB/T14684规定进行取样,并将采石尾矿机制砂烘干。
C.2.2将烘干后冷却至室温的人工砂充分混合均匀,累计取2700g,
分2份备用。
C.2.3胶砂配合比应符合表C.1的规定。
表C.1人工砂需水量比试验配合比
胶砂种类水泥,g标准砂,g砂,g加水量,mL流动度,mm
对比胶砂4501350-225Y
试验胶砂450-1350MWY±2
26
C.2.4对比胶砂和试验胶砂分别按GB/T17671的规定进行搅拌。
C.2.5搅拌后的对比胶砂和试验胶砂分别按GB/T2419测定流动度。
当试验胶砂流动度达到对比胶砂流动度Y的±2mm时,记录此时的加
水量MW;当试验胶砂流动度超出对比胶砂流动度Y的±2mm时,重新
调整加水量,直至试验胶砂流动度达到对比胶砂流动度Y的±2mm为
止。
C.3采石尾矿机制砂需水量比试验计算
C.3.1采石尾矿机制砂需水量比应按式(C.1)计算:
100×푀
푋=푊(C.1)
225
式中:
X——采石尾矿机制砂需水量比,%,精确至1%;
MW——试验胶砂流动度达到对比胶砂流动度Y±2mm时的
加水量,单位为毫升,mL;
225——对比胶砂的加水量,单位为毫升,mL。
C.3.2采石尾矿机制砂需水量比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
确至1%。
27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产格程度不同的用
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
定”或“应按……执行”。
28
引用标准名录
1《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
2《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GB/T601
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
4《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
5《混凝土外加剂》GB8076
6《建设用砂》GB/T14684
7《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
8《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0733
9《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
10《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JG/T568
29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采石尾矿机制砂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DB23/TXXXX—2022
条文说明
30
制定说明
为适应我省工程建设混凝土和砂浆对机制砂使用不断增长的需
要,保证黑龙江省工程建设质量,推动我省建设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根据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哈尔滨学院会同有关单位,充
分考虑我省采石尾矿机制砂资源现状及岩性特点,在广泛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和应用实践基础上,通过对不同
地区不同母岩采石尾矿机制砂的性能指标对混凝土和砂浆性能影响
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经系统试验验证,获得了混凝土和砂浆制备用采
石尾矿机制砂需重要技术参数。
为了便于广大混凝土生产、施工、科研、检测等单位有关技术人
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标准编制组按章、节、
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
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根据《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
(建标[2008]182号)中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条文说明不是对标准
正文内容的补充规定或加以引申,因此,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
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31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原材料与生产要求.............................................................................................5
4.1原材料......................................................................................................5
4.2生产要求..................................................................................................7
5分类和规格.......................................................................................................10
6采石尾矿机制砂质量要求...............................................................................10
6.1颗粒级配................................................................................................10
6.2泥块含量................................................................................................11
6.3亚甲蓝值与石粉含量............................................................................13
6.4石粉含量极差........................................................................................15
6.5片状颗粒................................................................................................20
6.6坚固性....................................................................................................10
6.7压碎指标................................................................................................11
6.8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空隙率.....................................................13
6.9有害物质................................................................................................15
6.10饱和面干吸水率..................................................................................20
6.11石粉流动度比......................................................................................10
6.12需水量比..............................................................................................11
6.13碱骨料反应..........................................................................................13
6.14放射性和浸出毒性..............................................................................15
7检验方法...........................................................................................................23
7.1试样........................................................................................................23
7.2试验环境................................................................................................23
7.3颗粒级配................................................................................................25
7.4泥块含量................................................................................................26
32
7.5亚甲蓝值................................................................................................27
7.6石粉含量................................................................................................23
7.7石粉含量极差........................................................................................23
7.8片状颗粒................................................................................................25
7.9坚固性....................................................................................................26
7.10压碎指标..............................................................................................27
7.11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空隙率...................................................23
7.12云母......................................................................................................23
7.13轻物质..................................................................................................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安市新城区2025年四下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苏州市职业大学《制药技术与设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市2024-2025学年五下数学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
- 江西理工大学《中华传统文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海大学《第二外语日(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上饶市四中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期末质检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浙江省镇海中学2025年新高三下开学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西藏林芝地区朗县2024-2025学年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社会化营销案例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枣庄学院《中国花鸟画工笔》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未来人工智能在麻醉学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培训课件
- 医院培训课件:《枸橼酸钠抗凝剂在CRRT中的应用》
- 戊二酸血症 I 型学习课件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烟花爆竹零售经营安全培训
- (2023年度)中央厨房、集体供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全项目自查记录表
- 猕猴桃果酱制作方法
- 逆变器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 网络互连技术-管控IP数据通信ACL(访问控制列表)
- 幼儿园故事课件:《狼来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