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同步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同步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同步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同步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同步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同步测试卷及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一)课文分析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对黄河进行赞颂的?4.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二)例题精讲1.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1)黄河之水天上来,

。(2)

,万里写入胸怀间。(3)

,一片孤城万仞山。(4)白日依山尽,

。欲穷千里目,

。(5)大漠孤烟直,

。2.填空。(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原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

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2)诗人从自然特征、

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

的思想感情。3.回答问题。(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3)诗中为什么反复出现“啊!黄河!”的诗句?

(三)巩固练习(1)本诗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这首诗中,诗人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称呼黄河,而不是直接称“黄河”或“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基础知识综合5.填空。(1)1939年春,____________《黄河大合唱》。经___________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2)诗人从自然特征、_____________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母亲河的_________________。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是对《黄河颂》的主旨探究,不准确的一项是(

)A.《黄河颂》中雄奇的想象和现实的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词明快刚健,具有音乐阳刚之美。B.《黄河颂》赞美了黄河雄伟的自然气势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孕育、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C.《黄河颂》歌唱了苦难与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像黄河巨人一样的伟大坚强。D.《黄河颂》描写出数千年来黄河的光荣历史,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不屈、顽强抗争。2.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歌词“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严谨。B.“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诗中“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神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风格委婉含蓄。3.品析《黄河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黄河颂(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

你是伟大坚强,望黄河滚滚,

像一个巨人奔向东南。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惊涛澎湃,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掀起万丈狂澜;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浊流宛转,

啊!黄河!结成九曲连环;

你一泻万丈,从昆仑山下

浩浩荡荡,奔向黄海之边;

向南北两岸把中原大地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劈成南北两面。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啊!黄河!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发扬滋长!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从你这儿发源;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多少英雄的故事,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你的身边扮演!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啊!黄河!A.这首诗歌词的部分通过歌颂黄河,进而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B.“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C.“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保卫着中华民族。D.本诗多处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具有雄浑豪迈之美。4.品析《黄河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黄河颂(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

你是伟大坚强,望黄河滚滚,

像一个巨人奔向东南。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惊涛澎湃,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掀起万丈狂澜;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浊流宛转,

啊!黄河!结成九曲连环;

你一泻万丈,从昆仑山下

浩浩荡荡,奔向黄海之边;

向南北两岸把中原大地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劈成南北两面。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啊!黄河!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发扬滋长!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从你这儿发源;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多少英雄的故事,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你的身边扮演!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啊!黄河!A.这首诗歌词的部分通过歌颂黄河,进而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B.“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C.“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保卫着中华民族。D.本诗多处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具有雄浑豪迈之美。4.下列对《黄河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赞美中华母亲河的颂歌,诗人借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B.“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D.全篇歌词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黄河景色,后一部分抒发豪迈的思想感情。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结合语境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B.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浩浩荡荡:泛指广阔或壮大,这里指水势浩大.C.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哺育:喂养,培养。D.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宛转: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二)阅读课文《黄河颂》内容,回答问题。1.默读课文填空。(1)诗歌《黄河颂》以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由“我”的“望”,写到“我”对,再写到。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2)读《黄河颂》,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一是,一是,一是。2.学科素养·思维导图朗读诗歌,理清行文思路并提取诗歌关键信息填写在横线上。3.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称呼黄河,而不直接称“黄河”或者“她”?4.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5.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啊!黄河!”一句在全诗不同位置出现了三次,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1)从诗歌的结构看提示诗歌的写作思路:使全诗由“望黄河”自然过渡到“”的内容,有层次地三次赞颂黄河。(2)从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看酣畅淋漓的(抒情方式):表达对黄河的之情不断的过程。(3)从诗歌的音韵看增强诗歌的音韵美:运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使诗歌更具的韵律美。(三)阅读《黄河颂》,完成题目。17.本文由“”字,引出了对黄河形象的描写,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在描写角度上,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18.请从鉴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角度给下面的句子写一个批注。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19.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啊!黄河!”一句在全诗不同位置出现了三次,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1)从诗歌的结构看提示诗歌的写作思路:使全诗由“望黄河”自然过渡到“”的内容,有层次地三次赞颂黄河。(2)从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看酣畅淋漓地(抒情方式):表达对黄河的之情不断的过程。(3)从诗歌的音韵看增强诗歌的音韵美:运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使诗歌更具的韵律美。20.在这首诗中,诗人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称呼黄河,而不是直接称“黄河”或第三人称“她”?21.级参加学校的朗诵会,准备朗诵《黄河颂》,需要推选一位领诵员。请你结合对《黄河颂》的理解,从下面表格中推荐一位同学,并说明理由。姓名性别身份爱好、经历A同学女文艺委员能歌善舞,曾担任艺术节会演的主持人B同学男学习委员擅长演讲,曾在革命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C同学男体育委员热爱旅游和运动,去过黄河壶口瀑布(四)阅读下面诗句,回答文后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在你的身边扮演!

望黄河滚滚,

啊!黄河!

奔向东南。

你是伟大坚强,

惊涛澎湃,

像一个巨人

掀起万丈狂澜;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浊流宛转,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结成九曲连环;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从昆仑山下

啊!黄河!

奔向黄海之边;

你一泻万丈,

把中原大地

浩浩荡荡.

劈成南北两面。

向南北两岸啊!黄河!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从你这儿发源;

发扬滋长!

多少英雄的故事,9、诗中加点的“望”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0.诗中赞美黄河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11.诗人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原因是:

12.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课外收集描写黄河,赞美黄河的诗句,并摘出你最喜欢的6句诗句。

(五)阅读《黄河颂》选段,回答问题。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上展现。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东海奔去。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你的哺育下,新的英雄和壮士将不断涌现。1.选段中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的屏障”,请分别说说这两个比喻的含义。2.“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东海奔去”描绘了黄河怎样的气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文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课后作业又见黄河口高方一①若干年前,黄河多次注入黄海,浑浊的泥沙将近岸的海水由蓝色染成黄色。这便是“黄海”名字的由来。②那一年,姨父刚初中毕业,是一名十七岁的翩翩少年,他考上的是一所半工半读的中专技校,隶属于一个名叫“九二三厂”的保密单位,毕业后可以定向进入该单位工作。③姨父只知道“九二三厂”与石油有关。那时,一首铿锵有力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传遍大江南北,召唤着有志青年投身这条新征程。姨父内心热血沸腾。④奔赴胜利油田的姨父是学生大军中的一员。头顶的天空一片墨蓝,轻缀其中的几簇星星熠熠闪亮,悬在中天的弦月潜进了辨不出形状的一抹暗云,橘黄的车灯直直探向前方,被撕开的夜色在身后又四下围合起来。⑤黄河像一条摆尾的巨兽,从这里注入渤海,留下一片狼藉的滩涂。姨父的内心先是生起了阵阵恐惧,努力恢复平静后,又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助和感伤湮没。⑥一间学生宿舍住十几个人,铁质的上下铺随着一个翻身的动作就嘎吱作响。水管里流出来的水混浊且苦涩,难以下咽,这些都让同学们想家的思绪一点点累积。一到晚上,姨父和同学结伴跑到大野地,抱头痛哭。⑦后来,为了不让想家的情绪蔓延,同学们约定:不准掉眼泪。于是晚上大家便凑在一起唱歌,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大声朗读诗人艾青写给石油人的诗,“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⑧空旷的荒野里,不管白昼还是黑夜,他们都用歌声来驱散恐惧和孤独。当月亮钻出云彩时,他们的脸一下子明亮起来,像是投射在幕布上的剪影,随着嘴巴一张一合地歌唱,头也微微摇动,眼睛在黑暗里闪着灼灼的光。二⑨当姨父每日和荒原万物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他的身体如一根被描摹的线条,变得越来越长,变得强壮,那些伤感的情绪逐渐黯淡下去。⑩有一年夏天,姨父参与防汛,在黄泥水里浸泡了一夜,回家后便发起了高烧,三天不吃不喝,意识都有些模糊了。这可急坏了二姨,她日夜守在床前,喂药、擦身、量体温。姨父病好后,二姨却因为急火攻心,落下了耳鸣病。⑪一晃人到中年,姨父调入胜利油田工会做宣传工作,这让他有机会深入一线,记录下更多油田人的生活。⑫小时候,我最喜欢听姨父絮叨着讲很多井喷抢险的故事,他把眉毛、眼睛拧在一起,口中描绘的场景像一幕幕斑驳的电影。⑬他边讲边挥舞着手臂,模拟那冲天的油柱。时隔几十年,他仍然可以清晰地还原很多细节,比如:“现场气浪滚滚,声响很大,趴在耳边说话也很难听清楚,现场讲方案、下指令大多是通过一块小黑板。”⑭姨父记忆里定格的画面还有1986年的孤东会战,一万余名职工和民工投入战斗,大干一百天,没有休息日,那是姨父他们激情燃烧的年代。三⑮去年初秋,我随作协采风团来到了黄河入海口,见到了姨父故事里的热土。⑯这里已经没有一点儿荒滩的影子,我的眼眸被绿色充盈。⑰如今得益于黄河上游的治理,黄河已不再随意摆尾,它带来了甘霖和丰厚的养料,广袤的黄河三角洲孕育出黄河口大米、黄河口大闸蟹等众多独一无二的黄河口农产品。⑱我凭栏远眺,黄河入海时,颜色泾渭分明,犹如梵·高笔下的星空色调,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4.阅读全文,梳理姨父参加油田建设的“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①②③5.结合下列语段,任选其一谈谈作者如何表现人物心情,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语段一:头顶的天空一片墨蓝,轻缀其中的几簇星星熠熠闪亮,悬在中天的弦月潜进了辨不出形状的一抹暗云,橘黄的车灯直直探向前方,被撕开的夜色在身后又四下围合起来。语段二:当月亮钻出云彩时,他们的脸一下子明亮起来,像是投射在幕布上的剪影,随着嘴巴一张一合地歌唱,头也微微摇动,眼睛在黑暗里闪着灼灼的光。6.文章题目为“又见黄河口”,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追忆姨父及油田人的过往,这样安排是否偏离题意?请简述理由。7.结合文章和以下链接材料,简要谈谈你对黄河精神的理解。【材料一】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光未然《黄河颂》【材料二】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梁衡《壶口瀑布》参考答案《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一)课文分析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对黄河进行赞颂的?“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三方面进行赞颂A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B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C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4.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答: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从表面上理解。从深层理解,黄河如一个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二)例题精讲1.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1)黄河之水天上来,

。(2)

,万里写入胸怀间。(3)

,一片孤城万仞山。(4)白日依山尽,

。欲穷千里目,

。(5)大漠孤烟直,

。2.填空。(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原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

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2)诗人从自然特征、

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

的思想感情。3.回答问题。(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3)诗中为什么反复出现“啊!黄河!”的诗句?

【参考答案】1.(1)奔流到海不复回

(2)黄河落天走东海

(3)黄河远上白云间

(4)黄河入海流

更上一层楼(5)长河落日圆

2.(1)光未然,张光年,冼星海,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

(2)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热爱和赞美

3.(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法宝。(2)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无数条“铁的臂膀”。(3)反复出现此语句,把诗歌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表达了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的意思。由实到虚,步步深入。(三)巩固练习(1)本诗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这首诗中,诗人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称呼黄河,而不是直接称“黄河”或“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者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民族)等方面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2)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作品中的形象之间的距离,让人感觉诗人是直接与黄河对话,这样感情抒发会更为直接、真切、浓烈,对黄河的赞颂会更有说服力。而“她”或“黄河”都无此作用。(3)“啊!黄河!”在诗中出现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由实到虚,逐步深入。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赞颂之情。(4)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二、基础知识综合5.填空。(1)1939年春,____________《黄河大合唱》。经___________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2)诗人从自然特征、_____________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母亲河的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光未然

冼星海

丰富的艺术形象

壮阔的历史场景

(2)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热爱和赞美【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作家作品和课文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1)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据此即可作答。(2)课文《黄河颂》在第二节主体部分,诗人从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的宽广,泽被众生。表达了对母亲河的热爱与赞美。据此即可作答。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是对《黄河颂》的主旨探究,不准确的一项是(

)A.《黄河颂》中雄奇的想象和现实的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词明快刚健,具有音乐阳刚之美。B.《黄河颂》赞美了黄河雄伟的自然气势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孕育、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C.《黄河颂》歌唱了苦难与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像黄河巨人一样的伟大坚强。D.《黄河颂》描写出数千年来黄河的光荣历史,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不屈、顽强抗争。【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A.“《黄河颂》中雄奇的想象和现实的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词明快刚健,具有音乐阳刚之美”探究的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不是对主旨的探究;故选A。2.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歌词“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严谨。B.“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诗中“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神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风格委婉含蓄。【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D.诗歌《黄河颂》属于直接抒情,风格豪迈,本项分析不当;故选D。3.品析《黄河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黄河颂(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

你是伟大坚强,望黄河滚滚,

像一个巨人奔向东南。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惊涛澎湃,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掀起万丈狂澜;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浊流宛转,

啊!黄河!结成九曲连环;

你一泻万丈,从昆仑山下

浩浩荡荡,奔向黄海之边;

向南北两岸把中原大地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劈成南北两面。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啊!黄河!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发扬滋长!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从你这儿发源;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多少英雄的故事,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你的身边扮演!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啊!黄河!A.这首诗歌词的部分通过歌颂黄河,进而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B.“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C.“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保卫着中华民族。D.本诗多处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具有雄浑豪迈之美。【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分析。C.“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你的身边扮演!”歌颂了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发扬滋长!”歌颂了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的贡献;最后四句歌颂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激励作用。因此三部分的顺序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故选C。4.品析《黄河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黄河颂(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

你是伟大坚强,望黄河滚滚,

像一个巨人奔向东南。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惊涛澎湃,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掀起万丈狂澜;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浊流宛转,

啊!黄河!结成九曲连环;

你一泻万丈,从昆仑山下

浩浩荡荡,奔向黄海之边;

向南北两岸把中原大地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劈成南北两面。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啊!黄河!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发扬滋长!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从你这儿发源;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多少英雄的故事,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你的身边扮演!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啊!黄河!A.这首诗歌词的部分通过歌颂黄河,进而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B.“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C.“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保卫着中华民族。D.本诗多处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具有雄浑豪迈之美。4.下列对《黄河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赞美中华母亲河的颂歌,诗人借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B.“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D.全篇歌词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黄河景色,后一部分抒发豪迈的思想感情。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结合语境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B.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浩浩荡荡:泛指广阔或壮大,这里指水势浩大.C.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哺育:喂养,培养。D.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宛转: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4.C5.B6.D(二)阅读课文《黄河颂》内容,回答问题。1.默读课文填空。(1)诗歌《黄河颂》以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由“我”的“望”,写到“我”对,再写到。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2)读《黄河颂》,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一是,一是,一是。【答案】1.(1)“我”黄河的精神黄河的赞颂“我们”的决心(2)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2.学科素养·思维导图朗读诗歌,理清行文思路并提取诗歌关键信息填写在横线上。3.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称呼黄河,而不直接称“黄河”或者“她”?4.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5.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啊!黄河!”一句在全诗不同位置出现了三次,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1)从诗歌的结构看提示诗歌的写作思路:使全诗由“望黄河”自然过渡到“”的内容,有层次地三次赞颂黄河。(2)从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看酣畅淋漓的(抒情方式):表达对黄河的之情不断的过程。(3)从诗歌的音韵看增强诗歌的音韵美:运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使诗歌更具的韵律美。2.①伟大而又坚强

②颂

③屏障

④精神象征

⑤伟大坚强3.用第二人称能拉近作者与黄河之间的距离,让人感觉作者是直接与黄河对话,这样感情抒发更直接、真切,对黄河的赞颂更有感染力。而用“黄河”或者“她”都无此效果。4.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5.颂黄河直抒胸臆赞美加深反复回环往复(三)阅读《黄河颂》,完成题目。17.本文由“”字,引出了对黄河形象的描写,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在描写角度上,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18.请从鉴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角度给下面的句子写一个批注。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19.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啊!黄河!”一句在全诗不同位置出现了三次,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1)从诗歌的结构看提示诗歌的写作思路:使全诗由“望黄河”自然过渡到“”的内容,有层次地三次赞颂黄河。(2)从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看酣畅淋漓地(抒情方式):表达对黄河的之情不断的过程。(3)从诗歌的音韵看增强诗歌的音韵美:运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使诗歌更具的韵律美。20.在这首诗中,诗人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称呼黄河,而不是直接称“黄河”或第三人称“她”?21.级参加学校的朗诵会,准备朗诵《黄河颂》,需要推选一位领诵员。请你结合对《黄河颂》的理解,从下面表格中推荐一位同学,并说明理由。姓名性别身份爱好、经历A同学女文艺委员能歌善舞,曾担任艺术节会演的主持人B同学男学习委员擅长演讲,曾在革命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C同学男体育委员热爱旅游和运动,去过黄河壶口瀑布17.望黄河的流向南北两岸18.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黄河当作人来写,把黄河的众多支流当作“千万条铁的臂膀”,写出了黄河的流域宽广、支流众多,突出了黄河恢宏磅礴、势不可挡的特点,也暗指黄河孕育了千千万万强壮有力的中华儿女,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赞颂之情。19.颂黄河直抒胸臆赞美加深反复回环往复20.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黄河的距离,让人感觉诗人是直接与黄河对话,这样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更能表达对黄河的赞颂。而用“她”或“黄河”都无此作用。21.示例一:我推荐B同学。因为《黄河颂》是一首给黄河的颂诗,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比较适合用有力量感的声音朗诵,B同学擅长演讲,所以我推荐他。示例二:我推荐C同学。因为《黄河颂》是一首给黄河的颂诗,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C同学对黄河的奔涌有过直观感受,能很好地表现出黄河的气魄,所以我推荐他。(B、C同学均可选择,言之成理即可)(四)阅读下面诗句,回答文后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在你的身边扮演!

望黄河滚滚,

啊!黄河!

奔向东南。

你是伟大坚强,

惊涛澎湃,

像一个巨人

掀起万丈狂澜;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浊流宛转,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结成九曲连环;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从昆仑山下

啊!黄河!

奔向黄海之边;

你一泻万丈,

把中原大地

浩浩荡荡.

劈成南北两面。

向南北两岸啊!黄河!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从你这儿发源;

发扬滋长!

多少英雄的故事,9、诗中加点的“望”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0.诗中赞美黄河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11.诗人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原因是:

12.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课外收集描写黄河,赞美黄河的诗句,并摘出你最喜欢的6句诗句。

【答案】9、统领全诗,表现诗人站在高山远望黄河的见闻、感受。10、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接成九曲连环;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西东。一泻千里,浩浩荡荡。11、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唐】王维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刘禹锡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唐】李白6、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唐】李白7、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唐】李白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唐】李白(五)阅读《黄河颂》选段,回答问题。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上展现。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东海奔去。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你的哺育下,新的英雄和壮士将不断涌现。1.选段中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的屏障”,请分别说说这两个比喻的含义。2.“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东海奔去”描绘了黄河怎样的气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文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答案】1.“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如同摇篮孕育婴儿一般,滋养着中华民族最初的成长。“民族的屏障”是指黄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宽阔的水域,在地理上守护着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同时它所承载的坚韧精神,也激励着民族在困境中坚守抗争,像屏障一样护卫着民族的尊严与发展。2.描绘了黄河汹涌奔腾、一往无前、水量浩大的磅礴气势。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以及因黄河所展现出的伟大力量而产生的豪迈、敬仰之感,更饱含着作者对中华民族拥有如此强大精神支柱的自豪。3.反复出现“啊,黄河!”一是起强调作用,突出黄河这一抒情对象,强化作者对黄河的情感抒发;二是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感,如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感染力,便于情感层层递进,引发读者共鸣。【导语】《黄河颂》选段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赞美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壮丽与伟大。黄河被描绘成文明的摇篮和强大的屏障,象征着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诗句中的气势磅礴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自然力量,同时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自豪。重复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崇敬和激动之情。1.本题考查修辞赏析。根据文章“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上展现”可知,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起源地的重要地位。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远古时期开始的成长历程。如同摇篮孕育婴儿,黄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滋养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一比喻强调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不可替代性,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对中华文明的敬仰。根据文章“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可知,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突出了黄河在地理和精神上的双重守护作用。黄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宽阔的水域,自然地成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一道防线。在地理上,黄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增强了民族的防御能力。同时,黄河所承载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坚守抗争。这种精神力量如同屏障一般,护卫着民族的尊严和发展,是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源泉。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主旨情感。“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东海奔去”中“一泻万丈”形容黄河从高处倾泻而下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其汹涌奔腾的力量。“浩浩荡荡”则描绘了黄河水量浩大、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强调了其不可阻挡的冲力。“向东海奔去”则指明了黄河的流向,暗示了其最终汇入大海的广阔前景,进一步增强了其气势的宏伟感。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黄河汹涌奔腾、一往无前、水量浩大的磅礴气势。作者通过描绘黄河的磅礴气势,表达了对黄河本身的赞美之情。这种赞美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是对黄河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黄河的雄伟气势激发了作者的豪迈情感,他深感自己与这条伟大的河流同呼吸、共命运。同时,作者对黄河所展现出的伟大力量表示了深深的敬仰,认为它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作者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强大精神支柱而感到自豪。黄河不仅是自然之河,更是文化之河、精神之河,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作为独立的呼喊,首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它突出了黄河这一抒情对象,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黄河的深厚情感,进一步强化了对黄河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使得黄河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从诗歌的形式来看,反复出现的“啊,黄河!”构成了诗歌的一种节奏模式,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感。这种韵律感如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使得诗歌在朗读时更加具有音乐性和美感。每一次“啊,黄河!”的出现,都伴随着作者对黄河情感的不同层面表达。从对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摇篮的赞美,到对其伟大坚强品质的敬仰,再到对其奔腾不息精神的激励,情感逐渐升华。同时也是向读者发出呼唤,它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感受黄河的壮丽与伟大,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读者在感受黄河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反思和珍视自己与黄河、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深厚联系。课后作业又见黄河口高方一①若干年前,黄河多次注入黄海,浑浊的泥沙将近岸的海水由蓝色染成黄色。这便是“黄海”名字的由来。②那一年,姨父刚初中毕业,是一名十七岁的翩翩少年,他考上的是一所半工半读的中专技校,隶属于一个名叫“九二三厂”的保密单位,毕业后可以定向进入该单位工作。③姨父只知道“九二三厂”与石油有关。那时,一首铿锵有力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传遍大江南北,召唤着有志青年投身这条新征程。姨父内心热血沸腾。④奔赴胜利油田的姨父是学生大军中的一员。头顶的天空一片墨蓝,轻缀其中的几簇星星熠熠闪亮,悬在中天的弦月潜进了辨不出形状的一抹暗云,橘黄的车灯直直探向前方,被撕开的夜色在身后又四下围合起来。⑤黄河像一条摆尾的巨兽,从这里注入渤海,留下一片狼藉的滩涂。姨父的内心先是生起了阵阵恐惧,努力恢复平静后,又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助和感伤湮没。⑥一间学生宿舍住十几个人,铁质的上下铺随着一个翻身的动作就嘎吱作响。水管里流出来的水混浊且苦涩,难以下咽,这些都让同学们想家的思绪一点点累积。一到晚上,姨父和同学结伴跑到大野地,抱头痛哭。⑦后来,为了不让想家的情绪蔓延,同学们约定:不准掉眼泪。于是晚上大家便凑在一起唱歌,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大声朗读诗人艾青写给石油人的诗,“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⑧空旷的荒野里,不管白昼还是黑夜,他们都用歌声来驱散恐惧和孤独。当月亮钻出云彩时,他们的脸一下子明亮起来,像是投射在幕布上的剪影,随着嘴巴一张一合地歌唱,头也微微摇动,眼睛在黑暗里闪着灼灼的光。二⑨当姨父每日和荒原万物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他的身体如一根被描摹的线条,变得越来越长,变得强壮,那些伤感的情绪逐渐黯淡下去。⑩有一年夏天,姨父参与防汛,在黄泥水里浸泡了一夜,回家后便发起了高烧,三天不吃不喝,意识都有些模糊了。这可急坏了二姨,她日夜守在床前,喂药、擦身、量体温。姨父病好后,二姨却因为急火攻心,落下了耳鸣病。⑪一晃人到中年,姨父调入胜利油田工会做宣传工作,这让他有机会深入一线,记录下更多油田人的生活。⑫小时候,我最喜欢听姨父絮叨着讲很多井喷抢险的故事,他把眉毛、眼睛拧在一起,口中描绘的场景像一幕幕斑驳的电影。⑬他边讲边挥舞着手臂,模拟那冲天的油柱。时隔几十年,他仍然可以清晰地还原很多细节,比如:“现场气浪滚滚,声响很大,趴在耳边说话也很难听清楚,现场讲方案、下指令大多是通过一块小黑板。”⑭姨父记忆里定格的画面还有1986年的孤东会战,一万余名职工和民工投入战斗,大干一百天,没有休息日,那是姨父他们激情燃烧的年代。三⑮去年初秋,我随作协采风团来到了黄河入海口,见到了姨父故事里的热土。⑯这里已经没有一点儿荒滩的影子,我的眼眸被绿色充盈。⑰如今得益于黄河上游的治理,黄河已不再随意摆尾,它带来了甘霖和丰厚的养料,广袤的黄河三角洲孕育出黄河口大米、黄河口大闸蟹等众多独一无二的黄河口农产品。⑱我凭栏远眺,黄河入海时,颜色泾渭分明,犹如梵·高笔下的星空色调,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4.阅读全文,梳理姨父参加油田建设的“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①②③5.结合下列语段,任选其一谈谈作者如何表现人物心情,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语段一:头顶的天空一片墨蓝,轻缀其中的几簇星星熠熠闪亮,悬在中天的弦月潜进了辨不出形状的一抹暗云,橘黄的车灯直直探向前方,被撕开的夜色在身后又四下围合起来。语段二:当月亮钻出云彩时,他们的脸一下子明亮起来,像是投射在幕布上的剪影,随着嘴巴一张一合地歌唱,头也微微摇动,眼睛在黑暗里闪着灼灼的光。6.文章题目为“又见黄河口”,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追忆姨父及油田人的过往,这样安排是否偏离题意?请简述理由。7.结合文章和以下链接材料,简要谈谈你对黄河精神的理解。【材料一】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光未然《黄河颂》【材料二】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梁衡《壶口瀑布》【答案】4.大家聚在一起唱歌热血沸腾激情燃烧5.示例:语段一运用环境描写,通过对天空、星星、弦月、暗云、夜色的细致描写,营造了路途中暗淡、凄迷的氛围,烘托姨父奔赴油田时对未来茫然无措的心情。语段二对人物进行神态、动作描写,通过写同学们脸上和眼里的光芒,以及唱歌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以及对油田开发的坚定信念。6.不偏离。本文以姨父为代表,展现了中国石油人的辉煌奋斗史,他们身上的“石油精神”,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宝贵财富,正是这样的精神,才有了又见黄河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油田人的故事,彰显了中华儿女投身祖国建设的伟大黄河精神,因此不偏离。7.示例:姨父一代人投身石油开采,黄河精神是中华儿女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石油精神”;黄河保护中华民族,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性格象征了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导语】本文通过追忆姨父投身油田建设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石油工人不畏困苦、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文章以“黄河口”为主线,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变迁与姨父人生轨迹的对比,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与发展的主题。作者笔触细腻,既有对荒凉油田岁月的悲情描绘,也有对激情年代的热情赞美,最后落脚于当代生态和谐的美好愿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时代画卷。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结合⑦段中“后来,为了不让想家的情绪蔓延,同学们约定:不准掉眼泪。于是晚上大家便凑在一起唱歌,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