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单项选择题1.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对江豚种群数量起决定性作用,长江及其支流的“十年禁渔”政策使鄱阳湖江豚数量出现了显著改变。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缩小了江豚的环境容纳量B.当某种群被引入一个新环境中,短期内该种群将呈现“J”形增长C.研究江豚种群的食物、天敌等,属于对江豚种群生态位的研究D.鄱阳湖中某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达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为了方便观察判断,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下面四幅图对应了一个正在衰落的种群不同时期的年龄结构(年龄从下到上依次递增)。下列图片对应的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图1图2图3图4A.1→3→2→4 B.3→1→4→2 C.3→1→2→4 D.1→3→4→23.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下列诗句中蕴含的生态学原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燕草与秦桑构成了一个群落B.“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群落的季节性C.“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蛙声属于物理信息,其有助于种群的繁衍D.“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绦鲿鰋鲤”(形容河中鱼类丰富)——这些鱼之间存在竞争关系4.生态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下列与其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可循环往复,意味着各种生态系统都可以在物质上自给自足B.某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属于其同化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只有生物可接受信息并做出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群落内部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5.江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崇义县思顺乡境内,保存有众多特色植物群落,其中长苞铁杉(喜阳植物)为活化石植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长苞铁杉属于生产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长苞铁杉为喜阳树种,与生活在树下的耐阴灌木间不存在竞争关系C.长苞铁杉有较高科研价值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可以使用样方法调查长苞铁杉的种群密度6.生物多样性是由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B.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禁止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C.生态系统中适量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D.无论放牧多少均会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7.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CO2的排放,加剧温室效应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真正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球协作D.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8.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赤松茸接种在用秸秆加工成的栽培基料上,推测其属于分解者B.该模式遵循了循环原理,减少了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实现能量循环利用D.该模式有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9.啤酒的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酸啤酒受很多爱好者追捧,其独特的涩味并非来自其精致的配料,而是来自更为常见的泡菜、醋和天然酵母面包中不起眼的微生物。向麦汁中加入这些不起眼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即可制成酸啤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酸啤酒制作过程中可先向麦汁中加入醋酸菌、酵母菌后再加入乳酸菌B.酵母菌的繁殖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代谢物的生成主要在后发酵阶段完成C.醋酸菌发酵产生的物质不影响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D.制作酸啤酒的过程中产生的CO2均来自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10.臭豆腐是中国传统特色的小吃之一,具有闻起来臭,但吃起来香的特点。制作臭豆腐的发酵原理与制作腐乳的相似,但制作臭豆腐时需要将豆腐浸入腐乳的卤汁中发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发酵前的豆腐相比,臭豆腐的有机物总质量及营养价值均较高B.制作臭豆腐时,加入的卤汁盐浓度越高越好,可防止微生物减少C.卤汁中只有毛霉生长繁殖将豆腐发酵为臭豆腐D.制作臭豆腐过程中,豆腐中的蛋白质会被分解为肽和氨基酸11.老坛酸菜又称泡青菜,是四川主要家常泡菜之一,是做酸菜鱼的必需调料,也可用作其他菜肴的配菜,用途很广,制作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洗净青菜是为了去除青菜表面的杂菌和一些污物B.加入老坛水相当于接种菌种,能加快酸菜发酵过程C.将青菜、盐、白酒装至满坛后,再加入老坛水D.随着发酵的进行,亚硝酸盐的含量可能会发生改变12.研究人员将结核杆菌分别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A与B的培养基中,在一定温度的环境下培养24小时后,细菌生长情况如图(“+”代表含抗生素,“+”的数量多少代表抗生素浓度的高低,“一”代表不含抗生素)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抗生素A浓度的增大,其抑菌效果逐渐加强B.实验结果显示,抗生素B对结核杆菌具有抑制作用C.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抗生素的种类和抗生素的浓度D.该实验中接种完结核杆菌后,待菌液吸收后再将平板倒置二、多项选择题13.稻瘟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每年都给水稻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土壤中某些微生物能合成并分泌几丁质酶,能抑制稻瘟菌的生长,可用于水稻稻瘟病的防治。科研人员试图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几丁质的菌株,通过微生物培养获得几丁质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筛选土壤中目的微生物时需用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B.纯化培养时,可选择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接种C.在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均能分泌几丁质酶D.利用能分泌几丁质酶的微生物对水稻稻瘟病进行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14.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的鱼类,三者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研究人员在4片条件基本相同的人工鱼塘内分别投放了900条鱼(甲、乙、丙各300条)和数量不等的捕食者。一段时间后,统计各鱼塘中三种鱼的存活率,得到下表所示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鱼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存活率/%甲乙丙10954512462282038493115412383511A.捕食者可能偏好于捕食甲、丙而非乙B.据题可推测,随捕食者数量增加,乙、丙将被捕食者捕食灭绝C.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对乙的竞争抑制显著减弱D.当不存在捕食者时,乙可能由于种间竞争而消失15.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如图所示的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该系统中前一养殖塘的上层水会流入后一养殖塘底部,实现了水层交换,可以在生态塘、潜流湿地中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的抵抗力稳定性往往更高B.水层交换有利于提高养殖塘中的溶氧量,提高饵料利用率C.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不利于降低水中N、P含量D.该养殖系统串联的养殖塘越多越好,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16.儿茶素(C)具弱抗菌性,研究人员用药物M与儿茶素形成配合物M—C,以增强其抗菌效果。为确定配合物M—C中M和C的最佳分配比,用不同分配比(C/M)的配合物M—C处理滤纸片,置于布满菌落的培养基中,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须用平板划线法将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B.据实验结果可判断较适宜的C/M为3~5C.本实验中的培养基应含有该微生物生长必需的营养D.据实验结果推测,不同分配比的配合物M——C抑菌效果均不同三、非选择题17.火烧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巨大影响,当植被遭到焚烧时,火焰可能会烧毁上层林木和林下植物,但对土壤有消毒作用并可加快土壤硝化作用,增加土壤营养元素的可利用量。研究人员为探究塔柏对火灾迹地(遭受过火烧但还未开始恢复的土地)、人工刈除杂草地的适应性,在同一无人为干扰的退化林地选取了三组基本相同的地块开展种子埋藏实验。三个月后监测种子成苗率、一年后检测幼苗成活率,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组别林地处理方式种子成苗率幼苗成活率①模拟林火干扰13.0%68.1%②人工刈除杂草10.5%21.2%③____5.4%1.8%(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过程。火烧后群落的演替属于(填“初生”或“次生”)演替,因为。(2)组别③林地处理方式为,设置组别③的作用是。(3)根据结果显示,组别(填序号)最有利于塔柏的生长,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答出2点即可)。18.某生态系统中甲~戊种群间的营养关系如表所示;能量流经表中第三营养级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其中A表示第三营养级摄入,a~g表示能量值。回答下列问题:第一营养级甲第二营养级乙、丙第三营养级丙、丁第四营养级戊(1)表中戊可以以丙、丁为食,请写出食物网:。图中c表示。(2)图中显示出的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3)若图表示能量流经表中第四营养级的变化情况,则(选填字母a~g)表示的能量值可能为0,此时e属于种群同化的能量值。(4)图中表示同化的能量的是,其中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填生理作用)散失。19.世界范围内,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某团队发现了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群居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研究表明,在群居信息素的作用下,蝗虫种群由散居型可以转变为群居型,形成超大型种群。回答下列问题:(1)用于蝗虫种群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的4—VA属于信息。与农药相比,用4—VA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具有的优点是(答出1点)。(2)图1中的甲、乙曲线分别表示某天然牧场中蝗虫和食虫鸟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l。①图中可表示食虫鸟的是曲线(填“甲”或“乙”),判断依据是。②请在图2中绘出甲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要求在曲线上标注关键点A、B、D点)。(3)为进一步确定4—VA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4—VA及其溶剂进行图3所示的室外草地诱捕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①据图3分析,为减少实验误差,本实验制作样方注意的是(不需要考虑样方的数量、面积)。②据图4结果可以推知,4—VA具有群聚激素的功能,依据是。20.近年来,受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污染、土壤退化、土壤和水源重金属超标、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回答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及保护的相关问题:(1)水华发生过程中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导致水中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此过程属于(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2)轮船活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长江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在长江江豚体内比在其他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更多的原因是,这也是造成江豚死亡的原因之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长江保护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的保护措施属于保护,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3)“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某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如图1、2所示。图1图2①通过检测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海水的相关指标,结合图1和图2分析,养殖区表层海水CO2相对含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此外,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了有机物沿传递,增加了有机碳的储存;同时由图可知,贝类还可通过来减少海水中的CO2。②“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助力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21.甜米酒是我国的传统酒种,某酿酒厂以无核黄皮果(富含维生素、有机酸及特殊的香味)为辅料研制出黄皮果甜米酒。制作黄皮果甜米酒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甜酒曲含有微生物和淀粉酶等,回答下列问题:图1(1)图1中加入甜酒曲的目的除提供少量菌种外,还能;主发酵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为。(2)获得高活性酵母过程中,需要用到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要求是既要允许特定微生物的生长,又要。(3)在制作黄皮果甜米酒的过程中,为确定黄酒高活性干酵母(YWBY)的添加量,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制作黄皮果甜米酒的实验结果可知,YWBY的最佳接种量是%。YWBY接种量为0.12%时酒精含量最低的原因可能是。图2(4)研究人员发现从发酵第8天开始,作为底物的还原糖的含量基本不再减少,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解答】A、实行“十年禁渔”政策有助于提高江豚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

B、若新环境不利于该种群的生存,则不会出现“J”形增长,B错误;

C、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有的特定时空位置,以及与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江豚种群的食物、天敌等,属于对江豚种群生态位的研究,C正确;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上下波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2.【答案】B【解析】【解答】图1和3为增长型,图2为衰退型,图4为稳定型,图中对应了一个正在衰落的种群不同时期的年龄结构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3→1→4→2。分析得知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而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①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③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3.【答案】A【解析】【解答】A、群落是一个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A错误;

B、“万里飞来为客鸟”描述的是候鸟的迁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

C、蛙声有助于蛙的求偶与交配,体现了物理信息有助于种群的繁衍,C正确;

D、生活在同一条河中的鱼类,彼此间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是一个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答案】B【解析】【解答】A、物质可循环往复是针对生态圈而言的,单个的生态系统无法做到在物质上自给自足,A错误;

B、未利用的能量属于同化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

C、信息传递可发生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C错误;

D、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之间,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传递,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5.【答案】B【解析】【解答】A、长苞铁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长苞铁杉与生活在树下的耐阴灌木间存在无机盐、水分等资源方面的竞争,B错误;

C、长苞铁杉有科研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长苞铁杉数量较多,可以使用样方法调查长苞铁杉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多样性主要有三种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6.【答案】D【解析】【解答】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

B、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要合理地利用野生生物资源,而非禁止对其的开发,B正确;

C、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捕食者,由于“收割原理”可以提高被捕食者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C正确;

D、适度放牧不会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指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7.【答案】D【解析】【解答】A、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CO2的排放,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加剧温室效应,A正确;

B、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将含碳有机物转变为二氧化碳返回无机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正确;

C、物质循环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全球性,碳循环具有全球性,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碳中和,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实现碳中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8.【答案】C【解析】【解答】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异养生物,属于真菌,是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9.【答案】A【解析】【解答】A、醋酸菌为好氧菌,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乳酸菌为厌氧菌,因此制作过程中可先向麦汁中加入醋酸菌、酵母菌后再加入乳酸菌,A正确;

B、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在主发酵阶段完成,B错误;

C、醋酸菌发酵产生的物质使发酵液的pH下降,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C错误;

D、制作酸啤酒的过程中产生的CO2可来自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以及醋酸菌的有氧呼吸,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在有氧条件下,反应产物是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反应产物是CO2和C2H5OH。与传统发酵工程有关的几类微生物:

10.【答案】D【解析】【解答】A、与发酵前的豆腐相比,臭豆腐的有机物总量低、营养价值高,A错误;

B、制作臭豆腐时,加入的卤汁盐浓度过高,会抑制微生物生长,影响发酵,B错误;

C、传统发酵的卤汁中并非只有毛霉生长繁殖将豆腐发酵为臭豆腐,C错误;

D、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易于消化吸收,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传统的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毛霉属于真核生物,异养需氧,适宜温度15℃~18℃,孢子生殖。11.【答案】C【解析】【解答】A、第一步要洗净青菜,主要是为了去除青菜表面的杂菌和一些污物,A正确;

B、老坛水含有丰富的菌种,加入老坛水相当于接种菌种,能加快酸菜发酵过程,B正确;

C、将青菜、盐、白酒装至2/3,再加入老坛水,C错误;

D、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腌制泡菜所需要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在缺氧的环境条件下发酵可产生大量乳酸,能抑制其他厌氧菌的生存;由于在泡菜制作过程中,微生物会将原料中的硝酸盐还原形成亚硝酸盐,因此在发酵初期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升高,发酵后期亚硝酸盐又会被某些微生物氧化成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又会逐渐下降至稳定。12.【答案】B【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抗生素A浓度的增大,细菌生长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数量减少,由此可见,抗生素A的抑菌效果逐渐加强,A正确;

B、由图可知,随着抗生素B浓度的增加,结核杆菌的数量变化不大,说明抗生素B对结核杆菌不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

C、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是研究在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A与B的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情况,因此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抗生素的种类和抗生素的浓度,C正确;

D、由图可知,菌落分布均匀,是利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结核杆菌,待菌液吸收后方可将平板倒置培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微生物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活习性来配制特定的培养基。微生物的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需要对操作环境和操作者进行消毒,同时如果培养基、接种工具、培养器具不能彻底灭菌,培养过程中被杂菌污染都会导致微生物的培养失败。13.【答案】A,B,D【解析】【解答】A、筛选土壤中目的微生物即降解几丁质的微生物时,应用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筛选,A正确;

B、纯化培养时,可选择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接种,两种方法均可得到单菌落,B正确;

C、在以几丁质为唯一以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不一定能分泌几丁质酶,可能部分是以几丁质的分解产物为碳源的微生物,C错误;

D、利用能分泌几丁质酶的微生物对水稻稻瘟病进行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要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合成几丁质酶的微生物,应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以淘汰不能产生几丁质酶的真菌达到筛选效果;水解圈是产生几丁质酶的微生物产生相关酶水解几丁质产生的,水解圈直径/菌落直径越大,说明该菌降解能力越强。14.【答案】A,C,D【解析】【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无捕食者存在时,甲、丙占优势,乙占劣势;有捕食者存在时,乙占优势,甲、丙占劣势。由此可知,捕食者偏好于捕食甲、丙而非乙,A正确;

B、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加,B错误;

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与丙原有的优势几乎丧失,对乙的竞争抑制显著减弱,C正确;

D、不存在捕食者时,乙完全占劣势,有可能因种间竞争而消失,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与没有捕食者的对照组相比,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乙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物种间的相互动态以及协同进化被称为种间关系;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相同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被称为种间竞争。15.【答案】A,C,D【解析】【解答】A、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的物种组成更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更弱,A错误;

B、该系统中前一养殖塘的上层水会流入后一养殖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这有利于提高养殖塘中的溶氧量,提高饵料利用率,B正确;

C、该养殖系统中栽植的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N、P,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C错误;

D、串联的养殖塘越多,后面的养殖塘中的N、P等越容易增多,越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D错误。

故答案为:ACD

【分析】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就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16.【答案】A,D【解析】【解答】A、若要看抑菌圈的大小,应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A错误;

B、据实验结果可知,较适宜的C/M为3~5,此时抑菌圈直径最大,B正确;

C、本实验中培养微生物所使用的培养基应含有该微生物生长必需的营养,C正确;

D、将各点连线制成曲线,据实验结果推测,在峰值两侧,不同分配比的配合物M——C抑菌效果可能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AD

【分析】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17.【答案】(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次生;火烧过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2)不做处理(或直接埋藏种子);作为对照(3)①;火烧后,杂草几乎被完全清除,该组塔柏与杂草的竞争弱于组别②和组别③,塔柏生存压力更小,成活率更高;火烧后,以塔柏为食的多种昆虫及病毒等几乎被除尽,塔柏受病虫害的概率更低,成活率更高(合理即可)【解析】【解答】(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火烧过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火烧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题中实验自变量为林地处理方式,故组别③林地处理方式为不做处理(或直接埋藏种子),设置组别③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组别①最有利于塔柏的生长,其种子成苗率和幼苗成活率均高于组别②和组别③,火烧后,杂草几乎被完全清除,组别①塔柏与杂草的竞争弱于组别②和组别③,且以塔柏为食的多种昆虫及病毒等几乎被除尽,塔柏受病虫害的概率更低,从而使塔柏幼苗成活率更高。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8.【答案】(1);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f;丙、丁(4)b;呼吸作用【解析】【解答】(1)分析题意可知,丙与丁不存在捕食关系,几条食物链分别为:甲→乙→丁→戊、甲→乙→丙→戊、甲→丙→戊,可以画出食物网如下图。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判断出图中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断有能量散失到五级环境中,显示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据图分析,图中b表示同化的能量值,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f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值,g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e表示粪便中的能量值,因此f表示的能量值可能为0,此时e属于种群丙、丁同化的能量值。

(4)分析题图可以得知,图中b表示同化的能量值,其中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分析】题目中a表示流入生态系统总能量值,b表示同化的能量值,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f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值,g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e表示粪便中的能量值。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从固定在生产者体内的太阳能开始,沿着食物链依次传递的(只能由上一营养级流入下一营养级)。因为每一个营养级都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很多能量,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不循环的,逐级递减的。19.【答案】(1)化学;有利于保护环境(或杀灭蝗虫的效果比较好)(2)甲;食虫鸟的营养级较蝗虫的高,种群数量较少;(3)各样方距中心点等距且相邻样方间等距;与对照组相比,施加4—VA的实验组飞蝗数量明显增多【解析】【解答】(1)蝗虫种群散发的是群居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属于化学信息。农药容易误杀其他生物,与农药相比,用4-VA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具有的优点是有利于保护环境。

(2)图1中横坐标代表的是当年的种群数量(Nt),纵坐标代表的是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在虚线之下说明种群数量降低,在虚线之上代表种群数量增加。乙的种群数量多于甲,说明甲的营养级高,由此判断曲线甲表示食虫鸟,曲线乙表示蝗虫。在绘制图2甲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时,注意图1中OA段在虚线之下,种群数量降低,AB段在虚线之上,种群数量增加,BD段在虚线之下,种群数量降低,具体如图:

(3)①设置样方时,各样方的设置应该保持一致,如各样方距中心点等距且相邻样方间等距。

②从图4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使用4-VA的样方所获取的蝗虫数量显著增加,说明群居信息素4-VA具有群聚激素的功能。

【分析】20.【答案】(1)下降;正反馈(2)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就地(3)与非养殖区相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