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高二上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高二上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高二上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高二上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海语文试卷及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诗经》中的“兴”与“比”(节选)①《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兴”与“比”是两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服务的一种手法,而“比”则是直接打比方的手法。“兴”与“比”在《诗经》中普遍存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是本文讨论的重点。②“兴”在《诗经》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为触物起情,二为借物传情。触物起情是指诗人由外界景物触发,引起联想,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借物传情则是诗人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传达某种情感。“比”则表现为两种情况:一为以此喻彼,二为以彼喻此。以此喻彼是指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以彼喻此则是用另一个事物来比喻一个事物。③“兴”与“比”虽然都是借助外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或思想,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兴”具有暗示性,而“比”具有直白性。“兴”往往通过暗示来传达情感,而“比”则直接比喻,更加明显和直接。其次,“兴”具有多义性,而“比”具有单一性。“兴”可以有多种解释,而“比”的比喻关系是确定的,指向性明确。最后,“兴”具有含蓄性,而“比”具有鲜明性。“兴”往往含蓄地表达情感,而“比”则鲜明地展示情感。④“兴”与“比”在《诗经》中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兴”,诗人可以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通过“比”,诗人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情感,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直接和鲜明。1.第①段中“兴”与“比”的定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兴”是借助外物为所咏之内容服务的手法,而“比”是直接打比方的手法。B.“兴”是直接打比方的手法,而“比”是借助外物为所咏之内容服务的手法。C.“兴”是借助外物为所咏之内容服务的手法,而“比”是借助外物来传达情感的手法。D.“兴”是借助外物来传达情感的手法,而“比”是直接打比方的手法。2.第②段中“触物起情”和“借物传情”的共同点是()。(2分)A.都通过外界景物触发情感。B.都借助具体事物传达情感。C.都抒发诗人的情感。D.都引起诗人的联想。3.下列对“兴”与“比”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兴”具有暗示性,“比”具有直白性。B.“兴”具有多义性,“比”具有单一性。C.“兴”具有含蓄性,“比”具有鲜明性。D.以上三项都是。4.对第③段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本段主要分析了“兴”与“比”的三种区别。B.本段主要分析了“兴”与“比”的三种特点。C.本段主要分析了“兴”与“比”的三种作用。D.本段主要分析了“兴”与“比”的三种关系。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兴”与“比”在《诗经》中普遍存在,因此它们是《诗经》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法。B.“兴”与“比”虽然都是借助外物来表达情感,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C.“兴”与“比”在《诗经》中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D.“兴”与“比”在《诗经》中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6.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4分)答:(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父亲的树父亲栽下了一棵树。我七岁那年,父亲在屋后的空地上栽下了这棵树。我对他说,树长大了,我也就长大了。父亲笑着拍了拍我的头,说,对,树长大了,你也长大了。树苗是父亲从山上挖来的。父亲说,这是一棵梨树,春天会开满树的白花,秋天会结满树的梨子。我想象着满树的白花和满树的梨子,心里充满了期待。父亲每天都会给树浇水,给它施肥。我也会跟着父亲一起照顾这棵树。树苗渐渐长大,我也渐渐长大。春天,树真的开满了白花,秋天,树真的结满了梨子。我吃着自己亲手种的梨子,心里甜滋滋的。父亲说,这棵树会一直陪着我们,直到我们老去。我说,我也会一直陪着这棵树,直到它老去。树越长越大,我也越长越大。我开始上学,开始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每次回家,我都会去看看那棵树。树依然茂盛,依然结满了梨子。父亲去世后,我回家的次数更少了。但每次回家,我都会去看看那棵树。树依然茂盛,依然结满了梨子。我知道,这棵树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是父亲留给我的爱。树老了,我也老了。我决定退休后,回家陪伴这棵树。我每天都会给树浇水,给它施肥。树依然茂盛,依然结满了梨子。我知道,这棵树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我老去。7.第一段中“父亲栽下了一棵树”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8.第二段中“我想象着满树的白花和满树的梨子,心里充满了期待”这句话表现了什么?(3分)答:9.第三段中“父亲说,这棵树会一直陪着我们,直到我们老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3分)答:10.第四段中“我吃着自己亲手种的梨子,心里甜滋滋的”这句话表现了什么?(3分)答:11.第五段中“但每次回家,我都会去看看那棵树”这句话有什么作用?(3分)答:12.文章最后一段“我决定退休后,回家陪伴这棵树”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5分)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7题。(16分)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他在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正值荒年,百姓饥寒交迫。郑板桥见状,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他不顾上级的反对,坚持开仓放粮。最终,百姓得以度过荒年,郑板桥也因此受到百姓的敬仰。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2)他在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正值荒年。()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郑板桥见状,决定开仓放粮。B.他不顾上级的反对,坚持开仓放粮。C.郑板桥见状,决定开仓放粮。D.百姓得以度过荒年。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B.郑板桥在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正值荒年。C.郑板桥不顾上级的反对,坚持开仓放粮。D.郑板桥因此受到百姓的敬仰。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郑板桥见状,决定开仓放粮。(2)他不顾上级的反对,坚持开仓放粮。17.郑板桥开仓济民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3分)答:(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8-20题。(8分)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8.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2分)答: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20.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3分)答:二、写作(7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