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19讲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1.发展概况(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3)春秋战国:私商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4)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旺盛。(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6)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7)明清: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白银广泛运用;形成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2.城市(1)内部职能①自周秦迄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活动受官府严格限制,坊市分别。②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2)区域分布①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港口城市。②明清时期,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特殊提示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干脆监管,这种状况到宋朝时发生变更。(2)“草市”主要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归纳总结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化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缘由: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淌性大等特点,不利于加强中心集权。(2)表现①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②汉代:实行较为严格的抑商政策。③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些松动。④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但统治者对商业发展并不实行激励政策,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3)评价①主动:有利于爱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维护社会稳定。②消极,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一个重要缘由。教材补缺汉武帝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1)盐铁官营: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确定将盐铁收归国家经营,从而增加了政府对经济的限制。(2)均输平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商品收购和转卖,有效调剂物资供应,限制市场。这两项政策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缘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防范外夷入侵和沿海抗拒力气的须要;统治者夜郎自大。(2)表现:明朝初年、明朝中期、清朝康熙年间均推行“海禁”,严格限制出海船只规模和海外贸易;乾隆年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3)评价: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发展机遇,导致东西方国力易位。构图解史“海禁”“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教材补缺隆庆开关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经济因此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常见的国家。“隆庆开关”表现出明朝在对待国民的海外贸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大大推动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使明朝晚期中国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起到肯定的影响。三、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发展(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①农业: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和推广;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更;农产品商品化现象发展。②手工业: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快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③商业: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运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④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⑤综合国力: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①产生: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②地位: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出现,自然经济仍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③阻碍因素:根本因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峻阻碍;详细因素有自然经济的抵制、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统治者实行抑商与“海禁”及文化专制政策等。2.迟滞:近代前夜的危机(1)西方崛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此后,它们主动进行殖民扩张。(2)中国落伍:明清统治者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紧闭国门;对内固守农本商末、压制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考点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正式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限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加;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针对练1(2024·太原高三模拟,29)解读下图,能够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兴盛B.以中国为主的朝贡贸易体系C.工业革命下的世界市场体系D.新航路开拓之初的世界状态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途经中亚、西亚到达欧洲,与图中大多数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图中中国处在贸易体系的中心,其他地区处于边缘地位,符合以中国为主的朝贡贸易体系的特点,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下的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心是西欧国家,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拓之初的世界处于相对分散隔绝状态,而图中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联系紧密,故D项错误。2.十三行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对外国侵略起到了肯定的防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渐渐在世界上落伍。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更规律及影响(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更规律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更: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②交易内容的变更:先以贩运、沟通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须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③交易媒介的变更: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④商人组织的变更: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⑤商人地位的变更:商人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变更。⑥生产关系的变更:明清时期出现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⑦政治环境及政策对商业的影响渐渐加深。(2)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更。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更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旺盛、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更;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不同点时间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目的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肯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导致中国的落后相同点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缘由针对练2(2024·临沂高三模拟,9)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宝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胜利,来获得社会声望,并爱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德C.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商人重利轻义的品德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由于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使商人“将财宝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胜利,来获得社会声望”,故D项正确。唯物史观——辩证看待重农抑商政策唯物史观要求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也就是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说明历史上的人物、事务、制度和社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对“重农抑商”政策可作如下分析:(1)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唯物史观——辩证看待重农抑商政策(2)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分的肯定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其次,“抑商”并非在任何状况下都不行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主动的,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行取的:对内以重税、关卡、官营、矿禁等手段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规模;对外以“海禁”等政策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的机会。材料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要求: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信息: 答案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亲密。材料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宝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侈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旺盛、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探讨》发觉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奢侈之风。思索: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奢侈之风出现的缘由有哪些?试答: 答案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淮扬盐商的推动;扬州地区的地位及影响。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起先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明显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要求:分析材料,论证“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这一结论。论证: 答案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旺盛、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2024·课标全国Ⅰ,27)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沟通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沟通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B对: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对于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2.(2024·课标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B对:依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命题规律]偷换概念是高考题陷阱设置的常用方法。本题中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不是税收。人头税是国家征收的,富商大贾不能操纵。3.(2024·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斗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确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旺盛答案A解析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A项正确。争霸斗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不行能“确定”,故C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扩大与商业旺盛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4.(2024·课标全国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B.朝廷注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材料中许多人通过农工商业发家致富,说明白当时整个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会读。5.(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旺盛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变更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沟通,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始终到明清时也未发生变更,故D项错误。6.(2014·课标全国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精确理解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202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四,25)《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削减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2.(2024·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25)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论述《后汉书》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汉书·元帝纪》“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杜诗“铸为农器”,提高耕作技术,与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杜诗“铸为农器”,提高耕作技术,与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无关,故B项错误;“铸为农器”“勿租赋”“亲率群臣农以劝之”,都反映出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汉元帝“勿租赋”,推行轻徭薄赋,与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3.(2024·昆明一中适应性训练,26)闻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据此可知()A.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利于国际沟通B.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C.唐朝君主主动开拓海陆丝绸之路D.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答案A解析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据材料“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可以得出有利于当时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的沟通,故A项正确。4.(2024·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7)明代学者张瀚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A.北京的虚假旺盛下埋藏着巨大危机B.北京城市经济为统治阶层服务C.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D.明代民间工商业经济旺盛发展答案B解析北京是明朝的都城,是政治中心,是统治阶级聚集的地方,北京城本身生产不足但四方之货聚于北京,主要是为了满意都城皇室和统治阶层的须要,并不能说明虚假旺盛,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突出南方经济发达,故C项错误;这里只是强调北京城是一个消费城市,而没有反映工商业经济的旺盛状况,故D项错误。5.(2024·哈师大附中模拟,27)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快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C.鸦片斗争之后的五口通商D.清政府激励对外贸易答案B解析“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快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表明上海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放宽,故B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4·商丘模拟)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商贩用其特有的声韵叫卖,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这反映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建B.商贩叫卖之语符合宋词韵律C.商业活动发展打破时空界限D.勾栏瓦舍成为主要休闲场所答案A解析依据题目中“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建,故A项正确。2.(2024·衡水金卷模拟五,26)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就是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这个政策反映出元代()A.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B.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C.对海外贸易实行激励看法D.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答案C解析“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不是海关税收,故B项错误;“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说明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激励,故C项正确;“政府出本钱出船”可见并非私人海外贸易,故D项错误。3.(2024·聊城模拟)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社会阶层流淌速度加快答案A解析据材料“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和“通文义的商贸……地位一样”反映原来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观念受到冲击,商业的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4.(2024·成都模拟)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A.瓷器制作技术的超群 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 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文人士大夫也参加制作茶壶,可知反映出文人对手工业者的卑视削减,故体现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故C项正确。5.(2024·呼和浩特模拟)明朝开国铸造铜钱、发行“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到洪武末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皆以金银定价,禁而不止。政府也起先在一些地方“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这一变更表明()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B.民间推动朝廷政策调整C.政府降低赋役征收份额D.钱钞造成交易定价困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因为民间运用金银货物交易,促使政府由禁止民间金银货物交易到起先在一些地方出现“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反映了民间推动朝廷货币政策调整,故B项正确。6.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淌,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淌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答案A解析A项内容与材料中“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淌”相符,故A项正确;聚居是结果,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符,材料未涉及政府放宽限制,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理念,故D项错误。7.(2024·河南中原名校预料金卷,26)元末顺德人孙蕡在《广州歌》中写道:“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春风列星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广州歌》主要描绘了元代广州()A.商贾大量云集 B.长途贩运发达C.城市经济旺盛 D.国际贸易发达答案C解析由材料“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说明消遣业发达,材料“苛峨大舶映云日”说明贸易发达,从材料“贾客千家万家室”说明商业发达,以上均说明城市经济旺盛,故C项正确。8.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缘由是明清时期()A.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D.纸币简单因通货膨胀而贬值答案A解析出现较早的纸币始终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究其根本缘由还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故A项正确;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只会促使纸币更快的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故B项错误;民众的认可度并不是确定纸币流通程度的根本因素,故C项错误;纸币易贬值的特点同样也不是其未能成为主要货币的根本缘由,故D项错误。9.(2024·赣州适应性考试,26)在对待商业的看法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C.重视商业 D.重义轻利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了对抑商政策的放松,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重视商业发展,并不是农商并重,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宋代的统治者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尤先理财”等信息可知是重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义利的关系,故D项错误。10.(2024·内江模拟)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时期流出地区流入(亿两)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欧洲、日本、菲律宾3.7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欧洲、日本、菲律宾12.3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英国0.09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C.新航路开拓对中西方贸易影响D.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答案D解析在“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起先,但由于中国奉行“海禁”政策,使外国的大宗商品很难进入,而传统的工业品渠道始终存在,此时中国依旧处于出超状态,故D项正确。11.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答案C解析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A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反映了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状况,而不是海禁政策瓦解,海禁政策是明朝长期推行的一种对外政策,故B、D项错误。12.(2024·安徽A10联盟最终一卷,27)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白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白自然经济已经起先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答案D解析“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24·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晚明时期,奢侈消费的风气最早出现在明正统至明正德年间(1436~1521),嘉靖(1522~1566)以后奢侈风气慢慢明显化,城市尤其是江南地区乃奢侈风气的发源地。据嘉靖《泾县志》载,该地在明初人尚俭朴,“衣不过土布,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但是,“至成化、弘治间,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明代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禁奢令”,据估计有119次之多。——巫仁恕《品尝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材料二在18世纪,即使是身处社会下层的英国人也热衷于消费,他们不停地购买钟表、亚麻布、窗帘、书籍、刀叉餐具、陶器、烟草、巧克力和茶叶等各种奢侈品。有人哀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创新应用-全面剖析
- 会议技术标准化-全面剖析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护理服务与保险数据共享-全面剖析
- Web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全面剖析
- 西咸新区金湾第六幼儿园招聘真题2024
-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用风险分析-全面剖析
- 混合编码策略在单细胞测序中的应用-全面剖析
-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作文语言表达高频考点速记题库试题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阅读写作强化版)-阅读理解策略解析
- 克里奥尔语的语言资源与语言技术开发论文
- 2025年新高考历史预测模拟试卷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 义乌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企业廉洁风险防控课件教学
- T-SDFA 047-2024 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中卡那霉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2025年管道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上海市各区中考语文一模卷【说明文阅读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 《妊娠期合理用药》课件
- 2025年单相电子电能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专业的实习报告
- JT-T-4-2019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
-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