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蚕丝学-第一章蚕丝学概要
阅读次数:47[2011-02-24]
第一章蚕丝学概要
蚕丝学(sericulturalscience,或sericology,或sericologia)是基于家蚕生物学理论,
以养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与之相关的产业有桑苗繁育业、蚕种制造业、养蚕业、制丝业,以及食
品、医药和生物材料等生物技术产业。蚕丝学直接相关和以生产天然纤维为主要目的的产业形成已
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目的的多元化,蚕丝学正在勃发着盎然
生机。
第一节中国蚕丝业发展简史
家蚕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既是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是公众热议的话题之-»38亿年前地球表面稳定陆块和
液态水的存在,表明生命从此在地球诞生。在澳大利亚瓦拉伍那(Warrawoona)发现的微生物化石
证实了35亿年前生命的存在。当生命出现并毫不停息地演进后,形形色色的生命逐渐覆盖了整个地
球的表面,造就了充满生机的地球生物圈和纷繁多彩的生命世界。
()家蚕的分类学地位与生活史
浩瀚的生命世界是在地球演化背景3经过长期的物种(species)形成、进化发展和自然选择
等的多种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
地球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
根据生物间相同-相异的程度以及亲缘关系,分类学家将生物划分为7个最基本的等级(阶元),
分别为: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0(order)、科(family),属(genous)
和种(species)。种(或称物种)是生物的基本单元,一般认为是具有一定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
占有相应自然地理区域,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繁衍并相互交流基因的自然生物类群。目前记载的物种
约有200万种,预计地球上的物种有500〜5000万种。昆虫是已发现的早期陆生动物化石之起
源于古生代的节肢动物(arthropoda)是动物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其中
昆虫(约起源于3亿年前)的种类数目达到78万种以上,占已知动物种类的3/4至4/5。
家蚕是一种寡食性昆虫,嗜食桑叶,又名桑蚕,其分类学位置为: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蛾亚目(Heterocera)、蚕蛾科(Bombycidae)、
蚕蛾属(Bombyx)、桑蚕种(mori)«学名为:BombyxmoriLinnaeus.由希腊文"绢鸣(bombos)”
和桑树属名(Ms)而来。家蚕是一种大型泌丝昆虫,是一种具有十分重要经济价值的泌丝昆虫。
除了家蚕以外,大蚕蛾科(Saturniidae)的柞蚕(心?仍eraeapemy/)、薨麻蚕(Philosamiacynthia
ricini)、天蚕(Antheraeayamamai')、琥珀蚕(Antheraeaassama)、樟蚕(Eriogynapyretorum)、
大乌柏蚕(Attacusatlas')柳蚕(ActiasseJene)和栗蚕(Dictyoplocajaponica)等也有较
好的泌丝功能,其营茧所吐之丝也在被人类所利用。许多学者认为家蚕是由桑园鳞翅目害虫之一的
野桑蚕(BombyxmandarinaLeech)(通称野蚕)长期驯化而来。
家蚕属完全变态昆虫,在一个世代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蛾)四个形态和机能上完全不
同的发育阶段。化性(vollinism)和眠性(moltinism)是家蚕的两个重要生物学特征,是家蚕在
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遗传特性,与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有着卜分密切关系的生理现象。
家蚕以卵繁殖,卵有非滞育(不越年)卵和滞育(越年)卵两类。非滞育卵在产下后继续发育
并形成胚胎(embryo),经过10d左右的发育后孵化(hatching)而成为幼虫。滞育卵在产下后经
过7d左右的胚胎发育,然后进入一个暂时停滞发育的“滞育期(diapausestage)”。在此期间,
胚胎形态的变化很小,即使给予适宜的温度,胚胎仍然不会向前发育。一般需要经过5〜10M(次年)
后,胚胎才会继续发育和孵化成幼虫。
刚孵化幼虫的体色和形态类似蚂蚁而俗称“蚁蚕(neely-hatchedlarva)”。蚁蚕通过摄食食
物(桑叶)而快速生长,体色由褐色(或赤褐色)逐渐变淡而呈青白色。幼虫长到一定程度时I吐
出少量丝,将足固定于蚕座(rearingbed),不食不动,体内发生较大的生理变化,并形成较为宽
大新皮和蜕去旧皮,该过程称之为眠(molting),其家蚕称之为眠蚕(moltinglarva),刚蜕皮
尚未摄食桑叶的家蚕称之为起蚕(newlyexuviatedlarva)。眠是家蚕划分龄期(instar)的界限,
蚁蚕食桑后称1龄蚕,1眠后食桑称2龄蚕,并依次类推。幼虫发育到最后一个龄期末期,逐渐停止
食桑,蚕体收缩呈透明状,此时称熟蚕(maturelarva)»
熟蚕吐丝营茧,经过剧烈的生理生化变化,在3〜4d内进行一次蜕皮,蜕去幼虫表皮后家蚕由
幼虫变为蛹(pupa),在蜕去幼虫表皮前也称之为预蛹(prepupa).蛹期是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
阶段,外观上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体内发生着急剧的生理变化,幼虫的组织器官解离,成虫的
组织器官发生和形成,在经历10、15d后羽化(emergence)成成虫(moth)»
成虫(蛾)破茧而出,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交配产卵。约经7d后自然死亡。
家蚕一个世代种的4个发育阶段因品种和饲养环境等因索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卵期是胚胎发
生、发育和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期是摄食和储存营养的阶段;蛹期是幼虫向成虫发育变态的过渡
阶段;成虫期是交配,产卵和繁衍后代的生殖阶段。4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充
分利用这些生物学特征,也是使家蚕有效为人类服务的重要基础。
卵
蛾
蛹
5龄
4龄
3龄
2龄
1龄
图1-1家蚕生活史
注:卵期约5~10M:幼虫期约20〜30d;1龄约3d,2龄约2d,3龄约4d,4龄约6d,5龄约8d:
各龄最大体重较蚁蚕的增长倍数分别为T2.34、78.12、441.29、2135.52和9787.00;各龄最大体
幅较蚁蚕的增长倍数分别为-2.09、4.88、7.07、13.40和17.70;各龄最大体长较蚁蚕的增长倍数
分别为-2.61、4.96、8.79、15.31和27.80;各龄最大体面积较蚁蚕的增长倍数分别为-5.36、23.73、
60.82、200.91和494.73;蚁蚕的体重、体幅、体长和体面积分别为-0.041g、0.43mm、2.50mm和
11.OOmm'o
(二)蚕的眠性与化性
1.眠性
眠性是指家蚕幼虫期眠的次数,一般为3〜4眠,也有不眠、2眠或5眠的家蚕。眠数较多的家
蚕品种,往往幼虫期经过较长,食桑量较多,蚕茧较大,丝量较多,纤度较粗。眠数较少的家蚕品
种则相反。
眠性是家蚕的遗传性状,但温度、营养、湿度和光线等环境因素可导致眠性的变化。我国现在
饲养的家蚕品种普遍为4眼蚕。
2.化性
化性是指家蚕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发生的世代数。一年内发生1代后产下滞育卵的称一化性
品种;发生2代后产下滞育卵的称二化性品种:发生3代或以上后,产下滞育卵或非滞育卵的称多
化性品种。一般一化性品种发育较为缓慢,经过日数较多,食桑量较多,体质较弱,尤其不耐高温,
蚕体和茧形较大,丝量较多。多化性品种则相反,..化性品种介于两者之间。
化性是家蚕的遗传性状,但温度、光线、湿度和营养等环境因素可导致其化性的变化。家蚕胚
胎发育的后期是环境条件影响化性变化的敏感期。温度对化性的影响最大,这种影响在胚胎发育至
反转期(embryonicreversalstage)后的影响尤为明显。如二化性品种,25℃催青(incubation)
产下卵全为滞育卵;15℃催青产下卵全为非滞育卵;20"C催青产下卵全为滞育卵与非滞育卵的混合
卵。
品种(variety)是具有特定基因组合的生物集团,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产物。由于地理、
气候、饲料和饲养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品系(line),如中国温带系统、中国热带系统、
日本系统、中亚欧洲系统和热带多化性系统等。因茧色的不同也可分为白茧品种、黄茧品种、肉色
茧品种、红茧品种和绿茧品种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品种在早期更多的是自然选择的作用,但随着人
类的需要和社会交流的日趋频繁,人类有意识将各地品种进行基因间的交流(杂交等),使各种遗
传性状发生融合和分离,并从中选择、培育和固定有利性状,形成丰富多彩的家蚕品种。
(三)家蚕的起源生物学研究
家蚕起源的生物学学术讨论,源于1926年山西夏县西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半颗经过割裂
蚕茧的发现。这距今约5000年前的半颗蚕茧,因其形态大小介于现在的家蚕(8。/04yxwor/Linnaeus)
茧和野蚕(BombyxmandarinsLeech)茧之间,而认为现在的家蚕由野蚕驯化而来。
从形态和习性而言,野蚕的幼虫体态、体色、茧形、茧色,或在胚胎期的形态,卵纹等与家蚕
都十分相似。食性、孵化、眠性和密集性等习性也与家蚕十分接近。
野蚕被认为只要有桑树分布就有它的存在。根据家蚕和部分中国野蚕的染色体数2n=56,以及
日本野蚕、韩国野蚕和部分中国野蚕的染色体数2n=54的调查结果,认为家蚕起源于中国野蚕,并
推测其机制是野蚕在染色体分裂过程中断裂后而造成n=27变为n=28o但由多化性野蚕进化为家蚕后
再分化为一化性家蚕,还是由一化性野蚕进化为家蚕后再分化为多化性家蚕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观
点。
血清学、数量性状、生理生化学(血液酸性磷酸酶、皮肤醍酶同工酶、血液淀粉酶、消化淀粉
酶和血液蛋白种类等)和茧色素等方面的研究也表明:家蚕与野蚕是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两个物种。
有关对来白中国不同区域的野蚕和不同家蚕品种的遗传距离(geneticdistance)测定和多态
性分析结果显示,家蚕和野蚕的遗传距离和多态性差异远远小于作为参照的柞蚕Untheraea
pernyi)0从家蚕驯化的历史与昆虫起源的进化史相比,家蚕由多种生态型(不同化性和眠性等)
的野蚕进化而来的解释更容易被理解。
线粒体(mitochondria)DNA的序列变化速率是核基因的10倍以上,因此也是进化研究中常用
的DNA。对山东青州来源野蚕coll—ATPase6基因和NADH氧化还原酶基因区域及两侧1.9kb和2.2kb
的序列分析表明,其基因结构与家蚕及其它地域来源野蚕基本一致,核甘酸和氨基酸的相似率达96%
以上,但tRNA范因存在较高的碱基错配率。对家蚕不同地方品种、中国野蚕和日本野蚕线粒体基因
组细胞色素b基因5'端591bp序列的分子系统分类研究表明:部分来自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和
欧洲的不同地域品种同源性可达100%,同为中国地域的品种可以存在5个以上的碱基差异,中国野
蚕与部分地方品种的差异可以小于与日本野蚕的差异。以菌麻蚕为参照的PHYLIP聚类分析认为:日
本野蚕聚为一类,中国野蚕和不同地域的地方品种聚为另一类;后者中间又可将中国野蚕、楚雄和
沿河1号,以及其它不同地域来源的品种分为3个亚类。由此推论家蚕起源于中国古野蚕,家蚕的
驯化和品种形成发生于不同的地域。
家蚕的起源问题既是生命起源问题追究的一个内容,同时也是蚕丝业起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
容。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它的认识将更加明晰。
.、蚕丝业的起源
(―)传说中的蚕丝业
蚕丝业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有着卜分密切的关系,在许多神话和传说中留下了有关栽桑
养蚕的故事。
“伏羲化蚕”的神话将养蚕的起源归结于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三皇(伏羲、女娟、神农)之
首和百王之先的伏羲氏,在《皇图要览》中就记载了“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的说法,《通鉴外
纪》(北宋)中也有“太昊伏羲氏化蚕桑为穗帛”的描述。
“嫖祖始蚕”的神话是流传最为广泛、经典和权威的传说,《史记♦五帝本纪》(汉•司马迁)
中“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嫖祖”:《隋书•礼仪志》记载了“……至蚕所,以
一太牢亲祭奠先蚕西陵氏神。礼毕,降坛”的描述;《通鉴外纪》中“西陵氏之女嫖祖为帝元妃,
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农书》(元•王祯)在“蚕神序”中较为详
细地描述了嫖祖始蚕的场景,“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实为要典”成为千年佳话。
“马头娘佑蚕”的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的“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
欧丝”,定型于《搜神记》(晋)。与“伏羲化蚕”和“嫖祖始蚕”相比,“马头娘”作为蚕丝业
的始祖神而被更多的百姓所接受和在民间广泛流传。
(二)考古和文字记载的蚕丝业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有7000-5300年。1973年浙江余姚开始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稻耕文化相
关的文物之外,还出土了与纺织有关的纺轮(陶、木和石)、骨针、木质打纬刀、梳理经纱的长条
木齿状器、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轴等文物,以及刻有织纹和4条蚕纹的象牙骨盅和一些刻有与蚕食
桑有关的陶片。
“仰韶文化”距今约有6950-4950年。1926年,在由西夏县西阴村考古发现了半个人工割裂的
蚕茧,以及石制纺轮、纺锤、骨针和骨锥等纺织工具。此后,分别在山西芮城县西王村(I960年)
和河北正定南杨庄(1980年)分别发现了1件和2件陶蛹。1984年在河南荥阳县青台村发现了距今
5600多年,用于裹尸的浅绛色罗织物。1985年在河北正定出土了陶蚕蛹和纺织工具。
“良渚文化”距今约有5300-4200年。1958年在浙江湖州的钱三漾出土的绢片、丝带和丝线
等,经气测定,显示其约为4700年前物品。在吴江梅堰袁家城“良渚文化”遗址内发现的带柄灰
陶壶腹下部刻有围绕器壁一周的五条蚕纹,每条蚕的头向一致,蚕的头部和身能都与现代的家蚕形
象酷似,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开始饲养家蚕。
此外,距今约7000-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的“红山文化”(玉蚕)
和距今约4000-3900年的“齐家文化”遗址中都有有关纺织的文物被挖掘。1978年在福建武夷山白
岩崖船棺内发现距今约3800年的烟色丝织物。
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
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有3600多年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样出
现。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西周初-春秋)中就有大量有关采桑、育蚕、作茧、丝织和缝衣
的篇章,《翻风•七月》中就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箧,遵
彼微行,爰求柔桑”。其后《史记》、《吕氏春秋》和《氾胜之书》等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大量有关
蚕丝业的事件和技术成就。
从已有有关蚕丝业的考古发现、文字记载和神话传奇,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其它
多个地域都有悠久的蚕丝业历史,因此蚕丝业起源的“多中心论'’更容易被接受。由此,也可判定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5000年之前就开始了家蚕的利用和人工选择(驯化)。
丝绸之路
我国的蚕丝业在先秦时代已经遍及黄河中下游,汉代已经非常发达,已有丰富的丝绸赋税和兴
旺的民间交易市场。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VonRichthofen在考察中国3次后,把公元前114至
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为媒介的贸易文化
交流的西域交通路线,叫做“丝绸之路”(Silkroad)。如果将“丝绸之路”拓展为蚕丝业产品的
贸易和技术传播途径,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交流路径,则有西域(沙漠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
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西域丝绸之路东启长安,沿渭水西行,经河西走廊至敦煌,由敦煌再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
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经楼兰、于闽、莎车等地,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至大月氏(游牧部族)和安
息(波斯,今伊朗),再往西到条支(今伊拉克)和大秦(罗马帝国,今地中海沿岸)。北路经交
河、龟兹、疏勒,越葱岭至大宛(今乌茨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再往西经安息而至大秦。或因沿途
多有沙漠、戈壁和绿洲而称之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或因其地理位置而称之为“西北丝绸之
路”。汉武帝时代的张赛是西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在此后的千余年间,该丝绸之路为中国与中亚
和欧洲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还有始于汉代,以成都为重要起点,分水、陆两路,
向西南的缅甸、越南、印度和西方各国的“西南丝绸之路”。其中,水路沿岷江而下,经眉山、乐
山、宜宾和昭通,穿过滇东高原达曲靖和昆明:陆路由邛蛛至滇西北广大区域,出清溪峡在南至荣
经,沿耗牛山脉的冕宁、西昌、蚱石,在云南的祥云与水路相会。
草原丝绸之路东起蒙古高原,翻越阿尔泰山,经准喝尔盆地到哈萨克丘陵,或直接由巴拉巴草
原至黑海低地,横贯东西。此路开通于更早的公元前5世纪,开辟者为古代的游牧民。
海上丝绸之路有经朝鲜半岛或日本海环流的“东方丝路”和经我国南方海域至印度支那半岛、
泰国、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远至罗马等欧洲国家的“南海丝路”。“东方丝路”始于公元前218
年的徐福教民蚕桑(日本富士山),在唐宋时代极为昌盛,是中日朝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南海丝路”始于西汉而盛于元明。
第二节蚕丝业发展与现状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蚕丝业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蚕丝业的发展
先秦时代蚕桑生产已遍及黄河中下游。人们不但在宅旁园圃栽桑,而且栽种成片的桑田、桑林。
丝织品种类也很多。《禹贡》记载了夏代山东的兖州和青州、江苏的徐州和扬州、湖北的荆州、河
南的豫州都有丝和丝织品上贡,其中兖州和青州的线是有名的原料。战国时期的《管了••山权数篇》
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
之事无所与。
汉代蚕丝业已经相当发达,蚕丝产品已是当时重要的税收来源和徜赏物资,西域丝绸之路的开
启和发展充分表明了当时蚕丝业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主要产地的分布上有中原“官丝”川蜀“民
丝”之说。《氾胜之书》已有“5月取棍,著水中,即以手溃之,以水灌洗,取子阴干。治肥田卜亩,
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亩以黍、棋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
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
火。桑至春生,一亩食三箔蚕”的桑树直播育苗技术记载。《四民月令》描述了当时的蚕中行事:
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治隙穴,具槌木寺箔笼:四月,茧既入族,趣绿剖线,具机杼,敬
经络;五月,收敝絮及布帛;六月,命工女织^练;七月,收^练;八月暑退,清风戒寒,趣织^
帛,染彩色,擘丝治絮,制衣浣故。汉末战乱,蚕丝业遭到破坏。三国鼎立,各国都十分重视蚕丝
业。《魏都赋》描述时属魏国邺地(今河北省临漳县西)附近“锦绣襄邑,罗绮朝歌,锦纺房子,
总清河清河”的蚕丝业繁荣景象。蜀国则“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将锦作为政府的
主要财政来源和犒劳功臣之物资。吴国孙权则首次在江南(长江下游)设立织造官营机构,侣导农
桑,强化了海上丝绸之路。
两晋和南北朝是战乱十分频繁的年代,虽然各政府都非常重视蚕丝业的发展,但黄河流域的中
原蚕丝业还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战乱使大量人口南迁,随着南迁,大量蚕丝业技术传播到长江流
域等江南蚕区,大大促进了江南蚕丝、业的发展,当时的荆杨两州已有“丝绵布帛之绕,夏衣天下”
之美誉,隋朝进贡蚕丝产品中初见出于江南的。隋朝虽然短暂,但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为南北
经济文化和蚕丝技术的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后魏贾思觎所撰《齐民要术》记载了黄河流域已有
的大量蚕丝技术,如:压条法繁殖比播种更快成型的桑树繁育技术、“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
功省用多”的桑品种评价、“收取茧种,必取居族中者。近上则丝薄,近下则子不生也”的选种技
术、“火若在•处,则冷热不均”和“数人候看,热则去火”的蚕室置火加温调节温度的办法,以
及盐杀蛹的蚕茧储藏法等技术。
唐代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极为繁荣的昌盛时期,蚕丝业的发展也是盛况空前。政府对蚕丝业发
展十分重视,同时也成为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期间因中原
战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南方大量劳动力的增加和蚕丝技术的输入使蚕丝业得到了快速的发
展,李肇的《国事补》就生动记载了北方蚕丝技术南传的故事。吴越国王钱镂(或称钱王)所采取
的“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的策略,为江南蚕丝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奠
定了重要的蚕丝业基础。唐代白居易(《红线毯》、《缭绫》和《阴山道》)、元稹(《织妇词》)、
王建(《织锦曲》、《田家行》和《族蚕词》)、唐彦谦(《采桑女》)和孟郊(《织妇词》)等
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描述了唐代蚕丝生产的过程和精湛技艺、华丽富贵和琳琅满目蚕丝产品、官
场歌舞升平的场景和统治者贪婪成性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充满血泪的生活情景。从上述诗篇中
间也可以看到产自长江流域的•些蚕丝贡品,但在唐代还是以产自黄河流域及长江上游川蜀地域的
丝绸贡品为主。
唐代结束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短暂战乱年代,宋代重归统一。宋代的军事势力虽然不如唐代,
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越唐代,北宋末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生动的写照。因求和、俸禄和
庆典等的需要,政府对蚕丝业的发展更为重视和税赋更加沉重。我国第一部专业描述养蚕蝶丝技术
的书籍(《蚕书》)就出于北宋末秦观之手,该书详细描述了以兖州为主要模式和部分吴中经验的
栽桑、养蚕和埋丝技术体系,从“九州蚕事,兖为最乎”的描述可见黄河流域蚕丝业之发达。我国
第一部描述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陈秀)下卷中,分别有种桑、蚕种、育蚕、加温和采桑、
上族和储茧等分章详述,桑树嫁接、低温处理蚕种和卵面消毒等重要技术均有描述。从北宋《宋会
要》中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奉送给朝廷蚕丝贡品的数量之多和种类之极,也可知道当时长江卜游的蚕
丝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产量和上等品的种类上与黄河流域蚕区、川蜀蚕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三
足鼎立之势。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和“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的名句也可
见当时劳动人民的勤劳和生活的艰辛。
宋王朝的南迁使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蚕丝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大为兴旺。受
到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的《耕织图》就成于南宋绍兴年间,该作品以图配诗的形式详尽地描述了农
耕和蚕织的全过程,成为劝课农桑的范本,该本及其后的各种版本在推广蚕丝技术和对日本、朝鲜
和东南亚的蚕丝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末黄河流域和川蜀蚕区战乱不断,蚕丝业不再
辉煌,而长江下游蚕区从此成为蚕丝'业发展主流。
辽、金代的战乱和对蚕丝业的忽视,蚕丝业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受到严重破坏和摧残,北
方受害尤为深刻。
元代是军事上极为强大的王朝,由于统治上的野蛮和残酷、政治上的极度腐败,以及民族矛盾
的尖锐,经济并不繁荣。由于对蚕丝产品的需要而对百姓的盘剥更为残酷,“蚕茧未成来索赋,当
门下马意气初”和“野妇采桑成队出”都是辛酸的写照。但在元代出现了农业的专业管理部门-司农
司,官方组织编写的蚕丝技术书籍-《农桑辑要》,有关蚕丝的篇章达1/3之多,对蚕桑技术的推广
与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桑并举的经济格局十分明显。期间留下了《王祯农书》等一大批与蚕
丝业有关的技术书籍。期间,随着棉纺织技术的传入,蚕丝业受到了挑战,而对黄河流域蚕丝业的
影响相对较大。
明代是开始逐步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工、商并举的多种经营结构转型的时代,农业进入巅
峰时期,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被弱化。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发达的基本态势的近现代中国农'业与工
商业经济基础也在此期间被奠定。在“富国之本,在于农桑”,以及将蚕丝产品依然作为赋税重要
物资的政策倡导下.,蚕丝业得到飞速的发展,长江下■游蚕区发展尤甚。出现了“俱以蚕桑为业”、
“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和“多织绸收丝络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的局面。蚕丝
产品则以“而技巧之精,独出苏、杭之下”和“湖丝遍天下”的美誉而闻名于世。丝织业成为我国
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在郑和下西洋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蚕丝产品被作为主要物资,也续写了
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宏篇章。但由于“海禁”导致外商无法得到长江卜.游盛产的优质蚕丝,转而向南
发展,珠江流域的蚕丝业得于大力发展。大量农学类著作成于明代,被称之为我国古代四大科技名
著的《农政全书》(徐光启)和《天工开物》(宋应星)就是其中的代表,前者还被誉为我国农业
生产的百科全书。《农政全书》的十二目中就有“蚕桑”和“蚕桑广(木棉、芝麻)”两目,介绍
栽桑、养蚕和纺织有关技术与经验。《天工开物•乃服》中则记载了“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
幻出嘉种,一异也”、“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又一种不忌泥涂叶者,名为贱蚕,
得丝偏多”等有关栽桑、蚕种繁育、饲养和防病等技术,同时也是最早利用家蚕杂交育种原理的记
载。两本巨作主要以历史记载和长江流域蚕区的生产模式为主的技术总结。
清朝前期由于战乱和统治者采用落后生产方式的治理方法进行统治,蚕丝业严重受挫。康熙年
间人口迅速增加,而耕地日见不足。蚕区的农民加大蚕桑生产的比重,以维持生计。浙江•些地方
出现“桑田多,稻田为之渐窄”或”地狭人众,力耕不足糊口,比户养蚕为急务”,江苏震泽县则
是“邑中田多洼下,不堪艺菽麦。凡折色地丁之课,及夏秋日用,皆惟蚕丝是赖”。农民通过发展
商品经济性较好的蚕丝、也,维持和改善生活,。康熙下江南时感叹“天下丝缕之供,皆在东南,而湖
丝之盛,惟此一区”。鸦片战争后蚕丝出口量激增,刺激了蚕丝业的迅猛发展,不仅浙江、江苏、
广东、四川四大著名蚕区蒸蒸日上,山东、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等
其他省份也急起直追,就连僻远的新疆、甘肃、广西、台湾也闻风而起。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
简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械堞丝厂(继昌隆堞丝厂)。清朝晚期闻名遐尔的湖州南沼“四象八牛七
十二金狗”号称“富可敌国”,由此可见蚕丝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程度。蚕丝品质也从
该地所产之“辑里丝”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12年)可见一斑。
清朝虽然留下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地域特色)的蚕丝业相关技术资料和著作,充分展现了
我国蚕丝业的宝贵经验和技术水平,但期间意大利和法国的蚕丝业改良,以及日本蚕丝业的迅速崛
起,使我国蚕丝业的生产技术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有识
之士认为“白通商以来,…中国之蚕桑犹昔也,而丝市日衰,丝商日困,推原其故,皆外邦种蚕(桑)
以分其利,且种桑养蚕之法精于中国。中国若墨守旧法,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丝市之衰不知伊
于胡底?",莫不扼腕叹息而图谋改进。1878年,陈筱西成为中国留学日本学习蚕桑的第•人。1897
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蚕丝业学校一蚕学馆,并“以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种,精求饲育,传授学生,
推广民间为第一要义”的宗旨,聘请日本专家授课和派遣了稽侃等10多人前往日本和意大利学习先
进的蚕丝业技术,收集和纯化地方蚕品种(1904年达1277个),培养了一大批掌握近代科技知识的
蚕桑专业人才。同年,罗振玉在上海创办《农学报》,其中就有80多篇翻译自日本刊物介绍蚕丝技
术的文章。1898年我国第一家蚕业研究机构-上海育蚕试验场成立。其后•些地方也相继成立了蚕丝
业相关的学校和研究机构。同时出现了一批推广蚕丝业改良的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改良种(经微
粒子病检验的蚕种)等新技术得到应用与推广,蚕丝业开始由传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民国时期,孙中山等对我国蚕丝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民国初期也是我国蚕丝业全国性的大规
模改良运动时期。1918年,全国甲种蚕校及甲种农校设有蚕科者共27所,乙种蚕校及乙种农校设有
蚕科者共114所,女子蚕校或女子职业学校设有蚕科者共5所,蚕业讲习所8个。此外,还有一批
专供地方急需的蚕'亚速成班和补习班。20世纪20年代蚕丝业教育还发展到高等教育,国立中央大学、
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南京金陵大学、广东岭南大学都设有蚕桑系,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掌握着近
代科技知识的蚕丝专业人才迅速增加。在一些蚕丝产区出现了一批独立的专业化研究机构,其中规
模最大的有浙江省立原种制造场、江苏省立扬州蚕桑模范场、湖北省立桑蚕试验总场、广东丝业研
究所。1924年,全国专业蚕桑试验场已有10所,江苏女子蚕业学校建成冷库并生产人工孵化秋用蚕
种。此外,在许多蚕校和蚕丝业官方组织和民间机构中,也附设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如山东省临胸
县农会在1919年创设了山东第一家蚕种制造所,稍后各地仿效,建立了10余家蚕种制造所。“中
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中法合作)”和“万国生丝改良会(中法美合作)”等国际合作机构的出现客
观上加快了我国的蚕丝业改良,改良种继续得到推广。1925年浙江首先购进日本优良原种,培育出
一代杂交新品种(诸桂X赤熟),并在农村推广。1928年人工孵化秋用杂交种技术得到较大规模的
推广。绿丝机由法国和意大利产的绿丝车改为日本多绪立缠式丝车,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厂丝的比
例由1890年的9.5%增长为52.7%.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国际生丝贸易急剧受波动,日本丝业垄断集团对我国蚕丝业的破
坏,国内蚕茧和生丝价格大幅下跌,蚕丝业严重受挫。尽管如此,1931年我国的蚕茧产量达到新中
国成立前的最高峰-68000t«1931年的“918”事件,日本入侵我国东北;1937年的“77”事件引
发抗战全面爆发,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蚕丝业受战乱影响而遭到严重破坏,全国蚕茧产量大幅
下降,仅为30915t«
二、世界蚕丝业的发展与变迁
桑树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在世界各地具有十分广泛的分布,但由于社会经济
条件、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世界上蚕丝产量在1%以上的蚕丝业国家十分有限(不足
10个)。中国蚕丝业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我国古代的蚕丝技术传播到欧洲、日本和东南亚
等国家。
18世纪中叶,欧洲机器大工业替代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或称产业
革命)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在此期间,欧洲的自然科学发
展也非常迅猛,细胞学(胡克《显微图谱》,1665年)、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
年)和遗传学(孟德尔,1865年)等生命学科分支的出现构成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生命科
学的发展对蚕丝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意大利微生物学家巴希(AgostinoBassi)在家蚕上首
次提出昆虫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巴斯德(LouisPasteur)对家蚕微粒子病等病害的研究,及在
1870年出版的《蚕病研究》等研究成果对蚕丝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
国家随着新机器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纺织和绿丝等技术领先世界。1853年法国的蚕茧产量达到
26000to1890年至1909年间,意大利和法国的生丝出口量虽然不及中国和日本(58.9%),
但也占到世界贸易量的32.7%。随着日本蚕丝业的崛起、欧洲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及家
蚕微粒子病流行的影响等,欧洲蚕丝业逐渐衰退。意大利1980年的蚕茧生产量仅为117t。但
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瑞士西欧五国都是蚕丝和丝绸产品的消费大国,1995年西欧五国
进口的丝绸类商品达12102t,
19世纪中叶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的法制、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倡
导“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产业革命
高潮、各种蚕丝业相关法制的实施、对蚕丝教育和研究的重视及大批留洋学者的归来,为蚕丝业高
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874年开始设立蚕业学校等教育机构,在其后的20年间几乎遍及各个蚕
区。1892年和1897年“大日本蚕丝会”和“蚕丝业同业组合联合会”等蚕丝业技术推广和商业经营
的民间机构纷纷成立,蚕丝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蚕茧和生丝的年均产量分别从1878年-1882年的
43328t和1723t,增加为1903年-1907年的109228t和7940t;年均生丝出口量从1878年-1882
年的1108t,增加到1909年的8082t,超过中国的出口量(7860t)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丝出口
国。1929年达到34857t,占世界生丝出口量的66%和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45机1930年桑园占耕地
面积达26%,40%农户从事栽桑养蚕,蚕茧产量达到399093I,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1904年石
渡繁胤发明的家蚕雌雄分别法、1906年外山龟太郎的家蚕杂种优势利用、1915年水野辰五郎的蚕种
越年冷藏法、1916年荒木武雄和三浦英太郎的盐酸处理蚕种人工孵化法及多绪级丝机等科学技术,
为蚕丝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奠定了现代蚕丝学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将蚕丝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而加于大力发展和扶持。1946
年制定的《蚕丝复兴五年计划》和1951年发布的《茧丝价格稳定法》,大大促进了日本蚕丝业的恢
复和发展。蚕茧产量从1947年的53478t恢复到1951年的93394t,1957年达到119454t«生丝
产量在1958年达到20014t,自动缠丝比率达到52虬
1960年池田政府的“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蚕丝产品的消费最增加,
1963年开始进口生丝,1966年进口量超过出口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日本国内蚕
丝消费量快速增加(1969年已达24000t);另一方面是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向其它行业的转移。
在此背景卜.,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迅速发展,造就了诸星静次郎、伊藤智夫和吉武成美等一大批
著名的蚕丝业科学家。养蚕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大幅提高,以条桑育为重点的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不
断完善,养蚕的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表1-1)。1968年和1969年,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分别达到
历史最高水平的121014t和21486t»
1970年后日元开始生值,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
人口向非农业行业转移,蚕丝业比较经济效益下降,蚕丝业进入衰退期。1973年的蚕茧产量和生丝
产量分别为108156t和19316t.1984年的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分别为50352t和10799t。80年
代尽管推广了大量新技术,但未能阻滞日本蚕丝业的快速衰退(表1-1),到1998年《蚕丝业法》
和《制丝'他法》的废除,标志着日本蚕丝业作为完整的产业不复存在。
表1-1日本不同年份养蚕规模与饲养蚕种数量
年份农户数(万户)饲养蚕种数(万张)每户饲养量
195872.9411.55.64
196455.1382.26.94
197039.9368.59.24
197330.5340.011.15
198411.4152.013.30
19905.272.413.92
19951.415.511.07
20000.44.511.25
日本蚕丝业高速发展期间,•之潮、改良鼠返、新•之瀚、旱盛和南盛等优良桑品种,朝・日
X东•海、春岭X钟月、锦秋X钟和和芙•蓉X东•海等优良蚕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为其高效生产
优质蚕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87年小蚕共育率达到91.9%,大蚕简易饲育装置养蚕达63.5%,
75.8%的农户采用振条上族法,条桑收割机、小型拖拉机、小蚕饲育机、大蚕饲育机、送风式热风机、
动力条振机和剥茧机等机械装置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但由于过分追求劳动效率而使单位上地的生
产效率并未达到很高的水平,此期的日本养蚕科技水平也达到了巅峰状态,但并没有挽救其蚕丝业
的衰退。
日本蚕丝业的衰退和消亡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必然因素。内部而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
发生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然卜.降,而蚕丝业又属
于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产业,在其劳动力不足的国内经济背景下,蚕丝业的生存能力显得卜分脆弱。
虽然蚕丝产品作为“纤维皇后”的天然动物纤维有其不可缺或性,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蚕茧
产量和质量的大幅提高,以及廉价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使日本蚕丝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丧
失贻尽而被中国所替代。
印度栽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能同时生产桑蚕丝、柞蚕丝、薨麻蚕丝和琥
珀蚕丝的国家。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干湿季明显,降水集中在夏季,以饲养多化性家
蚕品种为多。早期主要为英国提供生丝,英国1823年的生丝进口量中印度蚕丝近占•半。1875年后,
因家蚕微粒子病的爆发,以及与中日蚕丝相比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衰退。其后又因战争等原因并未得
到明显的恢复,1947年的生丝产最仅为800t«1947年独立后,政府十分重视蚕丝业的发展,成立
了中央蚕丝委员会(1949年)和制定五年发展计划(1951年〜),蚕丝业相关的教学、研究和技术
推广机构相继成立。
除本国政府的重视外,印度蚕丝业的发展与国际组织与机构的大力扶持密切相关。世界银行和
瑞士银行分别在1981年〜1987年和1992年〜1997年,贷款2亿美元和3亿多美元支持印度蚕丝业。
在这些资金的扶持下,大批科技人员前往日本和中国等蚕丝业发达国家接受培训。20世纪80年代后
期,日本国际协作机构(JICA)和银行等分别给予了大力扶持,大批专家和学者前往印度传授蚕丝
业技术和培训技术人员。1991年开始通过3个蚕业振兴五年计划,大力推进:化性蚕品种的应用,
多化性与二化性的杂交一代种成为主要生产用种,整体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虽然印度1999年的
蚕茧和生丝产量分别达到124531t和13944t而位居世界第二(表12)。但由了气候条件的限制
和与之相适应的养蚕技术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缠丝工业技术等问题,在蚕茧生产效率和高品位生丝
的生产能力方面,尚有较大的缺陷。因此,印度在充分利用其气候、劳动力和国际支持等有利条件
下,保持野蚕丝的特色,并提高蚕茧和生丝产量将有较大的空间。
表1-2印度养蚕生产水平变化
桑蚕茧产量桑蚕丝产量(t)野蚕丝产量
年份桑园面积(ha)
(t)
19515673212088625269
196082954216371185328
197098248342782319595
1980170000582084593448
1990316610116663114861074
1999227151124531139441270
乌茨别克斯坦地处中亚中部的内陆,主要为中纬度沙漠气候。12个行政区中的一半有蚕丝业生
产。漫长的夏季酷热干燥,冬季气候温和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其桑树栽培的形式以高干或乔木为主。
其首都塔什干位于锡尔河支流奇尔奇克河谷的绿洲中心,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心和交通要冲,
“丝绸之路”的经过地,已有1500年的养蚕历史。棉花和蚕桑是乌茨别克斯坦最为重要的农业,1906
年〜1910年的年均生丝出口量达319t,1928年和1940年的蚕茧产量分别为5674t和12037t,
占前苏联蚕茧总量的•半。1980年蚕茧和生丝产量分别达到30279t和1645t,分别占前苏联(独
联体)的61.舞和46.2%(表1-3)。1991年独立后,乌茨别克斯坦政府继续重视蚕丝业的发展,1995
年蚕茧和生丝产量分别恢复到23703t和1307t,但由于养蚕技术体系的不够完善,特别是病害防
治技术、上菠技术和缴丝工艺的水平不高,其蚕茧和生丝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近年乌茨别克斯坦的
蚕茧和生丝生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为世界第三蚕茧生产国,而且丝织物的生产量呈上升趋势。
巴西地处南美洲东部,属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其蚕区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气候的圣保罗和巴拉那。
巴西的蚕丝业起始于19世纪初意大利移民将养蚕和缄丝技术的输入,而日本移民的进入使其蚕丝业
得到较快的发展,1928年和1938年的蚕茧产量分别达到192t和403t.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美
国市场的需求而快速发展,1945年蚕茧和生丝的产量增为6144t和751t。但化学纤维工业的快速
发展,使巴西的蚕丝业一度受挫,1948年蚕茧和生丝的产量增为260t和35t,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1953年蚕茧和生丝的产量恢复到2501t和186t»197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蚕茧产量从2395t
增加到1992年的19134t,1994年的生丝产量也达到2532t(表1-3)。此时由于普遍采用口本技
术和茧丝绸•体化的规模经营制度,蚕茧和生丝质量明显提高,成为日本等主要生丝进口国高品位
生丝的重要原料》但1998年以后巴西蚕丝业开始衰退,2000年蚕茧和生丝的产量分别为947I和
1398t«
表1-3桑蚕茧主产国的生丝和蚕茧产量(生丝/蚕茧,单位:t)
年日本巴西独联体世
中国印度
份
19512932/46900625/1208812916/9339496/11311800/223002093:
19605554/623701098/1991818048/111208102/10192358/295872926:
19709706/1215002319/3427820515/111736318/20543020/336384078
23485/16154/730611170/89883358/489675449:
19804593/58208
249850
42973/5721/249251694/158294092/460007165
199011486/116663
480179
55990/650/14961554/107121319/269617585'
199913944/124531
447261
世界蚕丝业的发展与丝绸等蚕丝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世界的纤维消费量在逐渐上升,尽管石油工业和化学纤维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蚕丝消费市场造成很大
的压力,以及化学纤维各种性能和仿真丝能力的提高,在许多性能方面将越来越接近蚕丝。但随着
人类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化学纤维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制约。蚕丝作为天然动物蛋白的独
特品位,人类可以无限接近但不可取代和逾越。1950年〜1998年间世界纤维消费中,蚕丝消费量稳
定在0.1施的结果可以对今后世界蚕丝消费的发展作出大概的判断。当然,蚕丝科技与世界科技进步
的合拍与超越,将成为蚕丝、也发展的关键问题。蚕丝业相关生物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也将为蚕丝、也
的发展添上更为丰富的色彩。
中国蚕丝业与科学技术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蚕丝业发展经历了恢复期(1949年~1961年)、发展期(1962
年〜1978年)、高速发展期(1979年〜1995年)和调整期(1996年〜)。
(-)恢复期
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蚕茧产量仅为30915t。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政府的蚕丝公司
等机构和财产,并着力恢复蚕丝生产。1952年蚕茧产量恢复到62215t。1954年,政府针对上年度
蚕茧产量(59255t)的卜.降十分重视,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需要,产销密切结合,有计划地发
展茧丝绸生产”和“大力发展蚕丝生产”(《人民日报社论》,1955年1月7日)等号召和相应的
政策措施。在继续保证对前苏联的出口需求的同时,加大了对西欧国家的出口,1958年蚕茧产量达
到73545t»
1951年,成立华东蚕业研究所(镇江),并在1957年改为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同年,在
杭州中国蚕丝学会(筹)成立,1963年正式成立中国蚕学会。1954年国内第一本蚕业科技相关的科
技刊物-《蚕丝通讯》内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杭州二手房买卖的合同范例
- 二零二五司机雇佣协议
- 二零二五饭堂伙食承包经营合同
- 事业单位聘用员工协议书二零二五年
- 渔业承包合同书范例
- 二零二五五保老人入敬老院协议合同书范例
- 二零二五股权协议转让合同
- 健身预售合同样本
- 新编-会员卡管理制度
- 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基础知识填空+专项复习题
- 2023版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化学)
- 机械基础 第2版全书电子教案
- 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因素及对策
- 人教版高二英语-选择性必修2第二册-Unit4-Reading-and-Thinking-课件
-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
- GPS施工放样测量记录表
- DBJ∕T45-099-2020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龙湖地产]薪酬体系报告(全部图表说明)
- 主动脉夹层护理查房-PPT课件
- 零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