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
一、选择题
1.(2020•四平市实验中学高二月考)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D.当立者四公子扶苏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乃:代词,你的。
A.乃:代词,你的。
B.乃:副词,只,仅。
C.乃,副词,就。
D.乃: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故选A。
2.(2020•上海市宜川中学高一月考)选出加点字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组()
A.取之于蓝师道书不复,可知矣
B.非利足也,晅致千里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耐耻学于师
C.枳土成山,风雨兴罩犹且从师而问罩
D.其曲中规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代词,靛青: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
C.第一个“焉”,兼语词,于此:第二个“焉”,句末语气助词,无实意。
D.第一个“其”,代词,它;第二个“其”,表推测的语气,大概。
故选B。
3.(2020•四平市实验中学高二月考)下列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比去,以手阖门D.王好战,请以战喻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
A.以:动词,率领,带领。
B.以:介词,用。
C.以:介词,用。
D.以:介词,用。
故选Ao
4.(2020.珠海市第二中学高二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困困常缀立远视而望幸冷
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薇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可怪也欤
D.多于九上之城郭而青于蓝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焉:语气词,作词尾,……的样子/焉:语气助词,无实意。
B.而:连词,表承接/而:连词,表修而。
C.其:其:代词,代指楼阁/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D.语,介词,比/语,介词,比。
故选D。
5.(2020•福建三明市•高一月考)下见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陋见者远②吾尝终日地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青,取之于蓝,耐青于蓝④顺风回呼,声非加疾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加致千里⑥君子博学画日参省乎己
⑦吾从内•师之⑧锲旧舍之,朽木不折
A.①®®/②⑥⑧B.①@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⑦D.⑤/⑥/⑦⑧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虚词用法的能力。
①③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②④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用翻译,或者“地
⑥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进而C
⑦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然后、接着c
⑧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故选B。
6.(202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释一致的一项是()
A.袈倜怅而独悲果以知其然也
B.亦若此矣其翼荐垂天之云
C.不亦悲乎此虽免于行
D.彼耳奚适也且庸人尚羞之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噢”,副词,如何,怎样;第二个“奚”,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B.第一个“若”,如,好像;第二个“若”,如,好像。
C.第一个“乎”,句末语气词,吗;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
D.第一个“且”,副词,将要:第二个“且”,连词,尚且。
故选B。
7.(202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释和其他三个不一样的是()
A.我决起而飞B.夫列子御风而行
C.杲涓涓而始流D.控蛮荆而引瓯越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修饰;
B.而:连词,表修饰:
C.而:连词,表修饰;
D.而:连词,表并列。
故选D。
8.(202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蚓无爪牙马利
B.谯悲失路之人其翼若垂天多云
C.填然鼓本考二虫又何知
D.丽为乎遑遑于何之句读之不知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之:助词,的/之:助词,的。
C.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意/之:代词,这。
D.之:动词,去往/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故选B。
9.(202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门虽设而常关天柱高而北辰远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己矣乎
C.屈贾谊于长沙而控于地已矣
D.时则不至则风斯在下矣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B.第一个“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乎”,句末语气词,与“矣”连用,加强语气。
C.第一个“于,介词,到;第二个干,介词,到。
D.第一个“则”,连词,表假设;第二人“则”,连词,那么,就。
故选U
10.(2020•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月考)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一食也。是马也,—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求其能千里也。
Aa或而虽......且女B.虽......而......或且
C.而...且....虽....或....安D.且...或....而....显....安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原句大意为: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
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
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根据文意,“尽粟一石”是一种可能情况,且也不与后文构成转折、并列或承接关系,故第一空应选填“或”: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与像对待普通马一样“食也”之间构成因果关系.故第二空应该选填''而":"有千里之
能”与“食不饱,力不足”之间构成假设转折关系,故第三空,应该选填“虽”;在上述的假设转折条件下,T
里马不仅“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更是难以能行千里,故第四空应该选填表示让步关系的“且”字,又因为最后
一句是一个反问句,故第五空应该选填表反问的“安
故选Ao
11.(2020・河南鹤壁市•高一月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儿之成,贝!可待乎③哀吾生之须臾④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中“乎”相当于“于",在: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呀:两个“乎”字不同。
③中“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中”之呦词,”的”。两个“之”字也不同。
故选D。
12.(2020•沙坪坝区•重庆八中高二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请息交多绝游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付良辰以孤往有竹投笔,慕宗态之长风
C.勺年四岁,舅夺母志感吾生之行休
D.况臣孤苦,皆为尤甚而彭祖乃今以久甘闻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用法的能力。
A项,”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牛•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B项,“怀良辰以孤往”动词“留恋、爱惜”,“有怀投笔,慕宗忠之长风”名词“胸怀”:
C项,“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动词“经历”,“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要”:
D项,均为副词“特别”。
故选D。
13.(202()•莆田砺志学校高一月考)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停难求确实B.天姥连天向天恢遮蔽
C.艰难苦但繁霜鬓痛苦遗憾D.为君翻作《琵琶行》给,替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
c.“恨;痛苦遗憾”解释借误,应改为“极恨,非常遗憾”。
故选C。
14.(2020•吉林长春日章学园高中高一期中)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肯于蓝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不拘于时
C.学于余D.急于星火
【答案】D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于:介词,比。
A.介词,对于。
B.介词,被。
C.介词,向。
D.介词,比。
故选D。
【点睛】
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
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15.(2020•吉林长春日章学园高中高一期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非吾所谓传基道解其惑者也。
A.苏为惑也,终不解矣B.若皆出于此乎
C.再出人也远矣D.于丹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其”是指示代词,那(些
A.其:指示代词,那(些)。
B.其:副词,表推测,大概。
C.其:代词,他。
D.其:代词,他。
故选B。
16.(202()•吉林长春日章学园高中高一期中)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
A.欲人多无惑也难矣B.句读之不知
C.彼童子之师D.群聚而笑之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例句"之''是代词,“道理
A.之:助词,取独,不译。
B.之:助词,提宾,不译。
C.之:结构助词,的。
D.之:代词,代指前面说的“日师曰弟子云者)
故选D。
17.(2020•宁夏长庆高级中学高二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利用法与例句不同的是()
例:奏刀球然
A.泰烈已解B.虽经,每至于族
C.吾见其难为,怵缘为戒D.者缪向然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然”.....的样子。
A.“然”,……的样子。
B.“然”,这样。
C.“然”,……的样子。
D.“然”,……的样子。
故选B。
18.(202()•福建三明市•高二月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自今已往,吾基无意于人世矣尔不无忘乃父之志
B.起视四境,顶秦兵乂至矣项王瞋目项叱之
C.洎牧以谗诛不赂者以赂者丧
D.始臣之解牛之时杳不知其所书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A.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
B.连词,表顺承,相当于“然而7连词,表修饰。
C.均为介词,因为。
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2020・上海市新场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焚书群
清•刘大魁
①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亡之也。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
由于萧何。何则?
②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其法至于偶语《诗》、《书》
者弃市。噫,亦烈口!然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之自愚也。故曰:“非博士官①所职,悉诣守尉
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迨项羽入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乃始荡为灰烬,新灭无
余。当项籍之未至于秦,咸阳之未屠,李斯虽烧之而未尽也。吾故曰: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辂之罪也。
③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何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吊财物,而萧何独先入
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如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
而宝之,彼固以圣人之经无关于得失存亡,所以取天下之筹策也,故熟视之若无睹耳。今夫富民遗其子孙
以室庐,其后之不肖,以至转而售之他人;彼鬻而有之者,又取其瓦竟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排,
虫蚁之所剥蚀,而向之室庐乃始尺寸无复留者矣。彼不肖而残毁之诚无足怪,独奈何常而有之,顾遗其梁
栋而不知惜也。
④呜呼!方沛公之人关,盖六经渔续存亡之顷也。天下之诗书皆已亡,而惟博士官所职尚无恙,当是
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般!且夫圣人之经,其与秦之律令图书,其为轻重大小何如也?设使萧何能
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而藏之,则项羽不能烧;项羽不烧,则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呜呼!彼萧何者,真所谓刀
笔之吏②矣!
注释:①博士官:秦汉事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②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萧何原是秦国的刀
笔吏。
19.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合适的一项是()
A.乎B.哉C.焉D.矣
20.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杈本原因是o(用自己话回答)
21.试从论证方法角度赏析第③段内容。
22.下列对第④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反复喟叹,表达了对圣人之全经不得保存的痛惜之情。
B.作者假设萧何能够并收六经,则可以使其避免被焚毁之灾。
C.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D.作者对萧何“刀笔之吏”的称谓中蔡含着不满与愤恨之情飞
【答案】
19.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找到句子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选择本空所
需要的虚词。
上文语境是“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其法至于偶语《诗》、《书》
者弃市”,这句话的大意是“李斯恐怕天下读IE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的典籍,这种禁止法
的严厉程度到了偶尔提到禁止的内容的人会遭到弃市之刑”,本处“噫,亦烈口!”此处要表达意思是“啊,真
是恐怖啊!”表示强烈感慨。所给选项中“焉”用在句末,多表示陈述语气,应排除:“乎”“哉”用在句尾,多
表反问、疑问或感慨的语气,与文中要表达的语气不一致,应该排除;用“矣”是最合适抒发情感的,“噫”
惊讶语气,与“矣”一般连用,固定结构,“矣”,感叹,已然。
故选D。
20.李斯的焚书意在愚化百姓,而并不愿自我愚化。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该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准答题区间,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语句,整理分析,分条作
答。本题要求概括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根本原因,先找到文中的表述,即“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
之自愚也”,再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如“李斯的焚书意在愚化百姓,而并不愿自我愚化
21.作者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甥而有'’之人对待买来不肖子孙的房子,仅仅取其“瓦锭”而任“梁栋”遗留
下来受风雨侵蚀、虫蚊剥蚀与萧何仅仅取秦律令图『而遗留圣人之经书作类比,形象地论证了萧何在对待
六经之书的过失。(比喻论证也说得通)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论证方法角度赏析第③段内容。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
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考生应结合文本分析。
根据第三段开头句“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可知,第三段作者要论证萧何对待史书典籍的态
度,用了类比的方式。文段前半部分先分析了萧何的做法,后半部分“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至其后之
不肖,以至转而售之他人:彼馥而有之者,又取其瓦登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摇,虫蚊之所剥蚀,
而向之室庐乃始尺寸无复留者矣。彼不肖而残毁之诚无足怪,独奈何戮而有之,顾遗其梁栋而不知惜也'列
举了有钱人的子孙只知道把屋上砖瓦取去•而只剩下栋梁: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邻居乂偷去当柴烧:
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这就像萧何只注重法制档案而弃圣人典籍的做法。
22.C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C.“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方沛公之入关,盖六经
绝续存亡之顷也”可知,作者认为邦入关的时候,是六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
故选C。
参考译文:
①六经的消失,并非秦朝使之灭亡,是汉朝灭亡的。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到诗
书典籍的灭亡,不是肇始于秦始皇,后在于萧何。怎么讲?
②李斯恐怕天下读书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的典籍,这种禁止法的严厉程度到了偶
尔提到禁止的内容的人会遭到弃市之刑。啊,真是恐怖啊!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只是用来使老百姓做思想
蒙昧的人,而不想自己也变成没知识的人。所以有这种说法,不是博士官的书,都下令让执法者烧掉。但
博士官的藏书都还是在的,没有被焚烧。等到项羽入关,烧了秦的宫藏.大火持续3个月没有熄灭.古代
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自此化为灰烬,消失殆尽没有一点剩下。如果项藉没到秦国,没有
进行咸阳的屠杀,季斯烧也不能烧尽c所以说对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
③我认为萧何是汉朝的功臣,却是六经的罪人。为什么?刘邦到了咸阳,所有人都争夺钱财宝贝,唯
独萧何抢先进入皇宫搜集了秦朝丞相御史府的法律条文等文档收藏起来。但萧何对于秦博士官的藏书关于
对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忠片断,却没听说过他有多珍惜收藏。也许他认为这些书无关稳固汉
朝国内统治,国外犷张。所以他熟视无睹。.现在有钱人给他们子孙遗产是好房子,到了他们的子孙不争三,
不对房屋进行修缮,反而让其陈旧,到了最后转卖他人:有的买卖房屋的,把屋上豉瓦取去,只剩下栋梁:
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那种不争气让其陈旧、毁坏,也没什么好奇
怪的:为什么说买来的人不珍惜剩下的栋梁呢?
④唉!刘邦入关的时候,就是六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天下诗书典籍都没有了,只剩下博士官这
个职位还在。那时候,就是千钧一发c而且圣人的思想典籍,比起秦第的法制档案,轻重大小如何?假如
萧何可以把圣人典籍和法制档案一起侬存,那幺项羽就不能烧殁;项羽不跷殁,那么圣人的思想典籍还在。
啊,萧何这个人,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小书记官!
(2020•上海市宜川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治学
(东汉)徐斡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口?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味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
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袋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
供神明。
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
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苛动,必以从师;言不苛出,必以博闻。
⑤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劫,犹日月之行,终身蹙叠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
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瞪,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
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C
(注)①玄室:喑室。②鹿亶:勤勉不倦的样子。
23.第①段方框处的字在传世的典籍中均己脱落,根据推测,此处的虚词可能是()
A.兮B.哉C.夫D.矣
24.请用“尸给第②段的划线句断句。
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
25.第②段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26.本文第④段和《劝学》第③段都用一组形式整齐的句子来阐述观点,请分析整句的表达效果,并分别
写出两段的观点。
(1)整句的表达效果:
(2)《治学》第④段的观点:
(3)《劝学》第③段的观点:
【答案】
23.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多用于诗歌中。
“哉”:语气词,可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表示打定语气,相当于“啊”;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
表示测度,相当于“吧还可以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
“夫”: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
“矣”:用于句木,与“了”相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口?”意思是: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
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故此处所填写的虚词应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呢”,据此可以确
定答案应为“哉
故选B。
24.瞽如宝在丁玄室用所求而不见/白口照焉/则群物斯辩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譬如宝在于玄室”中,“宝”是本句的主语,“在”谓语,“于玄室”是“在”的后置状语,故本句相对独立,前后
断开;“有所求而不见”,意思是“想寻找却看不见'’意义紧密,故可单独成句,前后断开;“白日照焉”,"白
日”主语,“照”谓语,“焉”句末语气词,故前后应断开;”则群物斯辩矣”,"则”,那么,就,连词,可以在
句首,“群物”主语,“辩”谓语,“矣”句末语气词,本句相对独立,故前后断开。
本句译为: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r然。
25.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
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本题考查学生积累并掌握议论文常用的各种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第②段分析设喻的说理手法,作答木题的方法是:指出该文段是如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论
证了什么道理,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又叫喻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
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本文第②段“民之初载.其睽未知.譬如宝在干交室把百姓不学习处干蒙昧状态比作宝物在暗室.“学者.
心之白日也“,把学习比作太阳,意思是说学习能使人消除蒙昧,就像太阳能消除暗室的黑暗照到宝物一样。
这就把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了表述出来,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26.整句的表达效果: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使论述富有气势。《治学》第④段的观点:治学要付诸行
动。《劝学》第③段的观点: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外物。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以及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题干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本文第④段和《劝学》第③段中用来阐述观点的整句的表达效果;第二问,
要求概括木文第④段与《劝学》第③段的观点。
第一问,要求阐述作为观点的整句的表达效果,作答本题,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详细了解各类句式的特点和
表达效果,考场上考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句式知识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即可。整句是指•对或•组结构相
似的句子。整句的特点是,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
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本文第④段中,运用整句论述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劝
学》第③段论述君子的天性同•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如“立而思远,不如速行
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加登
高之博见也”等句,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使论述富有气势。
第二问,概括本文第④段与《劝学》第③段的观点。
本文第④段,“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
之必达也”这几句,以一组设喻指出“思”不如“行”,“徇飞”不如“修翼”,“孤居愿智”不如“学之必达”:最后得
出结论“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即“治学要付诸行动
《劝学》第③段,“终U而思,不如须臾所学'”•跋而望矣,不如登高博见”前句正面阐说,后句形象设喻。
分别把“思”与“学”、“望”与“登高”对比,假物与否效果迥异,从而得出假物(学习)的重要作用。接着,作者
仍然以“我”及“人”,由“特殊”到“一般”,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加假舟楫”四个日常生活实例作
喻,说明人的自然本性并没有差异,进一步阐明人只有借助于学习,才能有很大进步的道理。最后,自然
引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
参考译文:
①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
是学习。
②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扬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
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
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③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现;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
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
先。
④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
如自己修治翅豚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
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
定要广泛听取。
⑤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哺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
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时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
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
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
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2020•全国高一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战虽有眼,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
务事末;近者不景,无务来远:亲成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
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
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谐慝①之言,无入之耳;
批杆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旺日盛。君子之道也力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
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羯恭;出于口者,无以弱驯。杨之四支,接之肌
肤,华发思颠②,而犹弗舍者,若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
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独生,
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
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
彼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
而立也。君子以身或行者也。思利手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娶有也。
(选自《墨子•修身第二》)
(注)①潜慝:恶意的诽谤。②黑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
2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战虽有际陈:同“阵”,阵法。
B.必察迩米远来:招徒。
C.名不优生徒:白白地。
D.不唯圣人乎其:难道。
28.F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需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B.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C.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D.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29.下面各项中,全部属于墨子"修身''观点的是()
①勇为本焉②君子察迩③贫则见廉,富则见义④多力而伐功⑤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⑥君子以身戴行者
也
A.①@©B.①②④C.@®®D.③®@
3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诵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墨子从行军打仗、丧葬和求学三个方面说起,并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为喻,意在
告诫我们做事要从基础做起。
B.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好不好,从与他关系亲近的朋友亲戚的德行就能看出。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
必定会选拔贤士辅佐自己。
C.二、三两段中,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讲明了君子应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条理清晰,同时极具气
势,发人深省。
D.第四段中,正反对比鲜明,告诉我们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嘴上说得好听,却只是想着牟利,甚至不顾
名誉,这样是不能成为天下贤士的。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2)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
【答案】
27.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解答“其”的意义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
关系来推断其含义,“华发黑颠,而犹弗舍者“,到了年老还不舍弃的,后文应该是“大概只有圣人吧工
故选D。
28.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也”为句末停顿的标志,故“也”后断开,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
哀”分别断开,排除B项。
根据后文“四行者”,前文要列举四项内容,分别是“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故"四行
者”前断开,排除C项。
“反之身者也“中,“身”为“反之”的宾语,故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29.D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强调的是“勇”,④强调的是“多力”,均不属于“修身”,故有①④的均排除,故排除ABC三项。
故选D。
30.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与他关系亲近的朋友亲戚的德行就能看出“错,应为从他跟周围的人的关系就有看出来,从原文第一
段可以看出。
故选B。
31.(I)拥有财富却不能与别人分享,不值得与他交朋友。
(2)追求话说得好听但行为迟缓,即使能言善辩也不会被人听取;花了很多的力气却夸耀功劳,即使辛苦
也不一定能实现意图。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糊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据,占有,占据:以分人,省略句,以(之)分人,把(财富)分给别人:足,值得;友,名词作动
词,交朋友。
(2)务,追求;缓行,行动迟缓:虽,即使:不听,被动,不被听取:伐,夸耀,炫耀:图,动词,实现
意图。
参考译文:
君子率军打仗虽有阵法,但勇敢却是为根本。办理丧葬讲求礼仪,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有学问,但
德行是根本。所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身边的人就不亲近,就不要期望招徒远人。亲戚都不
归附,就不要追求对外交往;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追求多种事业。一个事物都弄不明白,就没有必要追
求广博多识。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徒远人。
君子能够明察远近,提高自己的修身!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养品行,还要诋毁自己,就反躬
自问,这样他们的抱怨和诋毁之言减少,品行也得到修养提高。不听论害他人的话,不说恶毒的话,不存
心害人。这样,即使有谄谀之人,也无法施展其伎俩。
所以君子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愿日益广大,修养更加提高。君子处事的原则是,贫穷时要表现他的
廉洁,富足时要显示他的义气,生时被人爱戴,死时为人哀悼,这四个方而不可虚假,而且要反身自问是
否有虚伪之处。存在心底的是无尽的爱;自身的举止行为是无限的谦恭;出口之言无限的善良。能够使存
在于内心之爱体现于外表行为,一直到年老,还坚持不懈修身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
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
不能与别人分享,不值得与他交朋友c不信守原则,不遵守正道,不明折是非,不值得与他交游。内在品
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有雄心而不能持久,以后一定懒情。水源浑浊则流水不清,行为不可信
则名誉必损。名声不会凭空而生,名誉也不会自我长成。功成名就,名誉不可以虚假,这都要反问自身。
追求话说的好听但行为迟缓,即使能1"善辩,也不会被人听取;花了很多的力气却夸根功劳,即使辛劳也
一定不能实现意图。聪明的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做事而不夺大功劳,这样就名扬天下了。言语不求
多,但求所得机智,不求文采华丽,但求说得明确。没有智慧又不能明察,自己又懒惰,那就事与愿违了。
善不发自内心就不能长久,德行不从自身辩明的,就不能坚定贯彻。名声不会轻易得到,树立名声不能取
巧。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那种只是想着牟利,不顾名誉,这样可以为天下贤士的,是从来没有的。
(2020・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雪窗爱诗稿序
[明]顾清
①雪窗吴君翼夫,以诗名于松三十年,自于知君,亦二十年矣。
②山林日长,无外物以挠其志,故其言萧散闲静,无世俗绮丽脂书、扬里倚市之态,虽毫逸之气间一
发焉,而终不失其和平。读其言,可以知其人也。予归自词蛆①,君袖诗一编来谒,盖自予别君,至是又十
余年矣。所作日富,而言益老成,又可以见君之德进也。
③文人墨客,不遇于时者多矣,其身不足计,而躅躇②田里,昌大丰神③之气,无自以发海,而独与田
夫溪老相应和于山泉鱼鸟间,以终其身,是则深可慨也。有如翼夫,使得志当时者易地而与之相上下,夫
亦岂多让者□!人谓诗能穷人,又日必穷者而后工。夫工、拙大人,穷与达,乃其言之所以异,而非所以为
工、拙也。
④高生进之,始学于君,而后从子游,是日在坐,以予言为然,书之定庵序后,且曰:“便继是而有闻
焉。''先生之诗,当不止于此也。
(注)①词垣:宋翰林学士院的别称<元以后赏沿用此称翰林院,亦称词苑。②嗣躇:jikhii相当于踌蹲,
停留的意思。③昌大丰褥:丰富广大,
3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o
A.矣B.乎C.哉D.也
33.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吴雪窗经常处于山林之中,没有外在的事物扰乱自己心志,所以他的作品闲静平和。
B.很多文人墨客,没有遇到好时机,被束缚在乡野,却成就了内心丰富广大的精神,实为幸事。
C.比如翼夫,如让同代有成就的人换一个场合与他一比高下,翼夫的成就不一定低于他们。
D.最后一段点明了写这篇诗序的原因。
34.“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
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结合划线句,你认为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35.梳理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36.雪窗先生吴翼夫身处乡野,退而不隐,依然注诗作文,你怎样评价这样的做法?
【答案】
3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有如翼夫,使得志当时者易地而与之相上下,夫亦岂多让者“意思是:像翼夫这样的人,假如让同时代实现
愿望的人(成功者)换一个场合与翼夫比一比高下,翼夫又怎么会过多谦让呢!本句表达了作者对翼夫这
样的人的感慨与遗憾之情,语气较为强烈,选择“哉”更合适。AD是陈述或肯定判断的语气,B是疑问语气。
故选C。
33.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实为幸事”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是则深可慨也”,意思是这就令人产生深沉的感慨了。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34.作者认为,诗歌的优劣其实和穷达关系不大,诗歌的优劣关键在于诗人是否具备才华,处境艰难和通
达,只是诗歌语言风格产生一些差异,而不是用来区分诗歌优劣的方法。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人谓诗能穷人,又曰必穷者而后工。夫工、拙大人,穷与达,乃其言之所以异,而非所以为工、
拙也‘意思是:人们说诗歌能使人处境艰难,乂说一定要处境艰难才能写出精美的诗歌。(其实),诗歌的优
劣在于诗人(的才华),处境艰难和通达,只是诗歌语言(风格)产生差异的原因,而不是用来区分诗歌优
劣的方法。也就是说作者认为诗作的高低优劣主要在于诗人自身的才华,与个人的处境关系不大:个人的
处境影响的是诗歌的创作风格,不能用来判定诗作的优秀与否。
35.本文通过写吴翼夫久居山林,远离世事,注诗作文,从而所作日富,言益老成,可以见其德进,从而
可见所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由此引发议论,文人墨客,大多不得其志后,往往归隐山林,有所感慨,
但吴翼夫能够身处穷境身心豁达,注诗作文,并明确吴翼夫的选择并非主动选择归隐山林,如果能够所遇
得时,也必能施展才能。从而引发作者对穷与达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最后作者点明写这篇序的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
题干要求梳理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作答本题,需要划分文本的段落层次,概括大意,然后选择合适的连
接词进行整合。
本文共有四段,第一段,概写与吴翼夫的相交。第二段,写吴翼夫久居山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布箱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高一数学试卷及答案简单
- 高一名校分班试卷及答案
- 高三政治会考试卷及答案
- 企业商品订购供货合同样本
- 运动饮料与运动营养品销售AI应用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低碳医疗服务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互联网车险平台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脱口秀俱乐部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二手垃圾车买卖合同样本
-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试题
- 2025年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内蒙古赛区初赛试卷(解析版)
- 第七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第二轮赛题A
- 北京大学数字图像处理(冈萨雷斯)通用课件
- 2022年班主任育人故事一等奖两篇范文
- 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 公文收发文登记表
- 热固板施工方案
- 弯矩调幅计算例题(共4页)
- 加油机计量作弊新动向解析与查处技巧加油机反作弊资料(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