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_第1页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_第2页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_第3页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_第4页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专业课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与情况科学系的专业课讲授大纲

地貌学讲授大纲(本科用)

2000年10月;自然地理教研室

适用于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底子课,其主要讲授任务有二,其一是使学生掌握地貌学的底子知识

和根本理论,其二是使学生开端了解地貌考察的根本要领和技能,其三是使学生在学习历程中掌握科学

的思维方法。

二、课程的根本内容和要求

绪论

地貌学研究的东西和内容,地貌学在地理专业中的职位与作用。

第一章结构地貌

根本要求:使学生掌握结构地貌的品级洋底与陆地地貌的根本特点。

第一节全球结构地貌

一、大陆与洋底的特征

二、全球结构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第二节洋底结构地貌

一、洋底结构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二、大陆边沿结构地貌

第三节陆地结构地貌

一、陆地地貌的五大根本类型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二、陆地结构地貌分区

三、地质结构地貌

水平岩层地貌,单斜岩层地貌,褶曲地貌,断层地貌,岩浆岩地貌

第二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根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倒石堆和坡积裾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第一节风化作用和风化壳

一、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二、风化壳

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风化壳的类型与剖面特征

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

一、崩塌及其形成的地貌

崩塌的特征,崩塌的条件,崩塌的类型及其聚集地貌

二、滑坡地貌

滑坡地貌的特征,形态组合,形成条件;滑坡的类型、生长阶段及防治

第三章流水地貌

根本要求:使学生着重掌握河道地貌的特征和成因。

第一节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

一、坡面流水地貌

坡面径流与坡地发育,浅凹沟,冲刷带,坡积裾

二、沟谷流水地貌

切沟,冲沟,坳沟,冲出锥,洪积扇

三、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第二节河道地貌

一、河谷的根本形态

二、河床

河床纵剖面:侵蚀基面,平衡剖面;河床地貌:浅滩和深槽,边滩,心滩;河床平面形态:顺直型,

曲流型,散乱型

三、河漫滩

河漫滩的形成与生长,河漫滩的沉积结构,河漫滩的类型

四、河道阶地

阶地的形态要素,阶地的成因,阶地的类型

五、河谷的不对称

结构与岩性的影响,结构运动的影响,地球偏转的影响,地球总倾斜偏向的影响

六、三角洲与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发育历程、沉积结构和类型,冲积平原的形态、物质组成和类型

七、流域地貌

水系的生长,分水岭的迁移,河道的袭夺,河道地貌的发育

第四章喀斯特地貌

根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和形成条件。

第一节喀斯特作用

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历程

二、喀斯特作用的根本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水的溶蚀性和流动性

三、喀斯特水的动态

垂直渗透带,季候变动带,水平流动带,深部滞流带

第二节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与溶沟,漏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与盲谷,峰丛、峰林与孤峰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的发育、类型、特征与聚集,地下河与岩溶泉

第三节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第五章冰川与冻土地貌

根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冰川与冻土地貌的特点。

第一节冰川作用

一、冰蚀作用

二、冰川的搬运与聚集作用

第二节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冰斗,角峰,冰川谷,峡湾

二、冰磺地貌

冰破丘陵,冰破堤,鼓丘

三、冰水聚集地貌

蛇形丘,冰砾阜与冰砾阜阶地,冰水冲积扇与冰水冲积平原

第三节第四纪冰期

一、第四纪冰期分别的主要地貌标记

二、第四纪冰川的主要漫衍区

第三节冻土地貌

一、冻土的分类与漫衍

二、冻土地貌

石海,石河,多边形结构土,石环,热力喀斯特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根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的主要特点和类型。

第一节风成地貌

一、风成地貌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风蚀地貌

风蚀作用,石窝,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雅丹,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

三、风积地貌

风积作用,沙堆,横向沙丘,纵向沙丘

四、荒野类型

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五、荒野化问题

荒野化,沙丘的移动,沙漠的治理

第二节黄土地貌

一、黄土的漫衍与特性

二、黄土的成因

三、黄土地貌类型

切沟与冲沟,黄土嫄,黄土梁,黄土期,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柱

第七章海岸地貌

根本要求:使学生掌握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成因和类型。

第一节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

一、海岸线与海岸带的分别

二、海岸带的动力作用

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海流作用

三、其它影响因素

第二节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一、海蚀作用

波浪侵蚀与磨蚀作用,海水溶蚀作用

二、海蚀地貌

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蚀柱

第三节海岸带泥沙运动与海积地貌

一、泥沙横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

泥沙横向运动,海岸剖面的塑造历程,海滩,海岸堤,水下沙堤,离岸堤,水下聚集阶地

二、泥沙纵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

泥沙纵向运动,沙嘴,拦湾沙坝,连岛坝,堡岛泻湖

第四节海岸分类

一、按岩性分类

基岩海岸,泥质海岸

二、按地质结构与原始陆上地貌分类

纵海岸,横海岸,断层海岸,峡湾海岸,岛礁海岸,溺谷海岸,三角洲海岸

三、生物海岸的分类

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

三、素质教诲步伐

凭据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应采取下列素质教诲的步伐:

1.通过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

2.通过阅读地貌图培养学生的综合阐发问题能力。

3.通过有指导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通过做课下作业培养学生自学、发明、创新息争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明

二、本课程筹划授课48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习课8学时。

五、学时数分派明细表(学时)

章节内容理习题课实上机自修

论课(学习课(学(学备

(学时)(学时)时)注

时)时)

绪论0.5

第一章当构地貌3.52

第二章汛化作用与坡地42

重力地貌

第三章流水地貌102

第四章客斯特地貌62

第五章水川与冻土地貌4

第六章双成地貌与黄土6

地貌

第七章绿岸地貌6

合计40848

六、本课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地质学的知识。

七、推荐的课本及参考书

一、推荐的课本

陈世斌主编:《新编地貌学教程》,气象出书社。

二、讲授参考书

杨景春主编:《地貌学教程》,高等教诲出书社。

地貌学实习讲授大纲

主编:王纯岩

编写日期:2004年8月

教研室(实验室):地理综合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底子课,,其主要讲授任务是:

1、使学生增强地貌学的底子知识和根本理论的理解

2、使学生JT端了解地貌考察的根本要领和技能,运用地貌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实践历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对地貌学的情趣和严谨的科学事情作风

二、讲授原则与要领

遵循科学性、选则性原则。采取解说法、画图法等

三、实验讲授的内容和要求

猴石山野外实习

1、目的

通过野外考察,将流水地貌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阐发问题的能力。

2、内容

(1)首先考察猴石山自然状况,了解猴石山形成的原因、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等

(2)第二考察猴石山河道河曲、迂回扇、阶地的形成原因并阐发地貌物质组成。

3、写出猴石山地区考察陈诉

四、素质教诲步伐

凭据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应采取下列素质教海的步伐:

1、通过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

2、通过阅读地貌图培养学生的综合阐发问题能力

五、实习方法与时间摆设

方法:实地考察;时间:九月末

六、实习所在和学时数

章节内容实习所在学时

第二章流水地貌猴石山流水地貌考察猴石山2

七、实习组织治理(对师生的要求)

每次实习由老师亲自领导学生到实地考察并解说,并提出要求,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在现场绘制草

图,返来整理和修改,并写出实习总结.

八、本课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地质学、流体力学的底子知识。

九、推荐的课本及参考书

推荐的课本:

严钦尚等主编:《地貌学》,高等教诲出书社

讲授参考书:

1、杨景春主编:《地貌学教程》,高等教诲出书社

2、陈世斌主编:《新编地貌学教程》,气象出书社

3、陈业裕等主编:《应用地貌学》,华东师范大学出书社

十、结果评定

实习内容有记录,给出结果(按优良中差),并记录在期末总结果中。

《地球概论》讲授大纲

二零零零年十月地理系综合教研室适用于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地球概论是高等地理科学专业的第一门底子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论述了行星地球整体的知识,揭示制约全球自然地理情况形成和变革的宇宙因素。包罗地

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两大部分。具体地说

⑴要使学生充实掌握地球天文学。

⑵地球物理学的根本知识和根本理论。

⑶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⑷月地绕转的地理意义。

⑸地球的形状和理化特性。

⑹地球的宇宙情况和有关的天文学知识。

⑺掌握视察天象,测定坐标和一定的盘算技能。

二、课程的根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情况

根本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是星系、太阳系和地月系,其目的在于说明地球的宇宙情况,为报告地球的天文学提供

底子知识。

1.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各级天体系统及种种天体对付地球的影响。

2.了解恒星、太阳、月球的根本知识,掌握常用数据、公式,熟悉主要星座。

3.树立生长、运动、变革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第一节恒星和星系

一、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

1.恒星和星座

恒星的寄义和运动、星座、恒星命名

2.恒星的距离和质量

天文单位、光年、秒差距、质量

3.恒星的发光和光谱

4.恒星的光度和亮度

5.恒星的多样性和演化

多样性:双星、聚星和星团,变星和新星,巨星和超巨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演化: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归宿阶段

6.星云和星际物质

二、星系

I.银河和银河系

银河、银河系看法、银河系结构、巨细

2.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

3.河外星系和总星系

星系分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矩星系

结构:星系群、星系团和总星系

4.无限的宇宙

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

一、太阳

1.太阳概说

2.日地距离平均距离、测定要领

3.太阳的巨细和质量视半径、线半径、外貌积、质量、密度和重力

4.太阳的热能、温度和能源太阳常数、地球所得太阳热能、太阳温度及其垂直漫衍、太阳能源历程、产

能机制、产能中心

5.太阳的结构内部结构:核反响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外部结构:光球、色球和日冕

6.太阳的运动太阳黑子、光斑、耀斑和日珥

7.日地干系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的发明

2.太阳系的组成

3.太阳系的主要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4.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假说

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

一、月球

1.月球对地球的作用

2.月地距离平均距离、距离测定

3.月球的巨细和质量

4.月球的外貌状况环形山和月海无大气、水分和生命

5.月球的演化

二、地月系

1.地月系的绕转运动月球的公转轨道、月球公转周期、速度

2.月相界说、月相变革的决定因素、月相变革历程

3.月球的同步自转

第四节人造天体

一、人造天体的生长

二、人造天体的发射

三、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规律

四、人造卫星的应用和分类

五、人造地球卫星的视察

六、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

第二章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

根本要求

本章的内容是地球上和天球上的球面坐标,其目的在于为说明位置和运动提供须要的东西。

I.理解每种球面坐标系的经度和纬度。

2.学会体现点在球面上的位置和运动的要领。

3.掌握种种坐标之间的干系,熟练盘算种种坐标。

第一节地球和地理坐标

一、地球及其经纬线

1.地轴和地极

2.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3.把球的偏向和距离

二、经度和纬度

I.经度界说、度量和体现要领

2.约度界说、度量和体现要领

三、地理坐标界说、度量和体现要领

四、地理坐标的应用

1.地理位置简直定

2.地球上偏向的判定

3.地面上距离的测定

第二节天球和天球坐标

一、天球

1.天穹和天球界说、天穹和天球的区别

2.天球上的圆圈和点

3.天球上的偏向和距离

二、天球坐标

1.球面坐标的一般模式基圈、辅圈、根本点、纬度和经度、球面三角形

2.地平坐标系高度和方位

3.第一赤道坐标系赤纬和时角

4.第二赤道坐标系赤纬和赤经

5.黄道坐标系黄纬和黄经

6.种种球面坐标系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

根本要求

地球的运动是由多种运动综合的结果。本章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相互干系,其目的在于为解说

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创造条件。

1.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相互干系的根本看法、底子理论。

2.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从现象到本质的演化历程。

3.掌握地球运动规律性及产生的结果。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及证明

1.比球自转界说

2.地球自转的发明

3.炮球自转的证明地球形状落体东偏水平运动的偏转傅科摆的偏转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1.坦轴和极移极移原因、周期、轨迹和结果

2.地轴的进动界说、成因、结果、极移和地轴进动的区别

3.地球自转的偏向

4.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

5.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速度的变革

三、地球自转的的结果

1.天体的周日运动差别天体的周日运动差别纬度的周日运动

2.水平运动的偏转原因和偏转规律

第二节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及其证明

1.地球公转的发明太阳周年运动的发明

2.地球公转的证明恒星周年视差位移光行差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1.地球公转轨道和偏向

2.地球的轨道面和黄赤交角

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食年

4.地球公转的速度角速度线速度面积速度速度变革的物理意义

三、地球公转的结果

1.太阳的周年运动

2.行星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3.月球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根本要求

本章是上一章的继承,论述地球运动在自然地理学上的内容,即四季和五带、历法和时间,其目的在于为

气象学和睦候学、综合自然地理的地带性提供底子知识。

1.理解、掌握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原因。

2.了解历法的起源、分类,掌握阳历和中国旧历编排的根本原理。

3.了解时间的测定,熟练进行历法、时间的盘算。

第一节四季和五带

一、太阳的回归运动

1.太阳回归运动概说界说二十四气和十二宫

2.太阳赤纬的周年变革

3.地球公转和太阳回归运动

二、昼夜是非

1.晨昏圈和昼夜瓜代

2.昼夜是非的计量

3.昼夜是非的纬度漫衍

4.昼夜是非的季候变革

5.影响昼夜是非的其他因素

6.晨昏蒙影

三、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概说正午太阳高度盘算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革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候变革

四、地球上的四季

1.季候变革的性质

2.四季的递变四季递变的四个阶段递变的底子原因和直接原因

3.四季的分别天文四季气候四季

五、地球上的五带

1.五带的性质

2.五带的分别

3.五带分论

第二节历法和时间

一、历法

1.历法概述产生、分类

2.阴历原则要领

3.阴阳历原则要领

4.中国旧历组成部分特点编历要领

5.阳历原则要领现行公历

二、时间

I.时间的寄义和时间单位

2.天体时角和时刻

3.真太阳口宁静太阳日

4.恒星时视太阳时平太阳时时差

5.地方时和标准时地方时和经度理论时区和区时法定时区和法定时北京时间日界线和日期变

6.世界时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

第五节地球和月球

根本要求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变革和相互吸引形成的自然现象。

1.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分类、形成历程和条件。

2.了解日食和月食的重要周期性因素。

3.掌握海洋潮汐的类型、规律。

4.了解海洋潮汐的庞大性。

第一节日食和月食

一、日食和月食现象

二、天体的影子本影伪本影半影

三、日食和月食的种类

1.日食的种类

2.月食的种类

3.日食和月食的区别

四、日食和月食历程

1.全食历程三个阶段:偏食全食偏食

四个食相:初亏、食既、生光、复圆

2.偏食历程

3.食甚和食分

五、日食和月食的规律性

1.日食和月食条件

2.日食和月食限角

3.食季

4.日食和月食的周期

入、视察日食和月食的意义

第二节海洋天文潮汐

一、潮汐现象

1.海面的潮汐涨落

2.潮汐类型半日潮、全日潮、般杂潮

二、潮汐的形成

1.引潮力及其漫衍前提条件、界说、巨细和漫衍

2.潮汐的形成潮汐的变形、潮汐的形成

3.太阴潮和太阳潮

三、海洋潮汐的周期性

四、海洋潮汐的庞大性

第六章地球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根本要求

本章的内容是地球的物理学知识。

1.认识地球的形状、掌握成因。

2.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外貌结构及其形成和演变。

3.了解地球的理化特征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3.地球是一个不规矩的椭球体

二、地球的巨细

第二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动波地壳地幔地核

二、地球的外貌结构

1.海陆漫衍及其地理意义

2.地表起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的理化性质

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二、地球的重力和压力

三、地球的内部温度和热源

四、地球的磁性

五、地球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

一、地球内部的圈层分化

二、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

三、地球外貌的变革

三:素质教诲步伐

据本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着力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培养。

(一)通过辨认北极星等运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纵能力。

(二)通过实验室的视察运动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实际制作教具,制作地理教具的能力。

(四)通过阅读种种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综合阐发的能力。

四:说明

地球概论筹划规定为64学时,理论课58学时,实习课6学时。

五:学时数分派明细表

理论课习题课上机自修

实验与实践备

内容(学(学(学(学

章节(学时)注

时)时)时)时)

绪言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情况

第二章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

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五章地球和月球

第六章地球的结构和理化特

合计

视察与实习内容

I.认识主要星座,辨别主要天体。

2.天文望远镜视察月面,木星卫星和土星光环。

3.球面坐标盘算。

4.辨认北极星,浅易测定本地纬度。

5.测定子午线,视察正午太阳高度。

6.昼夜是非和正午太阳高度盘算。

7.历法的编排及其盘算。

8.测定地方时,盘算本地经度。

9.地方时、标准时的盘算。

六:本课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的一般知识。

七:推荐课本及教参

推荐课本:地球概论,第二版,金祖孟,高等教诲出书社

参考书:地球概论,徐庆华,北京师范大学出书社

地球概论,郭瑞涛,北京师范大学出书社

《舆图与丈量学》讲授大纲

二零零零年十月地理系区域教研室适用于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舆图与丈量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地理教诲专业的一门专业底子课。舆图与丈量学是以舆图信息通报为中

心的,探讨舆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能和使用要领的综合性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

掌握舆图与丈量学的知识与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理问题,流传地理知识的条件,同时舆图学的知

识与技能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组成部分。所以开设舆图与丈量学不但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底子,也是实

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

据本课程的性质和专业培养目标,舆图与丈量学的讲授任务是:(一)使学生掌握舆图与丈量学的讲

授任务与知识;(二)使学生掌握平面图测绘的根本技能;(三)使学习具备熟练应用舆图的能力;(四)

使学生掌握绘制简单讲授挂图的根本技能。

课程的根本内容和要求

第四章导论

第一节舆图的根本看法

1.1舆图的根本特征和界说

1.2舆图的组成要素

1.3舆图的扼要制作历程

第二节舆图学的界说及学科体系

2.1舆图学的界说

2.2舆图学的结构及学科分支

2.3舆图学与相关学科的干系

第三节舆图的历史与生长

3.1舆图学历史回顾

3.2现代舆图学进展

第五节现代舆图学的作用与类型

4.1舆图的成果

4.2舆图的应用

4.3舆图的类型

知识要求:了解舆图学的学科体系.生长.现代进展:理解舆图的界说.特征.组成要素,成果。

智能训练与思想教诲要求:

1.自学能力:通过让学生阅读舆图学的历史与生长,了解舆图学进展。

2.通过阅读舆图学的历史与生长,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第二章舆图学的数学底子

第三节地球体

第四节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

2.1地理坐标

2.2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

第五节舆图投影

3.1舆图投影的意义

3.2舆图比例尺

3.3舆图投影变形

3.4舆图投影要领

3.5舆图投影分类

3.6舆图投影变更

第六节舆图投影的应用

4.1舆图投影的选择依据

4.2地形图投影

4.3区域图投影

4.4世界舆图投影

知识要求:理解地球的数学外貌一一地球椭球体的创建历程.原理;理解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统:理解舆图投影的看法.变形.组成原理。了解舆图投影的应用。

智能训练要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及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创建平射方位投影的构来实现。

笫三章平面图测绘

第一节平面图测绘的根本要领

1.1偏向丈量

1.2距离丈量

1.3高程丈量

第二节平板仪测图

2.1平板仪的结构和安顿

2.2平板仪控制丈量

2.3平板仪碎步丈量

知识要求:理解平板仪测图要领,原理。

能力要求:形成偏向.距离,用水准仪测高程的根本技能,掌握平板仪测图要领。

第四章舆图归纳综合

第一节舆图归纳综合概述

1.1舆图归纳综合的性质

1.2实施舆图归纳综合的步调

1.3制约舆图归纳综合的因素

第二节舆图归纳综合根本要领

2.1分类

2.2简化

2.3夸张

知识要求:理解舆图归纳综合的实质.步调.制约因素;了解舆图归纳综合的根本要领。

第五章舆图标记

第一节舆图标记的根本成果

第二节舆图标记的组成因素

第三节舆图标记的种类

知识要求:理解舆图标记的组成要素•,了解舆图标记的种类。

第六章舆图类型

第一节普通舆图

1.1普通舆图的类型及内容

1.2普通地理图的要素体现

1.3普通舆图的应用地形图

第二节地形图

2.1地形图的类型与服从

2.2地形图的标记

2.3地形图的应用

第三节专题舆图

3.1专题舆图的特性与类型

3.2专题舆图的应用

3.3专题舆图的体例

知识要求:了解种种舆图的特点,理解种种舆图的要素体现要领。

能力要求:(一)读图能力:掌握阅读普通舆图.专题舆图.地形图要领。

(二)舆图量算能力:掌握在种种舆图,尤其地形图上进行种种黄算,以解决制图区域内的相

关地理问题。

(一)综合阐发能力:掌握通过阐发制图区域各要素,归纳综合其区域特征的要领。

(二)野外考察能力:通过地形图的野外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地形图得到考察区地理信息,记录

考察结果得能力。

第七章讲授舆图

第一节讲授舆图种类和特点

第二节讲授挂图的编绘要领

知识要求:了解讲授舆图的特点和种类。

能力要求:具备熟练绘制挂图的能力。

思想教诲要求:通过编绘讲授挂图实习,培养学生的坚固性。

第八章现代制图技能简介

第一节遥感制图

第二节数字舆图制图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与舆图

知识要求:了解现代舆图制图技能的生长。

三:素质教诲步伐

据本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着力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培养。

(五)通过偏向.距离.高程丈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纵能力。

(六)通过阅读地理图.地形图.专题舆图,在地形图上的量算培养学生在舆图上得到地理信息,解决

地理问题的能力。

(七)通过平面图测绘.专题舆图编绘.讲授挂图的编绘,培养学生在舆图表达地理研究结果的能力,制

作地理教具的能力。

(八)通过阅读种种舆图,培养学生综合阐发的能力。

四:说明

舆图与丈量学筹划规定为56学时,理论课44学时,实习课12学时。

五:学时数分派明细表

内容理论课习题课实验与实践上机自修备注

章节(学(学(学时)(学(学

时)时)时)时)

第一章导论4

第二章舆图的数学底子10

第三章平面图测绘64

第四章舆图归纳综合4

第五章舆图标记22

第八早舆图图形84

第七章讲授舆图44

第八章现代制图技能简介4

合计42122总计56

六:本课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立体多少与微积分的知识。

七:推荐课本及教参

推荐课本:新编舆图学教程,蔡孟裔等著,高等教诲出书社

参考书:舆图概论,褚广荣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书社

舆图学,许耿等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书社

实习舆图学,陈逢珍等编著,福建省舆图出书社

舆图与丈量学实习讲授大纲

2000年10月地理系区域地理教研室适用本科地理教诲专业

一、讲授目标

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平面图测绘的技能;具备熟练应用地理图、地形图、

专题舆图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绘制讲授挂图的根本技能。

二、实习内容

实习一:距离、偏向丈量

实习二:高程丈量

实习三:小平板仪测图

实习四:普通地理图阅读

实习五:专题舆图阅读

实习六:地形图上作业

实习七:讲授挂图编绘

三、素质教诲步伐

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亲手操纵的时机、情况。

四、说明

由于学生多,仪器数量有限,实习时分组进行,需占用学生部分课外时间。

五、学时分派表

实习内容学时

实习一:距离偏向丈量2

实习二:高程丈量2

实习三:小平板仪丈量2

实习四:普通地理图阅读1

实习五:专题舆图阅读1

实习六:地形图上作业2

实习七:讲授挂图编绘2

合计12

六、推荐参考书

新编舆图学实习教程,高等教词出书社

《地质学底子》讲授大纲(本科用)

主编陈智

修订日期:2004年7月

教研室:自然地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底子课;本课程的主要讲授任务有二,其一是使学生知道地壳是什么样

的以及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其二是使学生在认识地壳的历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课程的根本内容和要求

绪论

地质学研究的东西和内容,地质学研究的东西的特点

第一章地球表面

根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岩石图的宏观物质体现和地壳的结构类型,知道地内圈层的分

别依据。

第一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I、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地内物质密度的变革规律,地内压力的变革规律

2、地球的重力

地表重力的变革规律,重力异常

3、地热

地内温度的变革规律*,地表热流,地热异常

4、地球的磁场

地球磁场的特点*,剩余磁性,地磁异常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I960年以前对地内圈层的分别

了解地内情况的途径,地内圈层结构简直定,莫霍洛维奇和古登堡的发明,对地内圈层的分别*

3、I960年以后对地内圈层的分别

软流圈的发明,对地内圈层的重新分别*,软流圈的地质意义

第三节地壳的物质身分和内部结构

1、地壳的物质组成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

2、地壳的结构

岩石在地壳中的纵向漫衍特点*,岩石在地壳中的横向漫衍特点*

3、地壳结构特点反应出的问题

外界因素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地壳结构特点反应出的问题

第四节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的看法,地质作用的特点

第二章矿物

根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晶质与非晶质矿物的区别和晶体长大的条件,能认出矿物的主

要形态和物理性质。

第一节矿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

1、矿物的存在状态

2、矿物的内部结构

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晶质矿物的形成

晶质矿物的产生,晶质矿物长大的历程,晶质矿物长大的条件*

4、矿物的外部形态

矿物的单体形态(晶形和晶面条纹),矿物聚团体的形态(双晶,晶簇,粒状聚团体,板状、片状、

柱状和针状聚团体,块状聚团体,排泄体,结核与螭状体,钟乳状体,土状体等)

第二节矿物的化学身分类型

1、化学组成根本牢固的矿物

2、化学组成不牢固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含吸附水矿物,胶体矿物

3、化学组成相同的差别矿物(同质多象)

第三节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光学性质

颜色,条痕*,光芒,透明度

2、矿物的力学性质

解理*,断口,硬度

3、矿物的其它物理性质

密度,磁性

4、矿物的肉眼判定

第四节主要矿物简介

石墨,金刚石,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赤铁矿,萤石,磁铁矿,石英*,褐铁矿,绿泥石,橄榄

石,石榴子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云母*,正长石*,斜长石*,滑石,高岭石,方解石*,白云石,

磷灰石,石膏,重晶石

第三章岩石

根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各大类岩石的形成历程和主要特征,能认出各大岩类的主要特

征,了解各大岩类的相互转化条件。

弟-P石浆石

I、岩浆冷凝现象

岩浆,熔浆,挥发分,岩浆的化学身分类型

2、岩浆岩的形态

岩体,岩体的形态类型(岩基*,岩株,岩床*,岩盘,岩墙*,岩脉,熔岩被,熔岩流),岩体的产状,

岩体形态所反应出的岩石形成情况

3、岩浆岩的结构

块状"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岩浆岩的结构与其形成情况的干系

4、岩浆岩的结构

描述矿物结晶水平的结构*,描述矿物颗粒巨细的结构,描述矿物颗粒均匀水平的结构,描述矿物自

形水平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与其形成情况的干系

5、岩浆岩的物质身分特点

岩浆岩的化学身分特点,岩浆岩的矿物身分特点,岩浆岩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

6、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的成因、类型和产物

7、岩浆岩的分类和主要岩石

岩浆岩的分类,主要岩浆岩简介(玄武岩*、安山岩*、花岗岩*、闪长岩、流纹岩、浮岩等)

第二节沉积岩

1、沉积岩的空间漫衍和形态特点

沉积岩的地理漫衍和垂直漫衍,沉积岩的形态,

2、沉积岩的结构特点

层理结构(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层面结构(波痕、泥裂、雨痕、

生物陈迹),结核结构

3、沉积岩的结构

碎屑结构(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碎屑的磨圆度),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4、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特点

矿物组成特点(继承矿物、剖析矿物和自生矿物),化学组成特点

5、沉积岩的颜色

原生色及其特点,次生色及其特点

6、沉积岩的形成历程

先成岩石的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风化的产物),风化产物的剥蚀(机器剥蚀、化

学剥蚀),剥蚀物质的搬运(流水的机器般运、风的机器搬运、冰川的机器搬运、海洋的机器搬运),被搬

运物质的沉积(机器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沉积物的成岩(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7、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岩石

沉积岩的分类,主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木、泥岩、页岩、石灰岩、火山角砾岩等)

第三节变质岩

1、变质岩的空间漫衍特点

变质岩的地理漫衍,变质岩的垂直漫衍

2、变质岩的结构特点

片理结构(板状结构、千枚状结构、片状结构、片麻状结构、变余结构、条带结构)

3、变质岩的结构特点

变晶结构,变余结构

4、引起岩石变质的外部条件

引起岩石变质的物理和化学条件(高温、高压、定向压力、变质热液),引起岩石变质的地质条件(岩

石产生断裂错动、岩浆产生侵入运动、地壳遭受挤压运动)

5、变质岩的分类和主要岩石

变质岩的分类,主要的变质岩(石英岩、大理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毅杂岩)

6、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原因,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历程

第四章矿床

根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矿床有关看法的寄义,知道矿床是怎样形成的和膨成一个矿床

的根本条件。

第一节矿床的有关看法

I、矿产和矿产资源

2、矿床、矿体和矿石

3、品位和最低产业品位

第二节矿床的形成作用

1、内生矿床的主要形成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气态分异作用,熔离分异作用,交代作用,充填作用,火山聚集作用

2、外生矿床的主要形成作用

蒸发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机器沉积分异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聚集作用

3、变质矿床的主要形成作用

重组相助用,交代作用

4、一个地方形成矿床的充实条件

第五章地质结构

根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结构运动的根本类型、主要研究要领和主要地质结构,了解描

述地质结构的根本要领和地质结构的地理效应。

第一节岩石变形的陈迹

1、岩石变形的历程

岩石变形的根本历程,岩石在差别外力下的强度

2、岩层原始产状的改变

岩层产状的看法,岩层的原始产状,岩层的产状类型(水平的、倾斜的、直立的、倒转的)

3、褶曲的根本类型和要素

背斜,向斜,核部,翼部,转折端,顶角,轴面枢纽,轴

4、褶曲的形态分类

凭据轴面和两翼产状分类,凭据枢纽产状分类,凭据平面上的长宽比值分类,褶曲的主要组合类型

5、褶皱结构的主要地理效应

使地层出现特殊漫衍,形成地貌的骨架,控制矿产的漫衍

6、节理的看法和类型

7、断层的看法和要素

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位移

8、断层的分类

凭据它与两盘岩层产状的干系分别,凭据它与褶皱轴向的干系分别,凭据其两盘错动偏向分别,常见

的断层组合

9、断裂结构的主要地理效应

改变地层漫衍,使结构不连续*,形成特殊形态的地貌和水系*,影响矿体的漫衍,控制地动带位置

第二节岩石变位的现象

1、沉积相的垂直变革

沉积相的看法和类型,沉积相的垂直变革及其反应的问题

2、岩层的厚度及其反应的问题

3、岩层的打仗干系

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4、地形变革(地面上升现象、地面下降现象、地面错动现象)

5、大陆移动及其反应的问题

第三节地壳运动

1、地壳运动与结构运动的看法

2、地壳运动的分类

隹据运动偏向分类(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凭据产生时间分类(新结构运动与老结构运动)

3、地壳运动的地质效应

水平运动的地质效应,垂直运动的地质效应

4、地壳运动的特点

体现形式多样,水平运动为主,地区差别明显,运动性质可变,无时不在产生

第六章火山和地动

根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火山的形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火山的地理漫衍规律和地理效

应、地动的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地动的流传方法、结构地动的时空漫衍规律。

第一节火山

1、火山现象

火山的看法,火山的结构(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喷发的历程,火山喷出物

2、火山的分类

按目前运动状态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按火山口形态分类(裂隙式火山、中心式火山),

按喷发强度分类(宁静式喷发的火山、爆烈式喷发的火山、中间式喷发的火山)

3、火山的地理漫衍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

4、火山运动的地理效应

改变中、小地形,影响天气状况,形成矿产和旅游资源,造成灾害

第二节地震

1、地动现象

地动的看法,地动现象,地动的地理效应

2、地动的有关看法

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动波,地动的流传,震级*,烈度*

3、地动的分类

凭据成因分类(结构地动、火山地匆、塌陷地动),凭据烈度分类(无感觉地动、有感地动、破坏性

地动),凭据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动、中源地动、深源地动)

4、结构地动

结构地动在全球的漫衍规律(在一定地带产生、在地下浅处产生)*,结构地动在局部地区的漫衍规

律(呈周期性产生、呈序列性产生、多沿断裂带产生、多在地下浅处产生)*,结构地动的主要成因假说

5、地动预报

预报的内容,预报的类型,预报的要领(历史地动阐发、地质结构阐发、地动序列阐发、地动前兆阐

发)*

第七章地壳运动的原理

根本要求:能说出地槽和地台的根本特征、相互干系和主要类型,板块学说的根本看法、

板块界限类型和海洋演化的历程,了解槽台说和板块说的形成历程以及板块说对大陆地质现

象的解释。

第一节地槽地台学说

1、地槽地台学说的形成

地槽的提出*,地台的提出,地槽地令学说简直立

2、地槽褶皱带

褶皱带的看法,褶皱带的地质特点*,褶皱带的生长历程,地槽的分类

3、地台

地台的地质特点*,地台的生长历程,地台的分类

4、地槽地台学说对地壳生长规律的看法

5、对地槽地台学说的评价

第二节板块结构学说

1、大陆漂移说的兴衰

魏格纳的发明和料想,大陆漂移说的证明,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点,大陆漂移说存在的主要问题

2、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

海底的新发明,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海底扩张学说的证实

3、板块结构说的诞生

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新证据,板块结构学说的根本内容(板块运动的寄义、板块的界限、一个海洋

的生长历程、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4、板块结构学说对重大地质现象的解释

复理石制作,稠浊聚集*,蛇绿岩带,双变质带,褶皱山脉的形成,大陆地壳的形成*,环太平洋地动

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动带,大洋中脊地动带

5、对板块结构学说的评价

第八章岩石圈生长史

根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各地质时代地壳和地理情况的特征,了解地壳的演变趋势

第一节地史的有关看法

1、地层和化石

地层的看法和特点,化石及其形成条件,标准化石和指相化石

2、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

地层单位的看法,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的看法,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单位,结构层和结构阶段,地度年代表

第二节各代地史表面

1、太古宙地史表面

大陆地壳开始形成,地壳薄且较软,海洋出现,大气圈与水圈缺少游离氧,生命开始萌芽

2、元古宙地史表面

陆壳不绝扩大,地壳日趋稳定,地壳的地温梯度低落,藻类开始繁盛,大气圈和水圈中出现游离氧,

震旦纪出现冰期

3、早古生代地史表面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北方地台海侵,陆壳继承扩大,劳伦古陆形成

4、晚古生代地史表面

蕨类、鱼类和两栖类空前繁盛,陆壳面积继承扩大,联合.占陆形成,全球气候分带现象明显

5、中生代地史表面

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空前繁盛,陆壳面积继承扩大,联合古陆破裂,地理情况多样化

6、新生代地史表面

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空前繁盛,陆壳面积继承扩大,现代海陆格式形成,第四纪出现冰期

7、地壳演变的趋势

整个地壳从洋壳型向陆壳型转变,陆地与洋底的高差逐渐增大,地壳的厚度和硬度逐渐增大,地壳表

层岩石在向沉积岩转变

第九章地质图

根本要求:使学生能说出主要地质现象在地质图上的主要体现

普通地质图的组成,主要地质现象的图上体现,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调

三、素质教诲步伐

凭据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应采取下列素质教诲的步伐:

通过矿物、岩石和化石的实习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

通过阅读地质图培养学生的综合阐发问题能力。

通过有指导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做课下作业培养学生自学、发明、创新息争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明

本课程的筹划授课学时是64学时,西席在这些学时中只能讲授完本课程中最主要的内容,所以学生

要掌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就必须拿出•定的时间对西席没有时间讲授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修。

五、学时数分派明细表(学时)

章节内容理论课(学时)实习课(学时)自修(学时)备注

第一章地壳概述62

第二章矿物444

第三章岩石1068

第四章矿产24

第五章地质结构86

第六章火山与地动64

第七章地壳运动的原理88

第八章地壳生长简史626

第九章地质图24

合计521246

六、本课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地球概论的知识。

七、推荐的课本及参考书

1、课本:宋春青和张振春编著的《地质学底子》,高等教诲出书社。

2、讲授参考书:陈智、康春国、赵智勇和何葵编著的《底子地质学》,哈尔滨舆图出书社;张宝政和

陈琦编著的《地质学原理》,地质出书社;赵不亿主编的《普通地质学》,地质出书社;徐秀登编著的《地

质学底子教程》,高等教诲出书社:邱光锡主编的《地质学底子》,华东师大出书社。

《地质学底子实验》讲授大纲(本科用)

主编陈智

修订日期:2004年7月

教研室:自然地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与《地质学底子》课相配套的实习课,其主要讲授任务有二:其一是使学生知道矿物、岩石

和化石看上去是什么样的;其二是使学生开端了解视察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的根本要领。

二、课程的根本内容和要求

实习一、矿物形态的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