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2323页,共=sectionpages2323页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词原本是当时为了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即为了“应歌”与“佐欢”,故被称作“艳科”。而诗的表现疆域是无比广阔的,只要是“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等一切外界事物,只要为诗人“耳目之所接”,并且“杂然有触于中”,就都可以“发于咏叹”。苏轼彻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从相思春念、儿女情长的樊篱中解救了出来,将词的题材引向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友情谊等等全部涵盖进去。苏轼之前,无论是花间词派的“婉丽绮靡”,还是“一冯二主”的亡国之音,其实风格都大同小异,都没有摆脱“香软”“婉约”的限制。严肃的题材和崇高的格调,似乎是词体所不能承担的。苏轼认为词只有像诗人的诗歌那样雄豪,甚至干脆就是诗人之诗,不过句子尚须保持长短不齐,才不再是“小道”。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将诗中常见的乱石穿空、江水拍岸等广阔壮美的意象写入词中,以一个诗人的敏感,捕捉到一股豪放之气,一洗脂粉俗气。这就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大大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文本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如《水调歌头》的题序,交代了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大量典故入词,使词既可以浓缩性地叙事,也可以曲折深婉地抒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替代性地概括作者射猎打虎的过程,用冯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词最初只是用以演唱的“曲子词”,诗的地位要高于词,词要合乐、谐律。苏轼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束缚,把它由一种依赖音乐传播的歌词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如他的《蝶恋花》,按照词律,这一词牌本为双叠,上下片各四仄韵,字数要相同,节奏要相等。而这首词因为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而节奏各异,不能说是词牌本色,一定是受到了移诗律以填词的影响。有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其实苏轼并非不懂音律,当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音律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会对音律作调整,以适应内容的表达。(选自《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有删改)材料二:从维护词体的独立地位,使其不至于流于诗、合于诗的动机出发,当时便有人反对苏轼这种“以诗为词”的做法,如陈师道指出其“虽极天下之工,而要非本色”,李清照更言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往往不协音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欲采用此种文体进行创作,必先具有一种与此种文体“要眇宜修”的特性相吻合的悱恻幽约的情思,才易于发挥词体的特长功能,才可能创作出本色当行的精美词作。唯有天生具有此种心性与情思,因其心境常与词境相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词人。秦观灵心悱恻,善怀多感,故其词极具倩美神韵,本色当行。而以此种情思为诗,诗亦不免沾染上词的色彩,而招来“女郎诗”“诗似小词”之讥。与之相反,苏词则被称作“男性的词”“小词似诗”,盖其所欠缺者,亦即秦观所深具者也。从根本说来,唯有性格情思与一种文体的特性相吻合者,才能成为这种文体本色当行的作家。而苏轼“以诗为词”,不能成为当行本色的词家,其内因正须由此寻出。晁补之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所谓“短”者,应即在上述缠绵不解之一种。对于苏轼来说,决定了他缺乏缠绵婉结的情感的,正是他所特具的那种“苏轼式”风韵。何谓“风韵”?就其实质而言,实乃心性品格的外在体现。心性品格,则又为先天素质和后天修养所共同形成。由于苏轼吸收了儒家善处穷通、乐天知命,道家清静恬淡、逍遥齐物和佛家随缘而适、随遇而安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再加上他浸心艺文的愉悦感和博学多识的成就感,以及具有充盈而溢的天分、才气,这便造就了他潇洒超旷的心性气质。苏轼的词中不仅有爱国之情、思乡之情、手足之情,而且同样有夫妻之情和男女之情。但即使在通常说来最容易产生柔婉深微、悱恻缠绵的情感的后两类作品中,他所表现出的仍然无不是那种一以贯之的“流行坎止”的洒脱情怀。这正是由其通脱的性格决定的。人们熟悉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能够证明这一点。他所偏好,所择取者,在那开阔的气象、高远的意境、随意挥洒的笔法、直率透彻的格调。因为唯有这些,才与他那潇洒超旷的性格心境相合,才宜于传达出他的这种潇洒超旷的性格心境。这样,其作品的风貌怎么可能与珠圆玉润、低徊唱叹或婉媚柔融、悱恻绵丽等本色当行一派的词作相一致呢?苏轼“以诗为词”,改变传统词创作固有面目的内部原因同时也是根本原因,的确在于其性情品格与词之文体特性不相符合,势有所不得不然也。(选自刘石《苏轼“以诗为词”内因说》,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词是为了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其功能也全部只是“应歌”与“佐欢”。B.《水调歌头》既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C.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体与诗有不同。D.苏轼之所以擅长写本色当行的词,是因为他灵心悱恻,善怀多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不严格按音律填词,有的还不太讲究,但他并非不懂音律,只是有意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B.苏轼的词气象开阔、意境高远、笔法随意挥洒、格调直率透彻,与本色当行一派的词作相比,风貌大不相同。C.苏轼心性气质的形成,只是因为他吸收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部分哲学观和人生观,以及自身的浸心艺文和博学多识。D.苏轼性情品格与词之文体特性不相符合,是他“以诗为词”,改变传统词创作固有面目的内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中苏轼对词体作出改变的一项是(
)A.“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东坡<醉翁操>》)B.“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C.“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碧鸡漫志》)D.“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5.前人评价苏轼的词说道:“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C2.C3.A4.①运用了引用论证。如引用王国维的话写词体的特点。②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苏轼和秦观对比,写“心境常与词境相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词人”。③运用了举例论证。如举《江城子》一例,论证苏轼写“夫妻之情和男女之情”的词也表现出洒脱情怀。5.①将诗的题材引入词中,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②将诗风引入词中,打破了“词媚”的传统观念。③将题序、用典引入词中,纠正了词创作手法单一的弊端。④将诗律引入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束缚。【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是”错误,原文为“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即为了‘应歌’与‘佐欢’”。所以,最初词的功能多是为了“应歌”与“佐欢”,而选项说成只是“应歌”与“佐欢”,显然错误。B.“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错误,由原文“《水调歌头》的题序,交代了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替代性地概括作者射猎打虎的过程,用冯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可知,前半句是针对《水调歌头》说的,后半句是针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说的,而选项将这两首词各自的特点混为一谈。D.“苏轼”错误,由原文“秦少游灵心悱恻,善怀多感,故其词极具倩美神韵,本色当行”“而苏轼‘以诗为词’,不能成为当行本色的词家”可知,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只是因为……”错误,原文“由于苏轼吸收了儒家善处穷通、乐天知命,道家清静恬淡、逍遥齐物和佛家随缘而适、随遇而安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再加上他浸心艺文的愉悦感和博学多识的成就感,以及具有充盈而溢的天分、才气,这便造就了他潇洒超旷的心性气质”可知,苏轼心性气质的形成的原因除了该选项所说的,还具有“充盈而溢的天分、才气”。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一主要讲苏轼对词的改变的贡献,而该项中黄庭坚这句话评价的是苏轼的文章,并不是苏轼的词,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所述观点。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运用了引证法。如“陈师道指出其‘虽极天下之工,而要非本色’,李清照更言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往往不协音律’”,此处采用引证法,引用陈师道和李清照的话,指出苏轼“以诗为词”受到时人的批评。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指出词体的特点。②运用了对比论证。如“秦少游灵心悱恻,善怀多感,故其词极具倩美神韵,本色当行。而以此种情思为诗,诗亦不免沾染上词的色彩,而招来‘女郎诗’‘诗似小词’之讥。与之相反,苏词则被称作‘男性的词’,‘小词似诗’,盖其所欠缺者,亦即秦观所深具者也。从根本说来,唯有性格情思与一种文体的特性相吻合者,才能成为这种文体本色当行的作家。而苏轼‘以诗为词’,不能成为当行本色的词家,其内因正须由此寻出”,此处将苏轼和秦观对比,论证心境常与词境相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词人。③运用了举例论证。如“他所表现出的仍然无不是那种一以贯之的‘流行坎止’的洒脱情怀……人们熟悉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能够证明这一点。他所偏好,所择取者,在那开阔的气象、高远的意境、随意挥洒的笔法、直率透彻的格调。因为唯有这些,才与他那潇洒超旷的性格心境相合,才宜于传达出他的这种潇洒超旷的性格心境”,此处举《江城子》一例,为了论证即使苏轼写“夫妻之情和男女之情”的词也表现出一种洒脱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将诗中常见的乱石穿空、江水拍岸等广阔壮美的意象写入词中,以一个诗人的敏感,捕捉到一股豪放之气,一洗脂粉俗气。这就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大大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力”,此处举《江城子》一例,为了说明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大大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力。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答案主要在材料一,所以应在材料一中找到相关语句概括。由“苏轼彻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从相思眷念、儿女情长的樊篱中解救了出来,将其引向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友情谊等等全部涵盖进去”概括为:苏轼将诗的题材引入词中,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由“苏轼认为词只有像诗人的诗歌那样雄豪,甚至干脆就是诗人之诗,不过句子尚须保持长短不齐,才不再是‘小道’”,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诗中常见的乱石穿空、江水拍岸等广阔壮美的意象写入词中,一洗词的脂粉俗气,“这就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大大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力”概括为:将诗风引入词中,打破了“词媚”的传统观念。由“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可见,苏轼之前的词创作手法单一,而“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文本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大量典故入词,使词既可以浓缩性地叙事,也可以曲折深婉地抒情”概括为:将题序、用典等手法引入词中,纠正了词创作手法单一的弊端。由“苏轼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束缚,把它由一种依赖音乐传播的歌词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概括为:将诗律引入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束缚。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党费(节选)王愿坚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她摇摇头:“不知道!”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吃腌豆角,黄新“瞅”着,表现她心疼孩子但又无私的心理。最后黄新两眼直“盯”着孩子,表现她对孩子的深情但又坚决赴死的信念。B.“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黄新在敌人赶到门口时沉着镇静的心理,为下文从容应对敌人做了铺垫。C.黄新“把菜篮子用草盖了盖”,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以及她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D.魏政委本来已在登记簿上写了黄新缴党费的部分内容,但看到黄新孩子可怜的情景,实在不忍心再写下去了,就想办法安抚孩子。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我”和“咸菜”作为双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咸菜”贯穿整个情节,小说结构脉络非常清晰。B.小说不惜笔墨叙写与黄新的孩子有关的情节,其实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以“我”观物,“我”作为故事的起点,可以在观照客观的外部世界之后,又回到自我之中进行自我感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D.黄新为了交党费,守着一箩筐咸菜却不舍得给女儿吃一根腌豆角,为了保护“我”选择牺牲自己,这些细节显示出革命者在亲人、同志面前的柔情。8.小说选取一筐“咸菜”作为特殊党费来展开情节,请简要分析这样构思有何艺术效果。9.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答案】6.D7.C8.①情节上,“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紧凑而集中。②人物塑造上,女主人公冒着生命危险历尽曲折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塑造了一位热爱党、忠于党,机智果敢、富有牺牲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③主旨上,作者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革命者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9.①从读者角度看:“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给读者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②从情节上看: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黄新因救“我”而献出生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③从人物刻画角度看:“我”是小说次要人物,通过“我”与黄新见面的情况,有力突出了黄新一心向党、忠诚坚贞、勇于牺牲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④从主题角度看:“我”是故事的感受者,最直观地感受到了平凡的咸菜具有的特殊意义,感受到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献身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但看到黄新孩子可怜情景,实在不忍心再写下去了”错误。对魏政委写不下去的原因分析有误,魏政委是被黄新对党的爱和献身精神感动了,而这崇高的精神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错误,小说“我”的叙述视角,属于有限视角。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情节上,“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结合“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可知,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结合“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可知,让“我”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交的党费。结合“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可知,“我”把孩子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可见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紧凑而集中。人物塑造上,结合“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可知,女主人说她万一有个什么好歹,要“我”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她们缴的党费。女主人公冒着生命危险历尽曲折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塑造了一位热爱党、忠于党,机智果敢、富有牺牲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主旨上,黄新为了交党费,守着一箩筐咸菜却不舍得给女儿吃一根腌豆角,为了保护“我”选择牺牲自己,作者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革命者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从读者角度看:结合“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可知,“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给读者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从情节上看:小说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结合“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可知,黄新为了救我被抓走,她因救“我”而献出生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从人物刻画角度看:“我”是小说次要人物,黄新为了交党费,守着一箩筐咸菜却不舍得给女儿吃一根腌豆角,为了保护“我”选择牺牲自己,通过“我”与黄新见面的情况,有力突出了黄新一心向党、忠诚坚贞、勇于牺牲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从主题角度看:“我”是故事的感受者,女主人公冒着生命危险历尽曲折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最直观地感受到了平凡的咸菜具有的特殊意义;结合“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可知,黄新为了保护“我”选择牺牲自己,感受到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献身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班固《苏武传》文本二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元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B.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C.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D.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与《史记》、《三国志》、《后汉书》合称“前四史”。B.朔望:古代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一般情况,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最后一天为“晦”。C.祭酒:本义是以酒祭祀或祭奠,也用来称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成为学官名,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博士祭酒等。文中指祭祀。D.麒麟阁,汉朝阁名,供奉功臣。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画图麒麟阁”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了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B.苏武与上官桀父子有旧交,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引起霍光不满,因此后来霍光上奏朝廷,免去了苏武的官职。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2)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14.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答案】10.A11.C12.B13.(1)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地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2)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14.①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想办法让他的儿子回到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③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赏赐”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赏赐”做“得”的宾语,其后断开BCD。“昆弟故人”做“施予”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选项BC。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指祭祀”错误。结合“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应该是指“苏武的尊号”。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霍光上奏朝廷,免去了苏武的官职”错误。原文为“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意思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重点词:“让”,责问;“如”,按照;“实在”,确实还活着。(2)重点词:“适”,正好,恰好;“因”,“通过”;“致”,送。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向皇上)推荐苏武,说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称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容、尊宠他。结合“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分析,“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官。结合“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次日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分析,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参考译文:文本一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文本二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其报告给皇帝。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用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封地,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名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尊宠他。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和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可怜他,就询问身边的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终年八十多岁,于宣帝神爵二年病逝。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宾至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注】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当时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诗中的来宾,大约是个地位较高的人,诗人对来访的贵客表示了感谢之情,言辞较为客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有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B.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第五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C.本诗详略安排体现诗人匠心独具,对来客敬而远之,迎客、交谈、接待、送客用笔均匀,多为客套话,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D.《宾至》语言通晓明白,如话家常。诗人说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既是对慕名而来贵宾的谦逊回答,又是反语,含傲岸之态,又有嘲讽之意。16.本诗与《客至》同为迎客诗,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客至》是“喜崔明府相过”,《客至》中含多重喜:草堂周围环境清幽,景色秀丽之喜;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之喜;宴客就餐,频频劝饮之喜;乘兴酣饮,呼邻作陪之喜。②《宾至》,因是贵客,诗人显得客套拘谨,敬而远之,则含多重悲苦:拖着老病之躯迎客之苦;来宾不自爱,“淹留”“竟日”,不胜应酬之苦;来客尊贵,无好酒菜招待之苦,又隐含自己满腹才华却穷困潦倒的自伤之苦。【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宾至》语言通晓明白,如话家常”说法错误,《宾至》语言庄重严肃,语带调侃。语言通晓明白,如话家常是杜甫《客至》的特点。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并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作于成都草堂落成之后。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客至》中的待客描写,作者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既有环境清幽,景色秀丽之喜,又有佳客临门之喜,还有频频劝饮之喜以及呼邻作陪之喜,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在《宾至》中,因是贵客,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客套拘谨,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首联“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宾至》颈联“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言下之意: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淹留”“竟日”,突出不胜应酬之苦。“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岂有文章惊海内”,“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无好酒菜招待之苦,也是诗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写照:满腹才华却穷困潦倒。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一句慷慨激昂,“____________”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2)《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对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3)《临安春雨初霁》一文中借用陆机的典故,表明诗人持守高洁而不想沾染官场的污浊,更有自己志不得伸的不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踯躅”“澄”“犹”。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地讲,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入情入理讲,平等待人、、真诚亲和地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关键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情入理又要入乡随俗,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带动主流人群。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宣传
胸有丘壑
根脉
厚此薄彼B.宣介
虚怀若谷
根脉
厚古薄今C.宣传
虚怀若谷
命脉
厚此薄彼D.宣介
胸有丘壑
命脉
厚古薄今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要入情入理又要入乡随俗,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发动主流人群。B.不仅要入情入理更要入乡随俗,努力进驻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C.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D.不仅要入乡随俗更要入情入理,努力进驻主流市场,发动主流人群。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B19.C20.①“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三个“故事”句式整齐,构成排比,感情强烈,在加强气势的同时,使得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②三个“故事”按时间顺序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普遍赞誉。【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宣传: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宣介:宣传公开介绍。语境指宣传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选用“宣介”。胸有丘壑:指绘画、作文时,心中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境;也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语境指宣讲的态度,应选用“虚怀若谷”。根脉:根,根本、根基;脉指血统、宗派等相承的系统;综合指事物最根本的成系统的东西。命脉:生命和血脉,比喻关系重大的事物。语境指文化起源,应选用“根脉”。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慢待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看待。厚古薄今:指在学术研究等方面,重视古代,轻视现代。后文强调更要重视当代,即不能只重视古代文化。应选用“厚古薄今”。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之有两处语病:一是“既要入情入理又要入乡随俗”不合逻辑,应该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改为“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而是“带动……人群”搭配不当,可改为“影响……人群”。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三个“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句式整齐,构成排比,感情强烈,加强气势,读来朗朗上口,使得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内容更有意蕴。三个“故事”按时间顺序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治国理政”体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历程;“奋斗圆梦”体现了富起来的历程;“合作共赢”体现强起来的目标。这是由弱到强的一个伟大飞跃,这样有层次地“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普遍赞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天总是让人对雪的来临充满了期待,不仅因为雪是冬天的使者,①。(
)。但人们的热情并没有随寒冷季节的来临而减退,而是带上装备,玩起冬天的运动——滑雪。②,滑雪场一般依山而建,依仗大自然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建在山峰高、落差大、雪道长、坡形丰富多彩且降水量丰沛、温度低、冬季时间长的地方。对于滑雪者来说,③:上午10点以后,随着温度、阳光的变化,雪的表面呈粉状雪形态,滑雪感受最好;当过了一天当中温度最高的14点以后,在阳光的照耀和雪板的不断翻动下,雪质呈浆状雪形态,雪质发黏,摩擦力会增大,因此初学者在这种雪质上滑雪较容易控制滑雪板。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冬天气温低,人体血液循环缓慢,肌肉弹性和关节柔韧性等都有所下降B.冬天气温低,人体血液循环缓慢,肌肉弹性和关节柔韧性等都有所下降C.冬天气温低,所以人体血液循环缓慢,肌肉弹性和关节柔韧性等都有所下降D.由于冬天气温低,人体血液循环缓慢,肌肉弹性和关节柔韧性等都有所下降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答案】21.D22.①更因为在雪中可以找到亲近大自然的乐趣②从地形和气候条件来看③一天之中滑雪的感受随雪质的变化而不同(意思对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音传媒行业报告
- 学校购买校服合同范本
- 科技实践活动培训
- 防骗安全问题班会课件
- 胸痛中心制度培训
- 2025至2030年中国截门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微波炉食物网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建筑用钢丝网焊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平衡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带气动执行器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生猪购买合同范文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完整版
- (二模)温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听力音频+听力原文
- DeepSeek+AI组合精准赋能教师教学能力进阶实战 课件 (图片版)
-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培训
- 6.1.2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流程
- 外来植物入侵工程施工方案
- 2025届高考地理专项练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含答案)
- 初中生科学素养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