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_第1页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_第2页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_第3页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_第4页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重要性、目标及教学方法。通过对说明文特点的剖析,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方法、理解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特色,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为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建议。

一、引言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客观地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使读者获得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说明文的内容相对枯燥,语言较为平实,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成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包括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2.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并能在阅读中准确识别,理解其作用。3.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提取和概括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5.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准确、简洁、平实的语言来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3.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将所学的说明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2.让学生体会说明文所传达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小学语文说明文的特点

(一)说明对象明确说明文都有明确的说明对象,它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动物、植物、建筑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如科学原理、自然现象等。例如《鲸》一文,说明对象就是鲸这种动物;《只有一个地球》则是阐述关于地球的一些事理。

(二)说明方法多样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能够使文章更加具体、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如《太阳》中"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之远。

(三)说明顺序清晰说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如《琥珀》;空间顺序多用于介绍建筑物等的结构,如《故宫博物院》;逻辑顺序则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如《只有一个地球》先介绍地球的美丽渺小,再说明自然资源有限,最后阐述人类无法移居的原因,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四)语言平实准确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平实,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描写的细腻,也不像议论文那样强调观点的论证和辩驳。例如《松鼠》中"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语言简洁明了,准确地概括了松鼠的特点。

四、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说明对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播放一段精彩的海底生物活动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述与说明对象有关的故事、传说等。如教《赵州桥》时,先给学生讲一讲鲁班造桥的传说,然后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了解赵州桥的真实情况。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中寻找说明对象。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时,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引出课文中介绍的新型玻璃,使学生认识到说明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把握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结构1.引导学生找出说明对象让学生通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围绕什么来写。可以通过题目、首段或关键词句来判断说明对象。如《蝙蝠和雷达》,从题目就能大致看出说明对象是蝙蝠和雷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说明文,要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信息,准确把握说明对象。比如《大自然的文字》,文中提到了很多自然现象,但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文字及其蕴含的知识。2.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了解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说明对象的。如《鲸》,先介绍鲸的体型,再说明鲸的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展开。可以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地呈现文章的结构。以《太阳》为例,画出以"太阳"为中心,分别连接其特点(远、大、热)以及与人类关系的分支,使学生一目了然。

(三)学习说明方法,体会表达效果1.结合实例讲解说明方法详细介绍各种说明方法的概念和作用。比如,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让读者更易理解;列数字能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数量、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在讲解过程中,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如《赵州桥》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栏板上图案的精美。2.开展小组活动,辨别说明方法给出一些包含说明方法的段落,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其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例如:"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学生通过讨论能明确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到其对说明地球特点的作用。组织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准确地辨别说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分析说明顺序,把握文章脉络1.引导学生判断说明顺序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词语,以此来判断说明顺序。如《景泰蓝的制作》中"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通过"先""再"等词语可判断是时间顺序。对于没有明显标志词的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确定说明顺序。如《向沙漠进军》,先提出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然后说明抵御沙漠的方法,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2.体会说明顺序的作用让学生思考不同说明顺序对表现说明对象的作用。如空间顺序能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空间布局;逻辑顺序有助于读者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组织学生进行顺序调整的对比阅读。比如将《故宫博物院》的空间顺序打乱,让学生阅读并体会与原文的差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说明顺序的重要性。

(五)品味说明文语言,感受平实准确1.分析关键词语的准确性找出文中表示程度、范围、数量等的关键词语,体会其精确性。如《太阳》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七百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估计"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因为中心温度很难精确测量。让学生比较近义词在文中的运用,感受用词的精妙。如《松鼠》中"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将松鼠与山鼠对比,"蛰伏"一词准确地写出了山鼠冬眠的状态。2.体会语言的平实性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语言平实的段落,感受说明文简洁明了地介绍事物的特点。如《灰尘的旅行》中"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的动荡而飘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灰尘的状态。让学生尝试去掉一些修饰性词语,对比阅读,体会平实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去掉《鲸》中"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中的修饰词,语言就变得平淡,不能准确地表现出两种鲸水柱的特点。

(六)拓展延伸,培养迁移能力1.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布置与课文相关的探究任务,如学习《大自然的启示》后,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思考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并写成小短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以实物为说明对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介绍,加深对说明文的理解。2.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提供一些仿写的示例,如仿照《鲸》的结构,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让学生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和准确的语言来介绍事物。对学生的仿写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教学实例分析

以《松鼠》为例,具体阐述说明文教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1.展示松鼠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松鼠的外形,说说自己对松鼠的了解。2.讲述一个关于松鼠的小故事:有一个人在森林里看到一只松鼠,松鼠站在树干的一面,当这个人绕着树走时,松鼠也绕着树转,始终保持树干在它和人的中间。这个人与朋友争论,他说自己绕着松鼠走了一圈,朋友则认为他没有,因为松鼠始终没有被他绕到身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能发现松鼠的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课文。

(二)初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与结构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2.明确说明对象是松鼠,然后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文章开头总体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乖巧、驯良的小动物,讨人喜欢;中间分别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具体介绍松鼠;结尾补充介绍松鼠的生育情况。

(三)学习说明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如"松鼠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松鼠的毛比作搽过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的光滑。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3.进行拓展练习,给出一些描写动物的段落,让学生判断其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效果。

(四)分析说明顺序1.引导学生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发现文章在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时,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如先介绍松鼠的活动范围,再分别介绍它在树上的活动和吃东西的情况等。2.让学生体会这种说明顺序对清晰介绍松鼠生活习性的好处,然后进行顺序调整的小练习,将打乱顺序的段落重新排列,使其符合逻辑。

(五)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描写松鼠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准确词语,如"清秀""矫健""轻快"等,体会其对表现松鼠特点的作用。2.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风格,描述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描述中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课后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介绍小动物的特点。2.开展"可爱的小动物"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