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高三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把所选答案的序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阡陌”,实行“百亩给一夫”。这一措施(A.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型的需要D.为秦国提供稳定(兵源)2.西北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的简纸文书及碑刻资料,绝大部分用汉字书写,且与内地通行的文书体式基本一致。如楼兰遗址出土的“李柏文书”是西域长史李柏慰劳西域诸邦国时写给焉耆王等人的书信,而且符合魏晋书仪。这表明(A.文书制度普遍施行民族关系趋向稳定)华夏文化持续推广D.西域管理措施完善3.隋初,朝廷清查户口,“被强家收大半之赋”的荫户重新回归为“编户齐民”,遂户口激增。这一结果主要由于()A.大索貌阅的实行门阀政治的发展输籍定样的推行D.国家的重新统一4.图经又称图志、图记,“图以绘其形,志以记其事”。南宋时,图与志走向分开发展,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保图、都图、县图,志则向方志发展,逐渐成为“一方之史”。图与志的分化()A.体现了史学体例的创新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说明了绘图技术的提升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发展5.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措施表(部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隆庆元年(1567)隆庆四年(1570)万历四年(1576年))内阁和各部逐一搜访各地银矿解除部分海禁政策开铸隆庆通宝铸万历通宝制钱第1共6页这些措施旨在()A.繁荣对外贸易应对财政危机缓解通货膨胀D.发展商品经济6.19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年居住在广州的萧令裕撰写了《记英吉利》等书籍,介绍了中英交往的历史和有关英国的情况,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关于英国人“登岸则技穷”的说法,指出英人“船炮尤至精利”。这()A.便于引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利于革新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推动了清朝外交策略的调整D.缓解了内忧外患的社会局面7.19031909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指出“我四万万国民之众乎,朕开诚布公,无所隐饰”;民国初期,“中华民国者,四万万人之中华民国也”成为流行的观念。这反映了当时(A.全国人口数量的稳定民主共和理念的践)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8.乱我金融”。于是,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建立独立与统一的金融制度,并提出“采取以货易货办法进行之”。这表明()A.中共尝试多种经济手段应对侵略国民党统治区金融秩序濒临崩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D.抗战得到反法西斯同盟的9.如图为1949——196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反映()A.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0.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球安全倡议的观点表(部分)会议名称主要观点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2014年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第2共6页2017年联合国会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该表体现了()A.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丰富经济全球化得以快速的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公元前16世纪,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改革,规定王位按王子年龄大小顺序继承,无子则由长女之婿继承;公民大会和贵族会议对王室内部纷争起监督和制止作用。铁列平改革()A确立王子继承制度利于统治秩序稳定开拓王国疆域版图D.体现分权制衡原则12.)A.封建大地产的发展财政收入获得保障封建主和教会矛盾激化D.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3.16世纪,英国政府打出“海洋自由”旗号,强调海洋不可占有。17世纪初,英国政府转而主张海洋可被占有,并宣称英国拥有周边海域的主权。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A.殖民霸主的确立国际地位的提高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14.1860难以实现远程补给,而欧洲矿工又不擅长农业。1871年以来,矿区的华人逐渐创立了蔬菜供给体系。由此可知()A.南太平洋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矿业经济为主多元移民助推澳大利亚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需求促进澳大利亚生态环境变化D.华人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发中有历史能动性15.1931年,日本特别高等警察课将自由主义视为“共产主义”温床并予以镇压,取缔“反战”宗教团体。1937年后,特别高等警察课极力防遏国内民众的“战败言论”“战争责任论”。这些做法旨在()A.推行法西斯专政肃清共产主义限制民主政治发展D.服务对外侵略扩张第3共6页16.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学者关于废奴史的研究新趋向表(部分)研究新趋向2040至60年代2070至90年代“反奴隶制妇女与内战前的美国政治”162023年奴隶制运动与苦力输入的合法化16世纪以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联系、亚洲社会与美国解放、反奴隶制运动与苦力输入的合法化据表推知,研究新趋向主要得益于(A.史学家扩展历史语境和时空维度奴隶贸易与废奴运动的跨洋特征)国际社会民权运动迅速发展D.史学理论突破民族国家界限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为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糖业史研究与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明清糖业史研究的传统观点:观点一,糖品价格随产量不断递增而持续走低;观点二,糖品消费扩张动力源于甘蔗种植生产规模的扩大。下表为辨析两个传统观点而搜集整理的史料。①史料来源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明代广泛使用一牛驱动立式双木辊压蔗、品字刊本)17世纪中国的蔗糖精制方法和技术传入爪哇、②③暹罗等地区运销的中国糖价格度化记录:17世纪中期维持每担2.5两左右;1722年每担3两;1792年史》糖价增至每担5两;1827—1832年维持每担6.50两左右。第4共6页四川地区的南溪,1830-1860年,每担糖价5年每担糖价7.2年,每担糖价9④傅崇矩《成都通览》《日本调查资料中清末民初的中国砂糖业——以<以中国省别全志>及<领事报告资料>为中心》驱动立式双石辊、孔明灶、压泥滴漏法(覆土法),普遍存在制糖手工工场。⑤⑥中国精糖制造公司职工回忆1878-19274美元剧烈波录40美元。1)选取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糖业史研究的新出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下主义”是中国古代处理内政外交的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天下主义”作为观念意义上的思想指南,称为“天下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政治制度及秩序想象,称为“天下秩序”,确立于两汉时期。从秦汉到明清,“天下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嬗变过程,发展为一项包含观念、原则和规范、结构和制度的思想体系。“天下主义”是基于中国或华夏中心的,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表现为等级制的中心——边缘结构,坚持“内圣外王”和“华夷之辨”等基本原理,在制度上包含“德化”、礼制、“用夏变夷”、征伐、羁縻、朝贡等,在对外关系实践上又得到“守中治边”、盟会、互市、和亲、“严夷夏之防”等行为模式的补充。——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材料二欧洲中心主义不仅是欧洲人的一种认知观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欧洲人把自身文明传播或\强加给非欧洲地区的理论指导。中世纪晚期,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开始引领世界潮流,特别是美洲的“发现”与拓殖大大加强了欧洲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力量,以欧洲为中心来看待非欧洲文明成为欧洲人集体具有的一种心态。欧洲能够率先跨入现代世界,固然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但基督教作为欧洲人的主要信仰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摘编自王晓德《欧洲中心主义的兴起及其实质》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天下主义”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相比,近代“欧洲中心主义”内涵的第5共6页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如下: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第6共6页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高三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把所选答案的序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阡陌”,实行“百亩给一夫”。这一措施(A.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型的【答案】C)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D.为秦国提供稳定(兵源)【解析】【详解】从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题“商鞅变法中的‘开阡陌封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型的需要,C项正确;商鞅变法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削弱了旧贵族对土地的垄断,但其主要目的是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直接针对旧贵族,排除A项;铁制农具的使用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与“开阡陌封疆这一土地制度改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开阡陌封疆”的主要目的是土地分配,而非直接提供兵源,排除D项。故选C2.西北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的简纸文书及碑刻资料,绝大部分用汉字书写,且与内地通行的文书体式基本一致。如楼兰遗址出土的“李柏文书”是西域长史李柏慰劳西域诸邦国时写给焉耆王等人的书信,而且符合魏晋书仪。这表明(A.文书制度普遍施行民族关系趋向稳定【答案】B)华夏文化持续推广D.西域管理措施完善【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且与内地通行的文书体式基本一致,说明其深受华夏文化影响,并表明华夏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区推广,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文书制度的书写内容,而非该制度是否广泛推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表述,且魏晋时期是民族交融与动荡时期,排除C项;此时是少数民族控制北方地区,西域地区不在为汉政权的管理范畴之内,不能体现西域管理措施是否完善,排除D项。故选B第1共页3.隋初,朝廷清查户口,“被强家收大半之赋”的荫户重新回归为“编户齐民”,遂户口激增。这一结果主要由于()A.大索貌阅的实行门阀政治的发展【答案】B输籍定样的推行D.国家的重新统一【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隋朝。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于开皇五年实行输籍定样,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规定应纳税额,减轻了贫民的负担,因此原本依附于豪强地主的荫户重新回归“编户齐民”,B项正确;大索貌阅强调按照出生年月和相貌重新清查人口,防止隐漏户口和诈老诈小的现象,与材料中的荫户回归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税收制度的变化,与门阀政治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荫户的回归主要是因为税收制度的变化,不是因为国家重新统一,排除D项。故选B4.图经又称图志、图记,“图以绘其形,志以记其事”。南宋时,图与志走向分开发展,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保图、都图、县图,志则向方志发展,逐渐成为“一方之史”。图与志的分化()A.体现了史学体例的创新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发展【答案】C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说明了绘图技术的提升【解析】【详解】根据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据题干“图与志走向分开发展,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保图、都图、县图,志则向方志发展,逐渐成为‘一方之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与志的分化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发展,通过“图”记录地理信息、“志”治理和文献编纂,并未直接体现史学体例的创新,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中央集权的加强,图与志的分化更多是地方治理的需要,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绘图技术的提升,图与志的分化与技术水平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5.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措施表(部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隆庆元年(1567)内阁和各部逐一搜访各地银矿解除部分海禁政策第2共页隆庆四年(1570)万历四年(1576年))开铸隆庆通宝铸万历通宝制钱这些措施旨在(A.繁荣对外贸易【答案】B)应对财政危机缓解通货膨胀D.发展商品经济【解析】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政府从多方面增加财政收入,涉及对银矿的勘探、解除海禁、铸造货币等措施,从政府角度而言这些措施是为应对财政危机,B项正确;繁荣对外贸易是解除海禁政策的影响,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货币的铸造,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有通货膨胀,增加货币铸造不会缓解通货膨胀,排除C项;发展商品经济是明朝政府经济措施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B6.19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年居住在广州的萧令裕撰写了《记英吉利》等书籍,介绍了中英交往的历史和有关英国的情况,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关于英国人“登岸则技穷”的说法,指出英人“船炮尤至精利”。这()A.便于引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利于革新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答案】C推动了清朝外交策略的调整D.缓解了内忧外患的社会局面【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根据“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关于英国人‘登岸则技穷’的说法,指出英人‘船炮尤至精利’”可知,萧令裕认识到了西方船坚炮利,便于人们冲破思想藩篱,革新观念,C项正确;引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的是林则徐、魏源等,排除A项;此时清政府依然执行闭关锁国、朝贡外交的政策,并未做出调整,排除B项;材料只记述了萧令裕个人的思想主张,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也没有改变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7.19031909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指出“我四万万国民之众乎,朕开诚布公,无所隐饰”;民国初期,“中华民国者,四万万人之中华民国也”成为流行的观念。这反映了当时(A.全国人口数量的稳定民主共和理念的践)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第3共页【答案】B【解析】“四万万同胞”表述在邹容、清政府和民国初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成为一种流行的观念。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B四万万同胞”量,且这一表述更多是为了表达民族认同,而非描述人口状况,排除A项;四万万同胞”这一表述主要强C材料中“四万万同胞的表述更多是为了唤起国民的团结意识,而非直接反映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DB8.乱我金融”。于是,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建立独立与统一的金融制度,并提出“采取以货易货办法进行之”。这表明()A.中共尝试多种经济手段应对侵略国民党统治区金融秩序濒临崩溃【答案】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D.抗战得到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可知,中共针对敌人可能用法币捣乱根据地金融的情况,采取了建立独立金融制度和以货易货等多种经济人金融捣乱的措施,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的相关内容,比如没有提及国共合作等方面的情况,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中共根据地对可能面临的金融问题的应对,没有关于国民党统治区金融秩序的描述,无法得出国民党统治区金融秩序濒临崩溃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抗战支持的相关信息,主要是中共自身采取的经济应对措施,与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无关,排除D项。故选A9.如图为1949——196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反映()第4共页A.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答案】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解析】年的中国。据题干“1949—196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公共图教兴国”战略是20901949—1960A确实发生在这一时期,但公共图书馆数量的增长更多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相关,而非直接体现经济体制的变化,排除C项;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6年)主要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公共图书馆数量的持续增长(包括1956年之后)更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10.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球安全倡议的观点表(部分)会议名称主要观点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2014年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2017年2022年联合国会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该表体现了()A.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丰富经济全球化得以快速的发展【答案】A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解析】第5共页【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的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家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体现了人类B项;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进入快速的阶段是在90国方案,未涉及全球的经济联系加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方案是否得到世界的接受,不能得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排除D项。故选A公元前16世纪,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改革,规定王位按王子年龄大小顺序继承,无子则由长女之婿继承;公民大会和贵族会议对王室内部纷争起监督和制止作用。铁列平改革()A.确立王子继承制度C利于统治秩序稳定开拓王国疆域版图D.体现分权制衡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从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6世纪的赫梯王国。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列平改革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明确王位继承顺序和引入公民大会、贵族会议的监督机制,解决王室内部纷争,从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据题干可知,铁列平改革确立了王位继承的顺序,但不代表通过该改革确立了王子继承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到任何与开拓王国疆域版图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公民大会和贵族会议对王室内部纷争起到监督作用,这更多是为了维护王位继承的秩序,不能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D项。故选C12.)A.封建大地产的发展C财政收入获得保障封建主和教会矛盾激化D.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初期的法兰克王国。据本题材料可知,自由小农因经济压力被迫依附于教俗大封建主,通过“委身”换取“恩地”耕种,成为依附农民。这一过程标志着土地所有权逐渐向大封建主集中,小农经济被庄园经济取代,从而促进了第6共页盾,反而表明其利益一致性,排除B项;材料聚焦于土地关系的变化,未涉及国家财政问题,且依附农民缴纳的地租归领主而非国家,排除C项;中世纪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庄园经济与小农经济同属农业范畴,未引发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排除D项。故选A13.16世纪,英国政府打出“海洋自由”旗号,强调海洋不可占有。17世纪初,英国政府转而主张海洋可被占有,并宣称英国拥有周边海域的主权。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A.殖民霸主的确立国际地位的提高【答案】C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解析】16世纪至17世纪初的海洋自由”提高和对海洋控制权的争夺,C项正确;据题干可知,这一变化与殖民霸主的确立无直接关联,16世纪至17世纪初英国尚未成为殖民霸主,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发生在17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英国从主张海洋自由”到宣称海洋主权,更多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考虑,而非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排除D项。故选C14.1860难以实现远程补给,而欧洲矿工又不擅长农业。1871年以来,矿区的华人逐渐创立了蔬菜供给体系。由此可知()A.南太平洋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矿业经济为主多元移民助推澳大利亚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需求促进澳大利亚生态环境变化D.华人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发中有历史能动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澳大利亚。1871新鲜蔬菜难以补给的问题。这表明华人在矿区的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D项正确;材料仅提到矿区的蔬菜供给问题,并未涉及南太平洋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A项;材料并未提到其他移民群体(如欧洲移民)的作用,也没有全面体现多元移民”对澳大利亚殖民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世界市场需求或澳大利亚生态环境变化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第7共页15.1931年,日本特别高等警察课将自由主义视为“共产主义”温床并予以镇压,取缔“反战”宗教团体。1937年后,特别高等警察课极力防遏国内民众的“战败言论”“战争责任论”。这些做法旨在()A.推行法西斯专政肃清共产主义【答案】D限制民主政治发展D.服务对外侵略扩张【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后的日本。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日本特别高等警察课镇压自由主义和反战宗教团体,目的是消除国内反对战争的1937“战败言论”和战争责任论”,这是为了维持国内士气,防止民众对战争产生怀疑,确保对外侵略战争的顺利进A是为了统一国内舆论,为侵略所服务,排除B项;肃清共产主义是借口和手段,目的还是为了服务对外侵略扩张,排除C项。故选D16.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学者关于废奴史的研究新趋向表(部分)研究新趋向2040至60年代2070至90年代“反奴隶制妇女与内战前的美国政治”162023年奴隶制运动与苦力输入的合法化16世纪以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联系、亚洲社会与美国解放、反奴隶制运动与苦力输入的合法化据表推知,研究新趋向主要得益于(A.史学家扩展历史语境和时空维度奴隶贸易与废奴运动的跨洋特征【答案】A)国际社会民权运动迅速发展D.史学理论突破民族国家界限【解析】【详解】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美国。据本题材料可知,2040至6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国内的废奴主义运动;70至90年代开始关注英美之间的跨国合作;第8共页202316世纪以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联系、亚洲社会与美国解放的关系等。这种研究趋势明显体现了史学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试图从更广阔的语境中理解废奴史,A项正确;2023年的研究趋势更多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全球化视野,而非直接受到民权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奴隶贸易和废奴运动的跨洋特征确实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这一特征本身是历史事实,而不是研究新趋向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研究新趋向的主要推动力是学者们对历史语境和时空维度的扩展,而非单纯依赖史学理论的突破,排除D项。故选A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为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糖业史研究与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明清糖业史研究的传统观点:观点一,糖品价格随产量不断递增而持续走低;观点二,糖品消费扩张动力源于甘蔗种植生产规模的扩大。下表为辨析两个传统观点而搜集整理的史料。①史料来源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明代广泛使用一牛驱动立式双木辊压蔗、品字刊本)17世纪中国的蔗糖精制方法和技术传入爪哇、②③暹罗等地区运销的中国糖价格度化记录:17世纪中期维持每担2.5两左右;1722年每担3两;1792年史》糖价增至每担5两;1827—1832年维持每担6.50两左右。四川地区的南溪,1830-1860年,每担糖价5年每担糖价7.2年,每担糖价9④⑤傅崇矩《成都通览》《日本调查资料中清末民初的中国砂糖业——以<以中国省别全志>及<领事报告资料>为中心》驱动立式双石辊、孔明灶、压泥滴漏法(覆土法),普遍存在制糖手工工场。第9共页中国精糖制造公司职工回忆1878-19274美元剧烈波录40美元。⑥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糖业史研究的新出路。【答案】(1)新见解:选择史料③④⑥,推理可知中国糖品价格随着产量的递增出现持续走高;选择史料①②⑤,制糖技术革新是中国“食糖消费革命”(庶民化)的源(重要)动力。2①新资料的挖掘。充分利用已公布的电子资源;重视已经出版的中外新资料(档案、著作、②新视角的转换。“从中国看东亚”“从东亚看中国”“从世界看东亚”转换。③新领域的拓展。跨学科研究,如糖业地理研究;中国糖品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中国糖业技术史;糖品消费与“食物史”“消费史”研究;糖业史研究与中国行业史研究。④整合相关研究力量。中国学界有必要集聚、共享糖业史资料;加强中外学术交流。⑤新的研究方法。如通过计量史学,收集大量数据进行研究。【解析】【小问1详解】“运销的17世纪中期维持每担2.51722年每担3179251827—1832年维持每担6.50两左右”和史料④“1830-186051880年每担糖价7.219109两”可得出“中国糖品价格随着产量的递增出现持续走高”。据史料⑥“1878-1927年间,精糖价格从每担4美元剧烈波动到40美元据史料①“明代广泛使用一牛”和史料⑤“”可得出“制糖技术革新是中国‘食糖消费革命’(庶民化)的重要动力”。据史料②“17世纪中国的蔗糖精制方法和技术传入爪哇、暹罗等地区”可补充说明技术革新的影响。【小问2详解】换、新领域的拓展、整合相关研究力量、新的研究方法等角度展开论述,如新资料的挖掘:充分利用电子资源、中外新资料(档案、著作、刊物)以及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糖业资料。新视角的转换:从“从中国看东”向从东亚看中国”“从世界看东亚”转换。新领域的拓展:开展跨学科研究,如糖业地理研究、中国糖品“食物史”“消费史”第10共14页共享糖业史资料,加强中外学术交流。新的研究方法:运用计量史学等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进行研究。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下主义”是中国古代处理内政外交的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天下主义”作为观念意义上的思想指南,称为“天下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政治制度及秩序想象,称为“天下秩序”,确立于两汉时期。从秦汉到明清,“天下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嬗变过程,发展为一项包含观念、原则和规范、结构和制度的思想体系。“天下主义”是基于中国或华夏中心的,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表现为等级制的中心——边缘结构,坚持“内圣外王”和“华夷之辨”等基本原理,在制度上包含“德化”、礼制、“用夏变夷”、征伐、羁縻、朝贡等,在对外关系实践上又得到“守中治边”、盟会、互市、和亲、“严夷夏之防”等行为模式的补充。——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材料二欧洲中心主义不仅是欧洲人的一种认知观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欧洲人把自身文明传播或\强加给非欧洲地区的理论指导。中世纪晚期,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开始引领世界潮流,特别是美洲的“发现”与拓殖大大加强了欧洲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力量,以欧洲为中心来看待非欧洲文明成为欧洲人集体具有的一种心态。欧洲能够率先跨入现代世界,固然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但基督教作为欧洲人的主要信仰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摘编自王晓德《欧洲中心主义的兴起及其实质》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天下主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相比,近代“欧洲中心主义”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崇尚和平。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维护了自然经济;推动农耕文明的繁荣;推动中华文化圈的2)不同:霸权思维,热衷扩张;践踏他国主权;野蛮征服,摧残其他文明。或从其他角度分析:不同:为了扩张;手段不同:暴力征服;范围不同:全世界范围;内容不同:以欧洲为中心。民扩张;基督教的影响;欧洲人的优越感;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第页共14页本题是特点题与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天下主义’作为观念意义上的思想指南,称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政治制度及秩序想象,称为‘天下秩序’,确立于两汉时期”可得出形成时间“‘天下主义’现为等级制的中心——边缘结构””“坚持‘内圣外王’‘华夷之辨’等基本原理”“在制度上包含‘德化’、礼制、‘用夏变夷’、征伐、羁縻、朝贡等”“在对外关系实践上又得到‘守中治边’‘严夷夏之防’等行为模式的补充”可得出长期主导中国内政外交,崇尚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主义的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流等角度分析,例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维护了自然经济,推动农耕文明的繁荣;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题与背景题。时空是近代欧洲。不同之处:据材料二欧洲中心主义不仅是欧洲人的一种认知观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欧洲人把自身文明传播或强加给非欧洲地区的理论指导”可得出霸权思维,热衷扩“美洲的‘发现’与拓殖大大加强了欧洲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力量”“天下主义”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如目的:为了扩张;手段:暴力征服;范围:全世界范围;内容:以欧洲为中心。“”基督教作为欧洲人的主要信仰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得出基督教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心主义兴起的原因还包括经济、思想等方面,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进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欧洲人的优越感。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如下: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第12共14页示例一:主题:良渚古城遗址。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遗产描述: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体现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中心聚落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列入理由: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阶级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宗教信)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印证了长江流域是中国华文明源头之一);表明五千年前中国先民建造出规模较大的城市与水利工程,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示例二:主题: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遗产描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为代表作品。列入理由:孟菲斯是古埃及王国的首都,其墓地金字塔群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的灵魂不死观念;这些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建筑技术的体现,也是古埃及宗教信仰和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