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2020-2021学年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2020-2021学年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2020-2021学年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2020-2021学年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导致梭伦这一态度的主要因素是A.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B.全面平等的民主制度C.财产等级的严格区分D.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2.英国在宗教改革时期所选择的道路无疑是独特的,它既不同于法国和西班牙,加入了反宗教改革的营垒;也不同于德国及瑞士,走上了激进的新教改革之路;而是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选择了一条以折衷和兼容为特点的英国宗教改革之路。据此推知,当时英国A.世俗势力影响力的扩大 B.王权归属于罗马教权之下C.民族经济受到较大冲击 D.罗马教会势力已全面瓦解3.梭伦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目的有()①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②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③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④壮大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实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4.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削弱奴隶主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了封建地主阶级,从而改变了秦国内部的阶级结构。下列措施与之相符的是A.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行政上普遍推行县制 D.统一货币和度量衡5.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中对经文的解读和孔子的塑造比较怪异,且康有为出自当时中国学术支流的岭南学术,又不是岭南学术的表人物,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葬送了变法的前途。据此可知,康有为(

)A.提出了难以实现的变法主张 B.严重损害了孔子的圣人形象C.对儒学的改造脱离社会实际 D.难以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6.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制度下普通平民是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体享有民主权利同时他们的心理或行为易受集体逻辑的支配,有时为煽动家所控制。这反映出雅典民主A.体现形式主义的特征 B.容易造成民主权利的滥用C.缺乏法制基础的保障 D.导致民众政治热情消退7.《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中写道:“(军机大臣)张廷玉不能满足雍正皇帝对心腹近臣的要求,他不能够反驳君主或是像怡亲王那样直言不讳。尽管雍正皇帝信任张廷玉并十分倚重他。”这说明A.皇族势力极度膨胀 B.军机处是临时机构C.皇帝集权受到威胁 D.军机处仅秉旨办事8.“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

)A.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需用高价购买份地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9.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A.王安石是不世出的全才 B.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C.王安石对后世影响深远 D.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10.北魏献文帝即位后大力遏止汉族官僚、重用鲜卑贵族,遭到群臣和冯太后的反对,被迫传位给孝文帝。冯太后逝世时,孝文帝失声痛哭,“朕的祖宗只专意武略,未修文教,是她老人家教导朕学习古道”。据此判断A.献文帝曾对汉官进行彻底清洗 B.迁都洛阳适应了北魏发展需要C.群臣都曾坚决支持孝文帝改革 D.冯太后有力地推动了鲜卑封建化11.历史活动课上,老师展示了“三国鼎立形势图”“淝水之战形势图”“魏晋南北朝人口迁徙示意图”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图片,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判断,学生学习的主题应该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B.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C.开放与革新的时代 D.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2.《商君书·农战》中记载∶"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据此可知,商鞅变法A.首次提出富国强兵 B.主张实行君主专制C.加速实现民族融合 D.以农业发展为要务13.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改姓元氏。北魏统治者此举的目的是A.推动民族交融 B.巩固自身统治C.结束分裂局面 D.加速封建化进程14.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这反映出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则是A.禁止民间土地交易 B.保障土地平均分配C.限制土地兼并行为 D.强化土地国有政策15.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C.忽视了客观经济基础 D.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16.如表是不同人物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反应。由此可推知,俄国人物言论下诺夫格罗德州的农民我们一分一秒都不想替地主干活。沃洛格达州警察局长农民根本不听吩咐,自行安排工作,不经同意就擅自离开,甚至公开驳斥乡长的训诚。俄罗斯学者莫斯人们有理由推断,农奴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奴们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A.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B.农奴完全摆脱了封建地主的控制C.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真正的自由 D.农奴制改革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二、材料分析题1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五代时期,兵戈扰攘不息,天下纷乱动荡,生民倒悬,经济残破。951年继位的后周太祝威顺应时势,致力于整顿内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他把豪强所占营田“便赐逐户,充为永业”,牛犊并赐本户官中永不收系”,废除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针对“恣意用法”的习气,他要求官员“须据罪断遣,除准敕勘及合奏外,其余不得便将拟案据闻”后周太祖对地方官吏的职责做出明确的划分,严令其各守其职,不得凭军权指挥一切,“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州县长官须先差散从亲事官等,以塞州府私交党羽、上下相瞒之路径。后周太祖被后人誉为“五代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改革“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摘编自曾育荣《后周太祖郭威内政改革琐论》(1)根据材料,概括后周太祖内政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周太祖内政改革的意义。三、论述题1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废除农奴制是19世纪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某班历史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探究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同学们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对此的解释不尽相同。观点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观点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依据。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解析】梭伦改革前,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为了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梭伦推崇“不偏不倚”,企图用妥协的办法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故D符合题意;克里斯提尼改革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标志雅典国家最终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以财产等级划定公民的等级,故B不符合题意;财产等级的严格区分是梭伦改革的措施而非背景,故C不符合题意。2.A【解析】英国宗教改革推翻罗马教会的权威,但却没有改变天主教教义,确立英国国王是国家世俗君主,也是国家宗教领袖,说明当时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世俗势力的壮大,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英国宗教改革正是民族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点睛】3.B【解析】根据所学,梭伦改革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缓和矛盾;同时也可以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故B项①③正确;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与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没有关系。壮大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实力属于客观影响,而不是目的,故②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4.B【解析】根据“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削弱奴隶主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了封建地主阶级”可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中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主要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削弱了奴隶主阶级,壮大了封建地主阶级,故选B;AC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排除;统一货币是指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各国货币,与商鞅变法不符,排除D。5.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认为康有为的主张与传统学术主流不符及对孔子思想的歪曲是导致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说明的是难以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6.B【解析】根据“雅典民主制度下普通平民是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体享有民主权利同时他们的心理或行为易受集体逻辑的支配,有时为煽动家所控制”可得出雅典的原始的直接的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B项正确;ACD项都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信息,排除。7.D【解析】根据“他不能够反驳君主或是像怡亲王那样直言不讳”可得出军机大臣没有实权,其职责只是跪受笔录,秉旨办事,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皇族势力变化,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出军机处是否是临时的,排除B;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C。8.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具有极大的掠夺性,它突出的表现是农民为获得“份地”而付出了高的赎金,所以B正确;A项是政治地位的提高,不符合题意,所以A错误;“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是改革不彻底性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所以C错误;“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是欺骗性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所以D错误。9.D【解析】梁启超曾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他宣扬王安石变法的功绩,是迎合了当时时代潮流的表现,说明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故选D;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材料中的变化是时代背景影响的结果,而非梁启超的个人立场决定的,排除B;根据“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说明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说法有待商榷,排除C。10.D【解析】冯太后反对北魏献文帝遏止汉族官僚、重用鲜卑贵族,使献文帝被迫传位给孝文帝,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实行了较为彻底的汉化措施,说明冯太后有利的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故选D;献文帝遏制汉族官僚不代表对汉官进行彻底清洗,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迁都洛阳的内容,排除B;材料涉及群臣反对献文帝遏止汉族官僚、重用鲜卑贵族,没有体现支持孝文帝改革,排除C。1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发生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反映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处于政权分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人口迁徙”“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因此该主题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B正确;A是对秦汉时期的特征描述,排除;C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描述,排除;D是宋元时期的特征描述,排除。故选B。12.D【解析】据材料"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可知,商鞅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故选D项;早在春秋时期的变法中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C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符合商鞅变法实际,故C项错误。13.B【解析】北魏是鲜卑族,但是其统治者追溯初祖时将自己视为黄帝的后裔,而且在政治层面强调对黄帝的祭祀,甚至改姓元氏,这种认祖归宗于华夏始祖的做法从根本目的分析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以获得政权合法性,B正确;A是客观影响,排除A;北魏并未结束分裂割据,排除C;D是客观影响,排除。14.C【解析】根据材料“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可知,材料大意为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地多的可以卖掉他多于法律规定的地,而地少于法律规定的可以买地,直到规定的界限,不能把所有的地都卖了,也不能买超过规定的地,让人们私下买卖田地以达到平均化,而不是全部强制收为国有的再分配,说明在均田制下土地买卖有限定数量,这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C项正确;根据材料“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可知,地多的可以卖掉他多于法律规定的地,而地少于法律规定的可以买地,直到规定的界限,说明北魏均田制并不禁止民间土地交易,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则是限制土地兼并行为,而不是保障土地平均分配,B项错误;选项“强化土地国有政策”与材料“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D项错误。15.C【解析】根据“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可知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在技术上不能契合当时中国的客观经济基础,所以导致失败,故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触犯地主阶级利益和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的内容,排除AD;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B。16.D【解析】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根据题干“不想替地主干活”“农民根本不听吩附”“宣言在农奴们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说明宣言颁布后,农民仍然受到地主和村社的管理,并未真正摆脱地主的束缚和获得自由,意味着农奴制改革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令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故排除B项;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故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7.(1)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将兵法旨在改变当时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的情况,因此他实行将兵法的背景是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根据“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还可知当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2)根据“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的改革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从而缓解了财政压力。但王安石的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18.(1)背景:战事频繁,社会动乱;百姓流离失所;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措施:把豪强所占营田分与百姓;牛犊赐予本户;废除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严明刑罚;明确地方官职责。(2)意义:减轻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小农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使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迅速稳定;打击地方势力,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五代时期,兵戈扰攘不息,天下纷乱动荡,生民倒悬,经济残破”可知,后周太祖内政改革的背景是战事频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