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古代史专题三趋势更新的古代中国文化练习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古代史专题三趋势更新的古代中国文化练习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古代史专题三趋势更新的古代中国文化练习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古代史专题三趋势更新的古代中国文化练习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古代史专题三趋势更新的古代中国文化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专题跟踪检测(三)趋时更新的古代中国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C.儒通晓各类学问和技能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解析:题干中“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选A项。答案:A2.战国时,贵贱自然有别的观念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探讨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须要解析:战国时期的思想潮流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更,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探讨人的善恶,不是性恶论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B3.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立刻得之不能立刻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许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材料强调了“文武并用,许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未体现吸取秦亡教训,故A项错误;同理,材料不能反映反对黄老之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守天下应“文武并用”“道德为上”,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文武并用,许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说明陆贾的思想深受儒学“为政以德”理念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4.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前燕蓟县士人李廆的墓表上刻有“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的字样。而永昌却是东晋元帝的年号。类似状况在该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反映。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民族融合起先出现B.北方政权更迭特别频繁C.国家统一得到普遍认同D.儒家正统观念影响较大解析:题干中“前燕蓟县士人李廆的墓表上刻有‘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的字样”,且永昌是东晋元帝年号,在北方墓葬多有反映,可知东晋影响力较大,文化方面即儒学正统观念加强,故选D项;北方民族融合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解除A项;北方政权更迭特别频繁是一个浅层表象而已,与采纳东晋年号关系不大,解除B项;前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为分裂时期,解除C项。答案:D5.董仲舒主见,“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行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行不备也。”这一主见传承了()A.孔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治国思想C.孟子的义利主见 D.墨子的兼爱思想解析:荀子的治国思想主见遵循其固有规律,不行轻易另开新路,施政总是有规律可循,有法度可效,这与题干中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B项。答案:B6.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主见()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B.确定了人的自然欲求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D.瓦解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解析:由材料中“人人皆可以为圣”“须做个愚夫愚妇”可知,王阳明认为未经教化的众人都有良知,良知在圣人和愚夫愚妇上是一样的,这有利于儒学的平民化,故A项正确;确定人的自然欲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故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其继承、发展了儒学的道德伦理,故C项错误;作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心学,要求人们以封建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D项错误。答案:A7.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学家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确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更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的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反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解析:由材料中“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确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可得出,思想变更与经济发展相关联,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可知,这仅是部分儒家学者的主见,无法推断其为明末儒学的主流,故B项错误;C项概括不够全面,没有涉及明末儒家学者,故解除;材料中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答案:A8.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据材料可知()A.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B.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C.学者主见“心性空谈”D.学者主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据材料中的“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以推知,该学者主见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主语是“君子”非“君主”,且该学者反对以文学救世,认为文学是“雕虫篆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学者反对空谈,与C项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9.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或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相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确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A.人文精神 B.多元包涵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解析:通过题干中李约瑟所确定的庄子的“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是敬重人的价值,敬重精神的价值,与题意无关,解除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涵是指以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融性,与题意无关,解除B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学问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意无关,解除D项。答案:C10.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析:图中古代中国科技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主要为小农经济服务,这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解除A项;古代中国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解除C项;古代中国科技受重农政策的影响,与抑商政策无关,解除D项。答案:B11.依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该相识反映其艺术追求是()A.注意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D.逼真的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由于自然季节的景物变更,内心产生不同的感觉,这说明其主见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此艺术追求不同,故均可解除。答案:C12.中国画注意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意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材料中“注意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中国画的特征是用景传情,即情景合一,故C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中国画的特点,B项属于文人画的典型特征,不符合题干材料。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提倡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学问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学问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爱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缘由,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方法。——摘编自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定性》材料二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值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迫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起先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供应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沟通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缘由。(1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儒学西传的缘由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7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解析:(1)儒家思想在西汉独尊的缘由可结合所学学问,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关键人物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衰落缘由可依据材料一“李鸿章、曾国藩等提倡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学问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方法”等进行概括。(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值法国进步思想家们……急迫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启蒙思想家们……供应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并结合新航路开拓后东西方的沟通状况进行分析。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对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的角度思索。(3)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一、二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变更的角度思索作答。答案:(1)在西汉独尊的缘由:儒家思想具有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汉武帝的接纳与推行。在近代中国衰落的缘由: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须要。(2)缘由:新航路开拓和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使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便利了东西方文化沟通;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须要的成分。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供应了思想武器。(3)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更;统治阶级的须要和支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世纪70年头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胜利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事,具有无与伦比的胜利阅历。”……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闻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建出闻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宝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学问水平”。——摘编自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依据材料,提取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解析:示例一:据材料中“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胜利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得出论题:儒学精髓造福于人类社会;阐述,结合所学,从政治上、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分析论证。示例二:据材料中“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学问水平”,得出论题:四大独创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成就;阐述,结合所学,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对外关系上等方面分析论证。示例三:据材料中“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出论题:中国科举制实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阐述,结合所学,从政治上、思想文化上、对外关系上等方面分析论证。答案:示例一论题:儒学精髓造福于人类社会。阐述:儒家注意主动有为的人生实践,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了正人君子观念,对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