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悲剧作为戏剧文学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场所是舞台,是真实人物运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来展示情节内容。且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一方面需要和现实人物有某种契合点,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另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取材于距现今时代比较悠远的的故事,这样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令人更容易带着一种崇敬感和神秘感去看待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尊严和正义行为的主人公,让人们在敬畏和惊奇之后得到一种灵魂的洗礼,精神焕然一新。这种堪称震撼人心的美,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同时又让人难以忘怀,值得细细品味。悲剧的美是悲剧给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然而中西方文化在源头上对悲剧的美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是道德教化、君子风范,即孔子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它要求培养人温顺、柔和、忠厚、礼让的君子品德。与老子“柔弱胜刚强”美学特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刚不至刚、柔不至柔的传统美学观念。“悲剧”在中国出现后,就带有了明显的民族特色,常把悲剧主人公的艰辛奋斗与最后的理想实现结合起来,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的窘境。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方社会是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础。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性和自由,以及富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学从开始就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作为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手刃凶手、替父报仇,杀死了自己的叔父,又被自己的叔父暗算,付出了生命,既没有实现重振乾坤的理想,也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哈姆莱特复仇战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斗争的残酷无情都令人心惊。然而正是他与社会的极端冲突,个人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无法调和,引发人们思考自身与现实的关系,折射出人们面对矛盾冲突时精神的痛苦。相对于西方悲剧,中国杂剧的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女性形象。从窦娥的三桩誓愿来看,这部戏剧无疑蒙上了浓重的“悲”的氛围,我们从这里能品味出“美”吗?当然可以。窦娥善良、孝顺、贞烈正派的优良品质和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正是这部悲剧震撼人心之处,其中不可阻挡的“美”也就显现出来了。悲剧的内容是令人伤心的,但是它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爆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而且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剧,这恰恰是给悲剧戴上了一道炫目的光环。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这是种归于死亡的命运,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使我们体会到正义的能量,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美,它彰显着正义、透露着真理。通过欣赏此类悲剧,可以拉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令现实自我的平淡生活焕然一新。悲剧的美对促进社会文明,尤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悲剧美感的形成过程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公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觉悟、体现较高的积极性、坚定正确的信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直接对现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摘编自张军强《中西古典悲剧之美探微》)材料二:不论是何种形态的悲剧,都被作家的悲剧思维阐述成为充满恐怖、痛苦与苦难、灭亡,以带给审美主体痛感与压迫感,亦或是崇高的审美体验。然而,《雷雨》却未囿于传统意义上的悲剧理论范畴,极具创新性地糅合了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以及性格悲剧等多种悲剧元素,突破了传统悲剧中“大喜大悲”的绝对悲剧理论,又超越了这些固有的模式,将悲剧性根源转向了人类生存本身,曹禺的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含蓄、真实而又绝望的悲剧美一点一滴渗透到每一幕中,融入到每一次的戏剧冲突中,并非“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悲壮,而是“于无声处闻惊雷”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更多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曹禺将自己的美学理想构建在整部作品之中,体现在每个人物的身上。他塑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繁漪,塑造了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冲,这些角色无不显示了曹禺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希冀。正如黑格尔所言,“真正的悲剧人物性格就要有这种优良品质,他们完全是按照原则所应该做到的而且能做到的那样的人物。”越是苦难压抑的环境,越能体现悲剧人物与其抗争的美学价值。(摘编自柳靖《曹禺<雷雨>悲剧意蕴的多维解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需要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并完全贴近现实,这样才易与观众互动,唤起观众的情绪。B.中国的悲剧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窘境等内容,这与中国文化中注重道德教化、君子风范等美学观念有关系。C.西方文学从开始就特别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受此影响,西方社会充满商业性,热衷于冒险和竞争。D.曹禺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悲剧美渗透到每一幕中,就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对人物形象,悲剧之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B.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悲剧的美有着不同的认识。C.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剧,给悲剧戴上了一道光环。D.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对现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中不具备“悲剧美”特点一项是()A.《雷雨》中的繁漪作为接受过新式教育洗礼的新女性,最终被封建家庭所蚕食,变得乖戾、偏执、绝望。B.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虽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柔弱女子,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洁和信仰,不惧以死明志。C.《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亚美丽动人、淳朴天然,但因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最终变得疯癫后失足落水溺毙。D.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是相国府的婢女,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冒着被老夫人责罚的风险帮助莺莺和张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结合两则材料和《雷雨》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周冲这一悲剧人物的美学价值。【答案】1.B2.A3.D4.首先概述了悲剧情节、主人公和内容的特点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接着分析了中西悲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之处;最后阐明悲剧的美学意义。5.①崇尚善良和正义,憎恶虚伪和暴力的周冲,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②单纯善良的周冲与黑暗压抑的封建大家庭生存困境的抗争,体现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美学价值;③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冲,提高了读者的觉悟、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发了我们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希冀。④周冲的死,是纯洁灵魂的葬送,也是美好理想的陨落,使我们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并完全贴近现实”错,材料一第一段“另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C.“受此影响”因果倒置,材料一第三段“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方社会是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础。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性和自由,以及富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学从开始就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D.“就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更多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悲剧之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且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并没有提到“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红娘热情正直、机智勇敢、善良热心但又泼辣尖利,集我国古代妇女传统优点于一身,《西厢记》并不属于悲剧,不具备悲剧美。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一方面需要和现实人物有某种契合点……另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让人们在敬畏和惊奇之后得到一种灵魂的洗礼,精神焕然一新”,首先概述了悲剧情节、主人公和内容的特点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接着“悲剧的美是悲剧给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然而中西方文化在源头上对悲剧的美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是道德教化、君子风范……常把悲剧主人公的艰辛奋斗与最后的理想实现结合起来,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的窘境”“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方社会是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础……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分析了中西悲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之处;最后“悲剧的内容是令人伤心的,但是它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爆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而且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剧,这恰恰是给悲剧戴上了一道炫目的光环”“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这是种归于死亡的命运,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使我们体会到正义的能量,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悲剧的美对促进社会文明,尤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阐明悲剧的美学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悲剧的内容是令人伤心的,但是它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爆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周冲同情四凤,想要帮助她,反对父亲周朴园用暴力形式镇压工人运动,他崇尚善良和正义,憎恶虚伪和暴力,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②材料一“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这是种归于死亡的命运,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周冲抗争的是黑暗压抑的封建家庭,单纯善良的周冲与黑暗压抑的封建大家庭生存困境的抗争,体现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美学价值;③材料一“悲剧的美对促进社会文明,尤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悲剧美感的形成过程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公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觉悟、体现较高的积极性、坚定正确的信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冲,提高了读者的觉悟、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发了我们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希冀。④材料一“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这是种归于死亡的命运,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使我们体会到正义的能量,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周冲的死,是纯洁灵魂的葬送,也是美好理想的陨落,使我们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茶馆(节选)老舍(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①)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1]。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②)[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常四爷(闪过)你要怎么着?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马五爷(③)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④,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常四爷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王利发(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王利发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秦仲义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王利发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秦仲义我不喝!也不坐着!王利发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秦仲义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王利发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秦仲义不怎么太好!王利发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秦仲义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王利发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秦仲义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王利发您别那么办哪,二爷!秦仲义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王利发那为什么呢?秦仲义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王利发开工厂?秦仲义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王利发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秦仲义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王利发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秦仲义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有删改)文本二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也不顾影自怜。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以萨克莱说: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反语、讽刺、夸张这几个词都和幽默有相当的关系。反语是似是而非,借此说彼;讽刺是以婉言隐语相讥刺;夸张即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过甚其词。(老舍《谈幽默》(节选)有删改)注:王利发(茶馆老板、城市市民)松二爷、常四爷(闲散旗人)二德子(打手、善扑营当差)马五爷(吃洋教的小恶霸)秦仲义(茶馆房东)[1]外场人:指在外面做事见世面的人6.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心理,填入文中①——④处的舞台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A.①不肯示弱②凑过去③并未立起④左顾右盼B.①不肯示弱②要动手③并未立起④四下扫视C.①趾高气扬②要动手③拱手作揖④左顾右盼D.①趾高气扬②凑过去③拱手作揖④四下扫视7.下列对文中人物语言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抖威风,……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可见常四爷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敢于指出事件的实质。B.“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可见秦仲义是一个有报国之心、想要富国裕民,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C.“我说这位爷……我们也都是外场人”显示出松二爷作为享有“铁杆庄稼”特权的“旗人”高人一等的气势。D.“甩闲话”“这位爷”“外场人”“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眼拙”都是地道的北京口语,独具地域特色,“京味儿”十足。8.结合文本二的内容,请就文本一中相关人物语言是如何体现幽默效果的,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B7.C8.①讽刺。“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明里讽刺二德子欺软怕硬,暗中嘲讽政府的腐败堕落无能。②反语。“二德子,你威风啊!”马五爷用“威风”一词,看似夸赞二德子,实则向他施威,塑造出一个靠吃洋教而摆威风、傲慢、虚伪的人物形象;他的威风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猖獗;③夸张。“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王利发言语夸张,贬低自己抬高秦仲义,可见他知道秦仲义此行的目的,要提前进行巴结,可见王利发的精明圆滑,善于应酬,写出了秦二爷财大气粗,也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生活的不易。【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舞台说明提示了人物的神态和心情,对情节起推动作用。①面对二德子的质问,常四爷回答“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可见其硬气,故他是“不肯示弱”。②这时二德子要打常四爷,王利发赶紧过来劝架,所以是“要动手”。③后面有马五爷“立起来”,可见此处是“并未立起”。④此处的结果是“看到”马五爷,可见之前在寻找,在“四下扫视”。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人物语言的能力。C.“高人一等的气势”错误,称呼对方为爷,而且主动邀请对方喝茶,没有体现松二爷高人一等的气势。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讽刺。“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常四爷明里讽刺二德子贪生怕死欺软怕硬,暗中讽刺政府腐败堕落,软弱无能,只会欺压百姓。反语。“二德子,你威风啊!”马五爷用“威风”一词,看似夸赞二德子,实则是说他在茶馆的闹腾不是真威风,是在逞能,这是在向他施威,让他停止这一做派。而马五爷倒是在耍威风,这就塑造出一个靠吃洋教而摆威风、傲慢、虚伪的人物形象;他仰仗的是背后的洋人,他的威风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猖獗;夸张。“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王利发言语夸张,符合茶馆老板迎接四方客的身份。他自认远比不上秦仲义的经济实力,贬低自己抬高秦仲义,可见他知道秦仲义此行的目的,要提前进行巴结,以尽量少交些房租。可见王利发的精明圆滑,善于应酬,同时写出了秦二爷财大气粗,要集资办实业,救国救穷人,也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生活的不易。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乙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B.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C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D.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幽厉,周代昏乱之君幽王与厉王的并称,“幽”“厉”分别是他们的谥号。这两个称号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具有评价意义。B.三代,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也可指祖、父、子或曾祖、祖、父三代。本文中即是指夏、商、周三朝。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D.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甲中,孟子认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要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这两者的关系是:在养的基础上有教。B.选文甲中,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不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会犯的错误。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国君对于百姓过于残暴,就会肆意杀戮百姓,导致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危害百姓、使国家削弱。D.“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两则选文都体现了这一点。甲文侧重正面阐述施行仁政的措施,乙文多从反面论说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答案】9.D10.C11.C12.(1)慎重办理/重视学校教育,拿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2)不用尧治理百姓的办法来治理百姓,这就是残害百姓。(3)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用灭掉郑国而/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便反省自己仁爱是否足够;我治理别人,却没治理好,便反省自己知识智慧是否足够;我礼貌待人,可人家却不怎么搭理,便反省自己恭敬是否到了家。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问。自己确实端正了,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他。“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三句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BC;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误,根据字形可推知应,应是稷指谷神,社指土神。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就会肆意杀戮百姓,导致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危害百姓、使国家削弱”错误,结合选文乙中“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可知,孟子认为国君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使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谨”,慎重办理;“庠序”,学校;“申”,申诫,告诫;“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后置句。(2)“以”,用;“所以”,用来……的办法;“贼”,动词,残害;“贼其民者也”,判断句。(3)“鄙”,把……当作边邑;“远”,远地;“焉”,哪里;“陪”,增加。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肆意为非作歹,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这样之后再去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蓄养一些鸡、猪、狗,不要失去它们的(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它们的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还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乙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就是对自己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做法来统治百姓,就是残害百姓。孔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两个: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是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桀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他们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国家的兴起和衰败,生存和灭亡也是如此。天子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天下;诸侯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他的祖庙;士和百姓如果不仁,便不能保全他们的身体。现在有的人怕死却乐于不仁,就好比怕醉却勉为其难喝酒一样。”孟子说:“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便反省自己仁爱是否足够;我治理别人,却没治理好,便反省自己知识智慧是否足够;我礼貌待人,可人家却不怎么搭理,便反省自己恭敬是否到了家。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问。自己确实端正了,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他。《诗经》说得好:‘万岁呀,与天意相配的周朝!幸福都得自己寻找。’”(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思王逢原三首(其二)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注: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字逢原,是王安石莫逆之交。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蓬蒿”,泛指野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出了一幅凄怆悲凉的画面。B.颔联中的“妙质”一词指卓异的资质和才德,此句言世人不能真正理解王逢原。C.颈联追忆当年与王逢原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D.此诗通篇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出之,如对故友倾诉肺腑至情,因而读来恻恻感人。14.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3.A14.①对已逝故友的深切思念:首联作者想象时光飞逝又是一年,千里之外的友人坟墓上应该长满了野草,传达了作者深沉的哀思;②对天不怜才的同情、悲愤:颔联“妙质”言世人不能真正理解王逢原,表现对故友不为世重,怀才不遇的孤独与苦闷的同情;③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颔联“微言”句上是说只有自己理解王逢原,表达对知音者稀的感慨,也包含了作者对自身的感喟。④对过去与友人共同生活的怀念:颈联庐山向南倾侧,对着我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进我们的酒杯,想当年我们是何等豪迈;⑤传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尾联诗人慨叹一切往事都随故友离世而烟消云散,一去不返,传达出无限的今昔之感。【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没有采用拟人的手法。“蓬蒿今日想纷披”意思是想象中你远方的墓地,如今早已长满茂盛的蒿蓬。其中“想”是作者的思想,并非“蓬蒿”,没有拟人手法。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对已逝故友的深切思念:首联“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想象中你远方的墓地,如今早已长满茂盛的蒿蓬,哀悼你的深情仍如去岁,尽管你孤独的坟茔又一度萧瑟秋风。作者想象时光飞逝又是一年,千里之外的友人坟墓上应该长满了野草,传达了作者深沉的哀思;②对天不怜才的同情、悲愤:颔联“妙质不为平世得”,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妙质”二字,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因而“妙质不为平世得”一句是说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据当时记载,王逢原为人兀傲不羁,不愿结交俗恶献谀之徒,甚至在门上写道:“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即令我烦,去即我不思。”可见他清高孤傲的性格,其不为世人所重,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表现对故友不为世重,怀才不遇的孤独与苦闷的同情;③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颔联“微言唯有故人知”,这句说只有深深了解死者的人才明白他的微言,言外之意,他才是唯一理解王令的人。表达对知音者稀的感慨,也包含了作者对自身的感喟。④对过去与友人共同生活的怀念:颈联“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回想起那年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正对着我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进了你我的酒杯之中。颈联是追忆当年与王令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这两句以雄伟的气魄、丰富的想象、精炼的字句成为王安石诗中的名联。庐山如堕、湓水东来,已是雄奇绝伦,并以“当”与“入”两个动词作绾带,遂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且气势阔大,令人可以想见他们当日豪迈的气概和诚笃的友谊,庐山、湓水便是他们的见证。⑤传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尾联“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诗人沉痛地慨叹道: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全诗便在深沉的悲哀中戛然而止。诗人慨叹一切往事都随故友离世而烟消云散,一去不返,传达出无限的今昔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冠者”“童子”们在大自然里“______,_______”,之后又一路酣歌回家的美丽动人的图景。(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一句告诫君王要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以防止被蒙蔽,用“_____________”一句告诫君王自身端正才能远离小人。(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吞吐日月,浩瀚壮阔、无比恢宏的气象。(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感慨千百年来后人登高望金陵,空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是没有意义的。【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④.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⑦.千古凭高对此⑧.谩嗟荣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舞雩”“壅蔽”“谗”“黜”“坼”“乾坤”“谩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的春日景象:百花使尽浑身解数▲,没有艳丽花朵的杨树、榆树也▲,飘飘洒洒地来一场暖春“飞雪”。很多人认为,这种似飞雪的杨絮就是“杨花”,但实际上,杨絮只是杨树的种子。植物传粉的“助手”,①。杨树、法国梧桐、松柏等植物,花小、没有香气、不含花蜜,只能靠风传粉,它们的花通常被称为“风媒花”。杨树雄花散发肉眼看不到的花粉,是引起春季花粉过敏高发的主要原因。这些花的花粉颗粒较小,表面滑溜溜,松树的花粉甚至自带两个气囊,使其更易飘荡在空气中。这些花粉颗粒在空气中飘浮、存活的时间,从几小时至四五天不等。飘浮在空气中的花粉多了,进入人体呼吸道的概率就大了,②。杏花、樱花、油菜花等,或花色鲜艳,或气味扑鼻,或富含花蜜,容易招蜂引蝶,因而主要靠昆虫来帮忙传播花粉,被称为“虫媒花”。它们的花粉颗粒较大,表面黏糊糊,不易随风扩散,通常也就不会引起过敏。当然,我们赏花时也不要大意,③,也会吸入花粉颗粒。为防过敏,最好的办法就是戴好口罩,离花远一些。16.请在文中第一段▲填入相应的成语。17.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项引号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飘飘洒洒地来一场暖春“飞雪”A.“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B.这种似飞雪的杨絮就是“杨花”C.被称为“虫媒花”D.植物传粉的“助手”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6.生机勃勃争奇斗艳不甘示弱17.D18.①主要是风和昆虫②人们也就更容易过敏③要是距离花太近【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春日景象”可知,体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可用“生机勃勃”。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第二空,根据前文“百花使劲浑身解数”可知,春天百花盛放,故填“争奇斗艳”。“争奇斗艳”形容百花竞放美丽景色。第三空,根据后文“飘飘洒洒地来一场暖春‘飞雪’”可知,杨树、榆树没花也要散播花粉,故填“不甘示弱”“不甘示弱”指不甘心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差。【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