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后,李白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B.与前代诗人相比,只有李白的诗歌作品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宇宙境界。C.李白将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是因为他热烈的情感难以保持长久。D.李白先是视自己与宇宙等量,接着又与帝王齐观,最后才蔑视权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了李白具有的宇宙境界及这种境界具有的三个特点。B.文章在论证李白形成的宇宙境界时,将李白与屈原、曹操、“二谢”等人进行了对比。C.文章作者认为李白的宇宙境界能从大处把握,比之于杜甫、孟浩然,他更加推崇李白。D.文章举李白的《宿五松山下媪家》为例,为了论述目无权贵的李白对百姓却是亲切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具有宇宙境界与他拥有宏观视角、洒脱气质和独立人格密不可分。B.李白的赠友诗中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因为他以宇宙眼光看待人事。C.李白的独立人格使他从来不曾为某种现实目的而取媚于人或者改变自己。D.李白既笑傲王侯又体贴民众,这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为既宏伟又平凡的境界。4.本文在进行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你认为《蜀道难》中怎样体现李白的宇宙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1.B2.C3.C4.对比论证,与前代诗人相比,只有李白的诗歌作品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宇宙境界。举例论证,文章举李白的《宿五松山下媪家》为例,论证了目无权贵的李白对百姓却是亲切的。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诗句来论证李白的宇宙境界的三个特点。比喻论证,文章形容孟浩然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青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5.(1)从写景的内容出发:多写宏大意象,如峨眉颠、连峰、万壑雷等,景物繁多,涵盖万物。(2)从写景的技巧出发:李白联想,胸怀宇宙,a大量使用神话,如五丁开山等,有天人合一的宇宙气质。b多样修辞,夸张比喻等,极写宇宙中山水美丽。c视觉贯穿天地,远近上下,俯仰自如,气吞山河。(3)从写景时的心态出发:淡定从容,不因难而渺小恐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李白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错,原文第一段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并不是李白自己感觉。C.“是因为他热烈的情感难以保持长久”错,原文第四段“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从“也许”二字可见这是作者的推测,并不一定是实情。D.“先是……,接着……,最后……”错,三者不是顺承关系,原文第三段为“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第四段“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第五段为“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应该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C.“比之于杜甫、孟浩然,他更加推崇李白”错,原文第三段说“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干点态度的能力。C.“从来不曾”错,原文最后一段说“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可见,他偶尔也有取媚于人的行为。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第一段把屈原“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曹操“宇宙的礼赞者”,“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的二谢,“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的王孟和李白进行对比,指出“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采用了对比论证。当论证李白宇宙境界的特点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来论证其“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是引用论证。“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时,举例李白“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来论证了目无权贵的李白对百姓却是亲切的。文中说“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运用比喻论证,论证“孟浩然的特点是淡”“境界是世外境界”。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根据文章找出李白宇宙境界的三大特点。“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在《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等句子,状山之高、川之险,景象壮观,气象万千,令人咋舌。这种“大气象”还体现在写景技巧中,诗人常用神话传说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写出山水鬼斧神工的险峻秀丽,带给人纵览宇宙天地演变的宇宙感;还常用夸张比喻,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砯崖转石万壑雷”等,极写山水之美,大气磅礴;其写景不拘泥于眼前的一景一物,而是贯穿天地,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扪参历井仰胁息”“砯崖转石万壑雷”等,既有仰望,也有俯视,既有远观,也有近看,让人感到他的视角极为广阔,不受拘束,故而更加挥洒自如。“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蜀道难》虽在极力书写蜀道之高峻难攀,然而诗人并不因外界压力(困难)而畏缩,固然也写了行人“以手抚膺坐长叹”的恐惧,但诗人自己却始终是一种客观的态度面对这些,无论是描摹人的恐惧,还是劝友人不要向西入蜀,他自己的态度都是淡定从容而不恐惧的。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花与诗王往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当地千亩桃园美景去的。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我说:“哦?”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儿中药,拖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小男孩说:“好!”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办笔会,诗人们热热闹闹地登台表演,在这种背景下,主人公小媳妇出场了。B.小男孩看不到舞台,小媳妇要抱他,他却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侧面说明了小媳妇身体不好。C.“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表明她因儿媳重病而有心理压力,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婆媳之间关系紧张。D.小男孩给诗人献花,下台时跌了一跤,回到小媳妇身边时“小脸蛋涨得通红”,表现出他的紧张和兴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较多地描述了人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B.小说中,小媳妇与到石湖镇参加笔会的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喜爱诗歌。C.“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中对“她”脸色、衣着的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引发读者思考。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答案】6.C7.B8.①疼爱儿子。儿子说看不见舞台,她不顾体弱要抱儿子。②热爱诗歌。她喜欢写诗,看诗人朗诵看得很投入。③坚强乐观。她身患癌症,脸色憔悴,却总是面带笑容。④娇小漂亮。她身材娇小,瓜子脸,有一双凤眼。9.(1)花既指献给诗人和小媳妇的实际的花,也是美好情感的象征。诗既指诗人朗诵的诗篇,也指小媳妇创作的诗篇和她的诗一样的生命。(2)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小媳妇不幸人生的同情和对其诗一样的生命的礼赞。【解析】【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C项,“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婆媳之间关系紧张”错误,从小说内容来看,老妇对儿媳有疼爱、关心,也有无钱治病的无可奈何,此句并没有暗示两人关系紧张。C错误。故选C。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喜爱诗歌”错误。二者的确形成了对比,但突出的是小媳妇这个乡村诗人对诗歌的喜爱及其生命的冷寂,并不是突出“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喜爱诗歌”。B错误。故选B。8.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题干要求“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那就要回到原文,找到关于小媳妇言行的描述,从中概括形象特点。如从“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中,可以概括出她疼爱儿子;从她身患重病还来听诗歌朗诵,可以看出她热爱诗歌;从她婆婆的话语里知道她身患癌症,但她常面带笑容,由此可以看出她乐观坚强;由原文“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可知,娇小漂亮。9.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内涵和探究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来分析。首先理解标题,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思。“花”“诗”在小说中很容易就能找到对应内容,而深层意思则要结合小说主旨去理解。“花”是美丽的,从给诗人献花、小媳妇让儿子以后想自己时就送花给自己等情节可知花象征着美好的情感。“诗”的深层意思则要联系小说的主人公小媳妇的精神世界来分析。小说讲的是一个身患重病、热爱写诗的小媳妇的故事,展现的是她的苦难和美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她的同情和赞美。【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②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出自《屈原贾生列传》)14.请结合所学《屈原列传》和本文,谈谈贾谊途经湘水时为什么要凭吊屈原?【答案】10.C11.A12.C13.①贾谊又屡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②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14.①两人命运相似,都是被小人谗毁而被国君疏远,被贬远方。②对屈原的深切痛悼,就是对自身处境的伤感。他借凭吊屈原表达内心的愤恨不平。【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吴廷尉”,“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召置门下”省略介词“于”,“(于)门下”是“置”的补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不包括“汉初”;“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误,“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重新得到重用”错误,文中没有提及,只是说“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数”,屡次;“或”,有的;“稍”,渐渐,逐渐;“削”,削弱。(2)“餔……糟”“啜……醨”,吃酒糟,喝薄酒;“怀瑾握瑜”,拥有美玉一样的品德;“自令”,使自己,宾语前置;“见”,被。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可知:贾谊和屈原的都是被小人谗毁而被国君疏远,都被贬远方,两人命运相似。(2)根据“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可知:贾谊对屈原的深切痛悼,就是对自身处境的伤感,贾谊借凭吊屈原表达内心的愤恨不平。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做长沙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①落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注】①箨(tuò):笋壳。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箜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B.“鸟重一枝入酒尊”一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杯,表现出静谧安闲的心境。C.两首诗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状形,一摹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D.相较于第二首诗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诗中“抽千尺”的新竹。16.竹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寄托作者的情志。本题所给的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答案】15.D16.①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作者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③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失去凌云之志。【解析】【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更喜欢……”错误。作者在两首诗中分别表达了对新竹和古竹的喜爱,并没有对新竹与古竹进行比较。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物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第一首,“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是托物咏志,表达诗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没有泯灭雄心壮志,希望实现自己的凌云之志。第二首,诗的开头两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古竹虽老,梢仍可拂云,而诗人年纪并不太大,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表现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叹。谈成长启示时,要结合新竹和古竹的形象特点及诗人的生活经历、志趣感情,可写“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之类的内容。五、情景默写17.阅读下面的题目,完成下列默写题。(1)《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蜀道难》中,李白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先民们开通蜀道的历史。(3)《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形。【答案】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迩”“崩”“摧”“梯”“栈”“弩”“陈”。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焊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有过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地升高壮大的呢?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逝得无踪无影,鸣沙山又恢复了原状。是月牙泉的神女,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在人们歇息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整合、磨砺、凝聚。每日每夜,风都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它手中不朽的雕塑。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而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历历在目

千篇一律

泾渭分明

浑然天成B.历历在目

千姿百态

泾渭分明

浑然一体C.念念不忘

千姿百态

轮廓分明

浑然一体D.念念不忘

千篇一律

轮廓分明

浑然天成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沙子被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又将它们重新整合、磨砺、凝聚B.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又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C.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沙子被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又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D.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又将它们重新整合、磨砺、凝聚【答案】18.C19.B【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念念不忘:是时刻思念着,不会忘记。历历在目:是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文中想表达的是自己心中一直挂念鸣沙山,所以选“念念不忘”。千姿百态:是指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非常丰富。千篇一律:是形容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完全按老一套,没有任何变化。文中作者想表达自己想象的种类丰富,所以用“千姿百态”更合适。轮廓分明:一般形容人的脸五官清晰,有立体感。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作者在这儿把鸣沙山当作人来写,强调它的“坚实”“刚硬”“有棱有角”,用“轮廓分明”更合适。浑然一体:的意思是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浑然天成:则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文中作者强调沙子聚合与上升的整体性,用“浑然一体”更合适。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缺关联词,“将沙子……”与“将它们……”两个分句之间有先后逻辑顺序,在“将它们”前加上“又”或“再”。二是语序不当,按逻辑顺序,风将沙子先凝聚再整合,最后进行磨砺,“磨砺”也和前文“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相照应。C项中途易辙,排除。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七、语言表达20.归谬法是指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法。即对一错误论题不直接否定,而是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然后据此推论出荒谬的结果,由结果的荒谬推出该论题的荒谬。仿照下面的示例,请用归谬法展现售货员反驳年轻人的话的逻辑。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在某个小型的商场中,一位年轻人买了香烟后就随手点着抽了起来,售货员劝阻他。年轻人说:“不让抽,你们干吗要卖香烟啊!”售货员轻轻一笑,说:“我们这也卖洗澡盆。”年轻人听了这句话,很尴尬地掐灭了香烟。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答案】如果在商场买香烟就可以理所应当(或名正言顺)在商场抽烟的话,那么在商场洗澡也就是最理所应当(名正言顺)的事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和仿写能力。题目要求用“归谬法”来展现售货员反驳年轻人的话的逻辑。然后仿照例句来写具体句子。例句格式是“如果……,那么……”通过阅读题干可知“归谬法”是先假设一个观点是正确的,如此我们先假设年轻人的说法正确,年轻人说:“不让抽,你们干吗要卖香烟啊!”,按照他的逻辑,商场卖烟,我买了就可以抽,可以假设“如果在商场买香烟就可以理所应当(或名正言顺)在商场抽烟的话”;然后看“归谬法”的第二步,据此推论出荒谬的结果,题中售货员轻轻一笑,说:“我们这也卖洗澡盆。”,按照年轻人的逻辑,商场也卖洗澡盆,那么就可以在商场洗澡了,按照例句方式表述为“那么在商场洗澡也就是最理所应当(名正言顺)的事了”。由结果的荒谬推出年轻人逻辑的荒谬。八、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航天员进入太空时,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因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而无法使用,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却在失重的太空中用毛笔写下“理想”二字。①,而毛笔这古老文具能在21世纪的星海探险中发挥作用?②。毛细现象是指将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下降,低于管外的现象。产生毛细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分子间的作用力。写毛笔字的墨水就是一种常见的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会上升,从而产生粘附的效果。而毛笔的笔尖和用来写字的纸张中都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失重状态下也始终存在,毛细现象在太空中自然也可以发生,③,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吸入墨水,并正常书写到纸上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