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栏循(sǔn)

虫豸(zhì)

小觑(xù)

舂米(chōng)B.盘桓(héng)

敌忾(kài)

官响(xiǎng)

戊戌(wù)C.祚薄(bó)

鸡豚(tún)

铿然(kēng)

珍馐(xiū)D.眼拙(zhuō)

老妪(ō)

飧饔(sūn)

口呐(n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栏循”的“循”应为“楯”,应读shǔn;“小觑”的“觑”应读qù。B.“盘桓”的“桓”应读huán,“官响”的“响”应为“饷”。D.“老妪”的“妪”应读yù;“口呐”的“呐”应为“讷”,应读nè。故选C。二、选择类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放浪形骸之外 B.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C.臣欲奉诏奔驰 D.乐亲戚之情话【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形骸:指人的形体。古今同义。句意: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B.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庙的住持。句意: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C.奔驰:古义,奔走效劳;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句意: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D.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句意: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故选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群贤毕至

②驼业种树

③一觞一咏

④东犬西吠⑤携幼入室

⑥旦视而暮抚

⑦事不目见耳闻

⑧策扶老以流憩⑨谨拜表以闻

⑩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A.①⑤/②③⑧/④⑥/⑦⑨⑩ B.①⑤⑩/②⑦/③⑥/④⑧/⑨C.①⑤/②/③⑧/④⑥⑦/⑨⑩ D.①⑤⑩/②④/③/⑥/⑦⑧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贤”,形容词做名词,贤才。句意: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②“业”,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业。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业。③“觞”,名词做动词,喝酒。句意:但喝着酒作着诗。④“西”,名词做状语,向西。句意: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⑤“幼”,形容词做名词,幼小的孩子。句意:带着孩子们进了屋。⑥“旦”,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句意:早上看看,晚上摸摸。⑦“目”“耳”,名词做状语,用眼睛,用耳朵。句意: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⑧“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拄着拐杖走走歇歇。⑨“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听说)。句意:恭谨地写表呈报皇上。⑩“蕃”“安”都是使动用法,使……繁茂,使……安定。句意: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且使我们安定呢?①⑤是形容词做名词/②是意动用法/③⑧是名词做动词/④⑥⑦是名词做状语/⑨⑩是使动用法。故选C。4.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臣亡国贱俘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遂见用于小邑

④乐夫天命复奚疑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⑥将有事于西畴

⑦古之人不余欺也⑧而刘夙婴疾病

⑨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⑩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A.①⑨⑩/②③⑤/④⑥/⑦⑧ B.①⑨/②③⑤⑥/④⑦⑧/⑩C.①⑩/②④⑤⑥/③⑧/⑦⑨ D.①⑨/②⑤⑥/③⑧/④⑦/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①判断句,无标识。句意:如今臣是一个灭亡国家的低贱俘虏。②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句意: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③被动句,“见……于”表被动。句意: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城(做官)。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乐天安命还疑惑什么呢?⑤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句意: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将于西畴有事”。句意: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⑧被动句,“婴”字意义上表被动。句意:而刘氏一直被疾病缠身。⑨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项脊轩,是旧时的南阁子。⑩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凡为观游及卖果(之)长安豪富人”。句意:凡是为了观赏游玩以及卖果子的长安富豪人家。①⑨判断句/②⑤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③⑧被动句/④⑦宾语前置句/⑩定语后置句。故选D。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B.“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指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C.“修禊事也”中的“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D.“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成为隐士的代称”错误,应该是代指隐士住处。故选D。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作在设色上以青绿为主色调,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张弛有度,或浑厚,或轻盈,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照人,画中的内容让人观后赞叹,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由演员饰演的展卷人(文物工作者)对《千里江山图》潜心钻研后“走”入了画家希孟的内心世界,目睹希孟绘制画作,让观众追随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舞台被巧妙设计成多层同心圆,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圆环相扣,亦是时空相交。当卷轴在舞台上被缓缓打开,左手拉开了“过去”的时间线,右手推动着未来的新图景,那转动不息的舞台仿若镌刻民族记忆的年轮,引领观者踏入时光的循环里。另外,“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剧中,除了舞台上的圆装置,还有视频画面中贯穿全场的明月是圆的,织卷人手中的竹盘是圆的,制墨人的石磨是圆的……这些偶然,都让剧中“圆”的寓意愈发朦胧而神秘,也越发自然。在舞台装置的启动下,让人有一种“看一次‘青绿’,启一日中国情”的观后直感,这种精神内涵的承载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远远大于剧作故事本身,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及以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和希孟的内心是息息相通的。例如在接近尾声部分,饰演画家的演员拿着一幅又一幅的画朝着舞台的后方做“呈上”的动作,这种动作的重复,让观众进入到了希孟的内心世界,似乎与展卷人一样,读懂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展卷人在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物,同时通过对画作的研究,进入到了希孟的“世界”。这些都是他对画作进行研究后所产生的“想象”,他的内心深处是想去“探寻”,等到他认为的探寻结束后,他也就与希孟“心灵相通”了。希孟的心愿是“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而展卷人的心愿则是“我知道终有一天,这幅画也会同与它相遇过的人们一样,随时光远去。但,有我辈守护一日,这一天便将晚来一日”。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介入,才能让观众心中《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成功得以成立。展卷人能够在希孟的喜乐中感受到自身的喜乐,在希孟的无助中感受到自身的无奈,甚至想要冲破时空,回到那个时代,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希孟,帮助他完成这幅画,帮助他解开命运的枷锁,不再被当时的社会所束缚。也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反复介入,才能让观众清晰地明白:这其实是展卷人的世界。他的“平行时空”里住着希孟,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精神境界,也是一个“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哲学境界,更是一个“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的人生哲理。特别是在剧目的尾声部分,主人公希孟和展卷人隔空对望的瞬间,这一瞬间碰到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明白将个人生命的体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并寄托在创作中,把作品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后,此时的人性和情感才是艺术创作中最永恒的精神表达。(摘编自《新时代,新气息,新气象——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观后》陈伟科)材料二:《只此青绿》是以展卷人的视角,将观众带入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当中的。那么进入到画面当中,每一项工艺都与展卷人这一角色产生了联系与互动。在织绢这一舞段当中,群舞画面整齐唯美,不失舞蹈本体所产生的美感。但是为了交代清楚展卷人究竟在干什么,画面中展卷人不断地穿梭跳跃,不免有些破坏画面的美感,使观众在观看角度上有些不知所措。既赞叹画面中的养蚕、制丝、织绢的女子美感中带有质朴,同时又被这种旋转跳跃打断心绪。同时展卷人这一角色的笔墨本身就应相对淡化,可见两位导演对这一角色的理解尚且不够深刻。站在观众的角度,在大幕拉开、卷轴转开的一刻,观众理应进入展卷入画这沉浸式角色当中。对每一项工艺的研究,对希孟的惜才心疼之情,应该是希孟对观众的直接传递,为何要再经他人之情,成为一种间接情感?展卷人这一角色的存在,不禁让人想到布莱希特的表演方法——“离间方法”,有些许荒诞,使得演员与角色之间有距离,角色与观众之间有距离,无法完全地投入到对舞蹈本身的意象的体味当中去。因此这一角色的可舞性也不可想象,剧中人为何而舞,泪水为何而流。剧情的每次转折让观众感受展卷人这一角色的内心潜台词是:“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我该跳舞了吗?”其次,在对待希孟的感情当中,浓烈情感的来源究竟为何?是对他画出这副旷世名作的艰辛产生的体谅之情?若无现代化字幕这一媒介交代展卷人这一角色的话,是否会让观众觉得希孟作画并非无名无款,而是无父无母的一出悲剧。因此思考将展卷人这一视角交给观众,将所有的游玩山水之乐,体会人间心酸之苦,交给沉浸在入画的观众手中,或许是保留这一无限意蕴更好的方式。(豆瓣网评)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画面色彩颇具特色,画面内容有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让展卷人穿越到北宋,以其所见向观众展示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的情景。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舞蹈者反复的“呈上”动作,表达了画家极度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被读懂。D.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复杂的现代媒介技术,通过展卷人的话,让观众了解了希孟作画为何无名无款。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展卷人通过潜心研究,不仅能与画家希孟心心相通,还能读懂他内心的愿望,感受他的精神世界。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把平面的《千里江山图》转化为整齐唯美的舞蹈表演,但受到展卷人的破坏。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大获成功,只因它秉承传统,富于创新,让观众完全进入了沉浸式的审美体验。D.展卷人这一角色的表演采用了布莱希特的“离间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演员对舞蹈本身的意象的体味。8.材料一中说“‘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下面解说不能准确阐释中国文化中“圆”的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A.圆有转的意思,俗语称为“圆转”,体现着流动不息的生命精神。B.“圆”即圆通包容,与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中的“和”精神相同。C.“月印万川”是说万千江湖无不映照出圆月之影,能突显现实的圆满。D.圆为一切生命之源,如同浑沌未开之太极,阴阳圆转,化生万物。9.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说明。10.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大获好评,其中“展卷人”这一角色的设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D7.A8.C9.①论证观点不同。材料一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介入,才能让观众心中的《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成功得以成立。材料二认为将展卷这一视角交给观众,或许是保留作品无限意蕴更好的方式。②论证角度不同。材料一立足于《只此青绿》中“展卷人”这一角色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材料二则立足于观众对舞蹈本身的意象的体味程度和审美愉悦感。10.①让展卷人做舞蹈诗剧叙事发展的线索人物。观众追随展卷人的视角目睹希孟绘制画作的情景,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②展卷人这一角色的设置使观众不仅更深刻地理解画作,而且超越画作内容去领略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及以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③展卷人这一角色的设置使观众与画家更好共情。在《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和希孟的内心是息息相通的,也让观众进入到了希孟的内心世界,读懂他内心深处的“渴望”。④展卷人让观众对这幅《千里江山图》产生无尽的联想,领悟到艺术创作中最永恒的精神表达。【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通过展卷人的话,让观众了解了希孟作画为何无名无款”理解错误,材料二“若无现代化字幕这一媒介交代展卷人这一角色的话,是否会让观众觉得希孟作画并非无名无款,而是无父无母的一出悲剧”这句话中,并不能得出“让观众了解了希孟作画为何无名无款”的结论,而展卷人的话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看出,主要是带领观众走进王希孟的内心,理解他作画的永恒精神。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整齐唯美的舞蹈表演”扩大范围,在文中只说到是“织绢这一舞段”。C.“让观众完全进入了沉浸式的审美体验”错,文中讲的是“站在观众的角度,在大幕拉开、卷轴转开的一刻,观众理应进入展卷入画这沉浸式角色当中”。D.“采用了”说法错误,文中是“展卷人这一角色的存在,不禁让人想到布莱希特的表演方法”。“极大地影响”说法错误,原文是“无法完全地投入到对舞蹈本身的意象的体味当中去”。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能突显现实的圆满”理解错误。原文说“明月是圆的”“让剧中‘圆’的寓意愈发朦胧而神秘,也越发自然”。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和二观点的不同,主要在于对于“展卷人”这个角色设置的看法不同。材料一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展卷人的介入,才能让观众心中《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成功得以成立”,而材料二则认为“为了交代清楚展卷人究竟在干什么,画面中展卷人不断地穿梭跳跃,不免有些破坏画面的美感,使观众在观看角度上有些不知所措……被这种旋转跳跃打断心绪……展卷人这一角色的笔墨本身就应相对淡化……因此思考将展卷人这一视角交给观众,将所有的游玩山水之乐,体会人间心酸之苦,交给沉浸在入画的观众手中,或许是保留这一无限意蕴更好的方式”,即认为将展卷这一视角交给观众,或许是保留作品无限意蕴更好的方式。材料一和材料二还有论证角度的不同,材料一主要立足于对“展卷人”这一角色设置的分析,“展卷人(文物工作者)对《千里江山图》潜心钻研后‘走’入了画家希孟的内心世界,目睹希孟绘制画作,让观众追随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展卷人和希孟的内心是息息相通的”“展卷人能够在希孟的喜乐中感受到自身的喜乐,在希孟的无助中感受到自身的无奈,甚至想要冲破时空,回到那个时代,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希孟,帮助他完成这幅画,帮助他解开命运的枷锁”“让观众清晰地明白:这其实是展卷人的世界”等,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材料二则主要从观众感观的角度出发,“画面中展卷人不断地穿梭跳跃,不免有些破坏画面的美感,使观众在观看角度上有些不知所措……站在观众的角度,在大幕拉开、卷轴转开的一刻,观众理应进入展卷入画这沉浸式角色当中。对每一项工艺的研究,对希孟的惜才心疼之情,应该是希孟对观众的直接传递,为何要再经他人之情,成为一种间接情感?……将展卷人这一视角交给观众……或许是保留这一无限意蕴更好的方式”,从观众对舞蹈本身的意象的体味程度和审美愉悦感的角度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展卷人(文物工作者)对《千里江山图》潜心钻研后‘走’入了画家希孟的内心世界,目睹希孟绘制画作,让观众追随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可得①。根据“舞台被巧妙设计成多层同心圆,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这种精神内涵的承载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远远大于剧作故事本身,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及以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可得②。根据“《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和希孟的内心是息息相通的……让观众进入到了希孟的内心世界,似乎与展卷人一样,读懂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可得③。根据“主人公希孟和展卷人隔空对望的瞬间,这一瞬间碰到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明白将个人生命的体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并寄托在创作中,把作品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后,此时的人性和情感才是艺术创作中最永恒的精神表达”可得④。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戒指周立波我听到了好多的人,谈论和称赞侦察员张海。有的说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有的说他枪法如神,能百步穿杨。他的妻子张叔贤是一个劳动英雄。她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新婚之夜戴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从此以后,金戒指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手。我们的支队进到山西平遥县境内,为了通过敌人一条宽阔、复杂和危险的封锁线,要派一个胆大、精细和忠纯的侦察员去侦察沿途的敌情。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路程是来回两百四十里,赶路,侦察,休息,又赶路,两天一夜。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落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发脆的杨木的枝桠被雪压断了。寻食的鸦雀在树木之间展翅,跳跃,振落着树枝上的积雪。远近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全埋在雪里。远处的群峰,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灰色,再远的,溶入迷蒙的空际。在山路上,有一个穿着旧的青布棉袄的农民,冒着风雪,正在急急忙忙地赶路。在日落以前,这个人走到了离敌人碉堡只有两里半路的汾河大桥旁,他在桥上来回地走了一次,又横走了一次,用脚步计量了桥的长和宽。在桥的两端,他看了地形,于是,走远一点,蹲在河沿上,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铅笔把地形做了一些粗略的图书。这时候,一声枪响,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飘过,接着又是一枪。他离开了桥旁,取道另一条山路,往回赶路了。这个赶路的农民,就是张海。前面是一座松树林子。靠近林旁,张海瞧见了一座村庄,他突然感到了疲倦,他已经走了一百四十里路了。走进村落,看见有一家门外挂着“骡马大店”的木牌,他迈步走进。对这种荒村野店,张海本来是有戒心的。女人点起蜡油灯,昏黄的灯光中,隐约可以看见壁泥驳落的窑壁和火焰熏黑的窑顶。女人走到炕头的灶下,生起火来,烧炕兼烧水,通红的灶火的火焰,照着肥胖的脸面,蓬乱的头发。水热了,她打一盆水给客人洗脸。绞手巾时,张海露出了他的黄腾腾的金戒指,那女人瞟了一眼,便装做没有看见,卷起一床被,到隔壁窑洞里去了。约莫是半夜,仿佛有人用铁丝把门从外边轻轻地拨开,门轻轻地开了,月光涌进门里来。从门外跳进一个黑色的人,提一把短刀,向炕上扑去,月的光亮里,刀光一闪,刀锋剁在炕砖上,冒出了火花。坑上是空的,凶手着了慌,转身要跑,刚奔到门边,听到有人笑。“饶了我,让我走吧。都是我的掌柜叫我干的。看见了你的金戒指,”她伏到他的肩上,呜咽起来,“我就见财起意。饶了我,让我走吧。"张海心里想:“混蛋,去你的吧,你刚才还要杀我哩。”虽说这样想,张海还是被她的眼泪打动了。张海是一个硬汉,但他怕眼泪,他把她轻轻地但是坚决地推开,把枪倒插在胸前,走出门去。他要在天黑以前,赶回司令部。走不到半里,他摸摸口袋,吃了一惊,他的记事本子失掉了,凭着侦察员特有的推断力和联想力,他知道是店里那女人扑在他的身上呜咽的时候偷去的。他跑回了店里。那女人要求用金戒指换本子,张海犹豫了一下,果断地从手上取下戒指,扔到了坑上。女人把戒指戴在手上,立马翻脸不认账了。正在这时,张海一眼瞥见了瓦盆底下露出的本子的一角,他连忙拿起来,走到了门边,心里想着:“留了这女人,是一个祸害。她又看见了本子,可能猜着我军的企图了。”他向着那女人扳一下枪械,头也不回地走了。尖锐的枪声,划破了黎明的山野的沉寂。他幌荡幌荡地走出村外才清醒。过度紧张之后的过度疲劳,使他昏昏欲睡了。走到松林边,脚踢着一棵松树的盘根,他吃一惊,才清醒了,他摸了摸怀里的本子,忽然想起来,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他要回去取,刚走两步,只听见从东方,从店的近侧,打了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以后是大枪和小枪的乱放。这一定是听到打那女人的枪声,出来救援的敌特。敌人报复的射击暴雨一般地足足持续一刻钟。有一颗子弹打在他头顶的松枝上,蹦下一块冰块,正打着张海的后脑。张海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坑上。“我被俘了。”他想着,立即跳下炕来,往外就跑,在场院里,他碰到了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他们把他扶到了坑上,把他昏倒以后的一切情形都告诉了他。他们奉命来接应张海。走到这近边的店里,发现一个女人,胸部中一弹,躺在地上,但还没有死。她把他们当做她一伙的人,要他们快去追捕一个八路军探子。她说,她已经通知了五个人去追赶他了。她又说,起始,她看见他穿着庄稼人衣服,却又带了一个金戒指。她疑心他。他们给了她一刀,取下了戴在她手上的金戒指。他们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午夜,我们的支队开过汾河桥。在前行部队的三个尖兵的前面,有一个穿便衣的小伙子跟着一个向导并排走着,谈谈笑笑,十分潇洒。这个小伙子就是侦察员张海,用我们的司令员的话来说,就是“跳皮鬼”张海。1947年5月(有删改)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既说明张海的能力,也暗示他将轻松完成任务。B.张海对“骡马大店”保持戒心,体现了一个侦察员对敌情的敏锐和对危险的预判。C.小说取材于战争年代的故事,张海、张叔贤是真实人物,但女人和敌特是虚构的。D.过汾河桥时,穿便农的小伙走在支队前面谈谈笑笑,十分潇洒,真是一个跳皮鬼。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侦察员张海的传说开头,借鉴了中国民间传说写人的手法,有虚有实,虚实相间,故事惊险奇特又富有生活气息,耐人寻味。B.小说善于用拟声、状貌类词语来营造氛围,如“嗖嗖地”“冒出了火花”“尖锐的”“暴雨一般地”,强化了形势的紧迫感。C.小说采用通过人物自身行动显示人物的表现手法,如张海的英勇机智在行动中自显,具有传奇色彩,但也重蹈人物模式化的窠臼。D.小说充分发挥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对冬晨雪景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北方风景的独特,一方面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景。1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14.小说为什么要以“金戒指”为题?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11.B12.C13.①具有现场效果,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故事描述得更真实可靠;②具有代入效果,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产生共鸣。14.①金戒指的得、露、失、找、忘、复得,集中体现了情节的波澜曲折,使主线更明晰、紧凑。②金戒指既是他的新婚礼物,又与张海的侦察斗争有关,凝聚着人情美和英雄美,有利于刻画张海的人物形象。③金戒指贯穿于张海的生活和斗争之中,揭示的是他对爱情的忠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A.“他将轻松完成任务”错误,于文无据,尽管张海出色,但战争年代的侦察任务并不轻松,甚至有生命危险。文中张海在摆脱敌特的围堵中曾经受伤昏倒。C.“张海、张叔贤是真实人物”错误,小说的人物都有虚构。D.“真是一个跳皮鬼”错,选项中的跳皮鬼与司令员给张海取的外号“跳皮鬼”的含义并不相同,外号带有亲昵俏皮的特点。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重蹈人物模式化的窠臼”错误,人物在行动中自显,这并不是小说创作的固有模式,但作者在小说中相机运用,使人物的描写活灵活现,并未显出其模式化的特征。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运用叙述人称的能力。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如侦查员张海的金戒指的来源、他去执行侦察任务时丢掉金戒指以及找回金戒指的过程,让读者好像亲临现场,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故事描述得更真实可靠。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让读者具有代入感,读者会随着侦查员张海一起去执行侦察任务,当看到他将地形记录在记事本上时,读者会为他感到高兴,当他丢了记事本和金戒指,读者会为他紧张和担心,当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为他找回金戒指,读者会为他感到高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的心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带有亲切感,并使读者产生共鸣。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开篇说到张海的妻子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新婚之夜带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接着写到张海去侦查任务回来,住进了挂有“骡马大店”木牌的店里,张海在绞手巾时,露出了他的黄腾腾的金戒指。张海走出大店,发觉自己的记事本丢了,于是又返回店里找,女人要求张海用金戒指来换。张海晃荡着走出村外才清醒,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张海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炕上,骑兵侦察员给他讲了他昏过之后发生的事,并且把金戒指给他带了回来,所以金戒指的得、露、失、找、忘、复得,集中体现了情节的波澜曲折,使主线更明晰、紧凑。“金戒指”是妻子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的,并且新婚之夜带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所以金戒指是他的新婚礼物,凝聚着人情美;张海返回店里找记事本的时候,女人要求张海用金戒指来换,张海拿出金戒指换记事本,“金戒指”与张海的侦察斗争有关,凝聚着英雄美,所以通过金戒指有利于刻画张海的人物形象。“金戒指”贯穿于张海的生活和斗争之中,“金戒指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手”,这是他对爱情的忠贞;而为了拿回记事本,他取下金戒指,这是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金戒指既是他人情美,又是他英雄美的体现,揭示的是他对爱情的忠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州都督齐王祐,性轻躁,其舅尚乘直长①阴弘智说之曰: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祐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祐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上选刚直之士以辅诸王,为长史、司马,诸王有过以闻。祐昵近群小,好畋猎,长史权万纪骤谏,不听。壮士昝君謩、梁猛彪得幸于祐,万纪皆劾逐之,祐潜召还,宠之逾厚。上数以书切责祐,万纪恐并获罪,谓祐曰:“王审能自新,万纪请入朝言之。”乃条祐过失,迫令表首,祐惧而从之。万纪至京师,言祐必能悛改。上甚喜,勉万纪,而数祐前过,以敕书戒之。祐闻之,大怒曰:“长史卖我!戏我而自以为功,必杀之。”上以校尉京兆韦文振谨直,用为祐府典军,文振数谏,祐亦恶之。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祐,城门外不听出,悉解纵鹰犬,斥君謩、猛彪不得见祐。会万纪宅中有块夜落,万纪以为君壮士昝君謩、梁猛彪得幸于祐、猛彪谋杀己,悉收系,发驿以闻,并劾与祐同为非者数十人。上遣刑部尚书刘德威往按之,事颇有验,诏祐与万纪俱入朝。祐遂与燕弘信兄弘亮等谋杀万纪。万纪奉诏先行,祐遣弘亮等二十余骑追射杀之。祐党共逼韦文振欲与同谋,文振不从,驰走数里,追及,杀之。寮属股栗,稽首伏地,莫敢仰视。祐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祐不能禁。三月,丙辰,诏兵部尚书李世勣等发怀、洛、汴、宋、潞、滑、济、郓、海九州兵讨之。乙丑,敕李世勣等罢兵。祐至京师,赐死于内侍省,同党诛者四十四人,余皆不问。庚午,赠权万纪齐州都督,赐爵武都郡公,谥曰敬。(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注】①尚乘直长:官名,为殿中监官,奉驾,唐时为正七品。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祐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祐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B.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祐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祐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C.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祐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祐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D.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祐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祐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督,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都督官职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B.敕书,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敕最早是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的。C.京兆,西安的古称,周朝王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后用以指称京都(国都)。D.稽首,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九拜中的一种,常为祭天地所用。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挑选刚直的人来辅佐众位亲王,诸亲王如有过失即禀报太宗;长史权万纪直言切谏,但李祐亲近小人,又喜好打猎,不听其言。B.权万纪弹劾壮士昝君謩、梁猛彪并将他们赶走,李祐又暗中将他们召回,更加宠幸;太宗多次寄书责备李祐,权万纪因此非常担心。C.权万纪对太宗说李祐肯定能改过自新,太宗很高兴,手书敕文鼓励李祐;李祐听说此事后,却认为权长史出卖自己,一定要杀了他。D.权万纪以为君謩、猛彪想谋害自己,逮捕他们并弹劾李祐等人;太宗派人按察验证后,下令李祐与权万纪入朝,权万纪在路上被害。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条祐过失,迫令表首,祐惧而从之。(2)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祐不能禁。19.唐太宗为何要赐死齐王李祐?【答案】15.B16.D17.C18.(1)于是逐条陈说李祐的过失,逼迫他上表自首,李祐恐惧就听从了他。(2)抛弃妻子儿女在夜间吊下绳索出城外逃的官吏百姓连续不断,李祐无法制止他们。19.(1)李祐亲近小人,不知悔过;(2)超越权限,私自封官行赏;(3)谋杀朝廷命官。【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句意:“大王的兄弟有很多,陛下一旦驾崩,您应当召募壮士来保护自己。”李祐觉得对。弘智于是举荐了自己妻子的兄长燕弘信,李祐很喜欢他,赏赐很多金玉,让他暗中召募壮士。“陛下千秋万岁后”作“得”的时间状语,应在“后”断开,排除AC。“金玉”作“赐”的宾语,“使阴募死士”是“厚赐金玉”的目的,应在“金玉”后断开,排除D。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九拜中的一种,常为祭天地所用”错误,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太宗很高兴,手书敕文鼓励李祐”错误,根据前文“而数祐前过,以敕书戒之”可知太宗是数落李祐以前的过失,“手书敕文告诫他”。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得分点:(1)“条”,逐条陈说;“表首”,上表自首;“从”,听从。(2)“缒”,吊下绳索;“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定语后置;“相维”,相连,连续不断;“祐不能禁”,省略句,应为“祐不能禁(之)”。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段中“祐昵近群小,好畋猎,长史权万纪骤谏,不听”“万纪皆劾逐之,祐潜召还,宠之逾厚”等可知,李祐亲近小人,不知悔过。根据第三段中“祐遂与燕弘信兄弘亮等谋杀万纪。万纪奉诏先行,祐遣弘亮等二十余骑追射杀之。祐党共逼韦文振欲与同谋,文振不从,驰走数里,追及,杀之”等可知,谋杀朝廷命官。根据第三段中“祐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可知,超越权限,私自封官行赏。参考译文:齐州都督齐王李祐,性情轻狂急躁,他的舅舅尚乘直长阴弘智劝他说:“您的兄弟较多,陛下一旦驾崩,您应当召募壮士来保护自己。”李祐认为他说得对。弘智趁机荐举自己的妻兄燕弘信,李祐很喜欢燕弘信,赏赐很多金玉,让他暗中召募敢死的勇士。太宗挑选刚直的人来辅佐众位亲王,做长史和司马,诸亲王如有过失即禀报太宗。李祐亲近小人,又喜好打猎,长史权万纪屡次进谏,不听其言。壮士昝君謩、梁猛彪得到李祐的宠幸,权万纪弹劾他们,并将他们赶走,李祐暗中将他们召回,更加宠幸他们。太宗多次寄信责备李祐,权万纪担心会与李祐一同获罪,便对李祐说:“亲王如果确实能悔过自新,我就请求到朝廷为您言明其事。”于是逐条陈说李祐的过失,逼迫他上表自首,李祐恐惧就听从了他。权万纪到了长安,对太宗说李祐肯定能改过自新。太宗非常高兴,嘉勉权万纪,而数落李祐以前的过失,手书敕文告诫他。李祐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说:“权长史出卖我!劝我悔改而却自己居功,我一定要杀了他。”太宗认为校尉、京兆人韦文振谨慎正直,任用为齐王府典军,韦文振多次进谏,李祐也讨厌他。权万纪性情偏狭,专以刻薄约束李祐,城门外都不让他出去,将鹰犬等放掉,又斥责昝君謩、梁猛彪不让他们见李祐。恰巧权万纪宅院夜里落下土块,权万纪认为君、猛彪二人想谋害自己,便将他们逮捕入狱中,急发驿传文书上报太宗,并弹劾同李祐一起为非作歹的几十人。太宗派刑部尚书刘德威前往调查,上告事多有验证,太宗下诏令李祐与权万纪一同入朝。李祐便和燕弘信的哥哥燕弘亮等密谋杀掉权万纪。权万纪奉诏令先行一步,李祐派燕弘亮等二十多人乘马追上,将权万纪射死。李祐同党一起逼迫韦文振让他与他们合谋,韦文振不从命,骑马逃奔几里地,被追上杀死。其他僚属十分害怕,趴在地下磕头,不敢仰视。李祐进而私自署任上柱国、开府等官职,大开府库物品行赏,又将百姓赶到城内,修缮兵器、城楼,并设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职。抛弃妻子儿女在夜间吊下绳索出城外逃的官吏百姓连续不断,李祐无法制止他们。三月,丙辰(初六),太宗诏令兵部尚书李世勣等人征发怀、洛、汴、宋、潞、滑、济、郓、海九州兵马讨伐李祐。乙丑(十五日),太宗敕令李世勣等收兵。李祐被押解到长安,赐死在内侍省,同党被诛的有四十四人,其余的人都不追究。庚午(二十日),追赠权万纪为齐州都督,赐爵位武都郡公,谥号为敬。六、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自贺陆游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曾冠六鳌③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九秩:九十岁。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侂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胎发茸茸”言年龄之小,“绿映巾”写为官之貌,首句描绘了自己年轻出仕时的形象。B.“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着失落叹惋之情。C.三、四句回忆当年曾与志趣投合的高官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的情景。D.“非俗吏”与“是陈人”对仗严密整齐,通过今昔对照,也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21.本诗以“自贺”为题,“贺”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20.B21.①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诗人回归乡村之后,对自己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②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③高兴、期盼之情。尾联写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高兴不已,期待能够收复失地,于是饮酒自乐,甚至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意思对即可)【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失落叹惋之情”错。“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表明诗人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首联后句是说诗人晚年回归乡村田居的境况,“归耕犹是太平民”意思是诗人回到家后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做一个太平自在的农民,表达诗人对自己晚年过着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的满意、满足。(2)颔联,“流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意为任职期间,和志趣相同的高官在一起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颈联,“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是陈人”意为,诗人说自己也曾经不是平凡的官吏,但是现在却已经是归耕田园的旧人了。“非俗吏”与“是陈人”,今昔对照,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中间这两联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3)尾联,“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第二春”,写诗人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又可以看到北伐成功后,朝廷迎来自己的兴盛。尾联表达了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期待能够收复失地的高兴、期盼之情。七、情景默写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在三五之夜静坐于项脊轩中的美好感受。(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3)《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将“___________”这一社会弊病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相类比,突出了作品“传其事以为官戒”的写作目的。(4)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察生命之有限,提出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5)《客至》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临安春雨初霁》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珊珊可爱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珊”“察”“烦”“飧”“曷”“樽”“醅”。八、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年最火的词,当属“元宇宙”三个字。尽管已经___________,但元宇宙概念迄今仍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有人认为元宇宙会让人更有___________之感,用户将置身“实体互联网”之中;有人概括出元宇宙的几大特征,称元宇宙不仅是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更“和现实世界相互影响”。多元的声音___________,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元宇宙虽然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我们离元宇宙的世界有多远?这个问题可能短期内不会有答案,但一些人挖空心思想从元宇宙概念中分得一杯“流量羹”。对待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份审慎和理性。即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了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每个人仍需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不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还是混合现实,中心词都是“现实”,这也预示着离开了现实的支撑,终归是___________无本之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样的道理不论在真实宇宙还是元宇宙,应该都是适用的。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驾轻就熟

身临其境

屡见不鲜

空中楼阁B.耳熟能详

设身处地

屡见不鲜

海市蜃楼C.耳熟能详

身临其境

不一而足

海市蜃楼D.驾轻就熟

设身处地

不一而足

空中楼阁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元宇宙有可能成为了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B.即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也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C.无论元宇宙有可能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也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D.即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了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答案】23.C24.B【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驾轻就熟”,意思是赶着轻载的车走在熟路上,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语境强调对“元宇宙”这个词语的熟悉程度,用“耳熟能详”。第二空:“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意思是替别人着想。语境中有“置身”,且强调身历其境,用“身临其境”。第三空:“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语境中强调各种说法多,用“不一而足”。第四空:“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空想等;“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语境中强调元宇宙的虚幻性,填“海市蜃楼”。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即使……,每个人都……”关联词搭配不当,应该是“即使……也……”;AC中,“无论……都”是条件关系,而句中“有可能成为了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逻辑关系为假设。只有B修改正确。故选B。九、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热爱运动的你,懂得怎么喝水吗?漫画家高木直子在绘本中多次提及“我最期待跑完后能畅饮啤酒”。不少人会觉得在运动产生的各种“爽”之中,①。这种感受并不意外,因为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消耗大量的糖分和水分,每个毛孔“嗷嗷待水”,缺啥补啥,喝水本身就会带来一种被满足的“爽感”。除了补充人体因为运动丢失掉的水分外,②。首先,水可以调节人体温度,平衡肌肉剧烈收缩后所产生的大量热量。而且,水还可以将营养物质和废弃物输入、输出细胞,“能载也能覆”,促进新陈代谢。不过,我们在运动后饮水时,③:冰水灌溉和一次性牛饮。运动后如何科学饮水?了解误区后需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水温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冰,最好在20到22摄氏度之间;二是运动前1小时可补充不超过500ml的水让身体逐步适应,运动过程中可每15分钟补充150ml左右的水,运动结束后再适度补充500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