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舞雩(yú)

皲裂(jūn)

靡费(mí)

期功强近(qī)B.谄媚(chǎn)

纤细(xiān)

击磬(pán)

毋庸置疑(wú)C.八佾(yì)

颤栗(zhàn)

隽永(juàn)

暴虎冯河(féng)D.载体(zài)

框架(kuàng)

精髓(suǐ)

自怨自艾(yì)【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期功强近”中“期”应读“jī”;B.“击磬”中“磬”应读“qìng”;C.“暴虎冯河”中“冯”应读“píng”。故选D。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中美贸易战及全球经济下滑背景下,多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双11”发出羡慕的感概,称“双11”已成为中国消费者花钱意愿的风向标。B.“如果你的歌是从一千首民歌中提炼出来的,那它肯定是精华。”融汇贯通,厚积薄发,这是王洛宾恪守的创作原则。C.“咬文嚼字”是一种抓住重点词句,深思以求精进的阅读方法,它既可以让我们体会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炼字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D.报奖实行提名制、数量宁缺毋烂,从源头上杜绝各种乱象,从而完善奖励制度,正是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努力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A.“感概”的“概”应改为“慨”。B.“融汇贯通”的“汇”应改为“会”。D.“宁缺毋烂”的“烂”应改为“滥”。故选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企业为更快了解复工复产中面临的难题,金华市建立了机关干部驻企服务员机制,确保实现驻企服务全覆盖。B.针对目前年轻人喜欢边走路边玩手机这一现象,警方提示:走路、骑车和开车都要专心,否则容易发生安全事故。C.鼠疫有鼠蚤叮咬、飞沫、伤口感染等传播途径,我们应该立即启动疫情应急响应措施,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鼠疫一旦蔓延,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D.中国和南非要继续保持战略沟通,在事关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巩固“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友谊和高度互信,共建“一带一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中途易辙,“企业”可放在“了解”的后面,使前后主语保持一致;C.“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成分赘余,可以删除“不采取紧急行动”;D.“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语序不当,应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故选B。4.依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倘若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反过来,。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人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①负责任的人生须知道有其苦处,尽责任的人生才知道有其乐处②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③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④倘要少吃苦,便处处尽责;倘要多快乐,便时时责己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这是“苦乐循环”的真谛,而①错误理解了“苦”的内涵,一空缺处排除①,排除AC;二空缺处应“反过来”谈责任与快乐的关系,后文的“操之在己”不是“责己”意,④句的“责己”偏离了文意,排除④,排除D。故选B。二、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萨瓦林说:“只要告诉我你爱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吃商”,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人格修养。【乙】大文豪苏东坡是出了名的会吃——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跟苏东坡有关的美食,真是数不胜数。在他人生最落魄的时刻,他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心态,一箪食,一瓢饮,自得其乐。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他看来,少吃几顿肉,不过让人瘦一点,但如果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人就会显得低微。能讲究,也能将就,吃得了山珍海味,也吃得了粗茶淡饭,这才是吃商高的表现。【丙】科学研究发现:大鱼大肉吃多了,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一系列问题,而吃野生动物,更是会引发很多疾病;反而是粗茶淡饭,更胜药补。所以,别再被五花八门的食物迷惑了,吃得营养和健康,才是现代人最好的养生。5.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 B.自得其乐 C.低微 D.也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答案】5.C6.C【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反映: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转达。语境使用的是第一个义项,“吃商”表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使用正确。B.自得其乐:自己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形容很满足、快乐的样子。语境形容苏东坡落魄之时自己享受吃的乐趣,使用正确。C.低微:微弱、细小,地位低下贫穷。语境有“俗”,应为“低俗”。低俗:低级而庸俗,与高雅相对。D.也,表示同样。语境说人既能吃山珍海味,同样能吃粗茶淡饭,使用正确。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丙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属于词语并列,其中的逗号都应改为顿号。故选C。三、选择类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B.则告诉不许C.腹犹果然 D.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狼藉”古今同义,均为“杂乱的样子”。句意: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B.“告诉”:古义,申诉;今义,向别人陈述或通知某事,使人知道。句意:申述不被允许。C.“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句意:肚子还是很饱的样子。D.“不行”:古义,行不通;今义,不可以。句意: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坐小竹筏到海上漂浮。故选A。8.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客有吹洞箫者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赵尝五战于秦 D.人焉廋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却不愿问老师)。A.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者客”,“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B.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句意: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C.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D.宾语前置句,“人廋焉哉”。句意: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故选D。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制来整治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有很高的品格。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所以远方的人不来归服,就整顿文治教化来招抚他们,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力量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D.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侍奉君主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而且也会有很高的品格”翻译错误,“格”应为“心悦诚服地归顺”。句意: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制来整治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心悦诚服地归顺。故选A。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据报道,成都、许昌、杭州等地已经开始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成都设置了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商家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杭州开放了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而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表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多地试水,加国家层面为地摊经济释放更大发挥空间的信号,得到了各方点赞。网友们的反应,是民意的最好呈现。为地摊经济松绑,首先是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这不仅包括直接提高疫情防控有效性,比如允许小店铺适度扩大经营范围、允许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可以有效降低疫情传播的可能。更长远地说,还包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地摊经济不是孤立因子,它连接着以就业为代表的大民生。这一杠杆用好了,可以发挥出撬动就业、保障民生的巨大能量,加快经济社会复苏。比如,成都靠地摊经济,已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家庭。尤其对一些无稳定工作、无专业技能的城市低收入群体来说,地摊经济可以让经营者获得盈利,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和便利,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改善。公共管理部门扭转观念,以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让地摊经济呈现好的一面,褪去不好的一面,才是更高水平的管理思维。这需要智慧,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做法。一个深入人心的说法叫“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座现代文明城市,有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也应该容得下小小的一个摊点。一个有爱有活力的家园,应当是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希望、有奔头的温馨所在。(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搞活地摊经济,让城市更有烟火气》)材料二:(数据来源:百度搜索大数据)材料三:地摊经济既体现了一座城市烟火气,也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一个刻度与窗口。地摊经济往往是沿街为市,会给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管理都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正是因为城市管理压力增大,各地才纷纷取缔了地摊经济。其实这是一种保守行为,不能因为地摊经济存在管理难度就搞一刀切,而是要注重引导规范。划定一定的范围,制定相关的标准,把地摊经济整合到一起,进行统一的集中管理,推出更多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在不影响城市管理的前提下,让地摊经济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并存,这本身就是一道城市治理的大考题。(摘编自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发挥地摊经济的就业“蓄水池”作用》)10.下列有关“地摊经济”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据报道,全国各地已经为“地摊经济”松绑,体现了一种说法“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B.一座现代文明城市,不仅有光鲜的高楼大厦,还应容得下“地摊经济”,因为它可以让经营者获得盈利,获得实惠和便利,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改善。C.地摊经济对城市环境卫生破坏的现象已经解决,因此,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表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D.近一个月以来,90后和80后对“地摊经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半数以上的90后对地摊经济摆摊技巧的渴望最迫切。1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各地纷纷取缔了地摊经济,主要原因是地摊经济往往是沿街为市,会给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管理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增加了城市管理的压力。B.成都、许昌、杭州等地试水,加国家层面为地摊经济释放更大发挥空间的信号,得到了各方点赞。网友们的反应,体现了民意民心。C.为地摊经济松绑,首先是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更长远地说,还包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D.为了让地摊经济呈现好的一面,褪去不好的一面,公共管理部门已扭转观念,以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来应对问题,这是智慧的体现。12.综合上述材料,该如何全方位努力,打造令人满意的“地摊经济”,请概括说明。【答案】10.D11.D12.①国家层面,在政策上,为地摊经济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②城市决策层面,用好地摊经济这一杠杆,发挥其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增加收入的巨大能量,加快经济社会复苏。③公共管理部门层面,不搞一刀切,把地摊经济整合到一起,统一集中管理,并提供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④个人层面,了解地摊经济的相关内容,学习摆摊技巧,在各个城市、公共管理部门和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经营地摊。【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全国已经为地摊经济松绑”错。材料一是“成都、许昌、杭州等地已经开始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这不能代表“全国”。B.材料一说的是“尤其对一些无稳定工作、无专业技能的城市低收入群体来说,地摊经济可以让经营者获得盈利,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和便利,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改善”,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改善应该有前提条件,而不是针对所有城市的所有人。C.材料三中说“地摊经济往往是沿街为市,会给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管理都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不是说“已经解决”,并且这与“中央文明办”的举措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公共管理部门已扭转观念,以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来应对问题,这是智慧的体现”错。材料一说“公共管理部门扭转观念,以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让地摊经济呈现好的一面,褪去不好的一面,才是更高水平的管理思维。这需要智慧,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做法”,原文的说法意味着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解决,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由“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表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分析可知,国家要在政策上,为地摊经济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2)由“允许小店铺适度扩大经营范围、允许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可以有效降低疫情传播的可能。更长远地说,还包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地摊经济不是孤立因子,它连接着以就业为代表的大民生。这一杠杆用好了,可以发挥出撬动就业、保障民生的巨大能量,加快经济社会复苏”分析可知,城市在决策层面要用好地摊经济这一杠杆,发挥其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增加收入的巨大能量,加快经济社会复苏。(3)由材料三“不能因为地摊经济存在管理难度就搞一刀切,而是要注重引导规范”“公共管理部门扭转观念,以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让地摊经济呈现好的一面,褪去不好的一面,才是更高水平的管理思维”分析可知,公共管理部门不要搞一刀切,把地摊经济整合到一起,统一集中管理,并提供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4)由材料二图表分析可知,个人要了解地摊经济的相关内容,多向90后、80后学习摆摊技巧,要在各个城市、公共管理部门和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经营地摊。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书琦君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④“那本橡皮纸的。”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⑧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被拉出来,刺一个窟窿,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⑨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⑩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⑪《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⑫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选自《琦君散文》,有改动)13.结合散文内容,概括母亲人物形象。14.简析第⑥段中的“母亲绣花”细节。15.本文结构精巧,双线并进,请赏析其艺术效果。16.结尾第⑫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答案】13.心灵手巧;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善良;聪明;悲苦、无奈等。14.①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的神态和“翻”“端详”“再翻”“选”、“绣”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母亲绣花前的思念和绣花时的熟练;②通过“我”的心理描写和想象,突出那双“喜鹊”在母亲心目中的重要性;③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15.①作者以母亲的书为明线,勾勒母亲的形象;②而暗线则是以孩子独特的眼光“解读”母亲的心情,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通过一双天真无邪孩子的眼睛展示年轻母亲对爱情的向往,渴望爱的滋润;同时也隐含母亲的愁绪与自甘淡泊的无奈。③更好地表现主旨,隐含着对母亲悲苦一生的体认与同情,表达对母亲的爱与赞美。④让叙事陡增了纵深感,丰富了文章内容。16.①表层含义: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比如她能把《本草纲目》这本博大精深的医书说得头头是道;②深层内涵:母亲在我心中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母亲的爱与美德,给予“我”无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写出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她为母亲骄傲的感情。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可知,母亲心灵手巧。由原文“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可知,母亲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由原文“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可知,母亲心地善良。由原文“《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可知,母亲是聪明的。由原文“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可知,母亲与父亲分隔两地的悲苦、无奈。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中“翻”“端详”“再翻”“选”、“绣”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以及“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这是母亲在翻看橡皮书时的情景,因为这绣有一双喜鹊的水绿缎子是外婆留给母亲的,所以通过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绣花前对外婆的思念以及绣花时的熟练。“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是“我”的心理描写和想象,“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远的样本”,写出了。母亲绣花这一细节,并没有华丽生动的语言,而是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本文的主人公是母亲,写了母亲的四本书,通过这四本书将情节串联起来,从而表现母亲的形象,可以说母亲的书贯穿了文章的始终,所以作者以母亲的书为明线。本文在写母亲的书的时候,“我”总是对母亲的书进行“解读”,而“我”的身份是母亲的孩子,所以本文的暗线是以“我”这个孩子的独特的眼光“解读”母亲的心情,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通过一双天真无邪孩子的眼睛展示年轻母亲对爱情的向往,渴望爱的滋润;同时也隐含母亲的愁绪与自甘淡泊的无奈。文章写到橡皮纸做的书的时候写出了母亲的心灵手巧,并且写到在这本书中夹着父亲写给母亲的信,母亲在看到“我”睡着后就拿出来重读,从而表现出母亲的孤独和无奈。母亲离不开的一本书是黄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导致了母亲谨小慎微、循规蹈矩,所以本文通过对母亲的书的描写,更好地表现了主旨,隐含着对母亲悲苦一生的体认与同情,表达对母亲的爱与赞美。文章开篇通过叙事引出母亲那本橡皮纸的书,然后说到这本书的用途和来源。接着又写到“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本《十殿阎王》和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一本书是黄历,以及母亲做学问的书《本草纲目》,所以对母亲书的叙述让叙事陡增了纵深感,丰富了文章内容。16.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及作者写作用意的分析。解答此题根据语境与前后文内容,分析出看似矛盾的双方出现原因即可。母亲确实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她能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本草纲目》母亲说来头头是道,说明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所以说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母亲给予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作者用看似矛盾的语句写母亲,实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与自豪,形象地写出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文章的题目是“母亲的书”,并且文章的开篇说到“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所以文章的结尾写到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他却是博古通今的,结构上呼应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假年清

章学诚客有论学者,以谓书籍至后世而繁,人寿不能增加于前古,是以人才不古若也。今所有书,如能五百年生,学者可无遗憾矣。计千年后,书必数倍于今,则亦当以千年之寿副之,或传以为名言也。余谓此愚不知学之言也。必若所言,造物虽假之以五千年,而犹不达者也。学问之于身心,犹饥寒之于衣食也;不以饱暖慊其终身,而欲假年以穷天下之衣食,非愚则罔也。夫质大者所用不得小,质小者所资不待大,物各有极也。人亦一物也。鲲鹏之寿十亿,虽千年其犹稚也;蟪蛄不知春秋,期月其大耋也。人于天地之间,百年为期之物也。心知血气,足以周百年之给欲,而不可强致者也。夫子“十五志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人道之极也。人之学为圣者但有十倍百倍之功未闻待十倍百倍之年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长亦有志学之始与不逾矩之究竟也。其不能至于圣也,质之所限也,非年之所促也。颜子三十而夭,夫子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盖痛其不足尽百年之究竟也。又曰:“后生可畏,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不足畏。”人生固有八十九十至百年者,今不待终其天年,而于四十五十,谓其不足畏者,亦约之以百年之生,度其心知血气之用,固可意计而得也。五十无闻,虽使更千百年,亦犹是也。今不知为己,而骛博以炫人,天下闻见不可尽,而人之好尚不可同。以有尽之生,而逐无穷之闻见;以一人之身,而逐无端之好尚,尧、舜有所不能也。孟子曰:“尧舜之智,而不遍物;尧舜之仁,不遍爱人。”今以凡猥之资,而欲穷尧、舜之所不遍,且欲假天年于五百焉;幸而不可能也,如其能之,是妖孽而已矣。”族子廷枫曰:“叔父每见学者,自言苦无记性,书卷过目辄忘,因自解其不学。叔父辄曰:‘君自不善学耳。果其善学,记性断无不足用之理。书卷浩如烟海,虽圣人犹不能尽。古人所以贵博者,正谓业必能专,而后可与言博耳。盖专则成家,成家则已立矣。宇宙名物,有切己者,虽锱铢不遗;不切己者,虽泰山不顾。如此用心,虽极钝之资,未有不能记也。不知专业名家,而泛然求圣人之所不能尽,此愚公移山之智,而同斗筲之见也。’”(选自《文史通义》,有删减)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亦当以千年之寿副之

副:相称,符合B.期月其大耋也

大耋:生命消逝C.而骛博以炫人

骛博:追求渊博D.尧舜之智,而不遍物

遍:通晓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寿不能增加于前古

月出于东山之上B.不以饱暖慊其终身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C.吾见其进也

吾其还也D.成家则已立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破后立,批驳“假如人借到年龄而长寿,都能够活到五百岁,就可以读遍天下所有的书”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认为是不懂得学习的愚人妄言。B.将“鲲鹏”“蟪蛄”的寿命进行对比,分析孔子对“颜回之死”惋惜悲痛的原因,并结合孟子对尧舜的评价,由此阐明学问对于人们身心的重要作用。C.章学诚明确提出学者求学的目的是为充实自己,修身养性,而不是向人炫耀。他认为毎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资质条件选定不同学习内容,尽心尽性,才能身心有所获得。D.《假年》一文用词既严肃又诙谐,令人自发深省,与作者一直强调的“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治学态度互相印证。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人之学为圣者但有十倍百倍之功未闻待十倍百倍之年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长亦有志学之始与不逾矩之究竟也。2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心知血气,足以周百年之给欲,而不可强致者也。(2)古人所以贵博者,正谓业必能专,而后可与言博耳。【答案】17.B18.D19.B20.人之学为圣者/但有十倍百倍之功/未闻待十倍百倍之年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长/亦有志学之始/与不逾矩之究竟也。21.(1)他们的心智血气,完全能满足百年寿限的需求,但却不能强行达到。(2)古人重视学识渊博的原因,正是认为学业必须先能专深,而后方可和他(们)共同谈论广博。【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大耋:指长寿。耋,年老。句意:活一个月就算长寿了。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于,比,介词/从,介词。句意:而人的寿命却不比古代的人更长/月亮从东山升起。B.以,因为,连词/凭……的身份,介词。句意:不因饱暖而感到终生满足/这时以大中丞身份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C.其,他,代词/还是,表商量的语气副词。句意:我只看见他不断进步/我们还是回去吧。D.则,两句都是就,表承接,连词。句意:成一家就已经有所建树了/黄河以西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去。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由此阐明学问对于人们身心的重要作用”分析错误,文章将“鲲鹏”“蟪蛄”的寿命进行对比,分析孔子对“颜回之死”惋惜悲痛的原因,是为阐明学问取决于人的资质条件,而不在于年寿短长的道理。孟子对尧舜的评价是为了批驳“假年”论调的荒唐。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人们学做圣人,只有十倍百倍的努力,没听说期待十倍百倍的年龄。偶尔的收获,一种技能,也有立志学习的开端,与不超越规矩的终结。“者”,表示提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人之学为圣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在“者”后断开;“十倍百倍之功”“十倍百倍之年”是结构对应的句子,中间断开;“也”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故在“也”后断开;“一得之能”“一技之长”是结构相同的对句,故在其间断开;“亦有志学之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在“始”后断开。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得分点:(1)“知”通“智”;“足以”,完全能;“周”,满足;“强致”,强行达到。(2)“所以”,……的原因;“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与(之)”,省略句式。参考译文:有个谈论治学的人,认为书籍到后世越来越繁富,而人的寿命却不比古代的人更长,所以后人的才华比不上古人。现在积累下来的全部书籍,如果能有五百岁的寿命去读,求学的人就可以没有遗憾了。推想千年之后,书籍一定比今天又多数倍,那么也应当有千岁的寿命才能与它相称,有的人把这话传为名言。我认为这是愚昧无知不知学习的言论。(如果)一定像他所说的那样,造物主即使给他五千年的寿命,也仍然不能通达古今。学问对于身心来说,有如饥寒对于衣食一样。不因饱暖而感到终生满足,却想延长寿命来享用完天下的衣食,这不是愚蠢就是欺骗。质地高大的东西不能小用,质地低下的东西不能大用,事物各有自己的极限。人也是万物中的一种。鲲鹏的寿命有十亿岁,即使活了千年也还幼稚;蟪蛄不知道春秋二季的存在,活一个月就算长寿了。人在天地万物之间,属于百年为期限的一种动物。他们的心智血气,完全能满足百年寿限的需求,但却不能强行达到。孔夫子“十五岁立志做学问”,“到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越规矩”,圣人是人世间的最高标准。人们学做圣人,只有十倍百倍的努力,没听说期待十倍百倍的年龄。偶尔的收获,一种技能,也有立志学习的开端,与不超越规矩的终结。人们不能到达圣人的境界,是因为受到资质的限制,而不是因为寿命的短促。颜回三十岁便夭折了,孔夫子说:“太可惜了!我只看见他不断进步,从未见他止步不前。”大概是在为颜回没能穷尽百年的最终结果而悲伤。他又说:“年轻人值得敬畏。如果到四五十岁还没出什么名声,这种人也就不值得畏惧了。”人生固然有活到八九十岁甚至百岁的例子,现在不等他活到那个时候,而在他四五十岁时候,就认为他不值得畏惧,也是以百年之寿约略估计,衡量其心智与血气的功用,固然可以根据推测得到答案。五十岁而没有名声,即使再过千百年,也还是这个样子。现在求学的人不知道是为了充实自己,而是追求渊博以便向人炫耀,天下的见闻不可能穷尽,而人的爱好也不可能一致;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穷无尽的见闻;以一人之身,去尝试无数的爱好,尧、舜也做不到。孟子说:“尧、舜的智慧,不能通晓万事万物;尧、舜的仁爱,不能博爱天下之人。”现在有人凭借平庸的资质,想要穷尽尧、舜都无法穷尽的东西,而且还想延长寿命活五百岁;幸亏这不可能,如果他能做到,那也不过是个妖怪而已。族侄章廷枫说:“叔父每每听到读书人,说自己苦于没有记性,书籍读过之后就忘,因而为自己不读书作辩解。叔父总是说:‘你这是不善于学习罢了。如果善于学习,记性绝对没有不够用的道理。书籍浩如烟海,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全部读完。古人重视学识渊博的原因,正是认为学业必须先能专深,而后方可共同谈到广博。大概专精就能自成一家,成一家就已经有所建树了。天下的各种事物,凡是与自己相关的东西,即使小如锱铢也不应遗弃;与自己无关的东西,即使重于泰山也不屑一顾。这样用心学习,即使是最愚钝的资质,也没有不能记住的东西。不懂得学业专精与自成一家,而空泛地追求连圣人都不能穷尽的知识,这是愚公移山的智慧,而见识却如同井底之蛙。’”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①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②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注:①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九月。这年陶渊明四十六岁,是他弃官彭泽令归田躬耕的第六年。②沮溺(nì):即长沮、桀溺,孔子遇到的“耦而耕”的隐者。借指避世隐士。22.这首诗开篇四句,突出人生应以_____________为根本的思想。23.前人评价说“陶公诗多转势,或数句一转,或一句一转,所以为佳”,本诗是怎样“转势”的?有什么艺术效果(作用)?【答案】22.自营衣食(或“生产劳动”等意思相近的,也可。)23.(1)转势:①此诗从对务农的认识开端,认为人生应把谋求衣食放在根本。②再转入耕种收获之事,写农作的辛苦。③最后转写避禄就耕的乐之所在,表示志耕不渝。“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稼穑愈是艰难辛苦,愈见诗人躬耕意志之深沉坚定,由稼穑的辛苦转向诗人的意志坚定。(2)“多转势”“为佳”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①回环呼应,气韵连绵。全诗通过“多转势”的诗句,表现躬耕纵然辛苦,可是,乐亦自在其中。这份喜乐,是体验到自由与劳动之价值的双重喜乐。②转折深入,意蕴丰厚。一句一转,数句一转,回环呼应,转接自然而意蕴深远,由此体现出作者的躬耕情怀,“所以为佳”。【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起笔两句,把传统文化之大义——道,与衣食并举,意义极不寻常。衣食的来源,本是农业生产。“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认为人生应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诗歌开篇四句直接展开议论,明确表现诗人的观点:人生就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根本上,要想求得自身的安定,首先就要参加劳动,才得以生存。因此诗句突出人生应以自营衣食为根本的思想。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找准诗人的不同话题,就找到了“转势”的地方。首先诗歌前四句开篇直接展开议论,明确表现诗人的观点:人生就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根本上,要想求得自身的安定,首先就要参加劳动,惨淡经营,才得以生存。下面八句,写出初春开始做农务,收稻时节山中气候冷,霜露已多,写出了春种秋收、一年的辛苦;再下面八句内容主要描述归农的生活图景,身体确实很疲倦,却无灾祸来纠缠。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诗人但愿长久地过这种生活,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纵然躬耕辛苦,也无所怨尤。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看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因此诗歌“转势”为三次,由开始对务农的认识开端转入写农作的辛苦,再到避禄就耕的乐之所在,表示志耕不渝的情怀。第二问,分析艺术“转势”的效果。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怀是志耕不渝,但是并不是直接展现的,首先点明务农的重要性,接着转写农作的辛苦,最后再写自己虽辛苦却自得其乐,从结构上开篇和结尾又能呼应上,诗歌整体完整、气韵连绵;从内容上,这份喜乐,是体会了躬耕辛苦之后的真情,是体验到自由与劳动之价值的双重喜乐,因此从内容上更丰富充实;从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角度分析,虽农事如此辛苦,但愿长久地过这种生活,自食其力,自由自在,无所怨尤,能更好的的体现诗人躬耕之感,自得其乐的情怀。八、句子默写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