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强化练十二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强化练十二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强化练十二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强化练十二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强化练十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课时强化练(十二)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潍坊二模)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书目比较表1954年宪法书目1982年宪法书目序言序言第一章总纲其次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第一章总纲其次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更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D.凸显了国家敬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解析:据表中的变更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其次章,凸显了国家敬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项;1954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解除A项;1995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解除B项;1954年宪法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解除C项。答案:D2.(2024·深圳二模)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索马里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救济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沟通。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A.促进了“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B.有利于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环境C.标记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D.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气的壮大解析:材料中中国对非洲十国进行沟通,有利于中非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使中国获得更多非洲国家的支持,因而有利于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受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孤立的外交环境,故选B项;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材料中时间不符,解除A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发生,标记着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与材料中时间不符,解除C项;材料中埃及、索马里等非洲国家均非社会主义国家,因而中国加强与这些非洲国家的外交联系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气壮大无关,解除D项。答案:B3.(2024·广东四校联考)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状况。导致表中数据变更的主要缘由是()年份企业数量(个)合同金额(亿美元)占台湾地区对外投资比例1991173513.909.521992643055.4321.7819931094599.0365.60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两岸隔绝状态起先打破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解析:1992年和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与1991年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因为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D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于1979年,解除A项;两岸隔绝状态起先打破于1987年,解除B项;“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在20世纪80年头初,解除C项。答案:D4.(2024·滨州模拟)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80年条约废止;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会议上正式确立了不结盟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表明()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B.社会主义阵营走向解体C.中国致力于推动不结盟运动D.世界形势发生根本变更解析:中国1980年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束了中苏法律上的同盟关系,并于1982年确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表明中国共产党不结盟、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A项;20世纪60年头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事实上已不复存在,解除B项;不结盟运动是指不与美苏结盟,中国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但并非不结盟运动国家,解除C项;这一时期世界形势未发生根本变更,仍处于“冷战”中,解除D项。答案:A5.(2024·贵阳模拟)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化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从比值变更中,我们可以得出()时间194919531956文科学生占比10%14.90%9%A.国家发展工业的须要B.教化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须要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须要解析:1949—1956年高校学习文、法、商、教化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这是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此时须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故选A项;材料强调文科生占比不断降低,不涉及教化体制,解除B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解除C项;国家调整高校专业而不是国民经济,解除D项。答案:A6.(2024·毕节模拟)1956年12月,我国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国营剧团试行付给剧作者剧本上演酬劳的通知》,通知指出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必需推行剧本上演酬劳制度。上演酬劳制度的确立反映出()A.市场调整机制指导文化建设B.文化工作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C.国家对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视D.学问分子的待遇落后于其他阶层解析:依据材料“通知指出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必需推行剧本上演酬劳制度”可知,国家这是在通过物质利益来刺激和维护文艺工作者的权益,故C项正确。答案:C7.(2024·济宁二模)“一五”安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这些项目的建设()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C.彻底变更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解析:题干中提及“一五”安排建设的150个项目涵盖了重、化、轻工业等,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一五”安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B项;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的是《共同纲领》和美苏冷战的形势,解除A项;C项中的“彻底变更”一词不妥,解除C项;“一五”安排确定的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安排经济体系,目前我国的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指向不明确,解除D项。答案:B8.(2024·汕尾二模)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夫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心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主动支持的看法。这说明()A.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B.农夫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C.中心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D.生产责任制的探究有助于经济的复原解析:据材料“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说明生产责任制的探究有助于经济的复原,故选D项;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是1965年,解除A项;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拉开序幕,解除B项;中心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从20世纪80年头起先的,解除C项。答案:D9.(2024·济南二模)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A.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B.城乡人口比例变更明显C.社会经济结构严峻失衡D.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解析:由材料,农业劳动者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大增长快速的状况下,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较慢,这说明这一时期的人民公社化下,农夫的生产主动性较低,农村经济体制须要改革,故选A项。答案:A10.(2024·肇庆模拟)1987年同1978年相比,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全部制企业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7%,集体经济的比重由22.4%上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合称)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这表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绽开B.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C.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遭到减弱D.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解析:据材料“全民全部制”、“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说明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故选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绽开是1984年,解除A项;据材料“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说明公有制仍占主体地位,解除C项;材料说明是各种全部制所占比重不单指城市经济,解除D项。答案:B11.(2024·郑州模拟)《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指出,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建设型政府阶段、经济调整型政府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阶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转型()A.以增加企业的活力为中心任务B.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须要D.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转型为最终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结合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政府转型是为了更好地领导经济体制改革,故选C项;题干中政府不仅仅服务企业,还包括各行各业,解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且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手段,解除B项;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是在2001年前后,但题干的时间从1978年起先的,解除D项。答案:C12.(2024·贵州适应性考试)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运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运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须要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土地的全部制性质发生了变更D.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由材料“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运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宪法刚好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故选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先于1984年,解除B项;土地全部权属于国家,性质没有变更,解除C项;21世纪初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除D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4·淄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唐朝的对外开放旺盛,除中外使节的来回,还有商旅流淌、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实行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实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外商的介入使唐代的从商人数、从商规模、市场规模均在悄然增长,从而培育起较为发达的市场系统。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特地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特别愉快,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材料二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延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见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挡沙俄侵略,清政府接受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呈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缘由。(8分)(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与近代自开商埠相比,当今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的信息从交往领域、形式、政府措施等方面回答。其次小问作用,促进了唐朝的繁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推动“中华文化圈”发展;第(2)问,依据材料二的信息从清政府的相识、有识之士的推动、维护国家主权的须要等方面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三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交往领域全面,形式多样;政府实行措施主动开放;商品生产呈现外向型倾向;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作用:促进了唐朝的繁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推动“中华文化圈”发展。(2)缘由:清政府认为自开商埠“利大于弊”;有识之士的推动;挽救危局,自开商埠;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3)发展: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14.(2024·德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时间法律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心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1954—1958年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惩罚条例等。1959—1978年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除1975、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次、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1979—1992年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1993—2003年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2003—2008年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详细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结合材料中供应的材料信息及法律制定的背景和影响,说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适应社会发展须要,不断发展的,如“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途写入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