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研究课件_第1页
先秦诸子研究课件_第2页
先秦诸子研究课件_第3页
先秦诸子研究课件_第4页
先秦诸子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诸子学周淑萍先秦诸子研究

绪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孟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功亏一篑巧言令色血气方刚富贵浮云文质彬彬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当仁不让慎终追远伍子胥田横五百壮士先秦诸子研究绪论一、诸子百家之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西周:周武王灭商(前1027年)周平王东迁(前770年)“小邦周”。“小邦寡民大邑商1、分封制青铜器《大盂鼎》“受民受疆土”。《左传》“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先秦诸子研究绪论

燕晋周齐卫宋鲁吴越先秦诸子研究先秦诸子研究周天子→王畿诸侯→国卿大夫→采邑士→禄田《诗·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2、宗法制先秦诸子研究天子↓长子二子三子四子…↓↓↓↓天子诸侯诸侯诸侯大宗↓长子二子三子↓诸侯卿大夫卿大夫大宗↓长子二子三子↓↓↓

卿大夫士士大宗先秦诸子研究层层分封:宗族,族权、政权一体,《左传》:“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世卿世禄松散的统一“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诸侯强周天子弱先秦诸子研究3、王室、天子的地位变化:第一,周天子直辖的“王畿”之地缩小。第二,诸侯向王室的朝贡显著减少国势贫弱,王室渐趋衰微王室衰弱的后果:A、人才外流,文化下移诸侯国多元文化中心。楚国:老聃,道家学派鲁国:孔丘,儒家学派宋国:墨翟,墨家学派

先秦诸子研究B、诸侯国以“尊王”的名义发动兼并战争争当霸主齐、晋、楚、秦、吴、越(二)私门凌驾公室诸侯国权威的逐步衰弱政在私门三家分晋三桓逐鲁昭公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田氏代齐先秦诸子研究绪论(三)士阶层兴起养士之风盛行1、士阶层兴起知识阶层:来源:贵族平民特长:掌握礼乐知识,熟悉礼仪、数术懂得文、行、忠、信,出谋画策,参与国家大事办私学影响:为发展学术、传播文化,结集文化思想群体,准备了条件。先秦诸子研究2、养士之风盛行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驺衍“平原君侧行撇席”

燕昭王“拥彗先驱”,碣石宫鬼谷子学生:张仪、孙膑、庞涓,苏秦。先秦诸子研究先秦诸子研究苏秦游说秦惠王吞并诸侯,称帝而治《战国策》: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先秦诸子研究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司马迁《苏秦列传》: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家人的态度:前倨后恭3、自由平等的文化环境齐国稷下学宫先秦诸子研究二、先秦诸子起源说(一)、庄子“六经”说《庄子·天下篇》: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先秦诸子研究六经:诸子之学的源头活水;明晓六经的邹鲁之士、搢绅先”:知识储备者。“六经”是源“,诸子”是流。“邹鲁之士、搢绅先生”:中间重要的桥梁。先秦诸子研究(二)、班固“王官”说(此说最盛)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出于王官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章学诚、龚自珍,章太炎、刘师培、吕思勉等先秦诸子研究(三)刘安“救弊”说(影响微)救时之弊,应时而兴:故“太公之谋”、“儒者之学”、“墨子之学”、“管子之书”、“晏子之谏”、“纵横修短”、“刑名之书”、“商鞅之法”生焉。胡适力诋“王官”说,力挺《淮南子·要略》“救弊”说始受重视。先秦诸子研究(四)冯友兰职业说贵族养士(专家),专家是后来诸子的主干:儒家出于礼乐专家;墨家出于武士(侠);阴阳家出于方士;名家出于讼师;法家出于法术之士;道家出于隐士。先秦诸子研究(五)、钱穆“孔门说”开诸子之先河者为孔子。法家、墨家等诸家多师从孔门,系孔子之再传弟子,或与孔门关系甚密切者。(六)、侯外庐“经济”说先秦诸子研究

三、先秦诸子的基本思想1、民本思想例(一)“子产不毁乡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例二:《国语·鲁语上》晋人杀晋厉公鲁成公:臣杀其君,谁之过也?里革:君之过也。先秦诸子研究例三:《左传》襄公十四年晋侯问师旷:“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师旷:“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困民之主“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弗用之,弗去何为?”先秦诸子研究例四鲁昭公被季氏放逐,死于乾侯赵简子史墨:

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昭公》三十二年)先秦诸子研究诸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儒家孔子:“足食”、“足民”,“先富而后教”道家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德经》七十七章)墨家兼相爱,交相利;贵族亲耕先秦诸子研究阴阳家邹衍

“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王公大臣们“必止乎仁义节俭”法家

有德泽于人民立法爱民兵家战争必须“唯人是保”“全国”“全军”、“全伍”为上先秦诸子研究南唐后主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李景:史称南唐中主:“惟愿普天多瑞庆,柳条结絮鹅双生。”

先秦诸子研究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坚白石”的逻辑理论,《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避实击虚”先秦诸子研究2、国家起源观贤可说商:简狄吞卵墨子:古者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是故先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三公、诸侯国君、正长。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先秦诸子研究《商君书·修权》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而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说”3、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道家万物起源论、矛盾对立与矛盾转化论,先秦诸子研究第一章管仲与管子一、管仲生平名夷吾,字仲,又字敬仲。姬姓,管氏。管:河南郑州管叔鲜管仲:齐人(一)、早年困顿《史记管晏列传》鲍叔,贾,多自与;谋事更穷三仕三见逐,三战三走南阳经商:三辱于市先秦诸子研究(二)、辅君之争显锋芒齐僖公三公子:公子诸儿,公子小白,公子纠管仲密友:鲍叔,召忽管仲辅公子纠,鲍叔、召忽辅公子小白管仲支持的理由:其一,成大事不能图清闲其二,形势未明,不能轻举妄动其三,公子小白更具优势管仲杰出的政治才华先秦诸子研究(三)、一心为主,箭射公子小白公子诸儿=齐襄公公子纠→鲁公子小白→莒前868年,公孙无忌杀齐襄公齐人迎公子纠,未果齐人转迎公子小白,管仲箭射公子小白。先秦诸子研究(四)、改事齐桓公,不为主死节鲍叔五不及管仲:宽惠爱民治国不失权柄忠信交好诸侯披甲击鼓,鼓舞士气制定礼义,约束四方(施伯,鲁庄公)召忽:死臣→德行管仲:生臣→功名先秦诸子研究孔子赞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规小节不能成荣名,恶小耻不能立大功。先秦诸子研究司马迁: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唐卢照邻《悲才难》:若夫管仲不遇齐桓公,则阳城之赘婿也。结论:卓越政治才能,超越世俗伦理为社稷而死,不为君而死先秦诸子研究(五)、桓管霸业前679年,桓公为霸主1、攘夷前664年,伐山戎,救燕前661年,驱逐夷狄,存邢前647年,建新城,存杞2、攘楚先秦诸子研究3、稳定宗法秩序(1)尊王A匡扶周室B平定王室之乱周惠王宠王子带,欲废太子郑前655年,首止之盟洮地之盟C、解除周王室的戎患先秦诸子研究(2)稳定诸侯各国的统治A平定鲁国内乱哀姜:鲁庄公夫人,齐桓公之妹,公子庆父与哀姜私通杀鲁君自立齐召回哀姜,立鲁僖公先秦诸子研究B葵丘之盟前651年,齐邀鲁、宋、卫、郑、许、曹盟于葵丘内容: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糴,无有封而不告,结语: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先秦诸子研究桓管霸业的贡献1、开创了以盟会的形式号令诸侯的称霸方式2、保卫了华夏文明3、维护了中原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先秦诸子研究二、《管子》思想(一)政治思想1、以民为本《霸言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1)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何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2)利民2、廉政无私: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日如月,唯君之节。先秦诸子研究3、举贤任能《七法篇》: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1)人才培养:树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一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得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2)人才选拔《牧民》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使之。(3)人才使用德能功并重管仲属下隰朋→大行人宁戚→大司田王子城父→大司马宾胥无→大司理东郭牙→大谏之官先秦诸子研究(4)人才管理:以法管理4、德治、法治并重儒家:唯贤论法家:唯法论二、经济思想1、农业为本《揆度》:农有常业,女有常事。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大农业:农林渔牧2、发展商业(1)、效太公之法(2)设六工商之乡(→21乡)先秦诸子研究(3)优惠政策扶持:A一物不重复纳税B优待客商《战国策》:齐桓公宫中七市。《轻重乙》:一辆车客商,用餐免费三辆车客商,加牲畜饲料五辆车客商,加五名服务员举帷成幕,挥汗如雨子贡,范蠡先秦诸子研究2、富上而足下的政策(1)奖励能人(2)扶贫抑富富能夺,贫能予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小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巨室美修其宫室者服重租,小家为室庐者服小租3、俭侈并存的消费观(1)崇尚节俭先秦诸子研究(2)侈靡消费A提高积极性,促进生产《侈靡篇》:饭食者,侈乐者,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使衣布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先秦诸子研究B夺余满,补不足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故贱粟米而敬珠玉,好礼乐而贱事业,本之始也。C扩大就业《侈靡》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上下相亲,则君臣之财不私藏,然则贫者动肢而得食矣。先秦诸子研究(三)《管子》军事思想1、运用经济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七法》财不盖天下,不能王天下(1)作内政以寄军令(2)利出一孔(3)以粟制敌鲁梁之国俗为绨,齐人皆服绨→改服帛(4)以四夷宝物为币,使四夷臣服先秦诸子研究2、以外交手段达到军事目的桓管霸业:德威并重视其所爱,以分其威视其阴所憎,厚其货赂听其淫乐,以广其心(竽瑟美人,諂臣文马)深亲之,离间其盟友,挑动与他国为敌忠臣:令内不信3、武力战争用兵合乎道义出奇制胜:遍知,早知先秦诸子研究第二章孔子一、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岁。鲁国昌平乡陬邑(陬,鄹、郰)。(一)家世1、先世先秦诸子研究先秦诸子研究孔子曰:“予殆殷人也。”(《孔子世家》)宋:微子启封国父亲:叔梁纥:偪阳之战,防邑突围战→陬邑宰母亲:颜徵在2、野合而生孔子3、孔子的名与字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论衡·骨相》:孔子反羽.《白虎通·姓名》:“孔子首类鲁国尼丘山,故名为丘。“仲尼长。”(《荀子·非相》)先秦诸子研究(二)生活经历1、少年贫贱幼年丧父。“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姐豆(方形、圆形祭器),设礼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2、初入社会。《世家》:(孔子)“既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委吏,乘田)《世家》:季氏家臣阳虎:“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先秦诸子研究3.学无常师

A受教于郯子

B访乐于苌弘

C学琴于师襄

(曲,数,志,人)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如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先秦诸子研究D问礼于老聃

《孔子世家》老子: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先秦诸子研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4、三十而立:聚徒讲学先秦诸子研究(三)政治经历:1、挫折:(1)斥乎齐:34岁(31岁?)离鲁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晏婴阻挡景公用孔子的理由:儒者滑稽,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厚葬,不可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孔子重礼,“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先秦诸子研究《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由齐返鲁,各方弟子至鲁求教孔子。(2)去鲁定公十四年,56岁,大司寇摄相事齐人离间:80美女,文马三十驷季桓子,鲁君怠政。子路:“夫子可以行矣。”先秦诸子研究(3)逐乎宋、卫之间:60岁,卫-宋→陈A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孔子:“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B陈-蒲→卫。蒲人止孔子。(公良孺)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先秦诸子研究(4)困于陈蔡之间吴伐陈,孔子率弟子南行欲入蔡国,楚救陈。陈人围孔子于野。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先秦诸子研究师生讨论A与子路讨论孔子问子路:“《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意者吾未仁邪……意者吾未知?”B与子贡讨论子贡: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贬焉?”

子曰:今尔不修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先秦诸子研究C与颜回讨论颜回:“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不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之道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先秦诸子研究5、仕楚受阻:令尹子西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解陈蔡之困。6、晚年返鲁:68岁鲁哀公十一年,冉有,季康子厚礼迎孔子整理诗书礼乐,教学先秦诸子研究2、治世光彩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春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备。齐景公:奏四方之乐,宫中之乐结局:齐归还鲁地:汶阳先秦诸子研究(四)家庭生活中的孔子:1、父亲孔子嫁女与公冶长,嫁姪女与南容。《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公冶长》: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先秦诸子研究2、生活孔子《论语·乡党》:“八不食”“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撤姜食饮酒无量

先秦诸子研究(五)教师孔子A孔子对弟子的分类: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子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

先秦诸子研究B因材施教:三思而后行:子路,冉有君子不器C真诚坦率、一视同仁

子见南子:谓子路:“予所否者,天厌之!”先秦诸子研究D师徒情深冉伯牛病颜渊死:子曰:天丧予,天丧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六)孔子之死孔子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先秦诸子研究三、孔子学说:人学(一)、孔子家世与其学说的关系第一,良好的文化熏陶:古代典章、礼仪文化

(周礼尽在鲁)第二,出身没落殷贵族,思古念旧第三,少孤,贫贱→了解、同情下层先秦诸子研究(二)孔子的学说1.仁学(1)孔子以自然说人世《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先秦诸子研究(2)孔子仁学的思想渊源1)“仁”字所见早期仁之源《说文》:仁,親也,从人从二。

古文仁,从人,从千心。

古文仁,或從尸。郭店楚简:“丧,(仁)之耑也。”

“丧,仁也。”丧祭之礼:重→主→尸《礼记曾子问》:祭成丧者必有尸。先秦诸子研究古丧祭礼:夏立尸殷坐尸:东方远古行屈肢葬。仁,从尸→对逝者、神灵尽心。《论语阳货》:(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乃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先秦诸子研究《周礼》郑注:夷之言尸也。《说文解字注》: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有以也。《庄子骈拇》: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老子》:我有三宝: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仁之源:古丧祭之礼→对死者尽心→对生者尽心、不忍→对他人尽心、不忍。

先秦诸子研究2)春秋时期仁之观念A仁不怨君:晋献公,骊姬,申生,奚齐。申生:仁不怨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若罪不释,去而必重;去而罪重,不智。逃死而怨君,不仁。(《国语·晋语》)B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公子挚,重耳“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鸥之逐鸟雀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先秦诸子研究C爱亲之谓仁例一,冀缺失位例二,宋公疾。太子兹父-目夷互让君位D杀身以成志,仁也

申生老师:杜原款(3)孔子仁学的多层内涵(仁礼)“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第一层: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马厩失火,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先秦诸子研究仁爱的对象:

“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仁爱的方法——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爱的起点:孝悌生前的孝道:养,敬,色难,唯其疾病之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死后的孝道: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守丧三年。先秦诸子研究宰我曰:“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乃天下之通丧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乃天下之通丧也。”(《阳货》)孔子释“三年丧“:亲子关系,心“安”强制性的礼→自觉理念宗教神秘→人情日用之常伦理规范→心理欲求世俗伦理﹢日常伦理孔子引情感入内心←→宗教引情感至彼岸先秦诸子研究仁的第二层涵义: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先秦诸子研究《礼记·乡饮酒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修身天下归仁:归宿内圣与外王。先秦诸子研究克己复礼的局限性:人的义务→人的权利观念

克己复礼→爱人→爱有差等→亲亲与尊尊《论语·述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鲁昭公娶吴姬为妻→子曰:知礼。先秦诸子研究仁的第三层涵义恭:恭则不侮宽:宽厚,众人拥护。信:守信可以得到别人的任用。敏:机敏可以成功。惠:给人恩惠就可以最大限度使用人。讱:静。仁者静。沉静安祥,慎言少言,(巧言令色,鲜矣仁)不忧:安贫乐道,外逆境而乐观向上。先难而获先秦诸子研究(4)孔子人学的两重性第一,“复礼”与“爱人”的矛盾“复礼”:保守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罕》: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也。《子罕》: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八佾》: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先秦诸子研究“爱人”:消融与超越“礼”A尊重个人尊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B爱民、让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奴隶是人仲尼曰:始作俑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礼记·檀弓下》:为俑者,不仁。先秦诸子研究第二,是“亲亲”与“举贤“的矛盾亲亲:《中庸》:亲亲为大。《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先秦诸子研究亲亲→尊尊政治→“贤人政治”《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第三,“天命”与“人为”的矛盾孔子天命观(哲学)——敬鬼神而远之,听天命、听人事的人生哲学先秦诸子研究2.孔子天命观天:(1)自然界的代称。《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难以测知的社会必然(命)《述而》: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秦诸子研究命:(1)自然或社会的必然性《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先秦诸子研究《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匡人其如予何?先秦诸子研究(2)政治伦理规范或道德理想的追求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先秦诸子研究孔子对天命的态度的变化避天命→畏天命→知天命天命→“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结论孔子人学思想矛盾性:非理性→真理的粒子保守的倾向→进步的要求消极的思想→积极的因素士阶层动摇性先秦诸子研究3.孔子的中庸观(1)何为中庸《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贡:“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秦诸子研究子夏: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子张: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荀子宥坐》:宥坐之器→欹器先秦诸子研究子曰: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后生可畏也,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

先秦诸子研究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纹;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结论:中庸:“过犹不及。”→最佳尺度,最佳标准先秦诸子研究(2)“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史伯:“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国语·郑语》)晏婴:和如羹焉。先秦诸子研究“多学而识”→“一以贯之”“学”与“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先秦诸子研究“文”与“质”统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

先秦诸子研究(3)不可则止的出仕观《论语·先进》: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先秦诸子研究第三章孟子一、孟子生平(前372-前289)生于邹国1、幼年丧父,慈母严教鲁三桓:孟孙氏之后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孟母买东家豚肉孟子不敢去妻先秦诸子研究2、游说诸侯45岁始游(1)初次游齐:齐威王檀子守南城,楚不敢入侵,泗水十二诸侯朝拜;盼子守高唐,赵不敢入黄河捕鱼;黔夫守徐州,赵、燕恐。种首稽查,盗贼匿迹,社会井然。

孟子首次结局:不果归鲁葬母离齐:齐威王赠100金→君子不可货取。先秦诸子研究(2)至宋:宋王偃不果宋臣:戴不胜:一傅众咻戴盈之:月攘一鸡会见滕世子离宋:宋王赠七十镒金→孟子受先秦诸子研究(3)断炊薛邑:离薛:薛赠五十镒金→孟子受(4)回邹:再绝粮邹与鲁哄→出乎尔者,返乎尔者(5)至滕:滕文公孟子教滕文公:三年丧,仁政待遇优厚:上宫先秦诸子研究(6)至梁:未果梁惠王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与民同乐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先秦诸子研究(7)再度至齐:未果齐宣王:寡人有疾:好乐好货好勇好色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挽留孟子:卿相齐伐燕:原因前315年,燕王子哙让位于国相子之。不听孟子谏。(8)离齐返邹:65岁,著书教学。先秦诸子研究二、孟子其人(一)、胸怀天下,积极救世1、时代特点礼崩乐坏,世衰道微。

2、责任感伊尹:“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先秦诸子研究3、坚守仁义梁惠王:复仇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齐宣王:辞卿相位先秦诸子研究二、卓尔不群,威武不屈善养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不媚世俗:

乡原、“德之贼”:“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与匡章同游:五不孝: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先秦诸子研究2、不媚权贵:王欢: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也。”

3、孟子不媚君王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不主动谒见诸候不奉齐王之召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费惠公:吾于子思,则师之矣。

先秦诸子研究三、自信的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先秦诸子研究四、咄咄逼人,率真意气《梁惠王下》:王曰:“弃之。”“已之。”孟子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昼县:隐几而卧,不理说客教训乐正子:(乐正子舍馆未定)在滕斥馆客:牖上业屦

来者不拒,往者不追先秦诸子研究五、慈祥温和,机智灵活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离开齐国,面有忧色:充虞:不怨天,不尤人孟子: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执中有权:淳于髡“男女授受不亲”,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先秦诸子研究孟子性格的根本特征:刚正而有时近于狷介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孟子的形象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张仪、苏秦吴起、商鞅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墨子老子、庄子屈原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藐视富贵权势、傲岸不屈的精神没有被封建政体完全同化而成为被御用的工具先秦诸子研究二、孟子学说(一)孟子人性论1、孔子留下的两个问题:(1)“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2)仁难及,孔子从不轻许人以仁2、孟子之前的人性论(1)春秋:孔子:“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